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碳中和(01372)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开盘 | 港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 机构:三季度港股市场或震荡向上
智通财经网· 2025-07-08 09:40
港股市场表现 - 7月8日港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 恒生指数涨0 17% 恒生科技指数涨0 28% 国企指数涨0 22% [1] - 科网股涨多跌少 百度涨2 5% 京东涨超1% 快手 小米等飘红 [1] 港股后市展望 - 国元香港预计政策预期支撑港股估值 中长期保持韧性 [2] - 交银国际指出恒指接近年内前高 驱动因素为风险溢价回落 南向资金提升医疗保健和金融板块配置 外资侧重信息技术板块 [2] - 光大证券认为短期港股或震荡 长期互联网 新消费 创新药等资产配置性价比高 [2] - 中信证券预计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提升流动性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 三季度震荡向上 四季度或迎业绩上修 [3] - 汇添富基金预测下半年港股"震荡上行+结构分化" 南向资金全年净流入或破万亿 外资配置比例有望回升 [3] 热点事件 - 香港证监会召开数字资产会议 讨论虚拟资产交易及托管服务监管制度 [4] - 国金证券(香港)筹备申请虚拟资产交易牌照 发挥多牌照优势拓展境外业务 [5] - 招商证券建议关注港股基础设施红利资产 估值差未来有收敛空间 [6] 公司动态 - 比亚迪与港科大成立联合实验室 聚焦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 未来投入数千万港元 [7] - 极兔速递二季度包裹量73 916亿件 同比增23 5% 2025年上半年包裹量预计139 91亿件 同比增27 0% [7] - 中国碳中和与中宏蓝海合作碳达峰及新能源领域 总投资额约100亿人民币 [7] - 康耐特光学预期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不少于30% [8] - 东风集团前6月汽车销量82 39万辆 同比降14 7% [9]
中国碳中和:与北京蓝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总投资额预计100亿元
快讯· 2025-07-07 17:46
战略合作 - 中国碳中和与北京中宏蓝海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额预计为人民币100亿元 [1] - 合作领域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及新能源产业 [1] 合作项目 - 加快推动"双碳数字化管控指挥平台示范"项目 [1] - 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及光储充一体化"项目 [1] - 联合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及智能充电网络平台 [1] 项目目标 - 实现充电数据监控、支付结算及运营管理一体化 [1] - 构建覆盖城区及周边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网络 [1]
傅莎:中国碳中和2025-2060年需投19.5万亿至36.2万亿美元
快讯· 2025-07-04 17:39
能源基金会战略规划主任傅莎表示,为实现碳中和,中国在2025年至2060年间共需投资19.5万亿至36.2 万亿美元,其中2035-2060年的投资量将较前一阶段倍增。每个行业均存在巨大投资潜力,尤其是电力 领域。她同时指出,要真正实现投资促进碳中和的任务还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瓶颈和成本障碍。此 外,商业模式与市场机制仍有待突破。(国是直通车) ...
