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千方科技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布局
东吴证券国际经纪· 2024-06-05 21:37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交通收入历史最高为40亿,去年为25-26亿,整体收入体量可能有较大幅度提升,可能会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19] - 公司过去两年经营现金流表现不错,去年经营现金流8个多亿 [20]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在车路云一体化、交通信息化等业务方面布局较早,在成都、重庆、广州等地有较好基础 [16] - 公司在感知端、信号机、云控中心、边缘计算、车载OBU等方面有全产品、全产业链布局 [4][5][9] - 公司在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领域有较多应用,如北京亦庄的大规模试点 [5][6][7]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北京近100亿的车路云一体化项目中,公司能涉及到60%以上的部分,包括通信网络、核心设备、软件、安装调试等 [1][8][9] - 除北京外,还有十几个城市作为试点,下半年到明年会有更多招标落实 [2][6][7][9] - 高速公路方面,今年第一批不超过10个省,明年第二批,三年内可达2-3万公里,后续还会进一步推广 [2][24]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及行业竞争 - 公司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加深与京津冀等地区的合作 [16] - 行业竞争会加剧,公司需要发挥自身的市场营销、渠道优势,占据先发优势,并深度参与一些市级样板项目 [17] - 公司在海外市场也有所拓展,如中标乌兹别克的高速公路项目 [21]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交通信息化政策从过去的试点实践,转向标准和模式的落地,将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建设周期 [13][14] - 财政部门对交通信息化建设给予较大支持,为自动驾驶、低碳管理等提供数据基础 [12] - 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在北京等地的落地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后续还需要大规模推广和可靠性验证 [23][24] 其他重要信息 - 单个路口的价值量大约100万左右,其中感知设备约20-30万,安装调试约40万,云控中心和边缘计算约50-60万 [15] - 公司在AI终端产品方面,如视频数据的价值变现、视频安全等方面也有布局和探索 [22]
中控技术新加坡新品发布会全纪要
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 2024-06-05 20:23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3年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位,达到37.8%的市场占有率[4] - 公司市值已超过50亿美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实力[6] - 公司服务全球超过30000家客户[6]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的SupOS工业系统提供单一的界面和数据,可以开发很多种类的工业程序,推动了商业增长[4] - 公司的5S店已部署400多个园区,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6] - 公司的PlantMart不仅可以看到自身产品,也能看到全球其他产业的产品[6]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在全球AI排名仅次于中美,位于全球第三[2] - 公司在工业自动化和工业AI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2][3]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及行业竞争 - 公司积极将AI纳入流程中的基础元素,推出下个阶段的AI技术[5][8] - 公司通过Nyx控制系统实现了成本的降低[14] - 公司的TPT模型在工业人工智能领域显著超越其他模型,可靠性高,功能强大[17][18][19] - 公司正在推动以太网APL技术进入工业,提高工业系统的传播速度和简化工程[22][23][24] - 公司正在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向能源化和可持续化发展[27][29][31]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认为当前面临全球竞争、能源价格、设备更替等史无前例的挑战,但合作是生死攸关的重要点[29] - 公司认为能源转型和工业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成长引擎[29] - 公司表示未来5年将使用中控系统架构在工厂发挥重要作用[31]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植于企业文化中,并帮助客户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 - 公司正在构建全球网络,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28]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无相关内容
