Workflow
国铀一号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品牌,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人民日报· 2025-10-29 16:1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叫得响的品牌""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 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 今年9月,2025中国企业500强发布,入围门槛实现23连升,千亿规模企业从2020年的222家增加至 2024年的267家,15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万亿元。透过这份榜单,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发展 态势向好向优,创新动能更加强劲,正不断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铸就品牌实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源头活水。深耕科技创新、打造品牌标杆,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追求。 今年初,"能储一号"全球首座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全容量并网发电,为系统解决大规模新能 源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的难题提供了方案。"项目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3项世界纪 录,实现了关键装备和深地空间利用产品100%国产化。"中国能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倪真说。 8条跑道,可模拟9000种道路突发状况;高速摄影机,能将碰撞发生后0.1秒的变化分解为400帧; 均价数百万元的传感器假人,可记录撞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走进长城汽车安全试验室,牵引系统 支持最高120公里/小时测试车速,打破了国际垄断。 " ...
中国品牌,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中国品牌 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 2025-10-28 06:3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叫得响的品牌""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 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 今年9月,2025中国企业500强发布,入围门槛实现23连升,千亿规模企业从2020年的222家增加至2024 年的267家,15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万亿元。透过这份榜单,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发展态势 向好向优,创新动能更加强劲,正不断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创新驱动 铸就品牌实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源头活水。深耕科技创新、打造品牌标杆,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追求。 加强研发,突破关键技术。 今年初,"能储一号"全球首座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全容量并网发电,为系统解决大规模新能源波 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的难题提供了方案。"项目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3项世界纪录, 实现了关键装备和深地空间利用产品100%国产化。"中国能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倪真说。 8条跑道,可模拟9000种道路突发状况;高速摄影机,能将碰撞发生后0.1秒的变化分解为400帧;均价 数百万元的传感器假人,可记录撞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走进长城汽车安全试验室,牵引系统支持 最高120公里 ...
核力无限 共创未来 中核集团举办首届全球品牌发布活动
人民日报· 2025-10-16 06:13
