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

搜索文档
中国工业科技 -因 AI 服务器出货强劲、云资本支出前景向好及 ESS 需求稳定,上调 4 只 AIDC_ESS 供应链股票目标价-China Industrial Tech_ Revise up TPs for 4 AIDC_ESS supply chain stocks on strong AI server shipment, cloud capex outlook, and solid ESS demand
2025-10-09 10:00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报告主要涉及中国工业科技行业 特别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和储能系统供应链[1] * 重点覆盖四家AIDC/ESS供应链公司 科华数据 科士达 英维克 阳光电源[1] * 报告对科士达和英维克给予买入评级 对科华数据和阳光电源给予中性评级[1]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驱动因素** * 全球服务器市场显著增长 主要驱动力为AI训练服务器和推理服务器需求[1] * 阿里巴巴强劲的资本支出扩张计划推动中国国内数据中心和云资本支出前景 阿里巴巴计划三年内投资3800亿元人民币[4] * 中国国内ESS需求增长好于预期 5月31日太阳能项目强制配储政策退出后 8月招标的ESS总容量同比增长38% 1-8月同比增长86%[5] * 电池出口数据强劲 包括消费电池和BESS系统 8月同比增长45% 1-8月同比增长67% 主要由欧洲和其他非美国地区贡献[5] **AI服务器需求与冷却技术** * 高功率AI服务器2025年和2026年出货量预测较此前估计分别上调21%和39% 推理AI服务器2025年和2026年出货量预测分别上调3%和5%[4] * 向高密度AI硬件的技术转变 确认了对先进冷却解决方案的关键需求 以满足AI服务器不断升级的热负荷[4] * 英维克在英伟达和英特尔的液冷组件方面具备关键资质 战略性地定位以捕捉这一转变[4] **中国云资本支出与电力需求** * 高盛互联网团队预测 中国数据中心总投运容量到2025年将达到30GW 其中互联网 云和AI合计将占中国数据中心需求的约70% 即13GW[4] * 科士达和科华数据在中国UPS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并与多家国内互联网/数据中心客户有合作关系 使其能够抓住国内云资本支出的势头[4] * 科士达的可再生能源业务主要面向海外户用ESS 其基本面优于科华数据主要面向国内电网侧ESS且盈利能力较差 因此科士达能提供更好的长期全公司增长和回报[4] **储能需求与风险** * 阳光电源在非美国海外市场获得坚实订单 如9月来自意大利EP Produzione的220MWh订单和8月来自保加利亚Sunterra RE的1GWh订单[18] * 美国市场存在不确定性 OBBBA法规对2026年以后美国ESS需求构成主要担忧 这对美国ESS业务占比高的公司如阳光电源是主要拖累[5] * 阳光电源的估值方法从EV/EBITDA切换为P/E 以与中国工业科技覆盖范围的估值方法保持一致 因其太阳能业务占比下降 储能贡献上升[18] 目标价与盈利预测调整 * 报告将四只AIDC/ESS供应链股票的目标价上调12%至87%[1] * 科士达目标价从35.3元上调31%至46.2元 基于2026年预测市盈率28倍 反映更高的长期每股收益增长 2026-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3% 以及更高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1%[9] * 英维克目标价从70.8元上调14%至81.0元 基于2027年预测市盈率42倍 反映更高的长期增长 2027-2030年每股收益复合年增长率为36% 以及更好的回报状况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0%[13] * 科华数据目标价从42.6元上调12%至47.5元 基于2026年预测市盈率27倍 反映长期增长上调至20%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7%[17] * 阳光电源目标价从79.7元上调87%至148.9元 基于2027年预测市盈率22倍 估值方法切换[18]
国轩高科- 2025 年第二季度业绩因非经常性因素不及预期,维持 “买入” 评级,上调目标价以反映强劲的销量趋势和运营支出效率
2025-09-03 09:22
公司及行业 * 公司为国轩高科(Gotion High-Tech Co. 002074.SZ)[1] * 行业为中国电池行业 覆盖范围包括NEV(新能源汽车)电池和ESS(储能系统)电池[2][46] 核心观点与论据 财务表现与业绩 * 公司2Q25净利润为2.6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2% 环比增长164% 但低于高盛预期31%(约1.2亿元人民币)[1] * 2Q25营收为10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1% 环比增长14% 超出高盛预期17%[1] * 2Q25销售量为约22GWh 同比增长47% 环比增长22% 超出高盛预期25%[1] * 业绩不及预期主要归因于与锂价修正相关的意外资产减值损失1.54亿元人民币[1] * 公司2Q25电池单位毛利润(Unit GP)估计约为62元人民币/千瓦时 低于高盛预期的78元及1Q25的84元[2] 盈利能力与成本分析 * 单位毛利润面临压力 原因包括:4月美国关税影响超预期阻碍对美出口 行业价格竞争导致电池单位毛利普遍下降 以及1H25新产能爬坡导致单位折旧摊销(DD&A)增加[2] * 预计后续季度单位毛利润将恢复 支撑因素包括:5月起美国互惠关税暂停 