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

搜索文档
“好望角科学沙龙”举行 专家称AI将助力重塑人类生命健康格局
证券日报网· 2025-07-06 20:43
本报讯(记者金婉霞)7月4日,在上海举行的"好望角科学沙龙"精准医疗专场活动上,信达生物制药集团 创始人、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俞德超表示:"细胞与基因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 (ADC)等新疗法的市场增长潜力巨大,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又给治愈疾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新兴生物技术正以底层科技突破为引擎,逐渐改变人类的生命健康观 念,从曾经的"对抗疾病"转向"掌控生命质量",从过去的"群体经验"迈向"个体精准"。在老龄化、慢病 化成为人类生命健康主要矛盾的当下,还要依托政策的支持、资本的耐心和公众的理解,共同推动精准 医疗成为人类健康事业的新支柱。 长期从事细胞命运调控基础理论研究的欧洲科学院院士裴端卿则在沙龙上分享了关于干细胞治疗的观 点。他表示,实验室的一系列技术表明,尿液的上皮细胞里面可以重新找回受精后四到五天的多能性状 态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我们可以把它变成多能干细胞,也可以变成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特别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裴端卿说。此外,他还分享了如何 将干细胞转变成干细胞制剂、干细胞功能分化后的提取物、类器官等干 ...
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举办
证券日报网· 2025-07-06 20:14
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何亚琼、北京市经信局局长姜广智、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学恭、昌平区 区长刘晓东共同参与了"北京未来医药产业链研究院(筹)揭牌仪式"。该研究院将开展医药产业链发展研 究,支撑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组织政产学研医金合作,推动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服务医药产业区域协 同发展,打造我国医药领域高水平智库和产业服务平台。 本报讯(记者张敏)7月6日,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在北京昌平开 幕。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 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和北 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承办。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黄果在会议上提到,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创新药达到43款, 其中由中国企业研发制造的有40款,跨国企业研发进口3款。今年1月份,北京企业研发的全国首个干细 胞药物获批上市,多家跨国企业纷纷宣布在北京建设创新研发中心,这些标志性的成果充分彰显了北京 医药创新的实力、活力,未来可期。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对近日发布的《支持创新 ...
5亿元定增筹划两年终落空,冠昊生物6亿元资金缺口何解
华夏时报· 2025-07-04 19:16
华夏时报记者黄敏璇胡梦然深圳报道 一纸公告宣告冠昊生物(300238)(300238.SZ)筹划两年多的5亿元定增最终落空。 近日,在主动撤回申请不久后,冠昊生物公告收到深交所出具的《关于终止对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申请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的决定》,定增计划正式终止。公司解释称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在 综合考虑资本市场状况以及公司整体发展规划等因素下作出的决定"。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该定增筹划自2023年,原拟向公司实控人控制的企业定增募资不超5亿 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中途两次延期后如今终止。 今年3月,冠昊生物收到深交所下发的问询函,要求公司就相关经营数据、董事会通过两年后再申报融 资的原因,以及发行价格是否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说明。冠昊生物在4月修改并提 交了募集说明书。 值得注意的是,冠昊生物最新股价(截至7月4日收报16.41元/股)较定增股价(8.96元/股)高出逾八成,引发 市场关注。公司定增方案筹划两年再申报融资,且当前股价高于发行价格等一系列问题也引发深交所发 函问询。 针对定增终止具体原因及如何解决资金缺口等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致函冠昊生物,但截至发稿尚未 ...
医疗整形美容和生活美容有何不同?专家解答
人民网· 2025-07-04 17:09
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的区别 - 医疗美容是通过手术、药物、医疗器械或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或重塑,例如双眼皮手术、激光美容、打除皱针等 [1] - 整形外科主要侧重于组织修复与重建和疾病治疗,例如唇裂修复、瘢痕整形 [1] - 生活美容是非侵入性的美容服务,如贴敷面膜,不在医疗场所开展 [1] 医疗美容机构的资质要求 - 提供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必须是医疗机构 [1] - 国家对医疗美容机构的设置和执业人员的资质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1] - 可以在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医疗机构的执业许可信息 [1] 非正规医疗美容的风险 - 感染风险增加:生活美容机构在环境、工具、器械、人员操作等方面达不到医疗无菌要求,容易引发局部感染、化脓甚至败血症 [1] - 不良反应增多:非正规渠道的注射材料如假冒肉毒素、生长因子、干细胞等成分不明,易引起严重过敏反应、肉芽肿、异常增生甚至中毒 [2] - 栓塞风险增大:非专业人员注射容易误将填充物注入血管,导致皮肤坏死、失明或脑梗 [2] - 抢救措施缺乏:非医疗机构一旦发生过敏、栓塞等情况难以进行及时抢救 [3] 医疗美容行为规范 - 医疗美容本质是医疗行为 [3] - 不应在生活美容机构、美甲店、采耳店等非医疗机构进行手术、激光治疗或注射治疗 [3] - 不应在家自行注射除皱针等医疗美容操作 [3] - 必须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3]
政观评:莫让“规则迷宫”卡住生物医药企业的“上楼路”
南方都市报· 2025-07-04 09:31
近期,在一场围绕"灵活放宽生产厂房独栋生产监管"展开的座谈会上,广东省药监部门有关负责人表 示,为了更好服务企业,当前取证审批采取了"一企一策"的工作机制。 据了解,至今虽有两家药企获批"上楼",但不少药企称个案有限,参考价值不大。对企业而言,投产是 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事,需要计提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有药企坦言,相关部门模棱两可的回复无法化解 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投入巨资改造厂房后,仍可能因非独栋而面临无法获得生产许可证 的风险,"这个风险实在担不起"。 2024年至今,李斯霞跑遍了深圳十几个医药产业园区,仍在为寻找一处7000平方米左右的独栋厂房奔 走。李斯霞是深圳一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常务副总裁,她所在企业的一款干细胞新药,即将进入商业化阶 段,亟须合适的生产场所。 深圳近年来推动"工业上楼",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超大城市发展制造业土地空间紧张的困境,也帮助了企 业进一步降本增效。然而,这一政策实惠却与药企基本无缘。李斯霞被告知,因药企的特殊性,只有独 栋的厂房才更有可能获批生产许可证,而想要"上楼",至今成功的个案寥寥。 "进驻或有意向进入'工业上楼'项目的多家药企,都面临着申请药品生产许可证的难题 ...