中核集团品牌战略发布 - 公司于10月15日举办首届全球品牌发布活动,旨在全面提升“中核”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1] - 活动面向利益相关方与合作伙伴,系统展示了集团的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成果 [1] - 公司发布了全新的品牌战略、七大重点品牌及“1+1+N”社会责任报告矩阵 [1] 华龙一号 - “华龙一号”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品牌,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2] - 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达近10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16万吨 [2] - 该品牌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标志性品牌,承载着走向世界的使命 [2] 玲龙一号 - “玲龙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模块化小型压水堆,被誉为“核能充电宝” [3] - 其全球首堆即将建成,标志着中国在模块化小型堆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3] - 小型堆因其灵活、安全等特性,在偏远地区供电、城市供热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3] 中国核建 - 中国核建是全球唯一40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龙头企业,吊装起重实力全球领先 [4] - 公司可同时承担40余台核电机组建造任务及10台核电机组重叠大修任务 [4] - 其海外业务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较早“走出去”承担国际工程的中央企业 [4] 国铀一号 - “国铀一号”是中国第三代铀矿采冶工程技术品牌,代表天然铀产业新质生产力 [4] - 相关技术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 - 其示范工程是中国产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基地,是探索智慧矿山建设的典范 [5] 和气一号 - “和气一号”首次实现国内核能大规模工业供汽,每年可为连云港石化基地提供480万吨工业蒸汽 [7] - 项目将核电站实际热效率从37%提升到42%,每年为该石化基地节省70多万吨碳排放指标 [7] - 实现了核能与石化行业的耦合发展,为石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路径 [7] 和福一号 - “和福一号”是中国首个同位素生产技术品牌,依托秦山核电重水堆核电机组打造 [8] - 品牌实现了钴-60、碳-14等中国紧缺医用同位素的大批量稳定生产 [8] - 公司打通了从“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到市场化供应”的全产业链条 [8] 中国环流三号 - “中国环流三号”是中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用于探索开发聚变能源 [9] - 2025年3月,该装置国内首次实现离子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 [9] - 该成就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核聚变“燃烧实验”物理研究阶段 [9]
向祖国报告丨“国铀一号”示范工程调试运行进行时 持续充盈“核电粮仓”
央广网· 2025-10-07 09:06
项目进展 - 中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在国庆假期持续推进调试运行工作 [1] - 项目自7月份成功生产下线“第一桶铀”后,正进行系统参数调整以进一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采矿成本 [1] - 项目组在入冬前需完成日常检修、维修、设备设施保暖及应急保障等工作,为冬季工程稳定运行做准备 [1] 技术与行业意义 -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70年来中国铀矿采冶技术三次迭代升级、创新发展的智慧结晶,是典型的绿色智慧矿山 [1] - 项目采用“先铀后煤、时空错开”的协同开发模式,开创了铀煤资源安全高效利用的新路径 [2] - 项目建成后,中国绿色地浸采铀占比将大幅提升,年产能突破千吨级 [2] - 该工程对实现“双碳”目标与核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成为保障核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2] 未来发展 - 项目后续将在总结示范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将这种工程技术范式推向全国 [2]
助力核电“粮仓”持续充盈
人民网· 2025-09-13 11:45
行业意义与战略价值 - 铀资源是核电粮仓和重要战略能源矿产 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3] - 国内天然铀需求量未来15年将增长3倍 达到目前全球天然铀总产量的一半以上[8] - 掌握先进铀矿采冶技术对建设绿色智能高效千吨级铀矿山具有重要战略意义[3] 技术突破与创新 - 自主研发国铀一号成套采铀技术 采用原地浸出采铀工艺实现颠覆性开采模式[3][4] - 创新二氧化碳和氧气地浸采铀理论与方法 使用近中性水溶液解决堵塞问题并提高本质安全度[6] - 研发数字建井工艺 将井网建造精度由米级提升至厘米级 矿山建设周期由4年缩短至1年[6] - 研发U型饱和再吸附铀富集工艺 将铀溶液浓度从每升几毫克富集至每升近百克[7] - 自主研制高吸附量国产化铀提取材料 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重要指标超越[7] 资源开发成果 - 探获两个特大型铀矿 夯实5个大型铀矿基地资源基础[1] - 鄂尔多斯盆地成为我国铀资源最丰富基地 盘活国内数十万吨铀资源[3] - 建成国内首座单体千吨级铀矿大基地 生产能力由单体百吨级提升到单体千吨级[3][7] 工程进展与推广 -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一年内完成从开工建设到生产第一桶铀[8] - 技术正推广至内蒙古二连盆地 东北松辽盆地和新疆伊犁盆地等铀矿开发[8] - 未来技术将走出国门 推广到中亚非洲等地为世界复杂铀矿开发贡献智慧[8] 协同开采解决方案 - 提出先铀后煤时空错开科学开发方法 解决铀煤协同开采相互影响问题[7] - 研发水力帷幕地浸流场再造与地下核素迁移控制技术 扫除铀煤同采技术障碍[7] - 应用地浸采铀智能化分析控制系统 实现千里之外一键采铀一屏掌控新格局[7]
