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saac/Isaac Sim/Omniverse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人形态”机器人遭遇梦醒时分? iRobot创始人预言:最终的机器人赢家或许“不像人类”
智通财经· 2025-09-29 12:21
核心观点 - iRobot联合创始人罗德尼·布鲁克斯质疑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可行性 认为当前技术无法复刻人类灵巧操作和高效行走能力 大量投资可能面临损失 未来成功机器人形态将采用轮子、多臂和专用传感器而非人形设计 [1][2][4][5] 技术挑战 - 人类手部拥有约17,000个触觉感受器 空间细节敏感度精细至单条指纹脊线尺度 当前人形机器人无法匹配这种灵巧度 [1][4] - 现有人形机器人依赖高增益控制维持直立 需持续注入能量 耗能高且易失稳跌倒 对人类近身工作场景构成安全风险 [2][4] - 人类行走利用弹性弹簧系统和被动动力学回收能量 而机器人难以复制这种高效运动方式 [2][4] 投资风险 - 数十亿美元资金正投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但该形态大概率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 可能造成投入产出的严重错配 [2][4][5] - 大量资本耗费在尝试提升现有人形机器人性能 但这些投资可能最终被市场快速遗忘 [3][4] 未来发展方向 - 成功机器人将配备车轮、多个手臂和专业传感器 通过专用形态匹配任务需求与安全成本 而非强行复刻人类外形 [2][4][5] - 行业需聚焦特定任务导向的非人形设计 重点发展高端传感、触觉材料、力控与规划软件等底层能力 [4][6] - 机器人发展将从"炫技视频"转向可靠性和经济性指标 包括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跌倒安全性和场景覆盖能力 [6] 行业前景 - 机器人仍是全球高景气赛道 英伟达CEO黄仁勋认为机器人技术和具身AI是数万亿美元规模的最大增长市场 [7][8] - 英伟达聚焦具身AI算力平台供应 通过云端训练、边缘推理和物理仿真工具三线协同 为全行业提供AI GPU集群和开发平台 [8] - 公司预测未来将出现数十亿台机器人和数亿辆全自动驾驶汽车 其软硬件生态技术将驱动超级机器人工厂发展 [8]
人形态”机器人遭遇梦醒时分? iRobot创始人预言:最终的机器人赢家或许“不像人类
智通财经· 2025-09-29 12:20
人形机器人技术挑战 - 人形机器人难以在数年内实现人类高效率工作能力 是纯粹幻想[1] - 人类手部拥有约17,000个专业触觉感受器 当前机器人技术无法匹配这种精细触觉灵敏度[1][4] - 现有机器人缺乏高保真触觉训练数据和触觉与分层任务规划耦合的算法路径[4] 运动控制系统缺陷 - 现有人形机器人依赖高增益控制和持续能量输入维持直立 耗能高且易失稳重摔[2] - 人类行走利用弹性弹簧系统和被动动力学回收能量 而机器人难以复制这种非线性优势[2][4] -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保持直立需注入巨大能量 跌倒时对近身工作场景构成安全风险[2][4] 未来机器人形态演进 - 成功机器人将配备车轮/多臂/专业传感器 形态不再酷似人类[1][2][5] - 15年后规模落地机器人将采用轮式底盘 多臂结构和非人类频段主动光传感[5] - 行业更可能发展特定任务导向的非人形形态 配备高端传感/触觉材料/力控软件[6] 投资与产业化错配 - 数十亿美元资金正投入难以量产的人形机器人形态[2][4] - 当前对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押注可能导致投入产出大规模错配[5] - 大量投资资金将消失 现有人形机器人可能被市场快速遗忘[1][3] 产业生态与发展前景 - 机器人产业仍是全球高景气赛道 长期前景被结构性看好[7] - 英伟达将机器人技术视为最大规模增长市场 总体规模达数万亿美元[7] - 英伟达聚焦具身AI算力平台供应 通过GPU集群/边缘计算/仿真工具链服务全行业[8] - Isaac/Omniverse平台有望成为机器人工业标配 带来高粘性经常性营收[8]
人形机器人热度再升温! OpenAI继续招兵买马 从ChatGPT迈向“会干活的AI”
智通财经· 2025-09-16 09:32
OpenAI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 - 公司正招聘专注于开发具身AI应用的顶级研究人员 聚焦人形态机器人核心大模型和整套系统开发[1] - 公司招募机器人高级工程师 包括从斯坦福大学新入职的Chengshu Li 其研究涉及完成多项家务的专业人形机器人[2] - 公司发布多个硬件系统工程师岗位 包括EE高级传感工程师 机械工程设计工程师和TPM专业经理[2] 具身AI行业前景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和特斯拉CEO马斯克最看好该赛道 认为其代表未来科技发展方向[2] - 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0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152.6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超过39%[7] - 德意志银行预测到2035年市场规模达750亿美元 到2050年达1万亿美元 全球销量突破7000万台[8] 特斯拉Optimus战略布局 - 马斯克称Optimus将贡献特斯拉约80%价值 是公司长期价值主引擎[2][4] - Optimus 2.5版本外观更接近人体 关节设计更流畅 手部形态接近人类灵活度[4] - 公司计划2025年生产数千台 2026年提高至5万-10万台 2027年达50万台[4] 英伟达平台化战略 - 公司聚焦做具身AI算力与平台供应商 提供云端训练 边缘推理与物理仿真工具三线协同[5] - Jetson AGX Thor面向本体推理 配合GR00T模型形成端到端生态解决方案[6] - Isaac/Omniverse平台有望成为仿真+数据生成+策略验证的工业标配 带来高粘性经常性营收[7] 行业驱动因素 - 全球发达经济体面临劳动力短缺 老龄化迫使自动化向人形机器人形态发展[3] - 2024年将开始广泛渗透至家庭护理 教育 医疗保健 汽车制造和危险制造业等多个行业[7] - 2024年是工厂应用测试开端 2025-2026年是生产加速关键时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