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创通桥(02190)

搜索文档
归创通桥-B(02190)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25 16:37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2023年收入为527,754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7.9%[10] - 2023年毛利为384,988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4%[10] - 2023年非流动资产为1,658,520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2%[11] - 公司2023年总收入为人民币527.8百万元,其中介入产品销售收入为人民币526.5百万元,同比增长57.6%[18] - 神经血管介入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72.5%,同比增长63.6%,主要由于主要产品如银蛇颅内支持导管和凤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的收入增长[18] - 外周血管介入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27.5%,同比增长43.7%,主要由于UltraFree药物洗脱PTA球囊扩张导管等产品的销售增长[18] - 公司2023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溢利净额为人民币7.0百万元[18] - 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从2022年的41.9%下降至2023年的31.0%,主要由于销售及市场团队的提升和产品组合的丰富[19] - 研发开支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从2022年的69.9%下降至2023年的49.5%,研发开支金额从2022年的人民币233.5百万元增至2023年的人民币261.0百万元[19] - 公司2023年销售成本为人民币142.8百万元,同比增长75.3%,主要由于原材料及耗材增加以及雇员福利开支增加[51] - 公司2023年毛利为人民币385.0百万元,同比增长52.4%,毛利率从75.6%微降至72.9%,主要由于部分产品进入带量采购及战略性降价[52] - 公司2023年研发开支为人民币261.0百万元,同比增长11.8%,主要由于测试、临床试验及专业服务费用增加[53] - 2023年销售及分销开支为163.8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9%,主要由于销售规模扩大及产品数量增加[55] - 2023年行政开支为114.1百万元人民币,占整体收入比例从32.7%下降至21.6%,主要由于行政程序改善及信息科技系统投资[56] - 2023年其他收入为14.9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1%,主要由于政府补助增加[58] - 2023年财务收入净额为77.8百万元人民币,较2022年的94.8百万元人民币略有减少,主要由于银行利息收入减少[60] - 2023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亏损净额为7,033千元人民币,较2022年的亏损25,877千元人民币有所改善[62] - 2023年公司可动用财务资源总额为2,577.1百万元人民币,较2022年的2,693.1百万元人民币略有下降[65] - 2023年公司借款为50.0百万元人民币,资产负债比率从0.45%增至1.83%[66] - 2023年公司流动资产净值为1,399.4百万元人民币,较2022年的1,910.5百万元人民币下降26.8%,主要由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67] - 公司2023年资本开支总额为人民币1.909亿元,主要用于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以及无形资产[70] - 公司2023年在物业、厂房及设备方面的资本承担为人民币1.006亿元,较2022年的2550万元大幅增加[71] - 公司2023年在风险基金投资方面的资本承担为人民币1.446亿元,较2022年的940万元大幅增加[71] - 公司2021年至2023年期间总收入的年化增长率为72.2%[72] - 公司2023年收入为人民币527.8百万元,同比增长57.6%,其中神经血管介入产品收入占比72.5%,外周血管介入产品收入占比27.5%[47] - 神经血管介入产品收入同比增长63.6%,主要由于主要产品如银蛇颅内支持导管、凤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等的收入持续增长[47] - 外周血管介入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3.7%,主要由于UltraFree药物洗脱PTA球囊扩张导管等产品的销售快速增长[47] - 公司2023年研发开支总计261,013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8%,其中测试、临床试验及研发专业服务费用增长75.0%至99,815千元人民币[54] - 公司2023年度慈善捐款为人民币590万元[168] - 公司2023年度财务报告由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175] - 公司2023年度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议程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175] - 公司2023年度财务报告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175] - 公司2023年度财务制度健全,财务部门运作规范,财务状况良好[175] - 公司2023年度没有需要持续关注的关联交易[177] - 公司2023年度董事和高管人员勤勉尽责,未发现履职违规行为[177] - 公司2023年度股东大会决议执行情况良好,未发现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176] - 