中国碳中和(01372.HK)签订和解与抵销协议
格隆汇· 2025-05-30 20:45
债务重组与可换股债券发行 - 公司与认购人签订和解与抵销协议 通过发行可换股债券抵销债务 本金总额为5766万港元 [1] - 可换股债券换股价为0 28港元 全数转换可发行2 06亿股 占现有已发行股本32 03% 扩大后股本24 26% [1] - 发行可换股债券不会为公司带来收益 仅用于全额抵销债务 [1] 融资选择评估 - 债务融资因借款能力受限及信贷政策收紧而困难 [2] - 配售新股可能导致股东股份大幅稀释 且当前市场投资兴趣有限 [2] - 供股需较长准备时间 行政成本高 且认购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2] - 董事会认为可换股债券是当前最具可行性 成本效益和确定性的债务清偿方式 [2]
《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报告:2060年我国工业碳排放有望降至4.5亿吨
证券日报网· 2025-05-29 16:09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系统梳理中国工业部门实现碳中和关键技术路径并构建技术图谱 [1] - 碳中和情景下2060年中国工业碳排放有望降至4.5亿吨较2025年下降约95% [1] - 原料替代与废物回收电气化与清洁电力替代氢能替代CCUS四类技术合计贡献工业减排潜力近80% [1] 技术演进路径 - 2025-2035年为低碳流程技术大规模应用期能效提升与原料替代技术推动碳排放显著下降 [1] - 2035-2050年为工艺颠覆性技术爆发期电气化与清洁电力替代技术加速氢能替代规模应用 [1] - 2050-2060年进入碳移除托底技术深度应用期CCUS技术成熟应用贡献2060年24%减排量 [1] 政策建议 - 建议规划部署工业碳中和关键技术重大工程强化碳市场激励作用 [2] - 提出通过科技专项加快共性技术研发示范构建财税政策支持体系 [2] - 强调加快产业化路径清晰减排潜力大的共性技术推动工业绿色转型 [2] 研究背景与方法 - 报告由24家单位40余位专家完成覆盖钢铁水泥有色石化煤化工等领域 [2] - 实地调研70余家企业并咨询20余位专家意见凝聚产业科研界共识 [2] - 组织系列技术论坛与学术沙龙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 [2]
中国碳中和(01372.HK)与中农海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推盐硷地治理示范专案
格隆汇· 2025-05-23 08:26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 中国碳中和与中农海稻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盐硷地生态治理、耐盐硷作物种植、碳汇资产开发、产业化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1][2] - 中农海稻为耐盐硷作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领军企业,业务涵盖海水稻等耐盐硷作物种质资源利用、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等多个环节 [1] - 中农海稻技术实力与行业地位突出,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广东省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 [1] 合作具体内容 - 双方拟定分阶段实施计划,2025年率先启动国内盐硷地改良核心区100万亩种植工程 [2] - 中长期规划国内外推进盐硷地综合利用与碳汇修复工程总规模达2亿亩 [2] - 双方将共同推动农业领域碳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各级政府与相关企业建立碳中和管理队伍 [2] - 合作内容包括股权合作、生态治理业务合作,中国碳中和有望战略投资中农海稻 [2]
港股中国碳中和涨幅扩大至64%
快讯· 2025-05-09 14:02
公司股价表现 - 港股中国碳中和涨幅扩大至64% [1] 股东增持情况 - 耿志远近日增持1000万股公司普通股股份 [1] - 增持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份约1.56% [1]
中国碳中和(01372) - 2024 - 中期财报
2025-03-20 20:3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307,757千港元,较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97,513千港元增长55.8%[4] - 同期毛利为25,205千港元,较上一时期的16,339千港元增长54.2%[4] - 除税前亏损为27,268千港元,较上一时期的36,835千港元减少26.0%[4] - 期内亏损为27,268千港元,较上一时期的36,835千港元减少26.0%[4] - 期内其他全面开支总额为2,021千港元,较上一时期的2,510千港元减少19.5%[6] - 期内全面开支总额为29,289千港元,较上一时期的39,345千港元减少25.5%[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非流动资产总值为59,857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67,511千港元减少11.3%[1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流动资产总值为316,667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296,745千港元增长6.7%[1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总值为375,452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331,308千港元增长13.3%[1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净流动负债值为58,785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34,563千港元增加70.1%[1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他应付款及预提费用为2,655千港元,较6月30日的3,031千港元有所下降[1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银行及其他计息借款为9,541千港元,6月30日为6,957千港元[1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租赁负债为1,542千港元,较6月30日的6,337千港元大幅减少[1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非流动负债总值为31,759千港元,6月30日为34,346千港元[1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净负债值为(30,687)千港元,6月30日为(1,398)千港元[1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26,154)千港元,6月30日为2,176千港元[11] - 