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NA技术
搜索文档
一文简览之基因编辑
青侨阳光投资交流· 2025-10-15 16:19
投资策略与关注领域 - 青侨阳光基金的投资思路是在大类资产间保持多元分散,但在大类内部寻求相对聚焦 [1] - 基金在美股生科领域的投资兴趣主要集中在siRNA和基因编辑这两类入胞生物科技资产 [2] - 对于国产创新药,基金相对聚焦于能最大化发挥中国创新药产业禀赋优势的工程化抗体领域 [5] - 对于国产创新械,基金优先关注在具备巨大成长空间的新兴赛道里展现突出效率优势的潜在龙头企业 [5] - 对于美股生科,基金主要投资于最具颠覆性成长潜力的入胞生物科技,尤其是已有产品被证明处于主流方向性能曲线顶端的开辟式引领型公司 [5] 基因编辑技术的核心价值与代际演进 -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DNA→RNA→PROTEIN)是基因编辑值得关注的最大理由,因为只有针对生命信息最源头的治疗,才最有可能一劳永逸地治愈所有先天遗传相关的疾病 [4] - 基因编辑技术概况起来分为两步:找到目标序列(search)和编辑目标序列(edit),其中更具挑战的是第一步 [8] - 根据找靶标序列方法的不同,基因编辑技术可分为三个代际:第一代锌指核糖核酸酶(ZFN)、第二代转录激活物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第三代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as) [8][9][10][12] - 从ZFN到TALEN是小踏步升级,而从TALEN到CRISPR/Cas是爆发性跃迁,CRISPR/Cas技术彻底点燃了产业化的狂热期盼 [13][15] - 在CRISPR/Cas编辑内部,根据编辑方式不同,又可分成传统CRISPR/Cas编辑、碱基编辑(BE)和先导编辑(PE)三个技术代际 [16] 主要美股基因编辑公司进展 - CRISPR公司(CRSPO)在体外编辑进度上明显领先,其先发项目CASGEVY(治疗镰刀贫血症SCD和地中海贫血TDT)2023年底获批,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达到3040万美元 [18] - Intellia公司(NTLAO)在体内编辑进度上领先,其针对KLKB1和ATTR靶点的3个适应症(HAE、ATTR-CM、ATTR-PN)均已进入3期临床 [20] - Verve公司(VERVO)主导项目是通过基因编辑破坏肝脏PCSK9基因治疗高脂血症,其将递送载体从普通LNP升级为GalNAc-LNP后,安全性显著提升,0.6mpk剂量下无任何TRSAE [22][23] - Beam公司(BEAMO)是转化自刘如谦实验室的单碱基编辑上市公司,其主导的SCD项目BEAM-101在非头对头比较中,展现出比传统CRISPR/Cas疗法CASGEVY更优的疗效和更快的细胞植入速度 [34] - Prime公司(PRMEO)推进的先导编辑(PE)技术代表了更前沿的编辑理念,其治疗Wilson's Disease的小鼠模型实现了接近90%的编辑率,治疗AATD的全人源化小鼠模型数据优异 [38][39][42] 基因编辑与siRNA的技术路线比较 - 全球生物科技正在进入以入胞生物技术为引领的入胞时代,在众多入胞生物技术中,siRNA和基因编辑是两条重要的竞争路线 [46][47] - 在肝脏场景的基因功能敲除领域,siRNA与基因编辑存在激烈的技术路线竞争,例如在ATTR、AATD和PCSK9靶点上 [47][49][56][57] - 在ATTR适应症上,Intellia的Nex-Z(基因编辑)对TTR的敲低水平(90%以上)显著高于Alnylam的vutrisiran(siRNA,80%出头),但Alnylam最新一代的ALN-TTRsc04(siRNA)将TTR降幅提升至95%以上,再度反超 [50][52] - 在AATD适应症上,基因编辑相比siRNA具备全面竞争优势,因其能从根源上纠正突变基因,一举解决肝脏和肺部问题 [56][59] - 在肝外递送场景上,siRNA凭借其小分子量、可偶联配体实现靶向递送的优势,目前在神经、肌肉、脂肪、肺等组织的递送拓展上进展显著,基因编辑受限于载体难以望其项背 [60][61] 国产基因编辑行业现状与前景 - 国产基因编辑公司的崛起之路相比工程化抗体等领域更为困难与漫长,部分早期公司因方向选择不当(如聚焦RNA编辑、基于AAV进行肌肉递送)而发展受阻 [64][65] - 邦耀生物专注体外编辑造血干细胞和T细胞,其"通用CART治疗自免疾病"的研究证明了该赛道的可行性前景 [66] - 尧唐生物作为后起之秀,较早转向GalNAc-LNP载体,开发了编辑HAO1基因治疗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1,并探索了基因编辑的二次给药 [66] - 从供给端看,全球基因编辑仍处技术快速突破早期,技术发源国更容易维持优势,国内在先导编辑(PE)等前沿领域布局较少且效率落后 [67] - 从需求端看,基因编辑主要应用于遗传罕见病,国内支付环境对高价药不友好,医保难以接纳高价药,商保基数仍小 [68] - 长期看,随着海外技术迭代放缓、国内创新能力增强,技术代差有望缩小;同时,支付环境改善以及基因编辑向慢性大病领域拓展,将为国内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