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聚变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布米普特拉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美国核聚变技术八年内或实现商用
搜狐财经· 2025-09-16 18:44
近日,美国能源部长表示,核聚变发电技术有望在八至十五年内实现商业化应用,这一预测为长期受技术瓶颈制约的清洁能源领域注入了强劲信心。该表态 主要基于二零二二年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取得的历史性突破——首次实现核聚变反应净能量增益,标志着该技术从实验阶段迈入可能的工程应用 阶段。 美国能源部长指出,美将明确推动核聚变的商业化路径,加快其在实际能源供应中的应用进程。核聚变技术因能模拟恒星的能量产生方式,被广泛视为未来 清洁能源的重要解决方案。它不仅具备几乎无限的发电潜力,还不产生温室气体或长寿命核废料,对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0 t F 4 e e g 6 e d e e t l t l to 8 L . I . / 4 41 11 0 . 4 e 随着技术路线逐渐清晰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核聚变发电的商业化前景日益明朗。如果能够在预期时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该技术将有望彻底改变全球能源 供应格局,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关键支撑。尽管仍面临工程技术、材料耐受性和成本控制等多重挑战,但行业整体正朝着积极方向迈进。 近年来,核聚变领域创新步伐显著加快。自二零二二年实现能量净增益以来,多项关键技术陆续突破,大大增 ...
美国能源部长:“核聚变”商业化发电将在8年内实现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08:53
美国能源部长预计核聚变将在8年内走出实验室,迈向商业化发电,为全球清洁能源格局带来革命性变 革。 9月16日,据媒体报道,美国能源部长Chris Wright表示,核聚变发电技术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商业化 应用。Wright预测,商业化核聚变发电最快可能在8年内实现,最迟不会超过15年。 这一表态为长期面临技术挑战的核聚变产业注入了新的信心。核聚变技术被视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解 决方案,具备提供大量无碳电力的潜力,但多年来商业化进程缓慢。 核聚变技术模拟太阳和恒星的能量产生机制,理论上可以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电力,且不产生温室气体 排放或长期放射性废料。 Wright表示,核聚变领域的创新步伐正在加速。"创新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他说,"这项技 术即将到来,令人兴奋。" 核聚变技术已成为顶级投资者和机构的重点关注领域。包括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Jeff Bezos)、微软 创始人比尔·盖茨和PayPal联合创始人Peter Thiel在内的科技巨头已向该领域投入数十亿美元资金。 近年来,核聚变产业还获得了更广泛的资本支持。主权财富基金、国家开发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纷纷加 入投资行列,表明市场对核聚变商业化前 ...
AI信仰正在推动经济增长
腾讯研究院· 2025-09-15 16:31
文章核心观点 - AI作为通用目的技术对生产率的提升存在显著滞后效应 当前企业采用率较低 尚未对生产率产生实质性影响 但资本开支的大幅增长正在推动GDP增长 这种增长更多由对AI的信仰和投资驱动而非实际生产率提升 同时核聚变作为潜在能源解决方案正获得科技巨头关注和投资 [3][6][7][11][13][15][18][23][24][26] 生产率滞后效应 - AI作为通用目的技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著提升生产率 蒸汽机 发电机和计算机分别经历118年 91年和49年发明期及54年 40年和21年商业化期才开始明显推动生产率提升 [3] - 当前AI尚未显著提升生产率 欧盟2023年每小时劳动生产率下降0.6% 2024年仅增长0.4% 低于1995-2019年年均1%的水平 美国2020年以来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1.8% 低于长期平均水平2.2% [6] - 未来十年AI对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仅0.4%-0.9% 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超过0.66% [6] - 企业AI采用率处于早期阶段 