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

搜索文档
中国经济观察:2024年第三季度
毕马威· 2024-08-13 11:45
经济增速 - 2024年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4.7%,较一季度下行0.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速达5.0%,达到两会目标[7][11] - 二季度名义GDP同比增速4.1%,仍低于实际增速,价格低迷掣肘三部门支出意愿[7][11] 产出表现 - 二季度第二、三产业增速同步放缓,分别回落0.4、0.8个百分点,是GDP走弱主因[13] -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二季度同比5.9%,出口是主要支撑项[7][15] 投资情况 -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9%,二季度同比3.6%,地产是主要拖累项[7][22] - 制造业投资上半年增速9.5%,二季度9.3%,出口与设备更新是拉动因素[25] - 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7.7%,二季度7.2%,受极端天气、财政收入和债务监管影响[29] - 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10.1%,二季度-10.5%,整体楼市仍处于筑底阶段[37] 消费态势 - 上半年消费呈弱复苏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3.7%,贡献率为60.5%[43] - 服务消费好于商品消费,居民文旅消费意愿释放,但消费降速源于收入降速[44][51] 通胀预期 - 上半年CPI累计同比增长0.1%,PPI累计同比下降2.1%,通胀有望温和回升但幅度有限[53][55][57]
中国经济观察:2024年三季度
毕马威· 2024-08-13 07:0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供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的核心观点 经济走势 1. 二季度经济增速放缓,供需分化格局延续 [2][3][4] 2. 制造业继续支撑固定资产投资表现 [29][30][36] 3. 消费将是扩内需的发力点 [5][77][78][95][96] 4. 通胀有望温和回升 [100][101][107][108][114] 政策分析 1.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 [210][211][212][213][214][215][216] 2. 国务院出台节能降碳十大行动 [233][234][235][236][237] 3. 国务院支持创投发展,优化政策环境 [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 4. 商务部等部门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企业 [301][302][303][304][305][306][307][308] 5. 多部门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 [327][328][329][330][331][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 6. 文旅部加速智慧旅游创新 [351][352][353][354][364][367][370][371][372][373][374][375][376][377][37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经济走势 二季度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受金融业核算方式调整、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反映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仍不足。制造业投资和出口表现较好,支撑了上半年经济增长。消费呈现弱复苏态势,是扩内需的关键。通胀有望温和回升,但下行动力偏弱。[2][3][4][5][29][30][36][77][78][95][96][100][101][107][108][114] 政策分析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重点包括公平竞争、科技创新、财税体制等。国务院出台节能降碳行动计划,支持创投发展,优化境外机构投资环境,拓展跨境电商出口,加快智慧旅游创新。这些政策措施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10][211][212][213][214][215][216][233][234][235][236][237][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27][328][329][330][331][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1][352][353][354][364][367][370][371][372][373][374][375][376][377][378]
2024生命科学前景展望报告
毕马威· 2024-08-12 18:45
