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T细胞
icon
搜索文档
特定基因突变或让人类比黑猩猩更易患癌
科技日报· 2025-07-09 07:49
FasL蛋白的突变可能导致了人类脑容量增大,但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易患癌的隐患。这一发现就像找到 了开启免疫疗法的"密码锁":通过阻断纤溶酶或保护FasL,可重新激活免疫系统的抗癌能力。这为治疗 三阴性乳腺癌等顽疾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或可通过联合使用纤溶酶抑制剂与现有疗法,显著提升治疗效 果。 人类癌症发病率高于其它灵长类动物这一现象始终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向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取经", 或许能找到抗癌的新钥匙。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癌症综合中心团队发现,人类免疫蛋白Fas配体(FasL)的一个关键基因突 变,可能导致人类比黑猩猩等近亲更易罹患癌症。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的研究成果,为 开发新型癌症疗法提供了重要线索。 FasL是免疫细胞的重要武器,可触发细胞凋亡。激活的免疫细胞,包括由患者免疫系统制成的嵌合抗原 受体T(CAR-T)细胞,利用细胞凋亡机制杀死癌症细胞。纤溶酶则是一种蛋白酶,在侵袭性实体瘤如 三阴性乳腺癌、肠癌和卵巢癌患者体内往往会升高。 最新研究发现,在实体肿瘤微环境中,升高的纤溶酶就像一把"分子剪刀",专门针对变异的FasL进行切 割,使其丧失抗癌功能。这种人类独有的弱点让肿瘤有了可 ...
民营医疗头部高端突围,中低机构如何重塑信任
南方都市报· 2025-07-08 22:29
市场现状 - 佛山民营医疗呈现两极分化:中小机构萎缩严重(部分门诊量下滑50%),头部资本新贵积极扩张 [1] - 民营医院结构性矛盾突出:三级医院数量占比30%但三甲医院仅占8%,呈现"数量多、认可度低"特征 [1] - DRG付费改革压缩利润空间,公立医院特需服务扩张进一步挤压民营医院生存空间 [1] 竞争格局 - 患者选择明显倾向公立医院:普通疾病就诊意愿差距显著,医保报销比例差异是关键因素(公立36% vs 民营16%) [2] - 服务体验优势明显:民营医院在医生职业道德满意度(72% vs 61%)和排队时间(55% vs 41%)两项指标领先 [2] - 社会认知存在偏差:尽管资质相同,"公立医生水平更高"的偏见普遍存在,医疗事故负面效应被放大 [2] 头部机构突围策略 - 技术突破:和祐医院投入百亿布局AI诊疗全流程,开发脑卒中智能解决方案抢占急救时间窗 [4][5] - 设备升级:禅医配备6500万射波刀(全省仅4台)、120万/针CAR-T疗法、ARTAS植发机器人等尖端设备 [6] - 人才建设:禅医引进北美放射外科协会董事等国际级专家,形成"设备+专家"双高配置 [6] 商业模式创新 - 价格普惠化:头部机构如和祐医院实行与公立三级医院持平的收费标准,打破高价印象 [6] - 服务差异化:国企员工等新消费阶层愿意为快捷体检等优质服务支付溢价 [3] - 非营利转型:部分机构通过接入医保体系实现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6] 行业转型方向 - 细分领域深耕:机构在康复护理(颐家24小时陪护)、家庭医生(卓安医疗)、医联体(新容奇医院)等赛道差异化布局 [8] - 政策利好释放:《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支持社会办医在短缺专科领域发展 [9] - 行业认知重塑:专家认为未来民营医疗应定位为优质服务提供方,摆脱"莆田系"负面标签 [9] 发展挑战 - 中低端市场困局:同质化竞争严重,技术壁垒薄弱,管理人才短缺制约发展 [8] - 信任重建难题:需要长期通过透明运作、技术突破和服务交付来扭转公众认知 [9][10] - 资源分配失衡:资本巨头与中小机构差距拉大,行业面临洗牌压力 [9]
Nature系列综述:CAR-T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异军突起,将面临哪些挑战?