迈瑞医疗20240604
2024-06-05 20:21
研发篇 - 公司在微创外科领域属于后来者,需要先做出产品,完善产品布局,再解决产品品质问题,未来要凭借全方位、丰富的解决方案去跟世界同行竞争 [1] - 公司在耗材领域需要临床医生的反馈去打磨产品,并可以通过并购来补齐能力 [2] - 公司产品实力已经可以跟外资企业直面竞争,但在品牌力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 - 公司研发项目的选择遵循与现有业务高度协同、能够完善公司解决方案的原则,产品研发思路是做深后再做广 [4] - 公司未来研发投入重点是各个业务线的"设备+IT+AI",加大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设备和高值耗材双向发展 [4] - 公司在国内布局"设备+IT+AI",在国际则侧重完整的设备+IT,顺势而为跟随头部企业的AI发展 [6] - 公司进入高值耗材领域是看重其对企业组织力、品牌力、规模生产力的考验,并不会忽视设备业务的发展 [7][8] - 公司的AI布局是基于医院私有云,计算在院内完成,不涉及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 [9] - 公司在新赛道发展采取自研和外部合作并购的双轨并举策略 [10] - 三瑞生态系统帮助公司打造AI的高速公路,未来比拼的是迭代速度和生态系统内容的丰富度 [11] - 公司IVD业务要在2025-2026年达到行业一流水平,在产品性能、试剂套餐数量等方面与外资厂家相比不存在差异 [12] - 公司布局临床质谱和分子诊断与IVD业务线有较大协同,手术机器人则还处于较早期阶段 [13] 销售篇 - 公司在国内市占率已从15%提升到20%,未来目标是30%,海外市占率从2.4%提升到5%+ [24] - 公司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时面临劳动力保护程度较高、人力效率不如国内等问题,但持续寻找认同公司文化的本地化员工 [13] - 公司海外业务发展策略是把握先发优势,纵深发展,往高端化发展,目前在欧美高端医院的渗透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14] - 公司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有较强优势,可提供从科室级到跨院、跨区域的整体解决方案 [15][16] - 公司海外营销组织架构调整,将ROW和欧洲区合并,并持续摸索外籍员工和中方员工的互动与合作 [17][18] - 公司通过提供高效、低成本、少bug并有创新附加值的整体解决方案,让医院自主选择 [21][22] - 公司正在学习如何销售高值耗材,目标在三年内完全掌握 [23] 降本增效 - 公司的整体解决方案可以应对不同的产品组合,带来附加值,帮助医生提质增效,控费降本 [19][20] - 公司在新兴市场更多关注医院的效率,而非单纯的控制采购成本 [20]
迈瑞医疗交流纪要
2024-06-05 09:15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研发篇 1) 迈瑞在微创外科领域属于后来者,需要先做好产品,完善产品布局,再解决产品品质问题,提升国内用户对国产器械的认可度 [1] 2) 从通用型设备转型个性化耗材的难点在于耗材生产难度高,需要临床医生的反馈来打磨产品 [2] 3) 与头部外资企业相比,迈瑞在品牌力和引领行业的能力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 4) 公司研发项目的选择遵循"做深后再做广"的原则,未来重点是各业务线的"设备+IT+AI"发展 [4][5] 5) 公司进入高值耗材领域是为了快速做大规模,以高性价比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6] 6) 公司在AI业务发展上采取腾讯大模型、院内计算的方式,注重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 [7] 7) 公司在新赛道发展上采取自研和并购相结合的策略 [8] 8) 三瑞生态系统帮助公司打造AI高速公路,未来关键在于迭代速度和生态系统内容的丰富度 [9] 9) IVD业务未来2-3年要达到行业一流水平,在产品性能、试剂竞争力和海外本地化布局上持续提升 [10] 销售篇 1) 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市占率较低,需要更深入的拓展和开发,在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时需要解决当地人力效率和文化融合等问题 [10][11][12][13] 2) 公司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可以提供从科室到跨院区的整体解决方案 [14] 3) 公司正在调整海外营销组织架构,以提升效率和能力,对海外业务发展保持信心 [15] 4) 公司通过提供高效、低成本、创新的整体解决方案来降本增效,满足医院对效率的需求 [16][17][18] 5) 公司正在学习如何销售高值耗材,目标是在3年内完全掌握 [19] 6) 公司未来3年内国内市占率目标从20%提升到30%,海外市占率从2.4%提升到5%以上 [20]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无相关内容