2024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亏损为27,268千港元,其中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26,256千港元,非控股权益亏损1,012千港元[13] - 2024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按公允值计入其他全面收入之金融资产的公允值损失为990千港元[13] - 2024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换算海外业务的汇兑差额为(1,031)千港元,其中公司拥有人应占(1,084)千港元,非控股权益收益53千港元[13] - 2024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期内全面支出总额为29,289千港元,其中公司拥有人应占28,330千港元,非控股权益959千港元[13] - 2023年1月1日公司股本为3205千港元,股本溢价为572325千港元,累计亏损为982679千港元[15]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期内亏损36294千港元,全面支出总额39345千港元[15] - 可转换债券转换时发行股票使权益增加141094千港元,新股发行使权益增加15000千港元[15] - 2023年6月30日公司股本为4465千港元,股本溢价为963489千港元,累计亏损为1018973千港元[15] - 2024年截至12月31日止六个月经营活动产生净现金流4705千港元,2023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为11786千港元[16] - 2024年截至12月31日止六个月投资活动使用净现金流量18230千港元,2023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为21023千港元[16] - 2024年截至12月31日止六个月融资活动使用净现金流量6234千港元,2023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产生9596千港元[16] - 2024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减少19759千港元,2023年净增加359千港元[16] - 2024年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39438千港元,期末为118981千港元[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净亏损约2726.8万港元,净负债约3068.7万港元[28][3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总营收307,757千港元,除税前亏损27,268千港元[4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总营收197,513千港元,除税前亏损36,835千港元[48] - 2024年下半年较2023年上半年营收增长55.82%,除税前亏损收窄25.97%[43][48] - 2024年下半年碳信用资产销售1,226千港元,较2023年上半年的154千港元增长696.10%[50] - 2024年下半年提供碳中和咨询及碳规划服务1,513千港元,较2023年上半年的3,183千港元下降52.47%[50] - 2024年下半年废弃电池交易12,211千港元,2023年上半年无此项收入[50] - 2024年下半年绿色信贷数字技术服务5,341千港元,2023年上半年无此项收入[50] - 2024年下半年其他收入及收益2,774千港元,较2023年上半年的934千港元增长197.00%[5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租赁负债利息分别为334千港元和685千港元,银行及其他借款利息分别为171千港元和28千港元,承兑票据利息分别为1,676千港元和1,292千港元,可换股债券推算利息分别为12,671千港元和21,079千港元[5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已售存货成本分别为12,211千港元和621千港元,服务收入成本分别为270,341千港元和180,553千港元[6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员工福利支出(不含董事及首席执行官薪酬)分别为14,424千港元和17,696千港元,董事薪酬分别为1,086千港元和2,342千港元[6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其他应收款减值损失净值分别为18千港元和105千港元,合约资产减值亏损冲回分别为0千港元和 - 474千港元[6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机器设备折旧分别为631千港元和493千港元,使用权资产折旧分别为3,862千港元和4,977千港元[6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分别为26,256,000港元和36,294,000港元[64][68][7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分别为535,800,000股和364,887,000股[64][68][7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机器及设备账面净值为4009千港元,较2024年7月1日的4543千港元有所下降[7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上市投资公允值为1660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2650千港元减少[7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合同资产总额为89147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70471千港元增加[8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账面值为20710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20635千港元略有增加[89] - 2024年12月31日,三个月内应收账款为20185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20053千港元增加[93] - 