公司2023年度审计委员会认为年度业绩遵守适用的会计准则、法例及规例[169] - 公司2023年度审计委员会与高级管理层讨论了会计政策及常规以及内部控制事宜[169] 产品与市场表现 - 公司在中国市场已获批43款产品,部分产品在临床广泛使用超过三年,过去3年年化增长率为72.2%,已有接近30万个产品在中国各级医院使用[6] - 2023年公司海外收入从2022年的人民币7.8百万元增加到人民币14.3百万元,产品在超过20个国家/地区注册成功[9] - 公司计划在2024年进一步扩大获批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南亚、南美、北亚等地,以扩大国际销售[9] - 公司通过建立当地团队及经销体系,结合中国的国际团队,有效推进国际销售[9] - 公司主要依赖已商业化的产品,包括蛟龍顱內取栓支架、UltraFree藥物洗脫PTA球囊擴張導管等[13] - 公司未来增长取决于候选产品的成功开发和商业化[13] - 公司面临医疗器械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定价压力[13] - 公司致力于通过多元化产品线增强业务韧性[16] - 公司在中国及海外市场扩展销售渠道,与医院和医生建立战略关系[16] - 公司是中国神经和外周血管介入器械市场的领导者[17] - 公司2023年推出ZYLOX Penguin静至髂静脉支架系统,具备斜口设计、锥形渐变和集成结构等创新元素[20] - 公司与美国创新医疗器械公司Avinger Inc.合作,引入OCT成像引导外周血管动脉斑块旋切器械及外周血管慢性完全闭塞开通器械[21] - 公司推出多款第二代产品,包括全显影取栓支架二代和UberVana外周药物洗脱球囊扩张导管二代[22] - 公司在中国市场拥有43款商业化上市产品,成为神经血管和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先公司之一[22] - 公司在2023年通过带量采购策略显著提升收入,神经血管介入产品在河南省带量采购中近乎全线中标,中标产品入院率接近100%[24] - 截至2023年底,UltraFree DCB在河南省的市场份额约达70%,ZENFLOW外周PTA球囊扩张导管成为市场份额最高的一线国产品牌[24] - 公司在2024年4月的京津冀「3+N」联盟带量采购中,蛟龙取栓支架和银蛇颅内支持导管成功中选,预计将分别获得约20%的采购量[24] - 凤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在2023年底国内市场份额约达10%,并有望进一步增长[24] - 2023年公司来自中国以外地区的收入为人民币14.3百万元,较2022年增加83.1%,商业化足迹扩大至19个海外国家[25] - 公司在欧洲开展CE标志产品上市后的临床跟踪试验,以提升质量认可度和获得欧盟MDR认证[25] - 公司已战略布局共64款产品及候选产品,其中43款产品在中国商业化上市,8款产品在欧洲经济区获得CE标志[26] - 公司计划在2025年推出颅内药涂球囊扩张导管,2026年推出颅内支架和载药自膨颅内支架[27] - 公司计划在2027年推出颈动脉支架[27] - 公司预计到2027年底将有额外5款神经血管介入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31] - 公司预计到2027年底将有额外15款外周血管介入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38] - 公司已在中国推出20款外周血管介入产品,并计划在2027年前推出更多[38] - 公司已在中国推出23款神经血管介入产品,并计划在2027年前推出更多[31] - 公司推出的UltraFree DCB自2020年11月在中国商业化,并于2021年下半年在欧洲商业化[40] - 公司正在就膝下PTA药物洗脱球囊导管的临床试验进行病例患者入组[40] - 公司推出的UberVana外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导管通过纳米修改技术优化药物输送效率[41] - 公司推出的麒麟血流导向装置采用镍钛包裹铂金材料,提高术中操作的可见性和安全性[37] - 公司推出的机械解脱弹簧圈二代已于2024年第一季度推出,具备更多规格及尺寸[36] - 公司推出的凤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通过独特的机械解脱机制降低动脉瘤破裂风险[35] - 公司推出了ZYLOX Swan静脉腔内射频闭合导管、ZYLOX Octoplus腔静脉滤器及ZYLOX Penguin静至髂静脉支架系统,丰富了外周静脉疾病治疗产品组合[43] - ZYLOX Swan静脉腔内射频闭合导管于2022年8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正在加快在中国的商业化进程[44] - ZYLOX Penguin静至髂静脉支架系统于2024年1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正在加快在中国的商业化进程[46] - 公司已成功推出蛟龙取栓支架(蛟龙CRD)及ZYLOX Penguin静至髂静脉支架系统等创新产品[73] - 公司计划继续扩大欧洲团队以加强在欧洲国家的销售,并致力于南美及泛亚地区的注册工作[75] 公司运营与战略 - 公司通过优化企业级运营机制和报告工具,提升运营效率,并与供应商合作解决劳动力、产能、质量和可靠性等问题[7] - 公司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方面进行战略性投资,尝试自动化和AI在器械研发和运营过程中的应用,以提升研发和运营效率[7] - 公司持续投入创新,保持对创新产品的规模投入,并通过投资和并购方式寻找合作伙伴,以加速产品创新[8] - 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老龄化趋势和集采政策下,不断优化成本,以提供高质且可负担的医疗产品[8] - 公司通过完善内部流程和战略投资信息技术提高运营效率[16] - 公司已制定详尽的内部环保规则,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减少废弃物及节约能源[91] - 公司2023年员工总数为765名,较2022年的715名有所增加[70] - 公司首次公开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2,477.4百万港元,超额配售权所得款项净额约为347.3百万港元[158] - 公司预计将根据招股章程披露的拟定用途及预期时间动用所得款项净额[158] - 公司于2023年12月31日并无任何可供分派储备[158] - 公司已动用所得款项净额用于核心产品(蛟龙 CRD 及 Ultrafree