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聚变驱动器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亿元融资到位,基金重仓押注!这一赛道火了
中国证券报· 2025-11-05 17:12
11月5日,核聚变概念指数延续昨日涨势继续走强。自年初以来,该指数涨幅已超65%。中国证券报记 者梳理发现,二级市场上,可控核聚变板块已成为不少基金经理看好的重要方向,截至11月4日,部分 重仓可控核聚变板块的基金近半年以来涨幅超46%。 可控核聚变相关话题在一级市场同样火热。"感觉今年可控核聚变真的火了。"一位VC机构的投资经理 对记者表示,两三年前,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听起来非常遥远的概念"。但如今,来自一级市场 的"真金白银"正源源不断地投向可控核聚变赛道。 "真金白银"入局可控核聚变 近日,安东聚变宣布完成近亿元首轮融资,由联想之星、啟赋资本、盘古创富、道翼资本、水木清华校 友基金投资。这笔资金将用于前沿人才梯队组建、聚变驱动器系统研发、实验系统与测试平台建设等方 面。 像永赢制造升级智选混合发起这样重仓可控核聚变板块的基金不止一只。华富天鑫灵活配置混合在二季 度一改此前多行业均衡配置的思路,重仓可控核聚变赛道。"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国际关系日益复杂、 国家能源安全逐步凸显的大背景下,是否有什么方向在未来发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认为,可 控核聚变或许是答案之一。"上述基金的基金经理在季报中表 ...
院士领衔,获联想等机构投资,「安东聚变」完成近亿元首轮融资 | 36氪首发
36氪· 2025-10-22 11:35
公司融资与定位 - 安东聚变近期完成近亿元首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之星、啟赋资本、盘古创富、道翼资本、水木清华校友基金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前沿人才梯队组建、聚变驱动器系统研发、实验系统与测试平台建设 [1] - 公司成立于2022年11月,是国内首家Z箍缩聚变商业化团队,致力于加快推动Z箍缩能源技术方案 [1] 公司技术路线与规划 - Z箍缩路线通过脉冲大电流产生磁场引发等离子体内爆,被描述为“人造闪电”技术,近来美国学术界称其为脉冲磁场惯性约束 [5] - 技术优势在于技术更为简单直接、能量转换效率高、造价低廉,且驱动器更为“皮实”可靠,适于商业应用 [5] - 公司目标三年左右建成四路演示系统(重复运行寿命百万次级),五年左右具备建60MA级大型驱动器的能力,未来目标驱动器重复运行寿命千万次以上 [1] - 公司规划在2027-2028年开发雷霆号,希望在2030年前后建成聚变驱动系统技术能力和核心器件产品量产能力 [8] 团队构成 - 首席科学家彭先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核能专家,首次提出“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能源技术方案 [1][9] - 团队成员来自国家电网、中国核工业集团、清华大学等,构建了“老中青”三代科研人才体系 [1][9] 行业政策与全球动态 - 中国《原子能法》正式颁布,明确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2] - 德国通过行动方案,计划到2029年累计投入超20亿欧元资助聚变研究 [2] - 美国聚变行业协会建议将聚变定义为国家安全事项,并明确2028年前将有超过两座产业主导的示范电站开工 [2] 行业融资与商业化进程 - 截至今年7月,聚变赛道共有19笔公开投资事件,12家公司获投,总融资金额超过百亿元 [3] - 今年被称为中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元年,多家由高校及研究机构人员创立的公司希望通过商业化手段加速技术发展 [3] - 商业聚变公司Helion Energy完成4.25亿美元融资,并与微软达成电力购买协议,计划从2028年起供电 [2] - 核聚变初创企业CFS与谷歌建立战略合作并签署200兆瓦供电协议,并于8月获8.63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英伟达、谷歌 [2] 技术挑战与路径 - 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预估需要10-15年时间,关键难点在于实现“能量增益”和“可控” [4] - 实现能量增益因子Qeng>1是重要判断依据,目前仅有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在科学级别实现了Qsci>1 [8] - Z箍缩路线被相信完全有可能在5-8年内实现Qeng>1 [8] Z箍缩路线的商业化优势 - 商业化优势在于可依托中国在储能、电力、制造业领域的产业链能力,发挥产业生态协同共振作用,加速推进商业发电进程 [6] - Z箍缩能源系统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经济性好、能提供万年级能源供给等特性,目前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可以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