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能源
搜索文档
招商证券:核聚变产业化提速 维持行业投资评级“推荐”
智通财经网· 2025-11-05 10:06
行业产业化进程 - 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加速从实验验证迈向工程示范,步入多路线竞速与资本共振新阶段[1] - 磁约束托卡马克路线主导产业化,惯性约束与混合路线并行发展,BEST装置预计2027年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Q>1)[1] - BEST装置关键部件完成落位安装,标志着总投资近200亿元的主体建设全面启动[1] 技术瓶颈与突破 - 材料性能突破是技术路线可行性的核心瓶颈,核聚变关键设备整体国产化率超96%[1] - 第一壁/偏滤器材料需兼具高熔点、抗辐照与热疲劳性能,超导材料向高温超导升级推动磁场强度提升至20T以上[2] - 国内企业如安泰科技、西部超导、联创光电等已在钨铜偏滤器、超导线材等环节突破国外垄断,但材料可靠性验证与规模化成本控制仍是产业化痛点[2] 产业链机遇 - 产业链多环节迎来增量市场,能源装备龙头企业布局初具规模,核心部件研发与产业化路径清晰[3] - 超导、第一壁、偏滤器材料企业相关业务受益显著,军工企业凭借高精度制造能力向民用领域延伸[3] - 各地牵头公司如国光电气、合锻智能、联创光电卡位优势卓著,或显著受益地方支持[3] 相关公司 - 建议关注国光电气、合锻智能、联创光电、西部超导、四创电子、王子新材、派克新材、安泰科技、永鼎股份、旭光电子、斯瑞新材、中洲特材、久立特材等[4]
当前可控核聚变面临的挑战和新型技术路线的尝试
2025-11-05 09:29
聚变电站商业化面临高温材料耐久性、氚燃料自给自足、等离子体稳态 运行控制等难题,尤其氚循环和储存的工程实践经验缺乏,需通过 AI 优 化控制模型实现精准磁场控制。 除氘氚路线外,氢硼和氘-氦 3 是值得关注的新技术路线,氢硼几乎无中 子产生但需极高温度,氘-氦 3 避开穿刺问题且几乎无中子,但氦三储量 有限,需突破关键工程难题。 国内外在聚变能源领域均有进展,美国 CFS 公司突破高温超导磁体, DeepMind 在 AI 与材料结合方面有所突破,中国加入 ITER 项目并在抗 中子辐照材料等方面做出贡献,多家企业推进技术工程化。 续稳态运行情况下完成聚变反应。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能够耐高温中 子辐照的新型材料体系。 此外,高热复合材料也是一个重要课题。随着聚变反 应温度达到 1 亿度甚至更高,对材料耐热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目前国内外在 这方面还没有取得完全突破,需要更多研究投入。 在新型技术路线方面,当前 主流包括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大类。其中,以托卡马克为代表的磁约束装置占 据主导地位,全球超过 50%的装置采用这一技术路线。此外,还有其他如激光 驱动、Z 箍缩等惯性约束方法,以及 FIC(直线型)装 ...