电池供需市场再平衡 以及销量增长稀释单位DD&A[2] * 观察到运营费用(OPEX)效率好于预期 2Q25 OPEX占收入比例为11% 显著低于此前估计的15%[2] * 基于销量增长超预期带来的OPEX改善预计将持续 因此将2025-27年OPEX假设从13%下调至11%[2][18] * 估计OPEX比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 将导致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扩张29% 14% 13%[18] 预测调整与目标价 * 维持买入(Buy)评级 将12个月目标价从28.8元人民币上调至45.4元人民币[20] * 将2026-27年盈利预测分别上调45%和16% 主要基于OPEX节省(分别为4.44亿元和10.81亿元)以及销量假设上调(13%和1%)[19] * 2025年盈利预测基本不变 因单位毛利下降和减值损失几乎被12%的销量增长和约5.49亿元的OPEX节省所抵消[19] * 目标价由近期和长期估值平均得出 近期估值采用3个月平均市盈率27.4倍(基于2025-26年平均) 长期估值采用15.0倍长期市盈率(基于2030年)以10.8%的股权成本折现回2026年[20][41] 政府补贴 * 政府补贴(相当于公司2022-2024年净利润的1-3倍)一直是其盈利的主要波动因素[26] * 更新补贴预测 预计总补贴将在2026年随资本支出达到顶峰后逐渐减少[26] * 将2025-26年中国资本支出相关补贴从先前的6.55亿/5.95亿元人民币上调至8.96亿/10.17亿元人民币 以反映1H25业绩[26] * 由于《一个美丽大法案》(OBBBA)发布后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移除了2026-27年每年2.56亿元人民币的美国生产补贴[28] * 预计总补贴将占2025-2027年净利润的58% 25% 7%[28] 其他重要内容 风险因素 * 销量增长慢于预期:估计销量每比假设低1个百分点 将导致2025-2027年盈利分别下降4% 2% 3%[21] * 失去主要 OEM 客户份额:任何份额损失都会削弱收入和盈利预测[21] * 国内市场价格竞争超预期:如果价格竞争超预期 单位毛利下降10元/千瓦时将使2025-26年盈利分别下降约60%和30%[21] * 海外项目进展慢于预期 以及与主要OEM客户份额流失[45] 投资主题 * 公司是中国专注于磷酸铁锂(LFP)的电池先驱 2024年装机量排名第4[46] * 看好其海外投资 预计其将从有利的成本加成机制和潜在财政补贴(尤其在美国)中受益[46] * 认为其与大众汽车的合作是升级产品组合和向高端市场转型的机会[46] * 认为市场尚未完全计入潜在海外投资回报 股票被低估[46] 财务数据与估值 * 市值694亿元人民币(97亿美元) 企业价值890亿元人民币(125亿美元)[4] * 2025-2027年营收预测(新)分别为441.4亿 549.1亿 587.1亿元人民币[4][39] * 2025-2027年每股收益(EPS)预测(新)分别为0.86元 2.24元 2.36元[4][39] * 2025-2027年市盈率(P/E)预测分别为46.9倍 17.9倍 17.0倍[4][9] * 2025-2027年净利润率预测分别为3.5% 7.4% 7.2%[10]
高盛:中国出口追踪Ⅲ-企业反馈
高盛· 2025-05-31 00:0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美于5月12日达成临时协议,关税从145%降至30%,虽不足以扭转4月供应链重组方向,但使美国订单适度改善,加速生产商与客户定价协议达成,中国对美贸易活动和发货部分恢复,美国库存补货增加,但变化幅度较小,关税绝对值和地区间相对差异将继续影响中国供应链及其长期全球重组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出口订单 - 关税调整后,中国企业收到的美国订单逐步增加,但增幅低于预期,平均达到关税前水平的95%,而4月为90 - 92%,变化幅度分散 [3] - 近四分之一企业的美国订单较4月底增长2 - 13%,涉及家居纺织、白色家电等产品,其中近三分之一企业提到有紧急订单,多为消费品;少数产品订单下降4 - 15%,如化学中间体、先进工业组件;约60%企业订单无变化 [4][12] 2. 供应链调整 - 约三分之一产品的对美发货量较前期有所改善,受影响较大的中国发货情况在部分产品上得到缓解,如生活方式产品、家居纺织等 [17] - 中国企业的海外工厂仍是中国供应链的延伸,尽管关税大幅削减,仍仅有约2%企业打算将海外生产迁回中国 [18] - 截至5月26日当周,中国企业的美国订单中,47%由中国发货完成(前期为35%),50%由海外工厂完成(前期为57%),中国发货量增加主要因美国额外订单,而非替代海外生产 [19] 3. 美国库存情况 - 美国预存商品库存为1 - 4.5个月,较前期略有下降,42%企业表示其美国产品库存有补货趋势(前期为8%),部分消费相关商品出现补货,工业制造产品则出现去库存 [27] - 国内成品库存大多保持不变 [28] 4. 与客户的定价讨论 - 关税为30%时,企业与客户的价格谈判取得进展,17家企业(35%)已达成价格协议,超半数情况下终端客户承担了大部分关税影响 [32] - 若关税控制在40%以下,供应链仍可正常运作,超出该水平则难以管理 [33] 5. 海外工厂扩产空间 - 超60%企业致力于建设或扩大海外产能,年底前不同产品海外生产扩产幅度不同,如部分家电为100%,鞋类OEM为5 - 10%等,但电池、太阳能组件等产品扩产幅度为0% [34] 6. 高频集装箱航运数据 - 集装箱运输和物流服务的运输服务订单增量持平或上升,航空货运订单下降 [40] - 5月大部分时间中国至美国的高频航运数据下降,现开始出现改善迹象;3月下旬以来,中国至东南亚港口的周集装箱船发货量呈上升趋势,5月4 - 25日平均货运量较2024年平均水平增长26% [41]
高盛:中国出口追踪Ⅱ--企业反馈受到的影响任然很大!