2024年12月31日,四至六个月应收账款为96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12千港元增加[93] - 2024年12月31日,超过六个月应收账款为429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570千港元减少[9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6月30日,应收账款减值亏损拨备均为1436千港元[89][9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一年内合约资产为76514千港元,一年后为12633千港元;2024年6月30日,一年内为68390千港元,一年后为2081千港元[86] - 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因收购子公司使机器及设备账面净值增加1970千港元[7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取得四个中港车牌牌照,法定有效期1至2年可低成本续期,账面价值为4614千港元[97] - 2024年12月31日商誉期末值为41431千港元,较期初41816千港元减少385千港元;6月30日值为41816千港元,自收购附属公司产生48248千港元,期内减值4993千港元,汇兑调整1439千港元[101] - 2024年12月31日应付账款为54407千港元,其中三个月内51174千港元、四至六个月884千港元、超过六个月2349千港元;6月30日为54683千港元[104] - 2024年12月31日应付账款中应付保留款项为16526000港元,6月30日为15696000港元[104] - 2024年12月31日计息其他借款即期无抵押其他借贷为59635千港元,较6月30日的62659千港元减少;非即期1年后及2年内为9541千港元,较6月30日的6957千港元增加,总计69176千港元,较6月30日的69616千港元减少[10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可换股债券负债部分为90366千港元、权益部分为91578千港元,总计181944千港元;截至2023年1月1日分别为177544千港元、327908千港元、505452千港元[112] - 2024年12月31日,可换股债券账面价值为1.81944亿港元,较6月30日的1.69273亿港元有所增加,其中9157.8万港元确认为权益,9036.6万港元确认为流动负债[123][12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可换股债券推算利息为1267.1万港元,较截至6月30日止18个月的4124.5万港元减少,其中1212.6万港元与敏将持有的可换股债券有关[124][126] - 2024年12月31日期末,无可换股债券获得转换,可换股债券未偿还本金为9300万港元[125][127] - 2024年12月31日,第一票据账面价值为1609.9万港元,确认为非流动负债[139][141] - 2024年12月31日和6月30日,公司授权股本为100亿股每股面值0.01港元的普通股,对应金额10亿港元(2022年为5亿股)[145] - 2024年1月1日已发行及缴足股本为535.8万港元(2024年6月30日为320.5万港元)[145]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就履约保证金向银行提供的担保为1798.4万港元(2024年6月30日为1677.7万港元)[156][158] - 2024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收入约3.078亿港元,2023年6月30日约为1.975亿港元[160][163]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约为252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约为1630万港元[160][163]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263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约为3630万港元,亏损减少主要因可换股债券估算利息减少840万港元[161][164] - 2024年上半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均为4.9港仙,2023年6月30日为9.9港仙[162][16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碳信用资产为142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为1070万港元[162][164] - 报告期内公司碳信用资产公允价值损失约17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公允价值收益约180万港元[162][16
中国碳中和(01372) - 2024 - 中期业绩
2025-02-28 16:33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307,757千港元,较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97,513千港元增长55.8%[4] - 同期毛利为25,205千港元,较上一时期的16,339千港元增长54.2%[4] - 除税前亏损为27,268千港元,较上一时期的36,835千港元减少26.0%[4] - 期内亏损为27,268千港元,较上一时期的36,835千港元减少26.0%[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均为4.9港仙,较上一时期的9.9港仙减少50.5%[7] - 截至2023年1月1日,公司股东权益亏绌49,769千港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为66,364千港元[1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分别为4,705千港元和11,786千港元[1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分别为 - 18,230千港元和 - 21,023千港元[1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融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分别为 - 