灵长类自体胚胎干细胞成功构建
科技日报· 2025-07-04 09:10
研究突破 - 昆明理工大学团队首次通过胚胎分割技术从单个灵长类胚胎培育出健康活体猴及遗传背景完全匹配的自体胚胎干细胞[1] - 首次获得遗传背景一致的灵长类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干细胞[1] - 在23对分割胚胎中获得两只健康猴及自体干细胞,另有一例在孕中期流产前成功建系[1] 技术细节 - 采用8细胞期3∶5分割策略,用5/8胚胎细胞移植,3/8胚胎细胞建立干细胞系[1] - 从一只猴体内获得遗传匹配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干细胞[2] - 自体胚胎干细胞细胞异质性更低、转录噪音更小,基因组稳定性相关基因表达更显著[2] 应用价值 - 为人类再生医学研究开辟新路径[1] - 解决了干细胞治疗中的免疫排斥难题[2] - 为未来器官修复、疾病治疗等再生医学应用奠定重要基础[2] 临床进展 - 3只健康猴存活至今(1岁、2岁和5岁),生长指标正常[2] - 在人类辅助生殖胚胎上成功建立分割来源的胚胎干细胞[2] - 相关技术已申请专利[2]
深圳药企“上楼”遇阻①:“一企一策”VS规则透明
南方都市报· 2025-07-02 14:55
生物医药企业"工业上楼"困境 - 深圳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生产场地短缺问题,难以找到符合药品生产许可证要求的独栋厂房 [2] - 企业需7000平方米生产场地但仅能找到14000平方米的独栋或半独栋厂房,面积不匹配造成成本冗余 [6][9] - 深圳推行"工业上楼"政策以集约用地,但生物医药企业因监管限制难以通过该模式解决生产场所问题 [3][9] 监管政策与执行矛盾 - 国家未强制要求非特殊药品(如高致敏性、生物制品)使用独栋厂房,但广东省实际操作中要求"一企一栋" [3][5] - 广东省药监局采用"一企一策"审核机制,缺乏透明标准,非独栋厂房申请生产许可证通过率极低 [4][10] - 深圳卫光生命科学园3家申请"上楼"企业仅1家获生产许可证,另2家因不确定性放弃入驻 [10] 行业诉求与建议 - 企业呼吁广东省出台细则,明确非独栋厂房的生产准入类别和硬件标准(如"白名单"制度) [11][12] - 人大代表建议允许同一厂房内多家企业申请生产许可,制定多用户厂房标准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11] - 现有2家获证"上楼"企业案例具有特殊性(独立楼层或无需共用设施),难以复制推广 [13][14] 政策执行障碍 - 国家药监局现场检查专家可能对"上楼"模式提出交叉污染质疑,增加企业整改风险与成本 [13] - "一企一策"机制导致企业投资不确定性,影响产业长期投资意愿与营商环境 [14] - 生物医药生产场所属重资产投入,缺乏明确标准前企业不敢贸然改造厂房 [10][12]
华熙和巨子这场女首富之间的“脸面”之争,结果由“里子”决定
搜狐财经· 2025-07-01 12:42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上半年美妆行业爆发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围绕重组胶原蛋白技术标准的"成分之战",表面是市场份额争夺,实质是技术路线与行业标准的深层博弈[3] - 冲突导火索为美妆博主"大嘴博士"5月24日发布检测报告显示巨子生物可复美产品氨基酸含量0.0177%低于国标0.1%,而公司回应多批次检测结果均达标0.1%[4][6] - 华熙生物5月17日率先发难,通过官微文章《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抨击券商研报为巨子生物站台,导致部分券商删除研报[5] 技术标准争议 - 双方检测方法分歧:第三方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巨子生物使用双缩脲法,互相指责对方不科学[6] - 行业缺乏国家标准导致"罗生门"局面,6月23日巨子生物承认现有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并承诺优化标准[6] - 华熙生物凭借20年透明质酸技术积累赢得舆论战,其2024年研发费用率达8.68%显著高于巨子生物的1.9%[7][9][20] 资本市场反应 - 巨子生物股价5月20日至6月23日累计下跌37.12%,市值蒸发332亿港元[8] - 华熙生物同期股价上涨1.9%,在行业动荡中保持稳定[8] 行业痛点分析 - 生物科技行业普遍存在轻研发现象:巨子生物2024年研发费用仅1.07亿元占营收1.9%,低于华熙生物8.68%和锦波生物10.89%[9] - 概念炒作盛行,如干细胞疗法被夸大宣传后遭监管叫停,重组胶原蛋白也存在功效夸大问题[14][15] - 标准缺失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难以辨别优劣[13][15] 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需从"野蛮生长"转向"科学治理",建立统一检测标准和技术参数[6][20] - 企业应坚持长期主义,华熙生物案例证明技术积累与质控体系才是核心竞争力[19][20] - 生物科技竞争应聚焦研发创新而非营销概念,提升供应链韧性掌握核心技术[20][21]