DCB)的持续研发、生产及商业化,金额为 870.7 百万元人民币,占总所得款项净额的 37%[159] - 公司已动用所得款项净额用于其他 5 款主要产品的持续研发、生产及商业化,金额为 258.9 百万元人民币,占总所得款项净额的 11%[159] - 公司已动用所得款项净额用于其他 38 款产品及在研管线的开发,金额为 941.3 百万元人民币,占总所得款项净额的 40%[159] - 公司已动用所得款项净额用于升级研发设施,包括杭州及珠海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金额为 70.6 百万元人民币,占总所得款项净额的 3%[159] - 公司已动用所得款项净额用于潜在战略收购、投资、授权引进或合作,金额为 94.1 百万元人民币,占总所得款项净额的 4%[159] - 公司于报告期内购回 2,111,000 股 H 股,总代价约为 25,053,910 港元[160] - 公司五大客户收入占公司收入总额的 92.8%,最大客户收入占比为 44.9%[164] - 公司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公司采购总金额的 48.3%,最大供应商占比为 27.0%[165]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 - 公司董事会已议决不建议派付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89] - 公司过去五个财政年度的已刊发业绩及资产、负债及权益概要载于本报告第6页[90] - 公司董事赵中博士持有37,426,792股H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82%[104] - 公司董事王暉先生持有24,384,865股H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34%[104]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的独立性已通过年度书面确认,全体独立非执行董事均为独立人士[96] - 公司董事及监事的服务合约期限为三年,可根据公司章程及适用规则重续[97] - 公司已为董事安排适当的董事责任保险,相关弥偿条文在报告期内生效[99] - 公司董事及监事在报告期内未参与任何对公司业务具有重大意义的交易、安排或合约[100] - 公司董事及监事在报告期内未获得任何通过购入公司股份或债权证而获利的权利[102] - 公司董事及监事在报告期内未在竞争业务中拥有权益[102] - 李崢博士持有239,427股內資股,佔內資股總數的3.08%[105] - 李崢博士與其他人士共同持有88,620,231股H股,佔H股總數的27.30%[105] - 謝陽先生持有167,599股內資股,佔內資股總數的2.15%[105] - 謝陽先生受控法團權益持有14,251,425股H股,佔H股總數的4.39%[105] - 王宏波女士持有71,828股內資股,佔內資股總數的0.92%[105] - 珠海通橋持有9,136,780股H股及1,015,198股內資股[106] - 杭州涪江持有5,114,645股H股及568,294股內資股[106] - 珠海歸創持有9,862,718股H股及1,095,857股內資股[106] - 寧波歸橋持有8,619,386股H股及957,709股內資股[106] - 趙博士實益持有4,144,199股內資股,並有權收取最多1,053,004股內資股[107] - 鍾生平博士持有13,476,617股H股,占H股总持股的4.15%,占公司总股本的4.05%[110] - WEA Enterprises, LLC持有13,476,617股H股,占H股总持股的4.15%,占公司总股本的4.05%[110] - 衛娜女士持有88,620,231股H股,占H股总持股的27.30%,占公司总股本的29.32%[110] - 湖州語意慧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持有4,983,293股H股,占H股总持股的1.54%,占公司总股本的1.50%[110] - 珠海通橋投資中心持有9,136,780股H股,占H股总持股的2.81%,占公司总股本的3.05%[110] - 杭州涪江投資合夥企業持有5,114,645股H股,占H股总持股的1.58%,占公司总股本的1.71%[110] - 珠海歸創股權投資中心持有9,862,718股H股,占H股总持股的3.04%,占公司总股本的3.30%[110] - 寧波歸橋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持有8,619,386股H股,占H股总持股的2.66%,占公司总股本的2.88%[111] - Highlight Medical Limited持有6,263,113股H股,占H股总持股的1.93%,占公司总股本的8.80%[111] - Ourea Biotech HK Limited持有5,270,819股H股,占H股总持股的1.62%,占公司总股本的8.65%[111] - 清池資本管理的LBC Sunshine持有公司11,353,491股H股,Lake Bleu Prime持有6,699,500股H股,总计18,052,991股H股[114] - AIHC Master Fund持有公司19,657,020股H股,由AIH Capital Group Limited全资拥有,后者由Wei Zhang全资拥有[115] - 公司已建立四个雇员激励平台,合计持有3,637,058股内资股及32,733,529股H股[117] - 袁泉卫先生有权收取最多718,282股内资股,前提是遵守购股权的条件[115] - 潘宁博士有权收取最多586,597股内资股,前提是遵守购股权的条件[115] - 公司雇员激励计划旨在吸引、稳定及招聘未来高级管理人员,参与者包括核心雇员及高级管理层成员[118] - 雇员激励平台的管理权和投票权归普通合伙人赵博士所有[120] - 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在
2023年收入增速略超预期,密网支架有望年内获批
浦银国际证券· 2024-03-25 00:00