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供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的核心观点 精准医疗重塑格局 [16][17][18][19][20][21] - 生命科学行业在精准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根据个人基因图谱量身定制的疗法,以及根据患者自身细胞设计的疗法。 - 精准医疗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多组学技术,能够利用患者的全身数据进行诊断。 - 自体疗法涉及的"按单生产"供应链需求,对制药企业在实施调度、物流和患者数据管理方面提出了新挑战。 - 为不断扩大精准医疗规模,企业需要引入更多临床实验新技术,并制定正式的风险评估和缓解策略计划。 数字健康开辟新局面 [23][24][25][28][29][30] - 医疗健康行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引入技术创新方案,满足消费者对互联医疗健康体验的期望。 - 数字原住民Y和Z世代更倾向于定制互联体验,患者在自我护理方面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 数字医疗工具凭借工作流程效率和地理覆盖范围方面的优势,正在成为医疗保健提供者的首选。 - 诸多初创企业和科技巨头正在互联基础设施、高级分析和用户体验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无处不在 [32][33][34][35][36][37][38] -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已从新颖的试验项目跃升至多数行业高管的首要议程。 - 医疗技术企业正积极利用机器学习开发设备和诊断工具,制药企业也在利用人工智能加快新药研发。 - 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的网络安全风险,需要企业加强治理和监督。 - 监管机构正在出台相关法规,要求医疗设备制造商加强网络安全计划。 其他总结 重大风险难以消除 [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 - 疫情暴露了生命科学企业供应链脆弱且容易中断的缺点,导致关键药物短缺。 - 供应链依赖外国原料药制造商,一旦出现危机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极大冲击。 - 网络犯罪分子可能从第三方供应商渗透至制药企业系统,导致网络安全事件。 - 假冒产品问题在新兴市场尤为严峻,美国也深受其扰。 战略要务 [57][58][59][60][61][62][63][64][67][68][69][70][71][72][73] - 设计科技赋能、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满足支付者、提供者和患者的差异化需求。 - 发展人工智能合作伙伴关系,加快新药上市时间。 - 重构供应链,提高互联性和韧性,满足精准医疗的需求。 - 管理网络安全风险,确保先进技术的安全应用。
消费品零售行业半年度报告:中国宏观经济、行业趋势、投资交易及税务快讯
毕马威· 2024-08-10 11:37
奢侈品与时尚 多元化发展 - 中国奢侈品市场继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品类如珠宝、名表、箱包之外,品牌通过收购、投资、新品发布等方式,深度挖掘市场潜力。[106][107] - 免税零售业从一盘颇有活力的新生意,逐渐变为展现品牌标杆式服务体验、展现文化多样性及包容性的重要窗口。[107] - 欧舒丹收购意大利奢华家居香氛品牌Dr. Vranjes Firenze,标志着欧舒丹将进一步拓展香氛市场。[108] 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 - 奢侈品品牌正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价值,以此吸引新客户,并带给消费者更多创新体验。[109][110][111] - 香奈儿推出智能APP"InCHANEL",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购物体验,并收集和分析消费者数据。[111] 奢侈体验、沉浸式体验备受追捧 - 相比起个人奢侈品领域的实物消费,当前消费者更加追求高端体验。[112] - 路易威登在机场推出"Colormania"旅行限时空间,将产品与旅行场景结合,并提供机场专属的个性化定制服务。[113] 品牌跨界融合引领消费新体验 - 奢侈品牌与其他行业如体育、艺术、酒店、餐饮等领域合作,以创新产品和体验吸引消费者。[115][116][117][118] - 芬迪与喜茶推出联名系列茶饮,娇韵诗收购酒店集团Evok Collection的股份。[116][117] - 路易威登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最大赞助商。[118] 服装与鞋类 可持续发展与功能创新并重 - 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品牌的社会责任感,倾向于选择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品牌。[122] - 中国各大品牌正加大研发投入,以推动产品创新。[124][129] - 李宁推出新品包括搭载双层超级碳板和全新超大弜结构的绝影3代弹速跑鞋、为前掌跑法而生的超级竞速跑鞋产品龙雀。