助力核电“粮仓”持续充盈(瞰前沿)
人民网· 2025-09-13 06:07
铀矿资源开发突破 - "十四五"期间实现重大找矿突破 探获两个特大型铀矿并夯实5个大型铀矿基地资源基础 [2] - 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生产出第一桶铀 标志铀资源开发进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新阶段 [2][5] - 自主研发"国铀一号"成套采铀技术 盘活国内数十万吨铀资源 使呆矿变宝藏 [5] 技术创新亮点 - 采用二氧化碳和氧气地浸采铀方法 使用近中性水溶液解决堵塞问题并提高本质安全度 [8] - 研发数字建井工艺 使井网建造精度由米级提升至厘米级 矿山建设周期由4年缩短至1年 [8] - 创新高压水力定向切割技术 精准控制化学试剂流向解决稀释问题并提高资源回收率 [8] - 研发U型饱和再吸附铀富集工艺 将铀浓度从每升几毫克富集至每升近百克 [9] - 自主研制高吸附量国产化铀提取材料 打破国外垄断并使生产能力由单体百吨级提升到千吨级 [9][10] 铀煤协同开发方案 - 提出"先铀后煤 时空错开"科学开发方法 解决铀煤协同开采相互影响问题 [10] - 研发水力帷幕地浸流场再造与地下核素迁移控制技术 扫除铀煤同采技术障碍 [10] 智能化运营体系 - 应用地浸采铀智能化分析控制系统 实现千里之外一键采铀一屏掌控新格局 [10] - 数字化建井工艺打破闭着眼睛凭经验的粗放建设模式 [8] 产能与推广规划 -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从开工建设到第一桶铀下线 [11] - 技术正推广至内蒙古二连盆地 东北松辽盆地和新疆伊犁盆地等铀矿资源开发 [11] - 未来将支撑建成新一批天然铀生产基地 实现天然铀产能大幅增长 [11] - 技术还将走出国门推广到中亚非洲等地 [11] 铀资源战略意义 - 天然铀是核电粮仓 铀矿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前端 是核工业发展重要基础 [5] - 国内天然铀需求量未来15年将增长3倍 达目前全球天然铀总产量一半以上 [11] - 千吨级铀矿山建设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5] 核电发展背景 - 我国核电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一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和国家安全重要基石 [12] - 核电全生命周期单位碳排放量极低 华龙一号单台机组年发电量达100亿千瓦时 等效年减排二氧化碳800多万吨 [12] -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全面提升核电站安全性和经济性 人工智能加强核事故预防 [13]
自主研发的“国铀一号”成套采铀技术让“呆矿”变“宝藏” 助力核电“粮仓”持续充盈(瞰前沿)
人民日报· 2025-09-13 05:57
核心观点 -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重大铀矿找矿突破 探获两个特大型铀矿并夯实五个大型铀矿基地资源基础[1] - 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成功生产第一桶铀 标志着中国铀资源开发进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新阶段[1][2] - 自主研发的"国铀一号"成套采铀技术盘活国内数十万吨铀资源 使国内铀矿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2] 铀矿资源重要性 - 天然铀是重要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 被誉为核电"粮仓"[2] - 铀矿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前端 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2] - 掌握先进铀矿采冶技术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创新二氧化碳和氧气地浸采铀理论与方法 使用近中性水溶液解决堵塞问题并提高本质安全度[5][6] - 研发"数字建井"工艺 将井网建造精度由米级提升至厘米级 矿山建设周期由4年缩短至1年[6] - 采用高压水力定向切割技术精准控制化学试剂流向 显著提高资源回收率[6] - 研发U型饱和再吸附铀富集工艺 将铀溶液浓度从每升几毫克富集至每升近百克[6] - 自主研制高吸附量国产化铀提取材料 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重要指标超越[6] - 提出"先铀后煤 时空错开"科学开发方法 研发水力帷幕地浸流场再造与核素迁移控制技术[6] 产能提升与工程进展 - 铀矿山生产能力由单体百吨级提升到单体千吨级[6] -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2022年7月开工 仅一年时间成功生产第一桶铀[7] - 该工程产能规模大、建设标准高、技术先进 提升中国天然铀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7] 资源开发现状 - 铀资源勘查重心由南方硬岩转向北方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已成为中国铀资源最丰富基地[2] - 北方盆地发现和落实一批超大型、特大型和大型铀矿床[2] - 鄂尔多斯盆地矿体地质条件复杂 