6,234千港元和9,596千港元[1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分别减少19,759千港元和增加359千港元[1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139,438千港元和76,117千港元[1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和2023年6月30日,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118,981千港元和76,595千港元[1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录得净亏损约27,268,000港元,净负债约30,687,000港元[2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来自客户合同的总收入为307757千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97513千港元增长55.8%[29][30][33][3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除税前亏损为27268千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36835千港元减少25.97%[29][3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财务成本为14852千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23084千港元减少35.66%[3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其他收入及收益为2774千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934千港元增长197%[3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综合亏损2625.6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为3629.4万港元;期内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5.358亿股,2023年6月30日为3.64887亿股[44] - 2024年上半年集团综合收入约3.078亿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的约1.975亿港元增长[66] - 2024年上半年集团毛利约2520万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的约1630万港元增加[6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2630万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的约3630万港元减少[6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均为4.9港仙,较2023年6月30日的9.9港仙减少[6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集团综合收益约1420万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的约1070万港元增加[67]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负债净额及负债净额分别为5880万港元及3070万港元,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净值及负债净额分别为1.241亿港元及4970万港元[86]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于香港及内地拥有约301名员工,2023年6月30日约321名[95] 公司资产负债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非流动资产总值为59,857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67,511千港元减少11.3%[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流动资产总值为316,667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296,745千港元增长6.7%[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总值为375,452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331,308千港元增长13.3%[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净流动负债值为58,785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34,563千港元增长70.1%[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净负债值为30,687千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1,398千港元增长2095.0%[1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合约资产总额8914.7万港元,2024年6月30日为7047.1万港元;其中一年内收回或结算的合约资产为7651.4万港元,一年后为1263.3万港元[4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余额2214.6万港元,减值损失拨备143.6万港元,扣除拨备后为2071万港元;2024年6月30日余额2207.1万港元,减值损失拨备143.6万港元,扣除拨备后为2063.5万港元[5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应付账款总额5440.7万港元,2024年6月30日为5468.3万港元;其中应付保留款项为1652.6万港元,2024年6月30日为1569.6万港元[5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可换股债券负债部分为9036.6万港元,权益部分为9157.8万港元,总计1.81944亿港元;截至2024年7月1日,负债部分为7769.5万港元,权益部分为9157.8万港元,总计1.69273亿港元[55] - 2024年12月31日可换股债券账面价值为1.80944亿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1.69273亿港元有所增加[5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可换股债券推算利息为1267.1万港元,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十八个月的4124.5万港元减少[58] - 2024年12月31日可换股债券未偿还本金为9300万港元,与2023年6月30日持平[59] - 