欧盟各国企业普及率在3.1%-27.6%之间 总体为13.5% 美国企业采用率为9.2% [7] 对AI的投资推动GDP增长 - 美国四大互联网公司2024年资本开支达2450亿美元 2025年预计3540亿美元 连续两年年度增加约1000亿美元 [13] - 四大公司资本开支占GDP比例大幅提升 预计2025年达到1.16% 两年实现翻番 [13] - 2025年美国AI数据中心支出对GDP增长贡献已超过消费者支出 数据中心营建支出规模即将赶上办公楼 [15] - 中美互联网公司加大AI投入 2024年二季度美国四大互联网公司资本开支占收入比重达27.4% 中国BAT平均为12.5% 相较2023年均翻一番 [11] AI信仰或可照亮未来 - 核能发展历史显示技术推广存在预期落差 核能发电量占比在1980年代末达到顶点后持续下降 2022年仅有9.2% [20] - 核聚变作为潜在能源解决方案获得科技公司青睐 上市公司财报电话会议同时提及"数据中心"和"核能"次数大幅增多 [23] - 截至2025年7月核聚变企业累计融资达97.66亿美元 最近一年融资26.4亿美元 [24] - 主要核聚变企业获得科技巨头投资 CFS获得谷歌 英伟达 比尔·盖茨和美国能源部投资 Helion获得Sam Altman最大笔投资并担任董事长 TAE Technologies获得谷歌和雪佛龙投资 [26] - 美国政府积极推动核聚变研发 能源部为聚变创新研究引擎合作组织提供1.07亿美元资金 [26]
预见AI:人类进入新“经验时代” 唯有人造太阳能喂饱AI
南方都市报· 2025-09-11 23:58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发展正从"数据时代"进入"经验时代" 训练大模型的数据几乎耗尽 智能体通过观察、行动和奖励信号与世界交互 [3] - 强化学习带领进入新经验时代 但需持续学习和元学习技术释放全部潜力 [3] - 人工智能替代不可避免 权力和资源将流向最聪明的智能体 [4] 开源与资源开放 - 开源成为AI竞争关键变量 从代码开源演进为资源开放 [5] - 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发展的必需环节 [6] - 之江实验室将8B参数模型部署至太空星座 提出"计算卫星"新概念 [6] 机器人产业发展 - 具身智能发展面临高质量数据采集和模型算法挑战 多模态数据融合不理想 [7] - 机器人控制模态对齐存在技术难点 [7] - AI落地应用仍处于爆发性增长前夜 [7] 企业AI转型 - AI转型最大瓶颈在组织文化 必须由CEO主导且业务驱动 [8] - 需聚焦利润而非应用场景 打破组织壁垒和惯性 [8] - "本地对本地"模式成为全球现象 企业需建立分散化全球布局 [8] 中国企业全球化 - 中企海外收入占比仅8% 远低于韩国的65% [9] - 全球品牌百强中仅12家中国企业 美国有61家 [9] - 全球化3.0阶段需输出IP和专长 建设国际化团队 [10] 能源需求与核聚变 - AI用电量占全球1.5% 预计将增长至20%以上 [11] - 核聚变能量密度极高 1克燃料相当于8吨石油 [2][11] - 全球核聚变公司累计获投71亿美元 同比增长9亿美元 [12] - 89%企业看好2030年代末实现并网发电 [12] 技术突破路径 - 可控核聚变存在激光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大技术方向 [12] - 磁惯性约束混合路径可降低造价和建造时间 [12] - AI技术助力解决核聚变物理过程理解难题 [12]
研制成功!我国这一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观察者网· 2025-09-11 21:09
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网站10日消息,近日,由该所牵头承担的国 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CRAFT)关键子系统——离子 回旋(ICRF)加热系统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实现我国在高功率射频加热技术领域的突破。 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网站 离子温度作为聚变堆"点火"的关键参数。在氘氚聚变反应中,离子温度需达到上亿摄氏度并自持燃烧, ICRF可直接加热等离子体中的离子,有效提升反应概率。CRAFT研制的高功率离子回旋系统平台,具 有2MW稳态功率输出、宽频带和千秒级长脉冲运行能力,可为BEST、CFEDR以及ITER装置的离子回 旋加热系统关键部件的设计提供研发与测试平台,将为未来聚变能源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助力国家双碳 战略实施。 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的成功研制,实现了高功率射频加热技术从"跟跑"向"领跑"的跨越,彰显了我国在聚 变能源领域的全链条创新能力,助力中国在全球能源革命中占据科技制高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据介绍,该系统面向未来聚变堆,针对发射机核心器件兆瓦级电子四极管国产化、大功率合成器研制、 聚变堆天 ...