[129] 户外鞋服增长势头良好,趋于高端化 - 疫后户外经济迅速发展,户外运动渗透率不断提升。[130][134][135][136] - 骆驼推出新品牌喜马拉雅,正式布局高端户外服饰赛道。[134] - 昂跑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一骑绝尘,2024年第一季度销售额首次超过5亿瑞士法郎。[135] 新中式风潮延续 - 随着消费者文化自信的进一步提升,国货崛起风潮再起,新中式服装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捧。[137][138] - 摩安珂推出"桃粉新年"新中式系列,露露乐蒙推出融入中式元素的"咏春"限定款。[137][138] 健康与美妆 美妆科研加速跑 - 随着线上渠道迎来蓬勃发展,法规政策推动、大众消费水平和对美的追求提升等多重驱动因素,美妆市场继续保持增长。[142][143][144] - 护肤品类仍然是化妆品最大品类,占比达到60.5%,彩妆品类占比为21.3%。[147] - 线上渠道依旧是市场的"主战场",2024年上半年国内某三大电商销售平台化妆品相关销售额接近2,000亿元。[148][149] 国潮出海、国产美妆持续深耕创新与研发 - 中国美妆业迅猛发展,国潮文化引领东方美学风靡全球,助力中国品牌走向世界。[153][166][167][168][169] - 国货美妆品牌在稳固本土根基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开启"国潮出海"新篇章。[153][166][167][168][169] - 美妆企业加大科研力度,与顶尖机构合作,利用最新科技打造高品质美妆产品。[154][155][156][157][158][159][160][161] 绿色健康风潮与科技智美碰撞 - 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高度关注,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美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170][171][172][173] - 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美妆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化、个性化的美妆体验正成为新的潮流趋势。[177][178][179] 香水蓝海 - 香水市场正处蓝海,低渗透率与高增长潜力并存。[180][181][182] - 新锐国货独特艾琳推出身体、护发、口腔及生活四大香氛系列,精准匹配日常场景,实现长效留香。[183] - 一些项目如"The Purrfect Print"结合了人工智能和感官美学,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创造独特的香水香气。[185] 食品与饮料 健康饮食理念引领消费新升级 - 随着健康观念不断升升级,无糖、低脂等健康产品备受青睐,成为引领市场潮流的明星之选。[194][195][196] - 无糖茶热度不减,占据更多店内排面,引领健康饮品新潮流。[196] - 农夫山泉将在成都新建饮料生产基地,具备生产农夫山泉两大最核心品类水、即饮茶的能力。[197] 新质生产力引领行业发展 - 企业纷纷依托创新科技,开拓市场竞争新蓝海,深度挖掘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200][201][202] - FDL数食链推出针对食品行业从业者的AI智能产品助手FoodGPT。[201] 线上线下融合
零售与消费品行业:变革、转型与突破-2023
毕马威· 2024-08-07 12: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3年是“消费提振年”,零售与消费品行业有发展机遇,但企业面临竞争需变革管理与经营改善 [10][17] - 行业呈现消费者决策谨慎、线上购物扩大、线下零售待破局等趋势,对企业管理提出高要求 [28][30][35] - 企业可通过渠道力、零售力、产品力、供应力驱动业绩增长 [53] - 毕马威中国以“管理促进经营”理念提供“陪伴式咨询”方案助企业转型升级 [69][7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宏观下中国消费市场的波动与复苏 -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万亿元,降0.2%,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32.8%,较2021年降32.6%,消费市场受疫情扰动大 [14] - 2023年定位“消费提振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万亿元,同比增5.8%,最终消费贡献率66.6%,消费回升向好 [17] -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占社零比重逐年增,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79万亿元,增4.0%,2023年一季度3.29万亿元,同比增8.6% [20] - 2023年一季度约52万家批发和零售新设企业,数量全行业占比最大,行业前景可观 [23] 消费品与零售行业变化趋势及管理挑战 行业新趋势与挑战 - 消费者决策门槛变高,更关注性价比和契合度,受疫情影响就业和收入,失业率波动上升 [30][32] - 线上购物市场覆盖面扩大,2014 - 2021年即时履约配送订单量年复合增长率近60%,消费者选择多且决策谨慎,国潮受关注 [35][38][41] - 线下零售受疫情和线上冲击,渠道队伍管理需从“量变”到“质变”,门店业绩增长乏力,产品同质化严重 [42][43][44] 对企业管理模式的要求与挑战 - 组织管理与决策机制需快速反应市场变化,抓住机会规避风险 [47] - 组织能力构建要挖掘培养复合型人才,支撑企业转型落地 [48][50] - 软性文化共识与认同重要,良好企业文化能凝聚员工、塑造形象 [51] 乘“消费提振”之势,以“四力”驱动企业业绩增长 渠道力 - 构建精细化渠道管理规则,从“量增”到“质变”,重视经销商“选育用留” [56] - 精准选商,明确渠道商画像,制定招商策略,绑定大渠道商;严肃考核,优化队伍质量 [57][58] - 精准培育,分析渠道商能力,帮扶对接提升能力;抓好过程管理,监控业务,解决问题 [58] 零售力 - 线下零售从扩门店转向扩量与提坪效双轮驱动,企业下沉终端赋能管理,洞察举措提升业绩 [59] - 加快线上产品售卖,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竞争力,强化零售赋能组织能力 [59] 产品力 - 企业产品开发与管理要从“有产品”到“稳定出优品”升级,立足消费者需求打造产品 [62] - 实现研产供协同,商业化生产销售好产品,创造高投资回报 [62] 供应力 - 提高供应链效率,实现内部生产交付和采购协同,控制成本减少浪费 [65] - 通过研产、产销协同等举措,精细化管理“料、工、费”,建立成本控制与响应能力 [65] “管理促进经营”毕马威中国零售与消费品行业管理咨询解决方案 “陪伴式咨询”助力转型升级 - 以问题为导向,拆解企业经营数据,找到阻碍发展问题,从战略经营闭环、管理体系匹配、核心团队打造三方向服务 [70] 战略经营闭环 - 深入企业业务,用数据洞察核心问题,结合行业趋势分析,抓取发展主线 [75] - 促进核心团队明确共识战略,落实年度目标,拆解行动责任;优化目标激励机制,激发动力 [75] - 建立经营数据说话的经管体系,开展分析会议和项目管理,实现战略与经营闭环 [76] 管理体系匹配 - 从组织、岗位、薪酬、绩效四方面入手,用规则代替人治,塑造高效组织激发活力 [78] - 组织层面优化运营模式和管控方式;岗位层面合理分工,搭建职级和发展通道 [81] - 薪酬激励层面明确竞争力,定制激励机制;绩效层面分解指标,连接战略与评价 [81] 核心团队打造 - 明确用人标准,建立领导力素质模型和行为准则,更新人才布局 [82] - 建立干部管理机制,考察任用干部;制定人才发展方案,外聘优秀人才 [82] - 以战代练,促进核心团队理解信任,凝聚有战斗力团队 [82]
商业银行内审观察
毕马威· 2024-07-31 07:0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2024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内审情况展开,涵盖监管新规、供应链金融、监管处罚、审计署报告、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等方面,指出各领域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并为内审部门提供关注重点与增值建议,助力银行合规经营与风险管控[3][6][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内审风险提示 - 二季度监管机构发布63篇新规及征求意见稿,影响信贷、债券等业务及管理领域,多项重要法律法规在制定或审议中,金控集团管理等领域酝酿变革,信贷等领域更新要求密集,“五篇大文章”领域有多项政策出台,建议内审部门重点关注[3] - 建议关注基础领域如信贷、支付结算等业务及反洗钱、合规管理等,前瞻增值领域如集团管理、宏观政策落实等[5] 供应链金融 -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供应链金融业务监管处罚增加,原因集中在信贷资金未按约定用途使用、未严格审查交易真实性、业务办理不审慎等方面,监管加强监督检查和整治,建议内审关注统一授信管理、交易真实性核验等关键环节[6] 监管处罚观察 - 二季度监管处罚高压态势持续,下发1077张罚单,罚没金额37393万元,集中在信贷、内控合规等领域,5月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大额罚单落地[7] - 部分领域监管处罚密集或上升,支付结算领域处罚数量和金额增长迅速,2024年截至6月末累计下发55张罚单,罚没2538万元,二季度下发34张,罚没1147万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罚单数量增长超两倍,罚没金额上升约1.5倍[8] - 线上贷款和互联网贷款业务规模增长,处罚案由多样化,涉及业务整体管理、风险管理等多方面,5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相关通知,建议内审关注[9] - 内部账户出现多起监管处罚,涉及违规划转资金、过渡资金等多种案由,建议内审关注[11] - 业绩压力驱动导致违规处罚案由增多,如掩盖真实资产质量等,多家银行出现相关违规行为[14][15][16] - 二季度代理业务处罚大幅增长,罚单52张,罚没9649万元,涉及代理国库等多种业务品种和管理事项,代销保险领域罚单集中,未来代理保险业务预计扩大,建议内审关注[16] - 保管箱业务领域首次成为监管处罚原因,监管关注范围扩大至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23] - 