2024年12月31日第一票据账面价值为1609.9万港元,与2024年6月30日相同[61][63]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就给予若干合约客户之履约保证金而向若干银行提供的担保为1798.4万港元,较2024年6月30日的1677.7万港元增加[6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可换股债券未赎回本金为9300万港元,行使兑换权后最多可发行及配发4650万股股份[8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承兑票据账面价值约161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约1610万港元,确认为非流动负债[90]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并无任何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91]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概无任何资产抵押,2023年6月30日也无[92] 公司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碳信用资产销售为1226千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54千港元增长696.1%[3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提供碳中和咨询及碳规划服务为1513千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3183千港元减少52.47%[3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废弃电池交易为12211千港元,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无此项收入[3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绿色信贷数字技术服务为5341千港元,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无此项收入[33] - 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碳中和业务收入约27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约330万港元;分部亏损约153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约1560万港元;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碳信用资产公允价值损失约170万港元[70] - 土木工程及建筑业务本期收入2.875亿港元,2023年6月30日为1.942亿港元;毛利212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为1360万港元,毛利率7.4%,2023年6月30日为7.0%[80] - 2024年12月31日,正在进行的实质性专案合同总额和未偿总值分别为3.98亿港元和1.26亿港元,2024年6月30日分别为3.71亿港元和4900万港元[80] 公司业务发展与运营情况 - 集团主要业务包括全球碳中和业务、土木工程及建造业务、绿色数字科技业务和电池梯次利用业务[22] - 碳资产经营管理领域形成领先的碳资产开发及经营管理一体化业务模式,公司大力拓展该业务[71] - 公司利用收购的中碳绿信科技升级基础设施为“绿色信用链”,打造“双碳数字化管控平台”,集成24种方法学[72] - “双碳数字化管控平台”上线提高公司多领域业务能力,参与河南省济源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招标并中标[74] - 报告期公司旗下寻锂网上线运行,2.0版本扩大服务范围并启动寻锂合伙人招募计划[75] - 报告期公司利用收购的河南再亮平台拓展旧电池梯次利用业务,与多家头部企业合作,构建完整产业链[76] - 公司旗下东方易电推出“以旧换新”+“以换代充”+“终身质保电池”服务模式,提供闭环解决方案[77] - 尽管面临疫情和经济下滑挑战,土木工程和建筑业务仍取得稳定业绩[79] - 土木工程和建筑业务重视保护古树、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环境管理体系获ISO 14001认证[79] - 土木工程和建筑业务为独立第三方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签订的合同针对香港特区部门、公用事业公司和私人组织[79] - 集团获授2份新重大合约,为公营房屋发展工程第十三期前期土木工程以及湖景邨及水边围邨土木工程改善工程[80] 公司税务相关情况 - 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或享有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中国子公司可享有15%的中国企业所得税税率,其他中国子公司的税率为25%[41] 公司账款结算情况 - 应收账款付款期一般为三十日,应付账款一般于七至一百二十日内结算,应付保留款项一般于两至三年内结算[50][53][54] 可换股债券相关情况 - 2016年2月4日,公司向巧能环球发行本金总额3.9亿港元的零息可换股债券,可按初步换股价每股2港元兑换为1.95亿股普通股[55] - 2018年3月13日,公司将可换股债券到期日由2018年2月4日延长至2020年2月4日;2019年11月8日,到期日再延长至2025年2月4日[57] - 因可换股债券延长,2020年1月14日重新估值,负债及权益部分分别注销3.02173亿港元及846.1万港元[57] - 2020年2月3日,巧能环球将可换股债券转让给LEGH;2020年10月7日,LEGH又将全部可换股债券转让给巧能环球[57] - 可换股债券持有人同意在公司有相当财务能力前,不要求偿还约8900万港元的可换股债券[25] 公司治理与合规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六个月期间,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C1所载企业管治守则[97] - 公司已采纳有关董事证券交易的行为守则,董事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遵守标准守则[9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或附属公司无买卖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99]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已与管理层审阅集团会计原则及政策等事项[100] 公司人员架构情况 - 公告发布日期,执行董事为钟国兴、邸灵、鲁向勇先生[102] - 公告发布日期,非执行董事为耿志远先生(王光祖先生为其替任)[102] - 公告发布日期,独立非执行董事为曹明、汪家驷、乔艳琳女士[102] 财务数据比较说明 - 集团已将财务年度截止日期从12月31日改为6月30日,比较数据并非完全可比[21]
中国碳中和(01372) - 2024 - 年度财报
2024-10-31 09:34
