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D平衡泄压阀组件
搜索文档
泛亚微透:深耕利基市场以材料“解法”赋能制造升级
新浪科技· 2025-10-31 08:11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公司成立于1995年,从生产塑料标签与贴纸起步,逐步切入被国际巨头垄断的高分子材料领域 [1][2] - 2002年是关键转折点,公司敏锐捕捉家用汽车行业机遇,正式踏入汽车微透材料应用领域 [2] - 公司通过多轮战略融资引入资本力量,包括2011年底引入赛富基金、武商基金,2015年获得南方轴承战略投资 [3] - 公司秉承“产品多元、市场利基”的发展战略,专注于ePTFE、SiO2气凝胶等微纳孔材料 [3] - 2021年公司收购上海大音希声60%股权拓展气凝胶业务至军工领域,2022年发起设立江苏源氢新能源科技布局氢燃料电池 [3] 核心产品与技术优势 - 公司核心产品ePTFE膜材料是一种微透材料,应用于汽车车灯、航天电缆、消费电子等领域,承担防水、防尘、压力平衡功能 [1] - CMD产品通过控制有限空间内气体湿度避免水汽凝结,应用ePTFE膜及干燥剂技术,将传统车灯防雾的4道工序简化为一道 [4] - CMD产品实现所有材料100%国产化,提升了制造效率,大幅降低了雾气解决成本,并免去非环保制造工艺 [4] - 公司开发了集压力平衡、快速泄压、凝露控制三个功能于一体的CMD平衡泄压阀组件,已被国内部分新能源电池厂采用 [4] - CMD技术能有效改善电池包内部冷凝水导致的零部件腐蚀、绝缘性能下降等问题,保证电池包安全可靠 [5] 市场应用与客户拓展 - CMD及气体管理产品已在奔驰、宝马、大众等知名汽车厂商的部分车型中应用 [4] - CMD平衡泄压阀组件技术应用于多款新能源电动车型 [4] - 公司产品在汽车、军工、氢燃料电池、医疗、6G、机器人等领域均有布局 [3][6] 研发体系与产学研合作 - 公司拥有完善的研发体系,根据新材料引进、应用、客户验证、技术改进等需求设置不同研发机构 [5] - 公司与浙江大学、常州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创新提出“员工带课题进修”模式,员工带公司课题在职攻读学位 [5] - “员工带课题进修”模式使高校获得科研经费,研发成果归属公司,员工提升学历且学费由公司承担 [5] 区域产业生态支持 - 江苏常州政府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包括定期组织企业家茶话会,对接产业链需求,每月梳理企业经营情况 [5] - 江苏拥有完整的精密制造产业链,上下游齐全,为公司应用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景 [6] - 公司约80%的供应商都集中在江苏,与周边企业如星宇车灯等形成协同 [6]
泛亚微透:深耕利基市场 以材料“解法”赋能制造升级
中国证券报· 2025-10-31 05:12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1995年 从塑料标签与贴纸生产的小型复合材料厂起步[1] - 2002年成为关键转折点 公司敏锐捕捉家用汽车行业初现的起飞态势 果断切入汽车产业链[1] - 2011年底启动多轮战略融资 先后引入赛富基金 武商基金 2015年获得南方轴承战略投资[2] - 2015年完成股份制改造 并于2020年10月成功登陆科创板[2] - 上市后加快产业布局 2021年收购上海大音希声60%股权拓展气凝胶业务至军工领域 2022年发起设立江苏源氢新能源科技布局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赛道 2023年增资入股常州凌天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布局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线缆 连接器业务[2] 核心技术产品与市场定位 - 公司是国内ePTFE(膨体聚四氟乙烯)膜材料的领军者 产品承担防水 防尘 压力平衡的呼吸功能 应用于汽车车灯 航天电缆 消费电子等诸多领域[1] - 公司所处为利基市场 即较大市场中被忽略的有特殊需求的细分市场 材料替代从实验室想法到工业化量产往往需要5到8年[3] - 作为行业龙头美国戈尔的紧密追随者 公司围绕ePTFE SiO2气凝胶等微纳孔材料 秉承产品多元 市场利基的发展战略[3] - 公司不单独销售材料 而是输出基于对材料深度理解后的解决方案[3] - CMD(凝露控制器)产品通过控制有限空间内气体湿度避免水汽凝结 应用ePTFE膜及干燥剂技术颠覆传统车灯防雾需4道工序的方案 大大减少制造工序 提升效率 降低成本 所有材料100%国产化[3][4] - CMD及气体管理产品高速增长 形成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目前已应用于奔驰 宝马 大众等知名汽车厂商的部分车型 配套车灯厂包括法雷奥 海拉 马瑞利 华域视觉 星宇等[4] - 公司开发集压力平衡 快速泄压 凝露控制三个功能于一体的CMD平衡泄压阀组件 该技术已被国内部分新能源电池厂采用 应用于多款新能源电动车型 能有效改善电池包内部冷凝水导致的零部件腐蚀老化 绝缘性能下降 温度读取失真等问题[4] 研发创新与产学研合作 - 公司拥有完善的研发体系 根据新材料引进需求 应用需求 客户定点验证需求 技术改进降本增效需求等设置不同研发机构 并建立科学有效的研发管理体系[5] - 公司与浙江大学 常州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 创新提出员工带课题进修模式 员工带着公司课题在职攻读学位 高校获得科研经费 研发成果归属公司 员工提升学历且学费由公司承担[5] 区域产业生态支持 - 江苏政策开明 延续性强 政府注重诚信 常州政府提供店小二式服务 包括定期组织企业家茶话会 对接产业链需求 相关部门每月梳理企业经营情况 及时宣讲政策[5] - 江苏拥有完整的精密制造产业链 各地发展均衡 上下游相对齐全 为公司应用创新提供丰富试验场景 公司约80%的供应商集中在江苏 与周边企业如星宇车灯 理想汽车等深度绑定 形成稳固高效合作模式[6] 未来发展战略 - 公司基因是创新 将不断投入研发以确保未来 以美国戈尔为标杆持续提升竞争力[6] - 公司在医疗 6G 机器人等领域布局 勾勒出中国材料工业的星辰大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