可控核聚变行业深度报告:核聚变产业化提速,聚焦链主及核心供应公司
招商证券· 2025-11-04 13:32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推荐”(维持)[2][6] 核心观点 - 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正加速从实验验证迈向工程示范,材料性能突破是技术路线可行性的核心瓶颈[2] - 核聚变关键设备整体国产化率超96%,核心部件如钨基偏滤器、高温超导带材等实现高度自主化[2] - 行业步入“多路线竞速+资本共振”新阶段,BEST装置计划2027年进行发电演示(Q>1),EAST刷新长脉冲纪录[2][6] - 建议聚焦链主及已实现国产替代的材料与核心部件供应商[2][6] 行业规模与表现 - 行业覆盖股票家数118只,占比2.3%,总市值2114.6十亿元,占比2.0%,流通市值1755.9十亿元,占比1.8%[3] - 行业指数近1个月绝对表现3.2%,相对表现-0.5%;近6个月绝对表现27.0%,相对表现2.4%;近12个月绝对表现26.1%,相对表现6.9%[5] 技术全景与产业化进程 - 可控核聚变是终极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实现氘-氚聚变需等离子体温度达1亿度、粒子数密度达10²⁰粒子/m³、能量约束时间超3秒[13][15] - 主流技术路线包括磁约束托卡马克(主导产业化)、惯性约束及聚变-裂变混合路线,托卡马克装置如ITER、EAST技术成熟度最高[19][20][33] - 国际投资活跃,全球私营聚变企业近60家,近五年累计融资超百亿美元,美国目标2035年并网,英国目标2040年商用[34][38] - 中国政策支持力度大,BEST装置2027年目标发电演示,EAST实现1亿℃稳态运行1066秒,供应链国产化率持续提升[46][47][49][52] 前沿材料创新 - 第一壁/偏滤器材料需抵抗>20 MW/m²稳态热流,钨铜梯度结构将耐热性能提升至≥25 MW/m²,热应力降低40%[57][60][63] - 超导材料从低温超导(NbTi/Nb₃Sn)向高温超导(REBCO)升级,临界电流密度超500A/cm²,磁场强度提升至20T以上[64][67] - 抗辐射结构材料如氧化物弥散强化钢(ODS钢)硬度在压下率50%时从200HV提升至280HV,降低韧脆转变温度[71] - 氚增殖包层材料实现燃料闭环循环,钛酸锂包覆铍球方案使产氚效率提升20%,阻氚渗透率降至10⁻¹³g/(m²·s)[73][76] 产业链与公司分析 - 产业链多环节迎增量市场,能源装备龙头、新材料企业、精密制造企业及军工企业均积极布局[6][80][86] - 超导材料企业如西部超导(低温超导线材市占率超95%)、联创光电(REBCO集束缆线稳态电流超1.5kA)技术领先[6][86] - 第一壁/偏滤器企业如安泰科技(累计供应超5000件钨铜零件)、国光电气(偏滤器交付量同比增长220%)实现国产替代[6][87][92] - 精密制造企业如合锻智能(8万吨级真空等温锻造设备)、派克新材(电力锻件)具备高精度配套能力[6][91]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成功制备“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
辽宁日报· 2025-11-03 09:09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可控核聚变关键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日前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制 备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核心材料——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打破了该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 面,标志着我国在清洁能源关键材料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可控核聚变装置被誉为"人造太阳",是人类探索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 建造可控核聚变装置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没有它,就无法产生足够强大的磁场,"约束"高达上亿摄氏 度的等离子体。 金属基带作为缓冲层和超导层生长的衬底,如同盖房时打下的地基,缓冲层和超导材料需要一层一 层地"生长"在这一基带上。它不仅为超导带材提供了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变形能力,更是整个超导结构得 以稳定成型的基础。研究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度C276合金的吨级 工业化制备。同时,团队攻克了超薄超长基带加工的技术难关,将合金轧制成厚度仅0.046毫米、宽度 12毫米、长度超2000米的带状材料,表面光滑如镜,粗糙度小于20纳米。该材料在液氮温度下强度超 高,相当于指甲盖大小面积能承受约19吨重量,且经高温处理后仍保持优异性能。 目前,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批量化自主制备的 ...
突发特讯!中国通告全球,成功制备人造太阳关键材料,引发高度关注
搜狐财经· 2025-10-29 12:36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此次突破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堪称是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血管系统"。超导磁体需要高强度的基带作为坚 实的支撑,而哈氏合金基带的吨级量产,意味着中国未来有望大幅降低超导带材的生产成本,从而有效解决聚变装置大型化进程中 长期存在的"卡脖子"难题。要知道,这项关键材料的技术此前长期被欧美企业所垄断,中国的工业化突破,无疑将重塑全球能源技 术的竞争格局。 在能源革命的漫漫征途中,中国正迎来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于10月28日发布的一则消息,如同在国际能源界 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中国成功实现了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核心材料——吨级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这项看似深 奥的材料学突破,实则是人类探索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的征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有评论指出,这意味着中国在这条终 极能源的赛道上,正悄然完成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哈氏合金C276,这种名字听起来颇为低调的镍基合金,却拥有着超乎寻常的耐腐蚀性能,是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不可或缺的核心结 构材料。在"人造太阳"内部,上亿度高温的等离子体环境中,普通的材料会瞬间灰飞烟灭,而哈氏合金却能够如同金刚不坏之身 ...
