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脑屏障
搜索文档
智力退化至3岁!年轻人患“脑膜炎”病例为何频发?
中国新闻网· 2025-11-13 09:25
文章核心观点 - 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会破坏血脑屏障并降低免疫力,显著增加年轻人患病毒性脑膜炎及脑炎的风险,部分病例可能导致严重后遗症如智力严重衰退 [1][6] - 近期医院收治的脑膜炎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平均年龄仅26岁,最小患者16岁,病例数量在近一个月内达8例 [2] - 早期识别脑膜炎症状并及时就医至关重要,轻症患者经5-7天抗病毒治疗可好转,而延误治疗可能引发脑炎,导致癫痫、认知障碍等严重后遗症,恢复期长达3-6个月甚至影响终身 [7][8] 病例情况总结 - 25岁患者因每天熬夜刷手机至凌晨三四点,出现发热伴持续头胀,确诊脑膜炎,经5天抗病毒治疗后病情好转 [3] - 30岁患者因习惯性熬夜玩游戏,被发现高烧不退、言语不清,送医途中病情恶化至昏迷,确诊病毒性脑膜炎伴脑炎,虽脱离生命危险但智力退至3岁水平,生活不能自理 [4][5] 病理机制分析 - 长期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使病原体更易入侵颅内 [6] - 熬夜使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抵抗力下降,体内共生病原体如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在免疫力薄弱时引发感染 [6][7] - 神经内分泌系统因熬夜紊乱,进一步削弱身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 [7] 症状与治疗 - 脑膜炎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头痛、颈部僵硬,部分患者伴有恶心、食欲减退、乏力、嗜睡、反应迟钝 [9] - 轻症患者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通常5-7天即可好转且无后遗症,拖延治疗可能发展为脑炎,出现癫痫、肢体偏瘫、尿潴留、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7][8] 预防措施 -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 [10] - 加强营养,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 [11] - 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清洁,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睛等部位以防止病毒进入体内 [11]
STTT:四川大学何勤/李曼团队开发阿尔茨海默新疗法
生物世界· 2025-11-04 12:21
阿尔茨海默病当前疗法局限性 - 现有获批药物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改变疾病发展进程[2] - 抗Aβ单克隆抗体虽能减轻部分患者Aβ斑块负担并减缓认知下降,但存在血脑屏障渗透率低、需高剂量全身给药、对新生成Aβ无效及对tau蛋白病理影响有限等显著局限性[2] - 新兴抗tau蛋白疗法面临脱靶毒性和临床疗效不佳等挑战[2] 新型治疗研究突破 - 研究团队开发了小胶质细胞脂质体融合挤出法,用于制备小胶质细胞来源的纳米囊泡,可突破血脑屏障,共递送雷帕霉素和AR7[3][4] - 该疗法旨在同时激活阿尔茨海默病中失调的巨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3][4] - 研究证实,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中,巨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均受到破坏,且先于Aβ积累并推动疾病发展[4] 新疗法作用机制与效果 - 纳米囊泡利用其小胶质细胞膜特性有效穿过血脑屏障,靶向大脑炎症部位并被神经元内化[5] - 囊泡内AR7拮抗维甲酸受体α以增强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雷帕霉素抑制mTOR以促进巨自噬,实现两种自噬途径的同步激活[5] - 协同激活增强了Aβ及其他有毒蛋白聚集体的清除,恢复了蛋白质稳态,并提供强大神经保护作用[5] - 该策略还改善了神经炎症,并在两种不同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显著挽救了认知缺陷[5] 技术平台与应用前景 - 将同步双自噬激活与靶向仿生递送相结合,该纳米囊泡有望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候选药物[7] - MiLi-FE平台为向中枢神经系统递送多种治疗药物提供了灵活且可扩展的方法,其潜在适用性可扩展至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7]