“中国药谷”领航生命健康“兴”力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6 12:03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概况 - 作为首都生命健康产业主阵地,汇聚国家药监局六大直属中心、12个国家级检定研发机构及120余个服务平台,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审批监管全覆盖[1] - 2025年计划高质量建设国际影响力"中国药谷",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贡献核心力量[1] - 园区已获批临床一类新药66款(上市5款)、创新医疗器械31款(上市23款),累计上市药品器械超1000款[13] 扩区建设与重点项目进展 - 实施22.5平方公里扩区计划(原13.4+新增9.1),南扩3.6平方公里聚焦工业研发生产,北扩5.5平方公里配套首都医科大学等重点项目[4] - 2025年Q1安德医美大健康产业园破土动工,预计带动南扩区项目集聚效应[3] - 中检院二期工程3月18日开工,显著提升区域检验检测能力与科研创新水平[5] - 首都医科大学临检中心新址3月启动建设,加速科研转化与产业融合[4] 产业集群与创新成果 - 构建"3+5"产业体系:巩固疫苗/中药/高端医疗器械三大支柱,布局细胞基因治疗/核酸药物/动物药/合成生物/医美五大前沿赛道[7] - 2025年新增5个高影响力项目:全球科学家转化项目、三甲医院新药项目、抗体制剂研发等[6] - 创新药研发突破:以岭药业中药1.1类新药芪防鼻通片获批上市,九芝堂干细胞疗法获ASD临床批件,舜景医药心梗抗体药获FDA快速通道[6] - 计划拓展医美和动物药械新板块,推动20余家企业在津冀布局生产环节[7] 数字化转型与AI应用 - 同仁堂健康C2M基地实现"前店后厂"新零售转型,打造中医药科技体验标杆[8] - 集聚诚益通、医疗器械大数据中心等数智项目,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全环节[10]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等机构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开启AI新药研发新阶段[10] 产业服务生态优化 - 搭建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中关村医疗器械小试平台、细胞基因治疗CDMO平台、全国领先的实验动物服务体系[9] - 建立高值仪器共享平台,开放4家机构355台设备降低企业研发成本[11] - "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上线,领导班子网格化走访解决50余项企业诉求[12] - 2025年协助30家企业申报国家级/市级政策支持,涉及50个项目[12]
这件事,这所大学坚持了21年
新华网· 2025-06-25 09:54
活动现场,校方特意邀请9位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成功捐献校友返校,授予"荣誉校友"称号。 大连医科大学发出倡议,并成立由大连高校联合组建的新一届志愿宣讲团。 会后,百余名大学生纷纷卷起衣袖,陆续完成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他们将为更多的人带去生的希 望。 "2015年,我还是大三学生,就正式加入中华骨髓库,随时等待配型成功的呼唤,后来我毕业去北 京工业大学,还特意去红十字会更改变动的手机号,就怕失去联系……"活动现场,该校第23例捐献者 陈桐讲述起他的故事,在报名九年后,他终于和一位3岁的白血病患儿配型成功,并顺利完成捐献。 据介绍,21年来,大连医科大学持续开展"心相连 爱相随"造血干细胞捐献公益项目,将志愿服务 精神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紧密结合,立足本校辐射全市高校,广泛开展科普宣讲活动,形成了做造血 干细胞志愿者光荣的良好氛围,4358名大医师生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采集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华网沈阳6月24日电(记者于力)这是一场跨越21年的生命接力,自2004年开始,大连医科大学 已累计招募4358名入库志愿者,开展18次捐献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配型成功并完成捐献23例,这 个数字占大连市捐献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