生物世界· 2025-07-08 11:35
CAR-T细胞疗法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CAR-T细胞疗法已在血液恶性肿瘤领域取得显著效果,并扩展至实体瘤、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试验[2] - 2024年入选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成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炎性肌病等疾病[2] - 德国Georg Schett教授团队2021年首次用CAR-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开辟新方向[3] 产业界动态与收购案例 - 艾伯维以21亿美元现金收购CAR-T公司Capstan(临床1期in vivo疗法)[2] - 阿斯利康2024年3月以10亿美元收购EsoBiotec,显示in vivo CAR-T发展潜力[2] 技术机制与靶点选择 - 当前疗法多采用自体T细胞,通过慢病毒载体引入CAR结构[5] - 主要靶向CD19或BCMA:CD19覆盖全B细胞谱系,BCMA侧重成熟B细胞群[11] - CD38靶点可清除早期分化B细胞,减少对成熟B细胞影响[12] 适应症范围与局限性 - 对B细胞/自身抗体核心疾病(如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效果显著[8] - 对T细胞介导疾病(银屑病、炎症性肠病)需探索Treg或干细胞疗法[9] 临床挑战与解决方案 - 需开发双靶点组合以扩大B细胞谱系覆盖,降低脱靶风险[13] - 部分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临床终点评估周期长,研究难度大[10] 行业支持服务 - 义翘神州推出CAR-T全流程开发解决方案,覆盖靶点发现至临床前研究[14]
Cancer Cell:类器官研究揭示非小细胞肺癌的亚克隆免疫逃逸
生物世界· 2025-07-07 11:17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挑战 - 接受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很少出现完全临床响应 大多数患者仅部分响应 提示肿瘤内部免疫压力或敏感性不一致 [2] - 多区域取样研究显示抗肿瘤免疫存在广泛肿瘤内异质性 不同区域在免疫细胞浸润 新抗原表达及T细胞受体库方面差异显著 [3] - 局部免疫逃逸可能导致严重临床后果 存在多处"冷肿瘤"区的患者预后尤其不佳 [3] 亚克隆免疫逃逸机制研究 - 肿瘤由多个遗传不同克隆组成 但单个亚克隆分离培养困难 遗传多样性对免疫逃逸的影响尚不明确 [4] - 研究团队利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肿瘤区域建立患者来源类器官系 揭示亚克隆免疫逃逸现象 [6] - 通过TRACERx肺癌演化研究构建类器官-T细胞共培养平台 实现单克隆分辨率的功能分析 [8][9] 关键实验发现 - 从3名患者11个肿瘤区域建立类器官系 分离出81个独立克隆亚系 与TIL或NK细胞共培养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亚克隆免疫逃逸 [10] - 免疫逃逸亚克隆代表独特演化史的遗传谱系 同一肿瘤可分离出免疫逃逸与非逃逸亚克隆 证实亚克隆演化直接影响逃逸能力 [10] - 共培养技术能以亚克隆分辨率识别免疫逃逸 不同亚克隆在逃逸能力方面存在内在差异 演化过程塑造逃逸机制 [11][13]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4篇Cell论文:高度血管化的肺/肠道类器官;修复血管性痴呆;自身免疫病新疗法;同义突变调控性状
生物世界· 2025-07-05 10:12
高度血管化的肺类器官和肠道类器官 - 首次通过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成功构建高度血管化的肺类器官和肠道类器官,模拟人类胚胎早期多胚层协同发育过程 [4] - 突破传统类器官缺乏功能性血管和器官特异性间充质的瓶颈,为研究器官发育和再生医学提供先进平台 [4] - 研究由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顾名夏团队和辛辛那提儿童医院郭敏哲团队合作完成,论文发表于Cell期刊 [4] 血管性痴呆的大脑修复机制 - 发现血管性痴呆(VaD)的关键修复信号通路CD39-A3AR,证实A3AR特异性激动剂Piclidenoson可促进大脑修复并恢复记忆和步态功能 [8] - 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痴呆病因,目前尚无直接疗法,该研究有望提供首个有效治疗方法 [8] - 研究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 Thomas Carmichael团队主导,结合小鼠模型和人类数据,Piclidenoson已处于3期临床试验阶段 [8] LAG-3/TCR双抗治疗T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病 - 揭示LAG-3抑制受体通过MHC-II介导的TCR空间邻近效应激活,颠覆传统免疫检查点激活机制认知 [12][13] - 开发靶向LAG-3与TCR的双特异T细胞抑制抗体,为精准干预自身免疫性T细胞提供新策略 [13] - 研究由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王俊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娄继忠团队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陈伟团队完成 [12] 同义突变通过表观转录组调控赋予黄瓜驯化性状 - 首次遗传学证明同义突变可通过改变m6A修饰和mRNA结构构象调控驯化性状,挑战传统认知 [17] - 发现为作物改良策略提供新思路,未来研究同义突变在RNA修饰与结构调控中的功能可能开辟新路径 [17] - 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杨学勇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及英国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丁一倞团队合作完成 [17]