突发特讯!中国通告全球,成功制备“人造太阳”关键材料,引发高度关注
搜狐财经· 2025-10-28 18:46
"人造太阳"再进一步!中国突破吨级哈氏合金制备,能源革命迎来关键拐点 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一则通报震动国际能源界:中国成功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核心材料——哈氏合金(C276) 金属基带的吨级工业化制备!这项看似晦涩的材料学突破,实则是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征程中的关键一步。有评论称,这意味着 中国在终极能源赛道上,正从"跟跑者"向"领跑者"悄然转变。 一、何为哈氏合金?为何它是"人造太阳"的命门? 哈氏合金C276,一种超耐腐蚀的镍基合金,名字看似平凡,却是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的核心结构材料。在"人造太阳"的上亿度高温 等离子体环境中,普通材料会瞬间熔毁,而哈氏合金却能抵御极端高温、强辐射和腐蚀性环境,堪称装置的"金刚不坏之身"。 更关键的是,此次突破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磁约束核聚变的"血管系统"。超导磁体需要高强度基带作为支撑,而哈氏合金基 带的吨级量产,意味着中国有望大幅降低超导带材成本,解决聚变装置大型化的"卡脖子"难题。此前,该材料技术长期被欧美企业 垄断,中国的工业化突破,直接改写了全球能源技术的博弈规则。 人才储备:在高温合金、超导材料等尖端领域,中国已培育出全球最庞大的科研梯 ...
【大涨解读】核聚变:人类历史首个聚变发电建成时间确定,行业发展全面提速,已资本开支扩张阶段
选股宝· 2025-10-28 11:17
板块行情表现 - 10月28日核聚变板块整体走强,安泰科技与东方钽业实现2连板,西部超导涨8.28%,永鼎股份涨7.86% [1][2] - 安泰科技是全球可控核聚变装置核心供应商,产品应用于中国EAST装置及国际ITER项目 [2] - 东方钽业参股公司为ITER项目供应增强热负荷第一壁材料的钒瓦产品 [2] - 西部超导是ITER计划低温超导线材的唯一中国供应商,并已完成国内CRAFT项目用超导线材交付 [2] 国内外技术进展 - 日本东京初创公司Helical Fusion宣布在开发聚变反应堆所需的高温超导磁体方面取得进展 [3] - 美国Helion Energy公司为其聚变发电机厂房获得有条件使用许可,为后续建设扫清障碍 [4]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功实现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 [5] - 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预计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 [5] - 上海超导为南方电网研制的大电流高温超导导体项目提供了全部高温超导材料 [5] - 中科清能研发的3kW@4.5K氦制冷机已安全稳定运行超120小时,将支撑CRAFT设施运行 [5] 行业前景与市场空间 - 国内规划或建设中的核聚变项目总投资金额已超1500亿元,行业进入资本开支扩张阶段 [6] - 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到2040年有望达到约8434.6亿美元,2030至2040年间复合增速约6% [6] - 中国核聚变市场规模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约536.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6.4% [6] 技术路线与成本构成 - 托卡马克为当前最成熟技术路线,其中磁体、真空室等部件为主要成本构成,在ITER中磁体占28%,真空室占8%,真空室内构件占17% [6] - 产业内以超导磁体为主要路线,高温超导材料可提升聚变反应率并推动装置小型化,新型装置正尝试采用二代高温超导材料REBCO [6] 国内主要项目进展 - EAST装置已进入成熟阶段,核心部件招标基本完备 [7] - BEST装置处于中期建设,关键部件招标正在进行,预计2026年底完成交付 [7] - CFEDR项目仍在预研阶段,预计2027年-2029年进入集中招标期 [7] - CRAFT实验平台部分设备已完成招标,正推进磁体、电源及相关系统 [7]
可控核聚变概念拉升 安泰科技、东方钽业斩获两连板
证券时报网· 2025-10-28 10:40
市场表现 - 可控核聚变概念股28日盘中大幅走高,安泰科技、东方钽业涨停并斩获两连板,西部超导涨幅超过9%,永鼎股份上涨近8%,合锻智能等涨幅超过5% [1] 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利用自主研发技术,突破了可控核聚变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金属基带的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 [1] 项目进展 - 中国“人造太阳”项目预计于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 [1] - 2025年以来中国核聚变领域快速发展,包括3月“中国环流三号”进入燃烧试验新阶段,7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以及10月BEST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安装就位 [1] 行业展望 - 在政策引导与“国企牵头+民企协同”的创新模式下,中国核聚变领域正加速发展 [1] - 环流四号、星火一号、激光聚变能电站等多技术路线并行推进,国内正逐步进入可控核聚变项目招标与工程建设的加速释放期 [1]
