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590
icon
搜索文档
A股“新王”闪现!寒武纪股价盘中超越茅台,高估值狂欢能延续?
搜狐财经· 2025-08-27 16:33
股价表现与市场地位 - 8月27日寒武纪股价盘中触及1464.98元 超越贵州茅台短暂登顶A股 收盘报1372.10元/股 涨幅3.24% 总市值5740亿元 单日成交额250亿元 [2] - 高盛将寒武纪目标价上调50%至1835元 理由包括中国云计算资本支出提升 芯片平台多样化及公司研发投入增大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净利润10.38亿元 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2] - 第二季度营收17.69亿元 同比增长4425.01% 净利润6.83亿元 去年同期亏损3.03亿元 [2] - 公司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连续三个季度盈利 其中2024年Q4盈利2.82亿元 2025年Q1盈利扩大至3.55亿元 [2] 产品与技术进展 - 云端产品线营收同比暴增46倍 达28.70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99.65% [5] - 思元590芯片兼容主流AI大模型 综合性能对标英伟达A100 下一代思元690预计性能翻倍 [4] - 寒武纪持续扩展支持DeepSeek、Qwen、Hunyuan等系列大模型 优化通信与计算并行性能 [8] - 通过Cambricon NeuWare软件平台整合训练推理底层软件栈 提升开发者算力利用效率 [8] 行业环境与政策支持 - 工信部在2025中国算力大会强调加快突破GPU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 [3] - 2024年中国加速服务器市场规模达221亿美元 同比增长134% IDC预计2029年将达1000亿美元 [6] - 国内云厂商(阿里、腾讯、百度)及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持续加大AI基础设施投入 [6] 技术趋势与产业合作 - DeepSeek-V3.1支持UE8M0 FP8参数精度 专为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 [6] - FP8技术可降低计算资源需求 能耗仅为FP16的1/4 有效提升能效比并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 [7] - 寒武纪入选中国信通院首批DeepSeek大模型适配名单 其他入选企业包括华为、海光、沐曦等 [8] 资本运作与战略规划 - 公司提交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申报材料 拟募资不超过39.85亿元 [9] - 其中20.54亿元投入大模型芯片平台 14.52亿元投向大模型软件平台 以提升软件生态开放性和易用性 [9]
独家丨昉擎科技完成天使轮,小米、蔚来资本领投,寒武纪前 CTO 梁军任 CEO
晚点LatePost· 2025-07-29 20:33
昉擎科技融资与技术 - 上海昉擎科技完成数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由小米战略投资部领投 蔚来资本和明势资本跟投 后续轮次由蔚来资本 临港科创投等机构参与[3][4] - 融资资金将用于核心技术研发 产品化 生态及市场拓展[4] - 公司提出分布式计算架构新技术方向 将前馈神经网络与注意力机制解耦为独立模块 分配给不同硬件处理 以提高计算效率[6] 梁军职业背景与行业影响 - 寒武纪前CTO 海思麒麟前SoC总架构师梁军于2024年8月加入昉擎科技出任CEO[7] - 梁军在寒武纪期间主导推出首颗7nm AI训练芯片思元290/370/590 并推动寒武纪NPU在华为麒麟970芯片商用落地[7] - 此前梁军在华为工作17年 负责海思麒麟芯片及网络芯片架构设计[7] AI芯片行业竞争格局 - 英伟达2024年在AI加速器市场份额达92% 数据中心业务毛利率超80%[7] - 谷歌 Amazon 阿里等大客户在采购英伟达芯片同时布局自研方案以替代单一供应商[7] - 美国禁令使英伟达高端AI芯片无法正常进入中国市场 华为昇腾 寒武纪等国产厂商获得发展机会[8] - AI应用加速落地促使应用团队对国产方案接受度提升 因其更注重服务与售后支持而非极致算力[8]
科济药业20250702
2025-07-02 23:49
纪要涉及的公司 科济药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产品进展**:首个产品赛凯泽 2024 年 3 月商业化,截至 2024 年底获 154 个有效订单;第二个产品 CT041 递交 NDA 上市申请获 CDE 受理,预计 2026 年商业化,今年获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和优先审评认定,在胰腺癌和胃癌术后辅助治疗开展临床试验[2][3] - **CT041 疗效**:临床试验为随机对照试验,使用 CT041 患者中位生存期 9.9 个月,未使用者 3.98 个月,生存时间延长约 6 个月;在早期胰腺癌和胃癌术后辅助治疗中 ORR 达 