公司业绩 - 公司2023年收入增速略超预期,达到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2] - 公司2024年预计收入同比增长43%,净利润达7210万元,净利率为9.5%[2] - 公司预计2023-2026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38%[2] - 2026年公司预计营业收入将达到1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4%[3] - 2026年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将达到2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2%[3] - 2026年预测净利润为237亿元人民币,较2025年增长8%[4] - 2026年预测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48亿元人民币[4] 产品展望 - 公司2024年预计有2款神经介入和3款外周介入产品获批,有望拉动公司收入增长[2] - 公司神经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4%,核心产品市占率继续维持第一梯队水平[2] - 外周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4%,公司与Avinger战略合作,预计2025年获批的产品将为公司贡献收入[2] - 神经介入产品中,国内市占率最高的是支持导管产品“银蛇”颅内支持导管,市占率约为20%-25%[5] 股票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为16.0港元,给予公司6.5倍2024年预期销售目标估值[2] - SPDBI医药行业覆盖公司中,百济神州的股票代码为BGNE US Equity,现价为169.6美元,目标价为275.0美元,评级为买入[8] - 再鼎医药的股票代码为9688 HK Equity,现价为13.4港元,目标价为47.0港元,评级为买入[8]
归创通桥-B(02190)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1 21:39
公司业绩 - 2023年截至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收入达到人民幣527,754千元,同比增长58.0%[1] - 公司毛利为人民幣384,988千元,毛利率为72.9%,较去年下降了3.5%[1] - 公司实现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溢利淨额为人民幣7,033千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27.2%[1] - 公司2023年全年收入为527,754千元,较2022年增长57.9%[23] - 公司2023年全年净亏损为78,734千元,较2022年减少30,821千元[23] - 公司2023年底市场份额约为10%,有望进一步增长[19] - 公司2023年全年毛利为384,988千元,较2022年增长52.1%[23] - 公司2023年全年研发开支为261,013千元,较2022年增长11.9%[23] - 公司2023年全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86,579千元,较2022年减少118,723千元[24]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负债总额为328,316,000人民币,较2022年159,543,000人民币增长105.2%[25] 产品销售 - 公司介入产品销售收入主要来自神经血管和外周血管介入器械,2023年神经血管介入产品销售收入增长63.6%[4] - 外周血管介入产品销售收入增长43.7%,公司不断努力拓展市场准入和提高醫院滲透率[5] - 公司在2023年将商业化足迹扩大至19个海外国家,海外收入为人民币14.3百万元,较2022年增加83.1%[21] - 公司在2023年参与多个省份的带量采购,取得显著的收入增长,其中在河南省公立医疗机构醫用耗材的带量採购中,公司参与竞标的神经血管介入产品几乎全线中标,入院率接近100%[18] 研发和创新 - 公司在2023年继续推进核心能力,致力于提高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推出多款创新产品[2] - 公司不断优化资源配置,2023年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总收入比例下降至31.0%[7] - 公司研发开支占总收入比例下降至49.5%,持续推进多个关键研发项目[8] - 公司通过外部战略合作引进创新产品,与Avinger Inc.合作引入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12] - 公司不断升级现有产品,推出第二代产品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共有39款产品在中国商业化上市[14] 市场拓展 - 公司在2023年继续在国际业务上投入资源,计划将注册范围扩大至其他地区,如北亚及东南亚[20] - 公司在2023年通过在欧洲开展CE标志产品上市后的临床跟踪试验,专注于建立质量认可度,计划进军其他潜在市场[22] - 公司在2023年将商业化足迹扩大至19个海外国家,海外收入为人民币14.3百万元,较2022年增加83.1%[21] - 公司2023年全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86,579千元,较2022年减少118,723千元[24] 税务信息 - 公司主要适用的税率为中国内地企业所得税25%,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为15%[39] - 根据中国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生产企业可将已产生的研发开支列为可扣税开支[40] - 公司未使用税项亏损到期日延长至十年,符合相关规定[41] - 香港首2,000,000港元应税溢利的利得税率为8.25%,超出部分的税率为16.5%[42] 公司产品 - 公司主要经营外周血管介入器械及神经血管介入器械产品解决方案[27] - 公司在中国市场拥有39款商业化上市产品,成为神经血管和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行业中拥有最全面产品组合的领先公司之一[67] - 公司的神经血管介入产品组合涵盖五大类别,目前已有21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预计到2027年底将有额外七款产品获批[78] - 公司的外周血管介入产品组合涵盖支架、球囊、导管和滤器等全系列动脉和静脉产品,截至目前在中国已有18款产品获得批准,预计到2027年底将有额外17款产品获批[86]
归创通桥-B(02190)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14 16:30
