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AD Ⅲ级系统

搜索文档
国产EDA卡在了哪里?
芯世相· 2025-06-20 17:24
EDA行业概述 -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是芯片生产必备的工业软件,贯穿芯片全生命周期,类似建筑设计的CAD工具[4][5] - 全球EDA市场高度集中,前三大美国厂商垄断近80%份额,国内EDA国产化率仅10%左右[8][9] - EDA工具对芯片设计至关重要,离开EDA在指甲盖大小芯片集成上百亿晶体管是天方夜谭[6] EDA发展历史 - 1966年仙童半导体首次开发自动化工具,将4人/周工作量缩减至1人/天[11][17] - 70年代芯片公司自研EDA工具功能有限,英特尔全球分散研发导致管理负担沉重[20][23] - 1985年起EDA独立成产业,新思科技、Cadence、Mentor Graphics三巨头形成[25][26] - 1988年中国启动"熊猫系统"研发,1993年推出但遭国际巨头降价打压而失败[29][31][32] 技术封锁与产业影响 - 巴统协议长期封锁EDA技术,1994年解除后国际EDA巨头迅速占领中国市场[29][30][31] - 新思科技通过向清华捐赠软件培养用户习惯,导致国产EDA失去应用场景[32][33] - 2022年BIS禁令限制EDA出口,现有授权到期后将无法获得更新和PDK支持[36][38] - 无法使用先进EDA将阻碍中国公司跟进3nm等先进工艺节点[39][46] 产业链协同挑战 - PDK(工艺设计包)是代工厂与EDA厂商协同产物,需持续更新适配新工艺[41][45] - 芯片制造涉及全球数百家供应商,形成环环相扣的技术标准体系[49][50] - 日本曾以290亿日元补贴构建完整半导体链,如今台积电年资本开支达400亿美元[53][54] - 国内EDA困境本质是产业链全球参与度不足,缺乏标准制定话语权[55][56] 国产化突破路径 - 华为已实现14nm EDA全链条国产化,但需上下游协同攻克更先进工艺[58][59] - EDA是明确解的工程问题,其生态依赖全产业链共同构建[59][60] - 历史表明技术封锁反而可能激发自主创新,如"熊猫系统"诞生背景[61]
国产EDA卡在了哪里?
远川研究所· 2025-06-11 20:37
核心观点 - EDA工具是芯片生产的关键工业软件,贯穿芯片生命周期,对集成上百亿晶体管的芯片设计至关重要[4][5] - 美国三大EDA厂商垄断全球80%市场份额,国内EDA国产替代率仅10%[7][8] - EDA发展史与集成电路产业同步,从半导体公司内部工具演变为独立产业,形成新思科技、Cadence、Mentor三巨头格局[10][14][16][17] - 中国EDA曾通过"熊猫系统"短暂突破,但因国际巨头降价策略和高校渗透策略而失败[21][24][25][26] - 当前EDA禁令将影响中国公司获取PDK工艺包,阻碍先进制程流片与生产[28][30][32][34] - EDA生态依赖产业链协同,国内发展困境源于全球分工参与度不足[35][38][39] - 华为已实现14nm EDA全链条国产化,但更先进工艺需上下游同步突破[41][42] 行业格局 - 全球EDA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态势,前三大美国厂商合计市占率近80%[7] - 国内EDA产业爬坡多年,国产化率仅勉强超过10%,是产业链最薄弱环节[7][8] - 三巨头通过绑定顶级芯片公司确立领导地位,并形成技术标准壁垒[18][35] - 台积电先进制程(如2nm)全面采用新思科技、Cadence等工具链[33] 技术演进 - EDA最初功能为替代手工绘制版图,仙童半导体1966年开发逻辑模拟器等工具将设计效率提升28倍[10][12] - 70年代摩托罗拉等公司使用内部EDA工具,但功能单一且不通用[14] - 英特尔70年代建立海外EDA研发中心,因管理复杂度推动行业独立化[14][15][16] - 现代EDA需支持PDK工艺包,涉及代工厂与设计公司的深度协同[30][32] 中国EDA发展 - 1988年启动"ICCAD Ⅲ级系统"研发,1993年推出含28个工具的"熊猫系统"[21][24] - 早期受巴统协议封锁,后因国际巨头进入市场而中断发展[23][24][25] - 国际厂商通过高校捐赠策略(如新思向清华捐赠20套工具)培养用户依赖[25][26] - 当前华为已实现14nm EDA全链条国产化,与国产供应链突破同步[41] 产业链协同 - PDK工艺包体现EDA公司、设计公司与代工厂的共生关系[30][32][34] - 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需相互适配,形成技术标准门槛[35] - 日本70年代通过产业协同以290亿日元建立完整半导体生态,现代台积电单年资本开支达400亿美元[37][38] - EDA工具竞争力取决于产业生态构建,需上下游共同推进[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