存在矿体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差、矿层与煤层叠置等特点[2] 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15年国内天然铀需求量将增长3倍 达到目前全球天然铀总产量的一半以上[7] - "国铀一号"技术正推广至内蒙古二连盆地、东北松辽盆地和新疆伊犁盆地等铀矿资源开发[7] - 技术将支撑建成新一批天然铀生产基地 实现中国天然铀产能大幅增长[7] - 未来技术将走出国门 推广到中亚、非洲等地[7] 核电发展背景 - 中国核电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一[7] -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 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8] - 为实现"双碳"目标 未来中国需要4亿至5亿千瓦发电装机规模作为能源补充[8] - 核电在全生命周期单位碳排放量中极低 具有高效、稳定特征[8] - "华龙一号"单台机组年发电量达100亿千瓦时 相当于每年等效减排二氧化碳800多万吨[8]
特写丨监督一盘棋 护航大工程
工程进展 -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国家规划的天然铀重大产能建设项目 目前正值工程冲刺关键阶段 [2] - 部分钻机已调试好并试运行 已有120余台钻机投入使用 满足工程生产需求 [2][3] - 顺利完成水冶设备联调联试 实现井场和水冶全工艺流程贯通 确保第一桶产品如期下线 [3] 监督机制 - 联动监督组由业主方、总包方和施工单位纪检机构组成 已开展三次实地监督查访 [2][3] - 针对前期发现问题 已约谈相关责任人 制发2份纪律检查建议书 所有问题均整改到位 [3] - 建立整改台账制度 明确责任单位、措施和时限 职能部门跟踪整改进度 [4] 协作模式 - 工程涉及十余家参建单位 通过监督联动工作委员会平台整合多方监督力量 [4] - 设置现场监督联动工作站 有效解决跨区域多主体监督难题 [4] - 监督联席会机制直接协调解决施工单位反映的设备不足等实际问题 [2][3]
关键矿产竞赛已响枪,“国铀一号”炼成,中国铀盾锁死能源命脉
搜狐财经· 2025-07-16 22:46
行业突破 - 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成功产出第一桶铀浓缩物,国产铀自给率提升至70%以上,实现核电燃料自主保障能力质的飞跃 [1] - 采用第三代地浸采铀技术,通过二氧化碳+氧气混合溶剂配方,铀浸出效率提升100%,资源回收率从65%跃升至85% [9][14] - 技术突破使鄂尔多斯盆地280万吨"呆矿"具备开采价值,可支撑中国核电40年需求 [9] 技术革新 - 采用"数字建井"和"可视化浸出"核心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优化,3000多项数据实时监测 [12][14] - 相比传统工艺,新技术不破坏地表环境,牧民可在作业区继续放牧 [11] - 研发投入激增28%,新增50项专利,装备性能超越国际标准,部分设备已出口哈萨克斯坦 [15][16] 全球铀资源格局 - 全球铀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澳大利亚等四国占全球储量60%以上,中国储量占全球3%但被列为第三梯队 [4][6] - 中国铀需求从2013年6147吨增至2018年9000多吨,进口依赖度从70%升至83% [7] - 全球铀需求预计从2021年6万吨增至2040年11万吨,但产量停滞,资源竞争加剧 [7][8] 战略意义 - 技术完全自主可控,保障核工业全产业链安全,同时支持国防建设如核航母发展 [18] - 项目每年可封存3万吨二氧化碳,实现环保与资源开发双赢 [18] - 技术将推广至北方其他铀矿丰富地区,支撑千吨级铀矿基地建设 [16]
中国首桶自采铀出炉,能源安全再添重码
搜狐财经· 2025-07-14 22:55
项目突破 - 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产出第一桶天然铀,重量不足百公斤,标志着中国核工业重大突破 [1] - 项目从开工到产出首桶铀仅用一年,创下我国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最快速度 [4] - 采用CO₂+O₂地浸采铀技术,颠覆传统矿山开采模式,实现"微创手术"式开采 [5] 技术优势 - 地浸技术无需开挖地表,污染物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90%以上 [7][10] - 开采边界品位从万分之五降至万分之一,盘活数十万吨"呆矿" [7] - 智能化远程管控系统提升效率40%,人力成本降低50% [7] - 单个矿山每年可消耗3万吨二氧化碳,助力碳中和目标 [10] 产能与自给率 - 项目全面投产后,我国天然铀产能三年内将实现翻倍 [9] - 到2028年铀资源自给率有望突破70%,扭转83%对外依存度的被动局面 [4][9] 行业影响 - 中国核电发展摆脱"无米下锅"困境,支撑"核能强国梦" [9] - 医用同位素产量增加预计降价70%,降低癌症靶向治疗成本 [12] - 家庭电费支出有望因核电成本下降变得更亲民 [12] 国际竞争格局 - 打破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等国家对全球70%铀矿的垄断 [9] - 中国从"资源进口国"转变为"技术输出国",吸引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等国寻求合作 [9][12] - 欧美集团定价权被削弱,中国参与制定全球铀资源竞争规则 [9][14] 战略价值 - 铀原料自主保障或加速004核动力航母及新一代核动力舰艇研发 [14] - 技术标准和行业规则制定能力提升,重构世界核能格局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