公司业务及产品 - 公司是中国神经和外周血管介入器械市场的领导者[6] - 公司在产品开发和商业化方面保持快速增长趋势[8] - 公司已建立广泛的分销网络,覆盖中国31个省份及直辖市超过3,300家医院[12] - 公司已建立全面的产品组合,共有28款国内产品和8款欧洲产品获得批准[18] - 公司的神经血管介入产品组合涵盖五大类别,截至2023年底,已有15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24] - 公司提供了完整的三件套解决方案,包括蛟龙®顱內取栓支架(CRD)、顱內支持導管及球囊導引導管(BGC)[25] - 公司正在积极推广BADDASS取栓术式,以提升蛟龙®CRD的应用[26] - 公司已推出顱內出血性卒中治疗产品,并正在研发四款候选产品[28] - 公司的顱內动脉瘤栓塞弹簧圈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并计划在2024年提交CE标志和FDA 510K注册[29] - 公司计划利用中国的临床试验数据,以欧洲临床数据为辅申请CE标志,支持血流导向装置在欧洲市场的商业化[31] - UltraFree® DCB自2020年11月推出以来,主要在中国进行商业化,并于2021年下半年在欧洲商业化[34] 财务状况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为230,131千元,同比增长50.7%[5] - 毛利为170,646千元,同比增长47.8%,毛利率为74.2%[5] - 外周血管介入产品销售收入较2022年上半年增加55.9%[11] - 公司来自中国以外地区的收入为人民币6.2百万元,较2022年上半年增加128.7%[20] - 本集团毛利由115.5百万元增加至170.6百万元,毛利率由75.6%微幅下降至74.2%[51] - 研发开支增加至130.8百万元,主要原因是研发项目进展导致费用增加[52] - 銷售及分銷开支增加至74.9百万元,主要是因为致力于提高商业化产品在医院的渗透率[53] - 行政开支保持相对稳定,占整体收入的百分比从32.3%下降至21.9%[54] - 借款为9.0百万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无借款[6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为0.63%,较2022年12月31日增加39.7%[68]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的流动资产净值为人民币1,696.1百万元,较2022年12月31日下降11.2%[69] 股权结构 - 珠海通橋持有的H股和內資股数量分别为9,136,780股和1,015,198股[100] - 弘暉股東在2021年3月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同意在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上一致行动以控制公司的决策和经营管理[101] - 謝陽先生被授予珠海通橋36.36%的經濟利益和杭州涪江51.54%的經濟利益[102] - 趙博士实际持有4,144,199股內資股,且有权收取最多1,053,004股內資股[103] - 李博士有权收取最多239,427股內資股[104] - 謝先生有权收取最多167,599股內資股[105] - 梁婕女士有权收取最多179,571股內資股[106] - 王宏波女士有权收取最多71,828股內資股[107]
归创通桥-B(02190) - 2023 - 中期业绩
2023-08-23 19:29
公司业务发展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为230,131千元,同比增长50.7%[3] - 公司已建立广泛的分销网络,覆盖中国31个省份及直辖市超过3,300家医院[6] - 公司致力于提供具有独特技术特点的优质新产品,以赢得市场份额[8] - 公司在研发和商业化方面高效率,能够积极应对行业动态[10] - 公司拥有28款国内产品和8款欧洲产品,致力于成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11] - 公司已有28项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8项产品取得CE标志,成为行业领先公司之一[12] - 公司有11款候选产品处于临床阶段,14款候选产品处于注册阶段[13] - 公司的国际业务增长迅速,2023年上半年来自中国以外地区的收入为6.2百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8.7%[15] - 公司的毛利率在过去两年一直保持在超过70%的相对较高水平[17] - 公司的非流动资产总额为1,405,297千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7.9%[19] - 公司的流动资产总额为1,891,801千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2%[19] - 公司的非流动负债总额为12,930千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3.4%[20] - 公司的流动负债总额为195,662千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8.8%[20] - 公司已建立覆盖31个省份及直辖市的分销网络,超过3,300家医院[54] - 公司通过研发能力和学术推广能力,不断提供具有独特技术特点的新产品,以赢得市场份额[55] - 公司致力成为神经和外周血管介入器械市场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59] - 公司已建立針對神經血管和外周血管疾病介入醫療器械的一體化平台[60] - 公司擁有28項產品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八項產品取得CE標誌[61] - 公司在2023年预期可以获得约10%的市场份额[62] - 公司來自中國以外地區的收入為人民幣6.2百萬元,較2022年上半年增加128.7%[63] - 公司在印度等新興市場為當地品牌提供OEM服務[64] - 公司不斷致力於提高產品質量及製造效率,完善研發及製造平台[65] - 公司已建立包括神經血管及外周血管介入醫療器械的全面產品組合,共有57款產品及候选產品[67] - 公司的神经血管介入产品组合涵盖五大类别,目前有15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还有四款候选产品处于临床阶段[70] - 