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箍缩驱动器
搜索文档
院士领衔,获联想等机构投资,「安东聚变」完成近亿元首轮融资 | 36氪首发
36氪· 2025-10-22 11:35
公司融资与定位 - 安东聚变近期完成近亿元首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之星、啟赋资本、盘古创富、道翼资本、水木清华校友基金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前沿人才梯队组建、聚变驱动器系统研发、实验系统与测试平台建设 [1] - 公司成立于2022年11月,是国内首家Z箍缩聚变商业化团队,致力于加快推动Z箍缩能源技术方案 [1] 公司技术路线与规划 - Z箍缩路线通过脉冲大电流产生磁场引发等离子体内爆,被描述为“人造闪电”技术,近来美国学术界称其为脉冲磁场惯性约束 [5] - 技术优势在于技术更为简单直接、能量转换效率高、造价低廉,且驱动器更为“皮实”可靠,适于商业应用 [5] - 公司目标三年左右建成四路演示系统(重复运行寿命百万次级),五年左右具备建60MA级大型驱动器的能力,未来目标驱动器重复运行寿命千万次以上 [1] - 公司规划在2027-2028年开发雷霆号,希望在2030年前后建成聚变驱动系统技术能力和核心器件产品量产能力 [8] 团队构成 - 首席科学家彭先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核能专家,首次提出“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能源技术方案 [1][9] - 团队成员来自国家电网、中国核工业集团、清华大学等,构建了“老中青”三代科研人才体系 [1][9] 行业政策与全球动态 - 中国《原子能法》正式颁布,明确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2] - 德国通过行动方案,计划到2029年累计投入超20亿欧元资助聚变研究 [2] - 美国聚变行业协会建议将聚变定义为国家安全事项,并明确2028年前将有超过两座产业主导的示范电站开工 [2] 行业融资与商业化进程 - 截至今年7月,聚变赛道共有19笔公开投资事件,12家公司获投,总融资金额超过百亿元 [3] - 今年被称为中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元年,多家由高校及研究机构人员创立的公司希望通过商业化手段加速技术发展 [3] - 商业聚变公司Helion Energy完成4.25亿美元融资,并与微软达成电力购买协议,计划从2028年起供电 [2] - 核聚变初创企业CFS与谷歌建立战略合作并签署200兆瓦供电协议,并于8月获8.63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英伟达、谷歌 [2] 技术挑战与路径 - 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预估需要10-15年时间,关键难点在于实现“能量增益”和“可控” [4] - 实现能量增益因子Qeng>1是重要判断依据,目前仅有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在科学级别实现了Qsci>1 [8] - Z箍缩路线被相信完全有可能在5-8年内实现Qeng>1 [8] Z箍缩路线的商业化优势 - 商业化优势在于可依托中国在储能、电力、制造业领域的产业链能力,发挥产业生态协同共振作用,加速推进商业发电进程 [6] - Z箍缩能源系统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经济性好、能提供万年级能源供给等特性,目前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可以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6]
可控核聚变行业深度:聚变时代加速到来,Z箍缩路线走进主流视野
民生证券· 2025-09-10 20:2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可控核聚变行业给予积极评价 重点关注Z箍缩技术路线的商业化潜力 投资评级为"推荐" [4][7] 核心观点 -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 2030年代被视为关键时期 全球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97亿美元 五年增长超400% [1][19] - 惯性约束技术路线(尤其是Z箍缩)因安全性高、经济性好和环境友好等优势成为主流替代方案 美国和中国已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2][35] - Z箍缩技术将驱动三大核心领域投资:驱动器、聚变靶与爆室、深次临界裂变包层 预计2040年实现商业化发电 [3][64] 技术路线与进展 - 磁约束路线仍占主导(49%企业采用) 但惯性约束路线快速崛起 Z箍缩通过电流产生磁场压缩等离子体 实现高效能量输出 [35][37] -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实现净能量增益(输入2.05兆焦耳激光 输出3.15兆焦耳聚变能量) 中国"聚龙一号"装置达10MA电流水平 [2][45] - Z箍缩关键技术包括高产额靶设计(局部整体点火)、重频驱动器(LTD技术)和次临界能源堆 单发聚变放能可达2-3GJ [51][65] 政策与资本支持 - 中国成立国家聚变公司(首轮融资115亿元) 美国发布《2024年聚变能战略》 英国专项规划25亿英镑支持STEP示范电站 [12][15][16] - 全球私营资本积极参与 2024年Z箍缩企业Pacific Fusion获9亿美元融资 上海诺瓦聚变天使轮融资超5亿元 [13][23] - 日本将商业化目标从2050年提前至2030年代 俄罗斯修订《原子能利用法》完善监管框架 [17][18] 产业链与投资机会 - 核心部件领域包括: - 驱动器(60-70MA级LTD技术) - 靶材(高产额聚变靶设计) - 深次临界包层(能量放大倍数>15) [3][86] - 重点公司布局: - 合锻智能(真空室制造 中标2.09亿元项目) [87][88] - 王子新材(薄膜电容用于磁体电源系统) [89][90] - 国光电气(ITER偏滤器和包层系统供应商) [91][93] - 联创光电(超导磁体技术 拟建100MW混合堆) [96][97] - 爱科赛博、英杰电气(聚变特种电源 订单突破千万元) [98][100] 商业化时间表 - 关键技术攻关阶段(2024-2030年):实现Q>1的聚变点火 [65] - 工程演示阶段(2031-2040年):建成1000兆瓦级热功率试验堆 [65] - 商业推广阶段(2040年后):实现单发放能2-3GJ 包层能量放大>15倍 [65] 市场前景 - 目标市场聚焦发电、离网能源和工业用热三大领域 全球聚变企业员工数超4600人 支撑9300个供应链岗位 [28][33] - 45家企业中35家预计2030-2035年实现示范电站运营 28家计划同期并网发电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