高盛· 2025-05-06 10:2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聚焦中美关税升级背景下中国对美出口动态变化,通过对48家企业的研究,分析中国对美贸易变化幅度和节奏,涵盖出口订单、供应链调整、库存、定价讨论和资本配置等方面 [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出口订单情况 - 截至2025年4月28日当周,中国企业来自美国的出口订单与关税前水平相比基本持平,平均为92%,较4月中旬的90%略有上升,订单簿有边际复苏,出现少量紧急订单 [3] - 中国企业对其他非美国地区的出口订单大多不变,但近20%的企业在非美出口方面有所改善,涉及宠物零食、家具等产品 [4] 中国发货和生产情况 - 截至4月28日当周,中国企业的美国订单中,35%由中国发货,57%由中国以外的工厂提供,无有意义的转运/再出口情况 [11] - 40%的产品对美发货仍受较大影响(降幅超50%),较4月中旬的41%略有下降;近2/3的产品发货水平与两周前持平,近20%的产品发货降幅加深 [12] - 短期内,中国以外的工厂因产能灵活性和部分地区关税暂停,缓解了关税影响;国内生产也随发货趋势变化,但幅度较小 [13] 库存情况 - 近半数企业表示美国库存为1.5 - 5个月,生产者在库存耗尽前谨慎提价;库存变化方向不一,38%去库存,42%稳定,8%补库存 [21] - 国内库存大多保持不变 [22] 定价讨论情况 - 近60%的企业参与了价格谈判,部分有进展(限于中国以外地区关税);6家企业(12%)已达成价格谈判,终端客户承担部分产品关税 [25] - 超半数企业期望终端用户承担主要关税责任;供应链在关税低于30 - 40%时可能可控,超过该水平则难以承受 [26] 企业资本扩张计划 - 近60%的企业有中国以外的生产设施,其中20%用海外工厂替代对美发货;63%的企业正在或计划扩大/建立海外产能,虽有关税不确定性,但资本支出计划未改变,不过对墨西哥和美国项目有犹豫 [32] 集装箱运输数据 - 截至3月,美国从中国的集装箱进口量为76万标准箱(TEU),一季度同比增长9%;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预计,2025年一季度进口量同比增长10%,二季度下降15%,三季度下降27% [33] 企业反馈情况 新出口订单和中国发货 - 部分企业订单可见度到2025年7 - 8月,4季度订单受越南关税影响;部分企业订单无变化,部分有增长;部分企业对美发货停止或减少 [45] - 东南亚发货因关税暂停恢复,但未达全年预期;北美工厂订单强劲;部分企业出口欧洲可能增加 [45] 中国以外供应链 - 东南亚是企业转移生产的首选;部分企业直接采购比例上升;部分企业计划将产能从对美出口转向欧洲和东盟 [50] 库存缓冲 - 部分企业美国有一定库存,计划等待关税明确;部分企业客户先销售库存;部分企业库存可支撑到9月 [54] 定价讨论和客户 - 部分企业希望客户承担全部关税;部分企业计划承担关税或与客户协商分担;部分企业在库存耗尽前谨慎提价 [54][55] 未来资本支出和资本配置 - 部分企业计划加速在印尼投资,部分计划在印度扩张;部分企业继续扩大在越南、美国、东南亚和印度的产能 [59] - 部分企业谨慎对待未来资本支出计划,关注墨西哥和泰国的贸易协定;部分企业计划扩大马来西亚工厂产能 [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