公司预计在2025年底前将有额外13款神经血管介入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70] - 公司已成功推出蛟龙®顱內取栓支架(CRD)、顱內支持導管及球囊導引導管(BGC)等产品,提供完整的三件套解决方案[71] - 公司提供的蛟龙® CRD应用正在通过推广整体三件套解决方案和BADDASS取栓术式来提升[72] 财务状况 - 公司确认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营收为230,131千元,较去年同期152,743千元增长[30] - 公司确认合同负债为16,708千元,预计未来一年内将确认为收入[30] - 公司确认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地理数据中,中国市场营收为223,897千元,其他地区为6,234千元[31] - 公司根据中国企业所得税法,需按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但部分子公司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税率为15%[32] - 公司的税项亏损一般将在五年内到期,部分子公司获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税项亏损到期日延长至十年[34] - 公司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无应课税溢利,因此无需提取税项准备[35] - 公司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采用简化方法计量预期信用损失,对所有贸易应收款项使用存续期预期损失准备[43] - 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收入人民币230.1百万元,较2022年上半年增加50.7%[94] - 公司收入的72.1%来自神经血管介入产品业务,27.9%来自外周血管介入产品业务[95] - 公司的销售成本为人民幣59.5百万元,较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37.3百万元增加59.6%[98] - 本集团毛利由115.5百万元增加至170.6百万元,毛利率由75.6%微幅下降至74.2%[99] - 研发开支增加至130.8百万元,主要原因是研发项目进展导致费用增加[100] - 銷售及分銷开支增加至74.9百万元,主要是因为提高商业化产品在医院的滲透率[102] - 行政开支保持相对稳定,占整体收入的比例由32.3%下降至21.9%[103] - 其他开支增加至0.6百万元,增幅为50.1%[104] - 其他收入增加至5.2百万元,主要由于政府补助增加[105] - 其他收益净额减少至6.8百万元,主要是外汇收益减少所致[106] - 财务收入净额略微增加至38.9百万元,主要是由于银行利息收入增加[107] - 所得税开支为0.3百万元,主要来自外汇收益[108] - 公司借款为9.0百万元,截至2022年12
归创通桥-B(02190) - 2022 - 年度财报
2023-04-25 16:33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公司收入为人民币3.341亿元,较2021年增长87.8%[7] - 2022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亏损净额由2021年的人民币1.007亿元大幅下降至人民币2590万元[7] - 公司可利用的现金和资源总额约为人民币25亿元[8] - 2022年公司收入为人民币334090千元,2021年为人民币177912千元,2020年为人民币27631千元,2019年为人民币4917千元[13] - 2022年公司毛利为人民币252669千元,2021年为人民币131881千元,2020年为人民币16287千元,2019年为人民币1192千元[13] - 2022年公司除所得税前亏损为人民币113555千元,2021年为人民币199689千元,2020年为人民币100468千元,2019年为人民币66647千元[13] - 2022年非流动资产为1191097千元,2021年为224078千元,2020年为133829千元,2019年为81776千元[14] - 2022年流动资产为2062599千元,2021年为3024208千元,2020年为370142千元,2019年为125284千元[14] - 2022年资产总额为3253696千元,2021年为3248286千元,2020年为503971千元,2019年为207060千元[14] - 2022年负债总额为159543千元,2021年为103612千元,2020年为79277千元,2019年为41385千元[14] - 2022年权益总额为3094153千元,2021年为3144674千元,2020年为424694千元,2019年为165675千元[14] - 2022年公司实现收入334.1百万元,较2021年增加87.8%,其中69.9%来自神经血管介入产品业务,30.1%来自外周血管介入产品业务[24] - 公司亏损净额从2021年的人民币199.7百万元减少至2022年的人民币113.6百万元,2022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亏损净额为人民币25.9百万元,2021年为人民币100.7百万元[31] - 2022年公司收入为人民币3.341亿元,较2021年的人民币1.779亿元增长87.8%[72][76] - 2022年神经血管介入器械收入为人民币2.33398亿元,占比69.9%,同比增长107.9%;外周血管介入器械收入为人民币1.00692亿元,占比30.1%,同比增长53.4%[77] - 2022年中国市场收入为人民币3.26294亿元,占比97.7%,同比增长87.0%;其他地区收入为人民币779.6万元,占比2.3%,同比增长125.2%[79] - 2022年销售成本为人民币8140万元,较2021年的人民币4600万元增加76.9%[80] - 2022年毛利为人民币2.527亿元,较2021年的人民币1.319亿元增加91.6%;毛利率由2021年的74.1%增加至2022年的75.6%[81] - 2022年研发开支为人民币2.335亿元,较2021年的人民币1.681亿元增加38.9%[82] - 2022年雇员福利开支为人民币1.30191亿元,占研发开支比例55.8%,同比增长52.7%[84] - 2022年测试及临床试验费用为人民币5096.7万元,占研发开支比例21.8%,同比增长23.2%[84] - 2022年销售及分销开支为1.401亿元,较2021年的9530万元增加47.1%,占整体收入百分比从53.5%降至41.9%[85] - 2022年行政开支为1.093亿元,与2021年的1.006亿元相若[86] - 