外滩大会今日开幕,图灵奖得主称人工智能进入“经验时代”
扬子晚报网· 2025-09-11 20:27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正进入以持续学习为核心的"经验时代" 需要智能体与世界直接交互生成新数据源[2] - 人类数据红利逼近极限 现有方法不能生成新知识且不适合持续学习[2] - 人工智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 将来自去中心化协作[2] 产业规模化发展 - 大模型"规模定律"仍然有效 智能体与经济结构转型将深刻重塑社会[3] - 人类进入"智能体群"时代 数量庞大的智能体彼此交互执行任务构成"智能体经济"[3] - 模型和GPU算力成为未来组织核心资产 企业需要扩大算力使模型更强大数据更丰富[3] 能源需求与解决方案 - 人工智能用电量目前占地球1.5% 预计将增长至20%以上 产生巨大能源缺口[4] - 核聚变是满足AI能源需求的解决之道 1克核聚变燃料释放能量相当于8吨石油[4] - 核聚变领域处于商业化落地黎明前夕 AI技术助力解决技术难点[4] 技术变革影响 - Agent将重塑企业流程 "超级个体+agent"带来巨大结构性变革[3] - 核聚变实现将带来能源革命并引发工业革命 是迈向更高阶文明的关键一步[4] - 资本积极布局核聚变赛道 视为终极能源解决方案[4]
中科大孙玄:AI或将“吃掉”全球五分之一电力
华尔街见闻· 2025-09-11 14:13
"相信不少人听过这么一句话:AI的终点是能源,能源的终点是聚变。" 9月11日,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星能玄光创始人兼董事长孙玄在演讲中重申了这一业界重要共识——核 聚变是开启下一代文明的关键科技。 孙玄指出,AI的崛起正指数级推高全球能源消耗,而解决这一终极需求的答案便是核聚变。核聚变一旦实现,不仅将带来一场能源革命并引发工业革命, 更是迈向利用宇宙中最普遍能源、跨越到更高阶文明的关键一步。 当下,驱动聚变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关注的核心力量,正来自于其最大的需求方——AI。孙玄在指出:"AI目前用电量占地球的1.5%,如果我们把AI比喻 成'地球大脑'的话,人的大脑能耗占人体的20%,因此有人预测,AI的耗电量也将占地球总数的20%以上。" 这意味着,仅AI一个领域,就将产生巨大的能源缺口。 核聚变正是满足未来AI技术发展所需的能源供给的解决之道。聚变指的是两个轻核聚合成一个重核,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质量亏损,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 量。孙玄指出,核聚变拥有极高的能量密度:1克核聚变燃料,释放的能量相当于8吨石油。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 孙玄解释道,实现核聚变的 ...
民生证券:聚变时代加速到来 Z箍缩路线走进主流视野
智通财经网· 2025-09-11 10:00
智通财经APP获悉,民生证券发布研报称,过去5年全球聚变行业呈爆发式增长,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 19亿美元飙升至97亿美元,仅去年一年就新增26亿美元。这一增长态势,充分彰显了投资者信心的成 熟、聚变技术的突破以及供应链的快速整合。随着Z箍缩技术快速发展,商业化路径逐步明朗,建议关 注在Z箍缩驱动器、靶材、深次临界裂变包层等核心部件有所布局的公司,同时关注其他配套设备相关 标的。 民生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可控核聚变时代加速到来,2030年为商业化时期 可控核聚变因为原料丰富、清节高效、安全性高等优势,被公认为人类的终极能源。但鉴于其技术要求 苛刻,给人遥不可及的感觉,业内曾戏称,核聚变距离商业实现永远有50年,也就是"50年悖论"。但 2025年7月聚变工业协会(FIA)发布《2025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显示,过去5年全球聚变行业呈爆发式 增长,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97亿美元,仅去年一年就新增26亿美元。这一增长态势,充 分彰显了投资者信心的成熟、聚变技术的突破以及供应链的快速整合。同时,2030年代被行业普遍视为 聚变商业化关键期。 惯性约束技术进展飞快,尤其是Z箍缩技术凭借安全性、经济 ...