计算机千方科技交通业务解读纪要
智慧芽· 2024-06-04 23:35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未提及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在智慧交通、安防、大模型应用、视频数据变现以及交通与能源融合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31][34][35]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在B端、C端和G端市场以及海外市场的安防业务均保持了稳定增长 [31]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及行业竞争 - 公司将继续推进车路云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5] - 公司在安防业务和大模型应用方面将继续完善和落地相关技术,推动产业化进程 [35] - 视频数据变现和充电桩产品的开发也将是公司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33][34][35] - 在自动驾驶领域,车路协同方案仍然具有重要作用,产业发展导向是朝着车路云一体化方向推进 [30]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未提及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在自有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 [22] - 公司的资产结构较为健康,负债水平较低,账上现金充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垫款不会对现金流造成太大压力 [26] - 公司在人员储备方面较为灵活,可以根据订单量灵活配备辅助人员 [28]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提问内容** 除了北京,其他城市的类似项目进展如何?这些城市的资金来源是否也以政府投资为主? [24] **回答内容** 除了北京,福州、鄂尔多斯等城市也已经发布了类似的咨询标,预计很快会有项目招标。这些城市的项目如果规模较大,通常也会涉及政府投资,因为政府资金的安排有助于解决项目的初期投入问题。各个城市的项目进展情况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随着北京项目的推进,其他城市的项目也会逐步跟进。 [24] 问题2 **提问内容** 5月初交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文件对各个示范区和省市的进展情况如何? [27] **回答内容** 5月初交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文件后,各个示范区和省市的进展情况有所不同。目前有几个省已经报送了相关材料,预计下个月会陆续开始推进。整体进展较快,预计在一两个月内会有一些项目落地。 [27] 问题3 **提问内容** 面对每年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市场规模,公司在人员储备方面是否充足? [28] **回答内容** 公司在人员储备方面较为灵活,核心团队稳定。根据订单量的多少,公司可以灵活配备辅助人员,以应对市场需求。因此,面对大规模市场,公司在人员储备方面问题不大。 [28]
致尚科技20240604
2024-06-04 19:29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光模块业务保持高景气度,行业趋势后续仍然供不应求[1] - 公司持续扩产,目前高低端总产能1200+万/月,全年目标稳定实现500+万/月的高端产能[1] - 公司光模块业务全年收入预计能占到总营收的一半以上,明年趋势会延续[2] - 公司全年营收增速会较高,净利润方面不方便披露[4]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高端光模块产品包括12芯单模和16芯单模,价格分别为7元和十几元,一季度16芯单模需求大幅增加[2] - 高端产品毛利在40%+以上,越高端毛利越高[2] - 插芯业务一季度贡献营收3000万,二季度数据还不方便说,但会全面好于一季度[2]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下游客户都希望公司在海外建厂,公司已经在越南稳定运营,并计划进一步扩产[3]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及行业竞争 - 公司持续扩产,产能划分还不稳定,主要是人员培训和产线磨合导致高端产能不稳定[1] - 公司前瞻性布局越南工厂,计划进一步在越南扩产[3] - 公司是向天孚通信、中际旭创和新易盛等终端客户的外围厂商供货[4]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光模块业务跟随行业保持高景气度,行业趋势后续还是供不应求[1] - 公司包括插芯在内的光模块业务会全面好于一季度[2] - 消费电子业务方面,Meta的廉价版头显要出来,公司有供货手柄耳机等部件,Switch新一代至少得明年[2] 其他重要信息 无
“的下一波浪潮将是物理,一切都将机器人化”