2022年其他开支为130万元,较2021年的70万元增加88.1%[87] - 2022年其他收入为1220万元,较2021年的1530万元减少20.4%[89] - 2022年其他收益为1110万元,较2021年的510万元增加118.8%[90] - 2022年财务收入净额为9480万元,较2021年的1280万元增加641.7%[91] - 2022年经调整亏损净额为2587.7万元,2021年为1.00745亿元[95] - 2022年12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2.053亿元,2021年为14.184亿元[96] - 公司资产负债比率由2021年的0.3%增至2022年的0.5%[99] - 2022年12月31日流动资产净值为19.105亿元,较2021年的29.271亿元减少34.7%[100] 公司业务发展情况 - 2022年公司开展了超十项临床研究,取得五项国家药监局批准,截至年报日期,连同2023年取得的额外六项国家药监局批准,在中国市场共推出25款产品[8] - 未来三年,公司预期每年将取得超十项国家药监局批准[8] - 2022年9月公司在欧洲成立本地团队[9] - 国际业务2022年贡献收入人民币780万元,较2021年的人民币350万元增长125.2%[9] - 2022年来自2021年12月31日前获批产品的销售收入增加84.2%[24] - 2022年推出五款新产品,收入贡献占年度总收入逾1.9%[24] - 截至报告日期,公司分销网络覆盖中国31个省份及直辖市超3300家医院[25] - 2022年公司自主开发的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在多个省级集采中标[27] - 2022年下半年公司委任新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销售和市场副总裁,与2021年相比,中国以外地区销售收入增长125.2%[28] - 截至报告日期,公司共有25项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8项产品取得CE标志,报告期内有5项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完成5项产品临床试验的病例患者入组,自2022年12月31日至报告日期有6项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有12款候选产品处于临床阶段及12款候选产品处于注册阶段[29] - 公司目前主要制造中心位于杭州及珠海,毛利率从2021年的74.1%提升至2022年的75.6%[31] - 截至报告日期,公司已战略开发共57款产品及候选产品,包括25款于中国获批的产品及8款于欧洲获批的产品[32] - 公司颅内PTA球囊扩张导管(Rx)、全显影取栓支架等产品免予进行临床试验[35] - 公司蛟龙颅内取栓支架(CRD)、球囊引导导管等产品已上市[35] - 公司颅内血栓抽吸导管、颅内PTA球囊扩张导管(Rx)二代等产品预计2023年商业化[35] - 公司颅内药涂球囊扩张导管、颅内支架等产品预计2024年商业化[35] - 公司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血流导向装置等产品预计2025年商业化[35] - 中国市场外周血管介入器械及血管闭合装置部分产品预计商业化时间:药物洗脱外周血管支架系统2025年,外周球扩覆膜支架系统2027年等[37] - 海外市场部分产品预计商业化时间: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血流导向装置2024年,冲击波球囊系统2025年等[40] - 截至报告日期,公司已就13款神经血管介入产品取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有五款候选产品处于临床阶段,预计2025年底前将有额外15款产品获批准[41] - 公司在颅内缺血性卒中领域提供五款产品,推出蛟龙颅内取栓支架等三件套解决方案[43] - 公司在颅内出血性卒中领域已推出两款产品,正在研发五款候选产品[46] - 公司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于2021年第四季度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并在中国商业化,2022年上半年提交CE标志及FDA 510K注册申请[47] - 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二代预期2023年推出,将具备更多规格及尺寸[48] - 全显影取栓支架(蛟龙颅内取栓支架二代)配有更多规格[45] - 外周静脉支架系统MDR注册准备阶段,预计2024年上市[40] - ZENFLUXION®药物洗脱PTA球囊扩张导管二代MDR注册准备阶段,预计2026年上市[40] - 公司在中国拥有12款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外周血管介入产品及15款候选产品,预计2025年底前再有14款获批[51] - 公司外周动脉血管疾病治疗管线有12款产品,外周静脉血管疾病治疗管线有8款产品及候选产品[52][59] - UltraFree® DCB于2020年11月在中国、2021年下半年在欧洲商业化,其膝下PTA药物洗脱球囊导管正在进行病例患者入组,透析通路药物洗脱高压球囊扩张导管已完成病例入组并在随访[53][54] - 公司已向国家药监局申请UltraFree® DCB二代注册,球扩覆膜支架系统预计2027年在中国市场推出,长锥形球囊预计2023年底在中国市场推出[55][56][57] - 可回收腔静脉滤器(ZYLOX Octoplus®)于2022年12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外周静脉支架系统预计2023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2024年在欧洲推出[60][61] - 公司有两款血管闭合装置候选产品,血管缝合器正在进行病例患者入组[62][63] - 公司神经血管介入产品销售收入较2021年增加107.9%,外周血管介入产品销售收入较2021年增加53.4%[66]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建立的分销网络覆盖中国31个省份及直辖市超3300家医院[67] - 公司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总收入百分比由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53.5%降至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41.9%[67] - 