其他典型处罚领域及案由包括打击金融犯罪、风险预警与线索处理等,建议内审酌情关注;6月28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受处罚,罚没850万元,原因集中在未能穿透识别底层资产和信息披露不规范,银行理财公司监管处罚呈现受罚机构类型扩大、“机构 + 个人”双罚、处罚事由细化等趋势[25][26][27] 审计署报告点名商业银行政策落实情况 - 6月25日审计署报告指出金融机构政策落实存在信贷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不足、金融资源供给结构优化不够等问题,如违规改变贷款用途、信贷投放空转、“增加项”质量不高、“减少项”力度不够等[29][31]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问题与关注事项 - 2024年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步伐加快,多家农村中小银行被吸收合并,大型银行面临并购重任,内审部门应关注并购事前风险评估、被收购银行合规性、考核标准适应性、帮扶计划实施、不良资产处置等问题[33] 内审理论动态 -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23年发布《人工智能审计框架》,介绍人工智能审计的五大主题,人工智能主要分为已投入使用和仅存在于理论层面两类,内审人员需与管理层和技术团队沟通,评估机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34] - 人工智能审计框架包括治理、管理和内部审计三个层面,治理层面关注理念和战略规划,管理层面关注岗位、制度等,内部审计层面提供鉴证和咨询服务[35] - 人工智能审计面临复杂性、“黑箱子”、审计工具有限等挑战,应优先识别关键风险点,寻求外部资源支持,聚焦符合组织战略的事项[35] - 组织在人工智能审计中应关注的16项核心要点涵盖治理与战略、组织架构与机制管理、项目实施管理等方面[37] 内审增值建议 - 关注“五篇大文章”领域业务发展与增长质量,内审部门要关注政策传导落实有效性和业务资金合理性,解决信贷投放质量不高和资源错配问题[39] - 在监管趋严与降本增效环境下,业务与管理部门需平衡风险管理目标与成本,优化系统平台,内审部门应评估业务与管理活动可持续性,辅助降本增效[40] - 结合监管趋势促进审计精益化管理,内审部门应根据监管处罚裁量和责任认定精细化要求,优化审计工作相关要求[41]
金融新规热读(6月刊)
毕马威· 2024-07-25 07:0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6月国务院办公厅、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发布18项重要新规,涉及科技金融、普惠保险等领域,持续发力“五篇大文章”,强化监管与行业自律,多部门协同促进经济发展,建议各类金融机构关注并应对新规带来的影响 [2][3][5] 各目录总结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 - 6月28日公布计划,涉及6项规章制度,4项新规制定、2项规章修订,部分延续2023年计划并加快制定,移出未出台新规,配合整体部署强化金融监管 [8] 金融监管总局再添政策利好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 主要内容包括丰富产品服务、提升服务质效、优化发展环境、加强业务监管,旨在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11][12][13][14] - 趋势观察显示将促进保险公司与产品差异化,普惠保险有望高速发展 [16] - 业务影响为需重检优化管理体系,加强创新优化产品服务供给 [17][18] 中国证监会公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 主要内容明确裁量基本要求、阶次情节、相关规则及推进“立体追责”“行刑衔接”要求,规范行政处罚裁量 [21][22] - 趋势观察为结合实务提供规范引导,强化监管执法 [24] - 业务影响是金融机构需重视业务与合规管理,配合监管执法 [24] 券商债券业务执业评价新规出炉 - 主要内容围绕发行定价利率、负向申报质量、风控评分、受托管理风险处置等指标对评价办法进行修订 [26][27] - 趋势观察为扣分项情形与梯次更明晰,加分项反映监管导向 [30][31] - 业务影响是引导证券公司提高风控及化险能力,激励服务国家战略 [32][33] 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检查新规出台 - 主要内容包括检查组组织与工作要求、检查实施流程、检查内容及方式等,规范评估认证业务检查 [35] - 趋势观察为加强对中介机构检查监督,推动形成统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38][39] - 业务影响是评估认证机构需强化业务规范化管理,积极拓展市场 [40][41] 国务院发文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 - 主要内容包括培育多元化主体、拓宽资金来源、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健全退出机制、优化市场环境 [45][46][47] - 趋势观察为拓宽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改善募资环境、缓解退出压力 [49][50] - 业务影响是金融机构需加大开发相关投资产品与业务模式,完善考核机制 [51][52] 央行等七部门齐发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 主要内容围绕培育金融市场生态,提出加强金融服务专业能力建设、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强化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等举措 [54][55][56] - 趋势观察为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完善机制保障促进政策落地 [59][60] - 业务影响是金融机构需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与业务模式,优化管理体系与考核指标 [61][62]