186亿,“人造太阳”最大单轮融资来了
36氪· 2025-09-05 11:19
文章核心观点 - 可控核聚变技术正从科研阶段加速迈向产业化 谷歌与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签署全球最大聚变能源购电协议 资本和科技巨头积极布局核聚变领域 中国在核聚变科研和商业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1][2][5][19][22] 核聚变技术发展历程 - 1920年英国物理学家爱丁顿首次提出太阳能量可能来自氢聚变反应 [3] - 1937-1939年美德科学家共同提出C-N循环理论 从理论上证实太阳能源来自氢核聚变 [3] - 1954年苏联科学家率先提出托卡马克方案并建成第一台装置T-1 [4] - 1972年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建成首台多束激光装置Shiva [4] - 1985年美苏欧日共同启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中国于2006年加入 [4] - 2006年中国建成EAST装置 2024年实现1亿摄氏度运行1000秒 [4][19] - 2009年美国建成国家点火装置NIF 2022年首次实现净能量增益 [4] 核聚变技术优势 - 能量密度极高 0.03克海水中氘的聚变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7][8] - 清洁环保 只产生氦气 不排放二氧化碳 [8] - 原料无限 氘能从海水中提取 氚可人工制取 [8] - 安全性高 装置故障时反应立即停止 不会爆炸或泄漏 [9] 科技巨头布局核聚变 - 谷歌与CFS签署200兆瓦购电协议 规模远超2023年微软与Helion Energy的50兆瓦协议 [1] - 谷歌 英伟达 比尔·盖茨旗下基金共同投资CFS [1][11] - 微软与Helion签署2028年前供电协议 [16] - 科技巨头投资核聚变主要动机:数据中心耗电猛增 IAE预计全球数据中心用电到2030年将翻倍 [10] - 碳中和压力推动科技公司寻求零碳能源解决方案 [10]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技术突破 - 2021年成功测试20特斯拉高场超导磁体线圈 磁场强度达ITER装置5.3特斯拉的 nearly 4倍 [14] -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使反应堆体积缩小至原来的1/60 [14][15] - 累计融资近30亿美元 占全球私人聚变企业融资总额的三分之一 [14] - SPARC试验机计划2025-2026年点火 目标实现能量产出大于输入 [15] - ARC示范电厂力争2030年前后并网发电 [15] 全球核聚变企业竞争格局 - 美国Helion采用磁惯性聚变路线 获OpenAI创始人5亿美元投资 [16] - 美国TAE Technologies累计融资13.5亿美元 目标2030年代推出氘-氘聚变原型机 [16] - 英国Tokamak Energy融资总额达3.35亿美元 2022年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温度突破 [16][17] - 英国政府宣布未来五年向核聚变领域追加25亿英镑投资 [17] - 国际聚变行业协会调查显示 70%以上私人企业认为2035年前核聚变能实现并网发电 [18] 中国核聚变发展进展 - 合肥EAST装置2024年创下1亿摄氏度持续1066秒世界纪录 [19] - 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分三步推进:2030年代建试验堆 2040年代建示范堆 2050年前后商用 [20] - 中核集团和浙能电力分别增资10亿和7.5亿元入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 [20] - 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 能量奇点首轮融资近4亿元 星环聚能天使轮融得数亿元 [22] - 新奥集团2019年建成国内首台中等规模私营球形托卡马克试验装置 [22] 核聚变商业化挑战 - 技术挑战:实验室Q>1只是起步 商用需更高Q值且稳定运行 [23] - 工程挑战:ITER项目已延期至2027年 造价超200亿美元 [24] - 供应链挑战:超导材料等关键部件面临短缺与高成本问题 [24] - 人才挑战:缺乏顶尖专业技术人才 [24]
突破燃料瓶颈 氢硼聚变提供“人造太阳”破局解决方案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10:42
核聚变燃料瓶颈与创新解决方案 -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提出核废料转化为聚变燃料的创新方案 试图破解氚燃料短缺瓶颈 [1] - 氘氚聚变面临燃料短缺问题 全球氚年产量仅约3.5公斤 而单座商用聚变堆年需氚50-100公斤 [2] - 新方案通过粒子加速器驱动系统(ADS)轰击核废料生成氚燃料 目前仍处于模拟与理论研究阶段 [2] 多元技术路线发展现状 - 全球聚变研发加速推进 行业涌现多种技术路线装置与燃料选择 [3] - 氢硼聚变路线取得重要进展 全球已有8家公司选择该路线 包括中国新奥集团 [4] - 日本与美国机构合作首次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中成功开展氢硼聚变实验 [4] 氢硼聚变技术优势 - 氢硼聚变燃料来源广泛 氢元素存在于水中 硼储量远超石油煤炭 仅中国青海硼资源可支撑全球能源需求千年以上 [4] - 反应产物为氦核 无中子辐射污染 消除核辐射隐患 避免放射性废料与核材料管制 [4] - 反应产物为带电α粒子 可实现高效直接发电 能量转化效率更具竞争力 [4] 中国聚变研发进展 - 2025年中国核聚变研发集中爆发 中科院EAST装置实现一亿摄氏度下1000秒高质量燃烧 [5] - 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达成原子核与电子温度双破亿度关键突破 [5] - 新奥集团"玄龙-50U"装置实现全球首次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并突破环向场线圈150kA电流1.6秒稳定通流 [5] 技术商业化路径 - 新奥集团自2017年启动核聚变研发 明确球形环氢硼聚变技术方向 持续迭代实验装置 [5] - 氢硼聚变成功避开氘氚聚变的氚燃料瓶颈问题 为商业化路径提供更大想象空间 [4] - 所有技术路线探索均以实现聚变能商业化为最终目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