BD之王遇冷?和铂医药出海背后的隐忧:收入倒退回两年前,研发缩水超5成 | 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7-03 14:48
战略合作与BD交易 - 公司与日本大塚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授权BCMAxCD3双特异性TCE HBM7020在大中华区以外的权益,获得4700万美元首付款及近期付款,最高6.23亿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及未来销售分成[2] - 公司已完成17次BD出海交易,为国内BD出海交易数量最多的药企,2025年上半年已达成5笔BD交易[4] - BD业务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收入3810万美元,同比下降57.43%,年内溢利274.2万美元,同比下降87.95%,但仍实现连续两年盈利[5] 财务状况 - 2024年经常性收入1690万美元,同比增长196.5%,但总收入低于2022年和2023年水平[7] - 研发投入持续萎缩,从2022年1.35亿美元降至2024年2099.9万美元,降幅超五成[7] - 2024年分子许可费预付款仅2118.7万美元,较2023年8379.3万美元缩水超七成[6] - 2023年收入8950.2万美元,同比激增120.13%,年内溢利2276.3万美元,首次扭亏为盈[6] 专利纠纷 - 国家知识产权局维持公司"结合分子"专利权有效,该专利涉及HCAb方法制备技术[9] - 公司以百奥赛图RenNano平台侵权为由提起诉讼,案件已进入审理阶段[9] - 涉案专利是公司HarbourMice®平台核心,将于2025年7月22日到期[10] - 专利纠纷结果将影响两家企业及国内抗体药物领域竞争格局[11] 行业影响 - 专利纠纷标志中国Biotech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确权,凸显早期专利布局重要性[11] - 纠纷提醒行业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完善专利布局和管理体系[11] - 国际市场对知识产权保护严格,专利纠纷可能影响企业海外合作和市场准入[11]
Cell子刊:苗蕾/邓觅/杨赟合作开发新型in vivo CAR-T细胞疗法,治疗炎性衰老疾病
生物世界· 2025-07-02 16:03
CAR-T细胞疗法发展 - 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展现出革命性治疗效果,其特异性机制还可应用于清除衰老细胞,解决现有药物的脱靶效应[5] - 相比传统体外CAR-T(ex vivo),基于mRNA的体内CAR-T(in vivo)具有生产流程简化、瞬时表达等优势,尤其适合炎性衰老疾病治疗[1][6] 新型脂质纳米颗粒(LNP)技术突破 - 当前in vivo CAR-T依赖抗体修饰的LNP递送,存在生产挑战和安全性隐患(如批次重现性差、靶细胞过度活化)[2][7] - 研究团队开发无抗体修饰的心磷脂模拟磷酰胺(CAMP)LNP,通过结构重塑(如PL40-LNP)增强T细胞靶向性,其硬度和相分离特性提升T细胞摄取率[8][9] - 采用环状RNA(circRNA)形式延长CAR蛋白表达时间,抗酶降解且低毒性,同时增强脾脏靶向性[10] 炎性衰老疾病治疗应用 - 通过PL40-LNP递送靶向uPAR(衰老细胞标志物)的CAR circRNA,在肝纤维化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中验证疗效,uPAR表达与炎症和细胞衰老高度相关[11][12] - 开发人源化抗uPAR单链抗体片段(scFv),推动临床转化潜力[12][15] in vivo CAR-T疗法的综合优势 - 消除ex vivo复杂细胞处理流程,降低生产成本[14] - 瞬时mRNA表达避免病毒载体导致的永久性基因组改变[14] - 潜在减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靶向/非组织不良反应[14][15]
国家医保局支持创新药出海 企业未来如何借助港澳优势走向全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1 22:37
政策支持创新药发展 - 国家医保局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创新药出海,鼓励搭建全球创新药交易平台,加强国际推广[1] - 支持创新药企业借助香港、澳门优势促进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鼓励更多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1] - 2018年-2024年,中国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明显上升,2024年达48种,是2018年的5倍以上,今年上半年已近40种[3] 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 - 《若干措施》提出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重点纳入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的创新药[4] - 