一个缺觉的人,全身炎症水平都在升高!缓解方法→
央视新闻· 2025-08-13 21:50
睡眠不足与炎症反应关联性 - 睡眠不足少于6小时会引发全身炎症并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2][3] - 缺觉激活脑内促炎因子释放 损害神经递质平衡和神经元通讯功能 [3] - 长期睡眠不足导致慢性炎症 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3] 睡眠不足引发的全身性健康风险 - 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持续一周会影响新陈代谢 炎症 免疫力和抗压功能 [7] - 睡眠不足引发全身炎症风暴 增加脑内前列腺素D2产生和细胞因子风暴 [7] - 缺觉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增加代谢性疾病 癌症和精神疾病发病风险 [7] 改善睡眠质量的具体措施 - 成年人需每晚睡眠7-8小时 老年人需5-7小时 以起床后精神饱满为标准 [11] - 保持固定上下床时间 增加日晒和白天运动 培养条件反射改善睡眠 [13] - 每周3天以上睡不好且持续3个月需就诊睡眠医学中心或精神心理科 [13] 抗炎饮食管理方案 - 多摄入全谷物 深海鱼 十字花科蔬菜和莓类水果等抗炎食物 [14] - 减少高糖 高油 高脂食物及红肉 加工肉 动物内脏摄入 [15] - 通过运动 听音乐 旅行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维持炎症调节能力 [17] 睡眠时长健康标准 - 6小时睡眠被确立为健康底线 熬夜可能导致外貌早衰等代价 [12]
Science重磅:破解阿尔茨海默病抗体药的脑出血副作用——突破血脑屏障,靶向递送抗Aβ抗体
生物世界· 2025-08-09 12:06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现状 -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严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减弱、情绪调节障碍及运动能力丧失,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2] - 国际制药巨头如辉瑞、强生、罗氏投入百亿美元资金研发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但鲜有成功 [2] - 2021年6月7日,FDA加速批准卫材和渤健合作开发的抗体药物Aducanumab上市,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个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新药 [3] 现有药物的局限性与争议 - Aducanumab通过清除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Aβ)发挥作用,但相当比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脑出血(ARIA) [3] - FDA后续批准的两款抗体药物Donanemab(礼来)和Lecanemab(卫材/渤健)同样存在ARIA副作用问题 [3] - 这些药物通过注射全身给药,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到达大脑的比例很小,抗体主要在血管内淀粉样蛋白周围聚集,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血管损害和出血 [6] Denali Therapeutics的创新技术 - Denali公司开发了利用转铁蛋白受体(TfR)的抗体转运载体ATV cisLALA,将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突破血脑屏障递送到大脑 [4] - ATV cisLALA增强了抗体在大脑中的分布及与淀粉样蛋白斑块的结合,且不会引发ARIA副作用 [4] - 该技术通过受体介导的转运策略,利用TfR将药物递送到大脑,此前已开发过增加蛋白药物大脑暴露的运输载体 [6] ATV cisLALA的技术优势 - ATV cisLALA具有不对称Fc突变(L234A/L235A),在降低TfR相关血液学风险的同时保留诱导小胶质细胞吞噬Aβ及减少淀粉样蛋白斑块的能力 [7] - 该载体通过毛细血管穿透血脑屏障,抗体在脑实质中广泛分布,动脉中定位显著降低,而传统抗Aβ抗体集中于动脉周围血管空间易引发ARIA [9] - 在5xFAD小鼠模型中,ATV