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J
icon
搜索文档
Labubu崩盘启示录:一夜暴富梦,终究只是泡沫
新浪财经· 2025-06-22 01:25
Labubu价格崩盘事件 - Labubu隐藏款价格从4600元高点跌至2547元 普通款从400元暴跌到99元 [2] - 价格崩盘直接原因是泡泡玛特6月18日突然开启全球预售 大量补货导致稀缺性丧失 [4][5][6] - 更深层次原因包括盲盒热潮退却 消费者趋于理性 市场竞争加剧 IP泛滥分散注意力 [7][8][9][10] 潮玩行业现状 - 行业存在明显投机属性 买家动机从喜爱转变为投资获利 [11][12] - 与历史上炒鞋 炒手表 NFT炒作模式高度相似 都遵循限量+明星效应的套路 [13][14][15][16] - 真正喜爱Labubu的粉丝占少数 多数消费者受FOMO情绪驱动购买 [17] 泡泡玛特公司分析 - 截至6月19日公司市值达3612亿港元 创始人曾提出成为"中国迪士尼"的目标 [32] - 但公司IP开发模式与迪士尼存在本质差异 缺乏故事性和文化内涵支撑 [33][34][35][36][37] - 当前仍采用流量思维运营 依赖话题炒作而非品牌价值建设 [38][39][40][41] 消费者行为分析 - 主要购买群体为Z世代年轻人 存在收入与消费不匹配现象 [18] - 消费动机包括身份认同焦虑 稀缺恐慌 投资幻觉和情绪价值寄托 [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 健康收藏文化应基于喜爱而非投机 但目前市场环境扭曲了消费本质 [48][49][50][51][52]
从AJ到Labubu:稀缺策略如何引爆现代消费狂潮
搜狐财经· 2025-06-19 03:56
Labubu火爆现象分析 - Labubu的走红源于IP加持、盲盒销售模式、社交媒体传播及明星效应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核心驱动力是人为制造的"稀缺性"[1] - 盲盒模式通过隐藏款设计人为制造稀缺感,激发消费者收集欲和竞争心理[1] - 社交媒体放大了产品热度,排队抢购等社会新闻形成二次传播效应[1] 稀缺性的商业逻辑 - 稀缺性通过触发"厌恶损失"心理影响消费决策,大脑杏仁核会对潜在损失产生生理性反应[10][12] - 阻抗理论显示:当消费选择自由被限制时,人们会产生更强烈的获取欲望[7][9] - 神经学研究证实稀缺性能加速价值判断过程,促使快速决策[15] 稀缺营销的四种类型 - 需求稀缺:通过"即将售罄"提示、购买限制等手段制造供不应求假象[29] - 供应稀缺:采用"数量有限"表述,配合VIP专属活动提升产品排他性[29] - 限量版稀缺:通过特殊包装、联名合作等方式创造收藏价值[30] - 限时稀缺:运用闪购、倒计时等时间压力刺激即时消费[30] 消费者群体差异 - 年轻消费者更易受稀缺营销影响,存在显著的"害怕错过"心理[20][22] - 65岁以上老年消费者对稀缺信号敏感度较低,更关注实际使用价值[20][22] - 8岁以上儿童开始发展说服知识模型(PKM),逐步具备识别营销意图的能力[20] 营销策略实施要点 - 有效稀缺营销需满足三个条件:商品具有可转让价值、存在获取可能性、具备基础吸引力[18] - 信息传达必须简单直接,复杂促销信息会降低稀缺效应[23][25] - 数字技术强化了稀缺传播效率,社交媒体成为制造稀缺感的核心渠道[27] 行业运作规律 - 炫耀性消费品更适合限量版策略,实用型商品更适合限时促销[30] - 成功的稀缺营销需要平衡真实短缺与人为制造的关系[25][27] - 消费者价值评估是动态过程,受实用价值、情绪价值和竞争强度共同影响[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