企业可自主申报纳入医保目录或商保创新药目录,也可同时申报,商保专家对目录准入和价格协商有重要决策权[4] - 商保创新药目录将动态调整,初期稳妥起步,后续根据技术进步、临床需求等因素完善[4] 创新药出海战略 - 中国创新药产业已由"引进模仿"转向"创新输出",2024年药企完成超90笔海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超500亿美元[7] - 香港正筹备"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计划2026年底成立,分阶段推行新药注册机制,目标2030年全面推行[8] - 香港"1+"新药审批机制已批准11款创新药物在港注册,其中5款纳入医院管理局药物名册[9] 内地与香港医疗协同 - 复星凯瑞完成首个CAR-T产品"奕凯达"跨境治疗案例,建立"港澳患者采血—内地生产—药品返港治疗"全流程方案[10][12] - 企业希望加强与香港顶尖临床研究资源的合作,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10] - 香港有望成为亚太细胞治疗枢纽,引领细胞治疗走向国际市场[12]
艾伯维超20亿美金买下“豪华天团”,押注体内细胞疗法
第一财经· 2025-07-01 14:11
收购交易 - 艾伯维宣布以21亿美元收购Capstan Therapeutics以扩大自身免疫性疾病疗法产品线[1] - 自2023年修美乐专利到期后艾伯维已进行超过200亿美元的收购[1] - 通过交易艾伯维将获得Capstan的tLNP核心平台技术和体内CAR-T疗法技术[1] Capstan公司技术 - Capstan成立于2022年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顶尖团队领衔包括CAR-T先驱和mRNA技术奠基人[2] - 核心平台包括tLNP技术和体内CAR-T细胞直接改造的mRNA有效载荷技术[2] - 抗CD19体内CAR-T疗法CPTX2309已开始一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2] CAR-T疗法市场 - CAR-T疗法市场规模2024年将突破110亿美元2034年有望达到2000亿美元[1] - 目前FDA已批准6款用于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CAR-T疗法[3] - 全球有数百种CAR-T和CAR-NK细胞产品在临床试验中[3] 技术突破 - 体内CAR-T疗法无需实验室细胞制造和体外扩增可解决当前疗法工艺复杂周期长价格高昂问题[1][2] - 体内CAR-T疗法有望成为可扩展现货型无需化疗预处理的新疗法[3] - 德国研究团队首次报告CAR-T成功治疗严重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的临床案例[4] 行业竞争 - 艾伯维凭借Skyrizi和Rinvoq在自身免疫药物领域占据强势地位预计2027年两款药物总销售额超310亿美元[5] - 艾伯维正与VertexBMS等制药巨头在自身免疫药物领域展开竞争[1] - Capstan曾获辉瑞拜尔诺华礼来BMS等投资总计1.65亿美元[5] 应用前景 - 体内CAR-T疗法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比肿瘤治疗更具潜力[3] - CAR-T疗法在治疗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硬化症等显示巨大潜力[3] - 体内CAR-T疗法要走向市场仍需经历漫长验证过程[3]
Cell:王俊团队等开发新型LAG-3/TCR双抗,治疗T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病
生物世界· 2025-07-01 12:04
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机制 - 自身免疫疾病由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发 目前疗法主要靶向细胞因子或B细胞 但T细胞在1型糖尿病、肝炎、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发挥核心作用 [2] - T细胞通过细胞毒性、细胞因子释放及辅助性T细胞引导其他免疫细胞参与疾病发展 但广泛抑制T细胞可能导致免疫缺陷、癌症和机会性感染 [3] - 需要开发新疗法选择性靶向致病性T细胞 同时保留有益T细胞功能 [4] LAG-3抑制受体机制 - 研究首次揭示LAG-3抑制受体由MHC-II调控的条件性激活机制 LAG-3依赖MHC-II介导的TCR空间邻近效应 与TCR复合物形成顺式共定位 实现对CD4+ T细胞的有效抑制 [4] - 该机制颠覆了免疫检查点激活的传统认知 LAG-3对激活条件的高度依赖性使其在体内难以触发 但为精准干预自身免疫性T细胞提供机会 [5] - LAG-3通过胞内FSAL基序与TCR信号组分CD3ε形成凝聚体 破坏CD3ε/Lck结合 [8] 双特异T细胞抑制抗体(BiTS) - 团队开发靶向LAG-3与TCR的双特异T细胞抑制抗体(BiTS) 可特异性调控LAG-3阳性致病性T细胞 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动物模型中展现显著疗效 [5] - BiTS为Fc减弱型LAG-3/TCR双抗 能绕过同源肽-MHC II类分子需求 有效抑制CD4+和CD8+ T细胞 在小鼠模型中缓解自身免疫疾病症状 [8] 治疗应用前景 - 研究为缺乏安全有效疗法的T细胞驱动型自身免疫疾病(如难治性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新干预策略 [10] - 该机制首次提出以LAG-3与TCR分子互作为靶点 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开辟新途径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