金融新规热读(5月刊)
毕马威· 2024-06-22 07:0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无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持续深化金融改革[3] 多个立法机关与监管机构陆续发布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金融领域多项重要法律法规将出台或修订;同时,金融基础设施持续建设完善,金融改革持续深化。[3] 2) 资本市场持续强化监管[4] 新"国九条"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5月新规持续发力、优化纠偏,重点强化上市公司监管、程序化交易管理、证券公司子公司管理、投诉管理与客户回访等方面。[4] 3) 强化金融监管与人员问责[5] 延续近期金融严监管导向,监管机构陆续发布行政处罚裁量标准,执法标准日益规范、透明。同时压实责任,强化对于人员的管理与问责。[5] 4) 监管执法规范更透明,强化权益保护[8] 纳入立法计划的规章中,有3项涉及金融监管总局自身的执法程序与规范,未来现场检查、信访工作和行政处罚的工作程序和标准将更加透明,接受公众监督。另有2项办法涉及银保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与信息披露,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权益保护。[8] 5) 贯彻统一监管,逐步强化各类机构监督[9] 承接"统一监管"的整体思路与趋势,2024年将延续2023年的工作,逐步完善机构维度各类型金融机构的监管,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金控集团、信托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出口保险公司等,机构严监管持续加码。[9] 6) 强化对资本市场相关行为的监管,切实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秩序[10] 证监会新立法工作计划主要围绕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开展,一方面不断完善具有支撑保障作用的基础条例与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围绕重点领域和风险暴露强化监管。[10] 7) 加强对资本市场相关主体的规范,进一步夯实资本市场发展基础[10] 证监会新立法工作计划涉及私募投资基金、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证券基金投资咨询、衍生品交易、证券基金托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相关主体。[10] 8)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执法效能[10] 证监会新立法工作计划涉及证券期货市场监督管理措施、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监管职责等,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执法效能。[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2024年立法计划陆续公布 1) 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陆续公布2024年立法工作计划,含金融稳定法、反洗钱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4] 二、信贷业务 1) 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知识产权局、中注协、网金会等发布涉及个人住房贷款、互联网贷款、知识产权质押、预期信用损失审计等方面的新规。[4] 三、资本市场 1) 承接新"国九条"的整体部署,证监会、中证协、北交所等发布关于上市证券公司监管、股份减持与持股管理、证券公司子公司管理、量化交易等方面的新规。[5][6][10] 四、监督与问责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国企管理人员处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等新规,强化金融监督与问责。[5][21]
监听则明:金融业监管数据处罚分析及洞察建议