AIGC人工智能· 2024-06-04 19:19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注册资本达到3440亿元人民币,超过前两期总和,有望撬动万亿级资本规模 [7][8][9] - 前两期大基金的投资逻辑和定位明确,聚焦制造、材料设备等关键环节,三期将继续支持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同时关注人工智能芯片等新兴领域 [9][10]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无相关内容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无相关内容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及行业竞争 - 大基金三期成立目的为扶持中国芯片,解决"卡脖子"问题,聚焦大型半导体制造厂和关键设备材料等环节 [9][10] - 中国版"星链"-鸿鹄-3星座计划发射1万颗卫星,2024年商业航天发射次数有望刷新纪录 [11][12] - 英伟达CEO黄仁勋强调生成式AI和加速计算的重要性,推动新工业革命,未来一年将以一年为周期推出新半导体产品 [13][14][15][16][17][18][19] - 英伟达加速平台正被全球IT制造商广泛采用,助力建设云、本地和边缘AI系统 [17][19][20] - 英伟达推出Spectrum-X网络架构,专为AI打造,性能提高1.6倍 [18][19] - 英伟达NIM将把数百万人培养成新一代AI开发者,并与Hugging Face等合作伙伴集成 [20][21][22] - 英伟达利用GeForce RTX AI PC让AI助手焕发生机,并与微软合作帮助开发者为应用程序带来新的生成式AI功能 [23][24] - 英伟达机器人技术被行业领导者如富士康等广泛采用,助力工厂数字化转型 [24]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无相关内容 其他重要信息 - 近期多个省市出台低空经济支持政策,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下游应用场景拓展、企业项目落地等方面 [34][35][36][37]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无相关内容
澳华内镜交流纪要
2024-06-04 19:14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 公司2023年-2025年的业绩指引,2023年收入6.78亿元,2024年目标9.9亿元,2025年目标14亿元,后年20亿元,增速较快 [10][11][15] - AQ-300产品在三级医院的装机情况,2023年装机73家,2024年目标超过200家,全年市占率有望超过10% [17] - 公司在欧洲和性价比市场的销售策略,欧洲以学术交流为主,性价比市场以经销商销售为主 [35][36][37] - 公司在研发方面的规划,主要集中在软镜设备和针对ERCP术式的软镜机器人 [51][52][55] - 公司在不同科室内镜设备的差异化设计 [61][62][63]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提问** 2024年下半年经营预期 [16] **回答** 今年9.9亿的收入目标对应有50%的增速,三级医院装机目标超过200家,全年市占率有望超过10% [17] 问题2 **提问** AQ-300对AQ-200的替代效应 [23][24][25][26][27][28] **回答** AQ-200装机仍在增长,但AQ-300价格更高,性能更好,医院倾向于购买AQ-300,未来AQ-300有望成为主力机型 问题3 **提问** 公司2024/2025年销售费用率的预期 [21][22] **回答** 销售费用中人员薪酬占比最大,随着收入增长,销售人员薪酬增速预计低于收入增速,销售费用率有望下降
拓荆科技()先进制程工艺用薄膜沉积设备放量可期,混合键合设备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2024-06-04 16:08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实现收入27.05亿元,同比增58.60%;归母净利润6.63亿元,同比增79.8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12亿元,同比增75.29% [1][2] - 2023年毛利率为51.0%,同比增1.55个百分点 [2] - 2024E-2026E预计收入分别为38.64亿元、53.13亿元和71.78亿元,同比增42.85%、37.49%和35.1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9亿元、10.49亿元和14.54亿元,同比增16.11%、36.39%和38.64% [8][9] - 2024E-2026E预计毛利率分别为50.1%、50.0%和49.9% [8]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薄膜沉积设备: - 2023年收入25.70亿元,同比增52.51%;毛利率50.76%,同比增1.55个百分点 [2] - 2023年销量153台,平均单价1679.87万元/台,较2022年提升3.66% [2] - 2024E-2026E预计销量分别为145台、190台和225台,平均单价逐年增长3%、3%和5% [9][10] - 混合键合设备: - 2023年收入6430万元,毛利率50.84% [2] - 2023年销量3台 [2] - 2024E-2026E预计销量分别为8台、14台和25台,平均单价2500万元/台 [11] - SACVD设备: - 2020年首台销售,2022年实现5台销售 [11] - 