cisLALA:Aβ几乎完全消除了ARIA样病变和血管炎症反应 [9] 与传统药物的递送机制对比 - 传统抗Aβ抗体通过脑脊液和血管周围间隙(PVS)进入大脑,易在血管淀粉样蛋白处引发炎症和ARIA [11] - ATV递送的抗Aβ抗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脑屏障,利用TfR介导的转运增强脑实质分布,增加与淀粉样蛋白斑块的结合,减少ARIA副作用 [11] - Denali的TfR方法还可用于递送反义寡核苷酸(ASO)靶向tau蛋白,有望同时清除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两种关键毒性蛋白 [11] 研发进展与未来计划 - Denali公司正在推进IND申报前研究,计划明年进行临床试验 [4] -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 [12]
修改教科书的发现:华人学者Nature论文首次证实,健康大脑中竟存在T细胞,来自肠道和脂肪,帮助调控饮食行为
生物世界· 2025-05-31 11:53
大脑免疫系统研究突破 - 传统观点认为健康大脑因血脑屏障隔离而仅有小胶质细胞作为专属免疫细胞 身体其他部位免疫细胞(如T细胞)通常不会进入大脑 该理论在稳态条件下存在争议 [2] - 耶鲁大学团队首次证实小鼠和人类健康大脑穹窿下器官(SFO)中存在富集的T细胞 这些细胞在非疾病状态下长期驻留 颠覆了既往认知 [3] 穹窿下器官与T细胞特性 - SFO作为脑室周围器具有渗漏的血脑屏障 可直接感知血液信号(激素 电解质) 参与调控进食 饮水和免疫-神经交互 [8] - SFO内T细胞表达高水平CXCR6驻留蛋白和IFNγ细胞因子 与脑膜T细胞存在显著功能差异 并能响应肠道/脂肪组织信号 [8][11] T细胞迁移与调控机制 - 高脂饮食使小鼠脂肪组织和大脑T细胞数量同步增加 48小时禁食则促使脂肪T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 显示营养状态直接调控T细胞分布 [8][9] - 抗生素清除肠道微生物后 大脑T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证实肠道菌群通过特定通路影响中枢免疫稳态 [9] 行为调控功能验证 - 缺乏T细胞的小鼠在饥饿状态下觅食效率降低 证明大脑驻留T细胞对进食行为具有调控作用 [9] - 这些T细胞携带肠道/脂肪组织信息(如微生物群状态) 通过分泌IFNγ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 形成肠-脑轴信号传导路径 [11]
Cell:我国学者揭示大脑“排污网络”的发育和神经调控密码,为阿尔茨海默病等大脑疾病的治疗开辟新方向
生物世界· 2025-05-02 10:15
脑膜淋巴系统发现与功能 - 2015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团队首次在Nature发表论文揭示大脑存在脑膜淋巴管网络,负责清除大脑代谢废物,颠覆了中枢神经系统无淋巴管的传统认知[2] - 研究表明衰老过程中大脑清除废物能力下降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2] 脑膜淋巴系统发育调控机制 - 2025年中国科学院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首次发现神经活动通过slc6a11b+辐射状星形胶质细胞(RA)调控Vegfc表达,协同ccbe1+成纤维细胞精密控制脑膜淋巴内皮细胞(muLEC)发育[2][3] - 研究突破传统理论框架,提出"神经-胶质-成纤维细胞-淋巴"动态调控轴[3] - slc6a11b+ RA是Vegfc主要来源,其产生的Vegfc控制muLEC发育[7] - 神经活动通过slc6a11b+ RA表达的Vegfc调节muLEC发育[7] - slc6a11b+ RA与ccbe1+成纤维细胞协同作用将muLEC限制在大脑表面生长[7] 脑膜淋巴系统与神经免疫调控 - 脑膜淋巴内皮细胞形成环绕大脑的免疫微环境,参与大脑免疫监视[4] - 2025年Jonathan Kipnis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揭示脑膜淋巴管网络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IL-6表达影响突触功能[10][12] - 恢复老年小鼠脑膜淋巴管功能可逆转年龄相关的突触和行为改变,改善记忆力[12] 研究意义与潜在应用 - 研究揭示大脑不仅是信息处理中心,还是微环境协调者,通过特定胶质细胞动态调节淋巴网络构建[9] - 位于大脑外侧的淋巴管更易靶向,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开辟新方向[14] - 干预该调控网络可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治疗途径[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