公司业务概述 - 公司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6] - 公司将财年结束日期从12月31日更改为6月30日[6] - 公司鼓励环保措施,如使用再生纸和减少能源消耗[6] - 公司网站为www.carbonneutral.com.hk[4]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无可供分派予股东的储备[20] - 公司于本期間無作出慈善捐款,2022年度慈善捐款为890,000港元[20] - 公司章程或开曼群岛法例均不设优先购买权条文[25] - 公司于本期間的物業、機器及設備變動詳情載於綜合財務報表附註的附註15[16] - 公司于結算日之貸款及借款詳情載於綜合財務報表附註的附註27[17]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71]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无资产抵押[71]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流动负债净额为3,460万港元,负债净额为140万港元,与2022年12月31日相比,流动资产净额减少1.587亿港元,负债净额减少4,830万港元[130][134] - 公司于2023年10月11日将法定股本从500万港元增加至1亿港元,增设95亿股股份[131][135] - 公司于2023年4月4日与周周女士签订认购协议,以每股2.50港元的价格认购600万股股份,所得款项净额为1,500万港元[131][132][133][135][136] - 公司于2023年10月12日与粤商国际证券有限公司签订配售协议,以每股0.4港元的价格配售8,930万股股份,所得款项净额为3,460万港元[138][139][140][141][142] - 公司于2023年4月26日和5月5日分别发行和配发8,000万股和4,000万股新股份,作为可转换债券的部分转换,转换价格为每股2.00港元[144][143] - 公司已将配售所得款项净额3,460万港元用于向承包商支付预付款项,用于20多个园区的勘探、可行性研究、采购安装和调试工作[140][142] - 公司已将认购所得款项净额1,500万港元用于一般营运资金[132][133][136] - 公司于2024年1月26日宣布对中国生态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的收购已被搁置,没有继续进行[160] - 公司于报告期后及直至报告日期,并无任何重大事项[169] 财务表现 - 本期間未派付任何末期股息[6] - 本期間最大客户占集团总收入的约30.0%,前五大客户占约89.9%[11] - 最大客户占公司总收入约30.0%,五大客户占公司总收入约89.9%[1] - 五大供应商占公司总销售成本约59.5%,最大供应商占公司总销售成本约22.1%[14] - 公司于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期间录得综合收入约9.591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7.093亿港元增长35.2%[80] - 收入增长主要由绿信数字技术业务增加2.975亿港元收入,抵消了碳信用资产销售减少2.050亿港元[80] - 土木工程及建造业务收入增加31.5%,少于按期比例增加50%[80] - 公司于期间内的毛利约为4,990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4,250万港元增加17.4%[80] - 行政及销售费用增加19.0%至1.023亿港元,主要由于公司严格控制营运成本[81] - 公司财务费用为7260万港元,较2022年增加1320万港元或22.3%[85][89] - 公司期内亏损为1.373亿港元,较2022年减少6170万港元或31.0%[86][89] - 土木工程及建造业务的毛利为4,500万港元,毛利率为6.8%,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10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有11个重大在建项目,其中2个为楼宇建造及保養项目,合約總金額及未付總金額分别为3.710亿港元及4,900万港元[104]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有开土木工程及建造业务的重大手头合约,包括葵芳村土木工程改善工程49百万港元和北区地政总署斜坡升级/改善工程158百万港元[173] 股东及股权结构 - 公司已发行股本为535,800,000股[36][38] - 郎露先生持有1,500,000股,占公司权益0.28%[35] - 敏将有限公司持有89,470,000股普通股和44,500,000股相关股份,占公司权益23.09%[44] - 中国生态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持有40,000,000股普通股,占公司权益7.47%[44] - 沙涛先生通过受控法团持有129,470,000股普通股和44,500,000股相关股份,占公司权益30.00%[44] - 陈丹娜女士(沙涛先生的配偶)持有129,470,000股普通股和44,500,000股相关股份,占公司权益30.00%[44] - Legit Aiming Limited持有70,000,000股普通股,占公司权益13.06%[44] - Youth Force Asia Ltd.持有51,700,000股普通股,占公司权益9.65%[44] - 除上述披露外,于2024年6月30日,董事或主要行政人员无其他须记录的股份或相关股份的权益或淡仓[37][47] - 公司已发行股本为535,800,000股,若计及可换股债券相关股份,则为580,300,000股[5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为535,800,000股[145][14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可换股债券的未偿还本金金额为93,000,000港元,转换所有未偿还可换股债券时发行的股票数目上限为46,500,000股[145][14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悉数偿还第二票据及部分赎回第一票据,导致账面值为16,100,000港元,确认为非流动负债[146][147] 企业管治 - 本期間未发生重大违反或不遵守适用法律及法规的情况[7] - 公司未签订任何涉及集团整体或重要部分业务的管理合同[10] - 公司未签订任何股票挂钩协议,除了披露的股份期权计划和可转换债券[10] - 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享有适当的董事和高级职员责任保险[10] - 公司董事及高级职员已获妥当的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保障[1] - 公司于本期間無訂立或存在与公司整体或任何重要部分业务有关之管理及行政合约[1] - 公司于本期間概無訂立或存在股票掛鈎協議[1] - 公司未能满足上市规则第3.10(1)、3.10A和3.21条的要求,原因是独立非执行董事的辞职[63] - 公司已任命新的独立非执行董事以符合上市规则的要求[63] - 