毕马威· 2024-06-15 07:0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无相关内容。[无] 报告的核心观点 金融监管处罚总体情况 - 2024年一季度,人民银行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共开出罚单396张,处罚金额2.94亿元,涉及224家法人机构。与2023年同期相比,罚单数量略有增加,但平均罚金降低,导致总罚金额下降。[2][3] - 从处罚法人数量来看,农村商业银行、保险中介机构和财险公司受到处罚最多。[4][5] - 从罚单数量来看,财险公司、寿险公司和农村商业银行受到处罚最多。[5] - 从罚金金额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财险公司受到处罚金额最高。[6] 地域分布分析 - 山东、浙江、河南、江苏等地区被处罚的金融机构数量最多,其中山东地区最高。[7][9] - 从罚单数量来看,山东、新疆、河南等地区最多。[9] - 从罚金金额来看,金融机构总部和浙江地区处罚金额较高。[10] 处罚原因分析 - 数据质量问题是主要处罚原因,涉及173家机构,332张罚单,罚金1.97亿元。[11][12] - 银行和保险业的处罚主要集中在数据质量问题。[12] - 在数据质量问题中,银行业主要集中在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保险业主要集中在数据真实性。[13] - 在数据合规问题中,银行业主要集中在数据收集、使用和查询,保险业主要集中在数据泄露。[14] 个人处罚情况 - 2024年一季度,共对564人进行处罚,罚单516张,罚金1,662.42万元,个人处罚数量和金额均有所增长。[1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问题发现 - 金融机构监管报送存在数据基础、数据质量和数据应用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 1) 加工路径不统一,数据加工链路不透明[16] 2) 质量监控不及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16] 3) 数据应用模式单一,无法深入分析[16] 监管体系重构建议 - 从数据基础、数据质量和数据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重构: 1) 数据基础:统一取数源头、统一口径管理,实现三"统一"和六"可"[18][19] 2) 数据质量:加强全流程监管质量监测预警,包括明细层、指标层和应用层的质量控制[20] 3) 数据应用:提供基于监管数据的业务视角分析,反哺经营决策[21]
2024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
毕马威· 2024-06-08 07:0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供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实现,消费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14][15][16] 2. 2023年我国消费市场保持较好恢复,实物商品线上零售增速回升[15][16][17] 3. 全球范围内便利店市场发展持续向好,中国便利店渗透率稳步上行[19][20] 4. 2023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呈现出十大发展现状,包括销售额增长、门店规模扩张、毛利率和净利率提升等[32][33][34][35][36][37][38] 5. 便利店企业正积极拥抱全场景、本土化、差异化、健康及IP联动等多元化战略,提供具有情绪价值的商品和服务[5] 6. 便利店企业加速开店及跨区域扩张,直击消费者生活"刚需"的社区型门店数量逐步扩大[46][47] 7. 便利店企业持续完善人才管理模式,提升员工的各项技能,培训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47][48] 8. 非会员对销售额的贡献度略有提升,企业应高度重视会员经营,提升非会员向会员转化的速度[49] 9. 线上业务布局来看,2023年已有近9成企业开通线上业务,面对零食折扣店的价格优势,超4成品牌表示会加大力度开发自有品牌[50] 报告分类总结 1. 宏观经济和消费趋势 -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实现,消费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14][15][16] - 2023年我国消费市场保持较好恢复,实物商品线上零售增速回升[15][16][17] 2. 便利店行业发展概况 - 全球范围内便利店市场发展持续向好,中国便利店渗透率稳步上行[19][20] - 2023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呈现出十大发展现状,包括销售额增长、门店规模扩张、毛利率和净利率提升等[32][33][34][35][36][37][38] - 便利店企业加速开店及跨区域扩张,直击消费者生活"刚需"的社区型门店数量逐步扩大[46][47] - 便利店企业持续完善人才管理模式,提升员工的各项技能,培训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47][48] - 非会员对销售额的贡献度略有提升,企业应高度重视会员经营,提升非会员向会员转化的速度[49] - 线上业务布局来看,2023年已有近9成企业开通线上业务,面对零食折扣店的价格优势,超4成品牌表示会加大力度开发自有品牌[50] 3. 便利店行业发展趋势 - 便利店企业正积极拥抱全场景、本土化、差异化、健康及IP联动等多元化战略,提供具有情绪价值的商品和服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