科股早知道:全球核聚变竞赛正持续升温,到205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
钛媒体APP· 2025-10-28 08:13
全球核聚变行业 - 美国核聚变能源开发商Helion Energy获得华盛顿州奇兰县的有条件使用许可,为其"Orion"聚变发电机厂房建设扫清障碍 [2]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 [2] - 核聚变新路线受到关注,场反位形技术路径具有投资成本低和建设周期短的优势,混合堆技术路径融合裂变和聚变优势 [2] - 电源、电容、开关等环节在核聚变新路线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 [2] 卫星互联网行业 - 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十四号02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603次飞行 [3] - 星河动力等5家头部商业火箭企业于2024年密集开启上市进程 [3] - 2018至2024年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次数从39次快速提升至68次 [3] - 商业航天发射场投用与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将显著降低发射成本并提升运力 [3]
可控核聚变火了,上百家投资机构抢份额
投中网· 2025-10-27 14:47
行业投资趋势 - 可控核聚变在2025年成为众多投资人系统研究和布局的对象,投资态度从将信将疑转变为必须出手[3] - 全球聚变行业呈爆发式增长,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97亿美元,仅2024年就新增26亿美元[18] - 核聚变企业数量达到53家,相比2021年增加143%[18] - 投资可控核聚变的基金快速增加,国家能源局设立200亿元"聚变产业基金",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由100亿元增至150亿元[19] 政策与市场环境 - 中国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核聚变能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颁布,"聚变"首次被写入法律,国内可控核聚变赛道将迎来巨大机遇[17] - 上海、合肥、成都等城市出台政策加速发展可控核聚变,吸引国家队和创业公司落地[17] -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使能源需求与日俱增,极大点燃创业者和投资人对可控核聚变的热情[18] 技术发展历程 - 可控核聚变原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已掌握,氢弹引爆意味着人类首次实现不可控核聚变[6] - 托卡马克装置诞生将实现可控核聚变变为工程问题,技术路线包括磁约束、惯性约束和磁惯性约束[6][7] - AI、高温超导等技术推动可控核聚变发展,高温超导材料突破使装置小型化成为可能[7][12] - 东方超环实现1亿℃等离子体稳态运行上千秒,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17] 国内创业公司融资动态 - 安东聚变完成近亿元首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之星、啟赋资本等,即将开展第二轮融资[3][14] - 能量奇点成立8个月后完成近4亿元首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米哈游、蔚来资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等[11] - 星环聚能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昆仑资本、中科创星等多家机构[12] - 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刷新国内民营核聚变公司单笔融资记录[13] - 瀚海聚能在2024年上半年完成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13] 国际投资案例 - Helion Energy在2021年获得山姆·奥特曼等投资的5亿美元,2025年完成4.25亿美元F轮融资,估值达54.25亿美元[10][13] -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于2021年12月完成比尔·盖茨、乔治·索罗斯等投资的18亿美元融资,刷新领域融资记录[10] 国家队布局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得中核集团、中国核电等共同出资114.92亿元[15] - 聚变新能获得中国科学院牵头、安徽国资、中国石油昆仑资本等投资[15] 商业化前景 - 绝大多数商业聚变公司共识在2040年之前实现并网发电,其中28家公司预计在2030-2035年实现并网[20] - 可控核聚变被广泛认为是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是下一代科技革命中最关键的能源变革机遇[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