公司已遵守上市规则第14A章的披露规定[60] - 公司致力于维持高标准的企业管治,以保障股东利益并增强企业价值和问责性[63] - 公司所有业务部门允许客户信用支付,过去曾遇到贸易和其他应收款项支付延迟,部分信用损失已根据会计准则在财务报表中确认[157] - 公司面临流动性风险,截至2024年6月30日,录得负资产净值,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筹集额外营运资金,但始终存在无法履行到期债务的风险[158] - 公司业务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原材料和外包服务价格波动可能导致生产成本、毛利和最终价格压力[150][154] - 全球碳中和业务面临行业风险,碳信用市场可能因供需变化和监管变化而波动,认证过程复杂,公司通过投资专业团队和利用经验来降低风险[151][154] - 区块链赋能的双碳经济中,绿信数字科技业务面临技术更新和市场竞争挑战,公司将加强技术迭代、优化市场策略、完善风控体系、强化信用管理,并积极拓展市场[152][155] - 土木工程及建造业务处于高度竞争行业,竞争可能加剧,新竞争对手可能进入现有市场,公司需成功应对现有和新竞争对手以维持业务规模和运营业绩[153][155] - 公司某些业务部门需遵守各种政策和法规,政策和法规变化可能影响业务发展,增加合规成本和减少商业机会[156] - 公司特别注重ESG风险,包括气候变化、能源效率、废物管理、社会投资、租户参与、负责任的供应链管理、道德与诚信、信息隐私、风险和危机管理等方面[159] 股份期权计划 - 公司于2016年3月24日通过的股份期权计划旨在激励或奖励为公司做出贡献或潜在贡献的参与者[47] - 根据计划,可发行的未行使购股权最高数目为20,000,000股,约占已发行股份的3.73%[53] - 每名合资格参与者在任何12个月期间内可获发行的股份最高数目为已发行股份的1%[54] - 购股权期为10年,但须符合提早终止的条款[55] - 购股权的行使价不得低于以下最高者:(i)授出购股权日期在香港联交所每日报价表所列的公司股份收市价;(ii)紧接要约日期前5个交易日在香港联交所所列的公司股份平均收市价;及(iii)公司股份的面值[58] - 计划将于2026年3月28日届满[59] 收购与投资 - 公司收购中碳绿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73%股权,开发双碳数字化管控平台[93][95] - 公司通过植树造林和CCUS项目,目标实现1亿公吨的负碳排放[92][94] - 公司于2023年3月27日收购深圳市建信筑和科技有限公司73%股权,购买代价为19,686,000港元[162] - 公司于2024年3月18日完成收购河南再亮新能源再生有限公司60%股权,购买代价为30,000,000港元[162] - 公司完成现金收购河南再亮新能源再生有限公司60%股权[113] - 河南再亮新能源再生有限公司拥有全国仅52家的梯次利用牌照[113] - 公司正式发布“中和新能源”品牌的储能电池[113] - 公司开发了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赋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的线上线下一體化平台—寻锂网[113] 未来计划与战略 - 公司未来计划与启迪产业园合作,形成光伏、充电、储能、运营、管理一体化业务[79] - 公司利用河南再亮新能源再生有限公司入选工信部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白名单,积极开展废旧电池梯级利用和相关业务[79] - 公司利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寻锂网数据科技赋能新能源电池利用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79] - 公司计划与啓迪科技城集团合作开发碳中和业务,推动“低碳科技产业园”的发展与运营[107] - 公司已委托绿山生态环境建设公司作为EPC总承包商,对啓迪二十多个园区进行勘探、可行研究、采购、安装、调试,目前已完成勘探以及前期部分设备订购[109] - 公司注册并运营东易电力平台,集成先进的换电管理、电动汽车控制和换电出行,提升电动汽车管理的精度和运营效率[110] - 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碳再生能源(深圳)有限公司完成对河南载量新能源再生有限公司60%股权的现金收购,该公司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锂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112] - 公司在中国香港成立中和新能有限公司,并正式推出“中和新能源”品牌的储能电池[112] - 公司开发了名为Xunli.com的线上线下平台,利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能源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112] - 公司与河南省济源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协议,致力于碳中和的发展[119] - 公司获得济源市双碳数字化管控平台和碳达峰发展实施方案编制项目的中标[119] - 公司与河南金马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为期五年的“碳达峰及碳中和”数字服务协议[119] - 公司计划与相关机构合作尝试把碳资产证券化来实现交易解决库存的碳资产销售[125] - 公司将充分利用与河南的合作关系,深入开发河南的新能源业务板块[127] - 公司将增加对电池交换柜的投资和运营管理,首先在郑州、济源和洛阳推出,目标客户为外卖骑手、居民的两轮电动车和共享两轮电动车[127] - 公司计划在郑州、济源、洛阳三市加大换电柜的投入和运营管理,服务对象为外卖小哥、居民两轮电动车和共享两轮电动车[129] - 公司参与河南两轮电动车以旧换新业务,有望取得较大业务份额[129] - 公司巩固和推进与启迪集团的产业园区分布式光伏一体化业务[129] 员工与人力资源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拥有309名员工,员工福利总额约为1.084亿港元[168] - 公司薪酬政策定期检讨,参考市场条款、公司表现及个人资历及表现[168] - 公司提供或资助各种培训项目和课程,确保员工及时了解相关法律及规则[168] - 公司大部分资产及负债以港元及人民币计算,密切监视汇率变化并采取适当行动减低汇率风险[168] 董事及高管 - 钟国兴先生自2023年10月6日起担任执行董事,并于2024年4月12日被任命为主席[181] - 沙涛先生自2023年2月20日起担任执行董事,并负责领导集团[182] - 邸灵先生自2021年3月18日起担任执行董事,并于2024年4月12日被任命为行政总裁[186] - 陈丹娜女士自2021年11月18日起担任执行董事,并于2023年2月20日辞任执行董事及主席[187] - 陈歆瑋先生自2021年3月2日起担任执行董事,负责领导集团碳中和业务[188] - 陈歆瑋先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