2024E-2026E预计销量分别为12台、20台和32台,平均单价2400万元/台、2300万元/台和2300万元/台,毛利率50% [11][12] - HDPCVD设备: - 2023年首台通过客户验证,实现产业化应用,截至2023年末累计出货超过40个反应腔 [12] - 2024E-2026E预计销量分别为10台、12台和20台,平均单价3000万元/台,毛利率30%、32%和32% [12]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在客户拓展方面卓有成效,截至2023年末在手销售订单金额64.23亿元(不含DEMO订单) [5] - 2023年出货超过460个反应腔,预计2024E全年出货超过1000个反应腔,创历史新高 [5]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及行业竞争 - 公司在新工艺应用及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包括全系列PECVD薄膜材料的覆盖、Thermal-ALD设备通过客户端验证并实现首台产业化应用、SACVD系列产品持续拓展应用领域、HDPCVD设备通过客户端验证并实现首台产业化应用 [3] - 混合键合设备方面,首台晶圆对晶圆键合产品和芯片对晶圆键合前表面预处理产品均已通过客户端验证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3] - 公司在半导体设备领域具有10多年的技术积累,自主研制了包括PECVD、ALD、SACVD、HDPCVD等薄膜设备系列产品及混合键合设备系列产品 [2] - 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对于先进制程领域核心设备的技术突破需求变得更加迫切 [12]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在手订单饱满,2024E全年设备的出货指引乐观,预计实现翻倍以上的成长 [4] - 公司业务规模逐步扩大和先进产品陆续推出,设备出货量逐年增加 [5]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2023年首台PECVD LoK II工艺设备、ADC II工艺设备通过验收,实现产业化应用;PECVD通用介质薄膜材料和先进介质薄膜材料均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10] - 公司2023年首台HDPCVD设备(沉积USG薄膜)通过客户验证,实现产业化应用,并持续获得客户订单 [12]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无相关内容。
海信家电()治理持续优化,业绩端表现优异
2024-06-04 16:05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公司全年收入规模856亿元,同比增长15.5%,实现归母净利润28.4亿元,同比增长97.7% [1][2] - 2023年Q4单季度实现收入207.0亿元,同比增长21.13%,实现归母净利润4.11亿元,同比增长12.66% [2][9] - 2024年Q1实现营收234.86亿元,同比增长20.87%,实现归母净利润9.81亿元,同比增长59.5%,扣非净利润8.38亿元,同比增长60.9% [2][3]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暖通业务实现收入386.5亿元,同比增长12.04%,毛利率达30.66%,同比提升2.73pct [4] - 2023年冰洗业务实现收入260.7亿元,同比增长22.93%,毛利率达19.11%,同比提升1.58pct [4] - 2023年其他主营业务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3.81%,毛利率达13.57%,同比提升0.26pct [4] - 2023年海信日立实现营收221.6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净利润32.43亿元,同比增长19% [4]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国内实现收入490亿元,同比增长15%,境外实现收入279亿元,同比增长12% [2] - 2023年公司自有品牌业务占比超过80%,央空热泵同比增长46% [2] - 2023年境内外业务毛利率分别提升2.41pct及0.77pct,达31.91%以及10.20% [2]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及行业竞争 - 公司坚定推进全球化战略,同时推进自身治理结构优化 [7] - 公司央空业务有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带动整体业务份额稳步提升 [7] - 公司三电业务结合自身协同资源优势继续维持改善态势 [4] - 公司海信日立、约克品牌聚焦科技与品味结合的用户群体,多联机市场持续保持第一阵营地位 [4]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收入及利润端均实现优异表现,进入2024年Q1公司毛利率、费用率等指标均有所改善 [3] - 公司发布2024年A股员工持股计划,设定2024-2026年业绩考核目标,以推进治理优化和利益一致 [6]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拟派发2023年度分红每股1.013元,分红率达49%,对应股息率2.4% [1][2] - 公司公告以不超过3.75亿元回购A股股票,预计回购数量不超过1391.6万股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