100%,部分患者因肿瘤大幅缓解满足手术指征并手术[2][5] - **商业化策略**:计划自主商业化新产品,原因是在实体瘤市场领先且有独占优势、与华东医药合作积累经验;国内市场有更灵活自主定价策略;初期商业化集中在高净值人群,如经济好省份大医院、大主任大中心,若渗透率达千分之一,可实现 10 亿销售额[2][6][20] - **通用型 CAR - T 疗法**:成本显著降低,商业化阶段生产制造成本约小几万人民币,但疗效与自体 CAR - T 有差距;致力于通过技术平台优化(如 3Q Plus)提高疗效,开发新产品 0,596 和 2,219;0,590 项目在 DOR 方面表现突出,部分患者完全缓解且缓解持续时间长达 20 - 23 个月,优于竞品 Besayda 和艾乐哲的 7 - 8 个月[2][7][8] - **技术平台优化**:从 3Q 研发优化到 3Q Plus 解决 NK G2A 表达水平受限问题;旧版 0,590 不再开发,开发靶向 BCMA 的 0,596 和靶向 CD19 的 2,219;0,596 已入组 8 名患者,5 名达 4 周疗效评估,3 例完全缓解,1 例微小残留病阴性,安全性好[9] - **重要里程碑**:今年下半年在 ASCO 披露 CT041 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数据,年底披露更多通用型 CAR - T 数据;可能不定时发布临床阶段通用型 CAR - T 数据;现金充足预计可用到 2028 年[10] - **支付合作**:积极与商保和惠民保合作,新政策或优化支付情况,销售策略由华东医药主导[11] - **产品优势**:与竞品 Besayda 相比,0,590 项目中位数 DOR 分别为 20 个月和 23 个月,与自体几乎相当,持久有效性显著,CR 率也更具优势[12] - **目标订单**:2025 年与华东医药合作目标是获得 300 例有效订单,但不纳入确认收入[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临床试验设计**:CT041 临床试验基线选择在入组时而非给药前,因 CAR - T 制备需等待 3 - 4 周,期间肿瘤负荷可能加重,第一次疗效评估在入组后 6 - 8 周[4][5] - **解决通用性问题方案**:敲除 B2M 基因避免宿主抗宿主 T 细胞免疫排异,在 CAR - T 上装载靶向 NK7.2A 的 CAR 靶向并反向杀伤活化后 NK 细胞,增强 YKT 扩增,该方案已申请全球专利,是 Thank You 和 Thank You Plus 平台主要底层原理[4][15][16] - **体内细胞治疗与通用型 CAR - T 对比**:体内细胞治疗临床应用少,病毒静脉给药后易被免疫系统清除,难以在体内稳定表达;通用型 CAR - T 在体外扩增后输入体内,用健康人 T 细胞治疗更有优势,最终疗效需临床数据验证[14] - **定价情况**:自体 CAR - T 成本药明巨诺每位患者 50 多万人民币,科济药业低于此数额;通用型 CAR - T 商业化阶段生产制造成本预计降至每位患者小几万元,与自体相比至少下降一个数量级,最终定价受多种因素影响[17] - **数据申报情况**:科济 041 Cody 18.2 CAR - T 胰腺癌辅助治疗数据属注册一级临床试验,仍在入组,不能直接申报上市,申报上市的是 VR 三线,本月递交 NDA,需更多样本量扩展及开发工作达申报条件[17] - **市场规模**:胃癌每年新增病例约 200 万人[20] - **团队搭建**:商业化团队约四五十人,投入不大,集中在大城市、大中心、大主任[21] - **项目数据披露**:05,796 项目 2025 年 ASH 会议披露更多样本、更长时间封路数据,下半年可能提交 IND 申请并倾向找合作伙伴;实体瘤通用型 CAR - T R114 2025 或 2026 年推向临床试验,今年尝试多个癌种,确定具体靶点,今年还将看到系统性红斑狼疮领域数据读出[22][24] - **美国临床试验**:此前在美国开展过 BCMA、18.2、GC5D 等 CAR - T 项目临床试验,目前 FDA 官员调动大,需与新一轮官员沟通[23] - **未来前景**:预计 6 月 30 日市值达 50 亿要求,更可能 12 月 31 日前入通,资金面与基本面正循环叠加,今明两年发展前景好[25]
科济药业20250512
2025-05-12 23:16
纪要涉及的公司 科济药业[1]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CT0,596项目亮点**:截至2025年5月6日完成8例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输注,采用FC清淋方案,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三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和患者因不良事件退出研究;5例完成首次四周疗效评估,3例达严格完全缓解或完全缓解且持续缓解,80%患者获骨髓微小残留病阴性,另两例第14天早期评估可测量病灶下降92%和65%,所有预设剂量组均观察到CAR - T细胞扩增[4] - **CT0,596项目推进计划**:2025年下半年递交IND申请,在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其他浆细胞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中探索应用前景[2][5] - **清淋方案调整**:当前清淋方案温和,不同适应症下探索更温和起始剂量,自身免疫疾病考虑用更温和剂量治疗[6] - **新一代CAR - T平台产品效果**:进入ICP或IDP临床阶段效果可能因NKG2A受体表达水平有差异,公司正通过不同表达水平优化产品[7] - **疗效与NKG2A表达关系**:目前未发现相关性,因样本量小无法确定是否完全无关,临床试验未限制NK基因突变患者[8] - **自免IT实验进展**:进展慢,仅一家中心开展,入组慢,预计6月两家新中心加入加快进度[10] - **入组患者基线情况**:8名入组患者大部分为三线治疗后三重暴露患者,未包括经BCMA靶点治疗患者,因BCMA在中国市场渗透率低且B细胞双抗体刚商业化不久[11] - **临床开发优先级**: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瘤是未来临床开发重要方向,浆细胞瘤发病率约为多发性骨髓瘤1/10,计划5月底至6月扩大试验中心加快进度[11] - **0,596和0,590产品差异**:0,596在所有剂量和患者中观察到CAR - T细胞扩增,最低剂量实现深度缓解;0,590未在所有患者中看到T细胞扩增,未达类似效果,0,596用优化后3Q Plus技术平台,0,590未采用[13] - **0,596预期商业化及竞品进度**:国际上最接近的Panostaja处于一期末阶段,国内科济药业最快[14] - **完全缓解率目标**:希望达到70%左右完全缓解率,类似自体CAR - T疗法[18][27] - **CAR - T疗法上市规划**:2025年底前递交NPD申请,2026年初开始一期临床试验,内部目标五年内产品上市,但需正式评估[2][23] - **CAR - T疗法疗效和价格平衡及市场份额**:异体与自体CAR - T疗法疗效差异因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和初始剂量摸索不明确;异体可立即给药,自体需等待;若达50% - 60%完全缓解率市场占有率高,超过双特异性抗体完全缓解率(43% - 45%)或达70%有竞争力,不同适应症和定位影响市场表现[24] - **临床试验入组人数**:一期入组14个病人,二期约100个病人,多发性骨髓瘤约110个病人,通用型产品预计入组人数相似,浆细胞瘤样本量可能少些,美国约30 - 50个病人报NDA需与药监机构沟通[26] - **临床试验阶段终点选择**:一期主要关注安全性,安全性为主要终点、疗效为次要终点;二期疗效为主要终点[30] - **通用型CAR - T细胞疗法进展**:BCM项目进展快但数据读出时间推迟,淋巴瘤研究进展快下半年更新数据,6月启动两个大中心加快数据收集,0,596项目6月启动新大中心增加病人入组,NKG2D受体项目预计下月提交论文,实体瘤和通用型CAR - T细胞疗法临床试验计划下半年开始[31] - **Plus平台表现**:所有病人均出现CAR - T细胞扩增,不同剂量包括较低剂量也能明显扩增,抗排异能力有改善,但因样本量少无法统计分析[32] - **041项目上市申报**:2025年上半年递交NDA申请,希望进入优先审评程序,顺利的话一年左右完成上市[2][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第一例入组患者情况**:仍维持在CCR状态且MRD阴性[12] - **特西达产品数据对比**:特西达公布数据为90%的ORR和20%左右的CR,科济药业产品具体数据未披露,会持续关注比较[15] - **Phoenix数据对比**:Phoenix数据成熟样本量大,0,596样本量小,早期信号显示0,596治疗窗宽,最低剂量实现深度缓解,临床操作空间大,适用人群广泛[16] - **Positron数据情况**:在不同临床终点表现不一,给药剂量未超500毫克,与产品设计和技术原理差异大,样本量小但信号积极,需更多病人试验确定轻量级方案[17] - **患者基线及终点事件比例**:大部分患者三重暴露且未经过BCMA治疗,具体分子分型及终点事件比例数据将在学术大会发表,目前EMD比例与自体CAR - T相似,未特地筛选标危、高危患者,比例与真实世界类似[19] - **安全性及输注次数**:8个入组患者均输注一次细胞,2025年计划调整致敏清除剂量[20] - **核心数据节点**:在一期、二期、三期逐步揭示,根据临床试验进展调整,确保产品开发节奏加快并满足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22] - **未达CR患者情况**:两例未达CR患者基线状态未详细披露,年底会议公布更详细数据,包括DOR和扩增情况[35] - **自体CAR - T疗法对比**:当前样本量小无法确定四周内出现CR比例差异,有迹象表明药物可能起效更快但需更多数据支持[35] - **健康T细胞效力及药物剂量**:健康T细胞可能效力更高,但无充足科学证据,药物剂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需更大样本量验证[36] - **输出质量对比**:不同剂量组输出质量与0,590有差异,部分低于、部分高于0,590但未超其最高剂量,数据用于未来医保谈判[37] - **自体和通用型治疗成本**:自体治疗成本高,通用型含基因编辑成本整体费用高,但有提前生产、车间安排使用率增加等优势,成本预计显著下降且有数量级差异,可扩展患者获益机会并及时提供治疗[38] - **项目未来发展**:Single Plus平台首个项目显示积极信号,后续分享CD19和CD20等管线数据,重点发展实体瘤通用型治疗,公司催化剂进入密集爆发期[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