公司血流导向装置在中国的两项临床试验已完成病例患者入组,将利用国内临床数据、辅以欧洲临床数据申请CE标志[50] - 2022年公司完成了五款产品临床试验的病例患者入组,截至报告日期,有12款候选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70] - 公司在杭州新增面积约13000平方米,在珠海新建一个面积约58000平方米的创新中心[71]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715名雇员,雇佣合约期限一般为三年[108]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收入主要依赖蛟龙颅内取栓支架等数量有限的已商业化产品[113] - 公司在中国推出共25款产品,将继续加强商业化能力以提高市场份额[118] - 公司拥有57款产品及候选产品的全面产品组合,并不断扩大多元化产品组合[119] - 公司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内行业格局会因带量采购等因素发生变化[119] - 公司自成立以来已蒙受净亏损,且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产生净亏损[117] - 报告期内公司录得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117] - 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欧洲团队,加强与当地医生及经销商的合作关系[122] - 公司计划建立欧洲仓储及物流中心,以提高当地市场的物流及分销效率[122] - 公司将通过实施管理数字化措施提高管理效率[123] 公司人员及组织架构情况 - 赵中博士56岁,2012年11月成立集团并获委任为董事长兼董事,2021年3月被重新任命为执行董事,有25年制药及医疗器械行业经验[126] - 谢阳先生53岁,2018年3月获委任为公司董事,2021年3月被重新任命为执行董事,曾担任强生等公司相关职务[127] - 李峥博士45岁,2019年1月获委任为公司董事,2021年3月被重新任命为执行董事,2016年2月加入集团[129] - 王晖先生50岁,2015年11月加入公司担任董事,2018年3月不再担任,2020年12月重新获委任,2021年3月被重新任命为非执行董事[131] - 李东方先生35岁,2022年5月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自2015年8月起担任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134] - 王大松博士54岁,2020年10月获委任为公司董事,2021年3月被重新任命为非执行董事,有超20年全球投资银行和直接投资公司工作经验[134][135] - 赵中博士1988年6月获四川大学高分子化学与合成学士学位,1997年5月获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126] - 谢阳先生1992年7月获复旦大学生物医疗电子学学士学位,1995年7月获无线电电子学硕士学位,2003年12月修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课程[127] - 李峥博士1999年6月获东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学士学位,2002年4月获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硕士学位,2007年8月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130] - 王晖先生1996年7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1998年5月获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硕士学位,2007年8月获英国伦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32] - 计剑博士53岁,自2021年3月起担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138] - 梁洪泽先生51岁,自2021年3月起担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139] - 邱妘女士59岁,自2021年3月起担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143] - 梁婕女士39岁,2021年3月获委任为职工代表监事,任监事会主席[146] - 刘涛先生42岁,
归创通桥-B(02190) - 2022 - 年度业绩
2023-03-29 17:50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公司收入为3.3409亿人民币,较2021年的1.77912亿人民币增加87.8%[2] - 2022年公司毛利为2.52669亿人民币,较2021年的1.31881亿人民币增加91.6%[2] - 2022年公司毛利率为75.6%,较2021年的74.1%提升2.0%[2] - 2022年公司除所得税前亏损为1.13555亿人民币,较2021年的1.99689亿人民币减少43.1%[2] - 2022年公司以股份支付为基础的薪酬为8767.8万人民币,较2021年的7621.1万人民币增加15.0%[2] - 2022年公司年内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亏损净额为2587.7万人民币,较2021年的1.00745亿人民币减少74.3%[2] - 2022年公司收入334,090千元,较2021年的177,912千元增长87.89%[6] - 2022年公司毛利252,669千元,较2021年的131,881千元增长91.59%[6] - 2022年公司经营亏损208,398千元,较2021年的212,476千元减少1.92%[6] - 2022年公司除所得税前亏损113,555千元,较2021年的199,689千元减少43.13%[6] - 2022年公司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0.34元,较2021年的0.68元减少50%[6] - 2022年公司非流动资产总额1,191,097千元,较2021年的224,078千元增长431.56%[7] - 2022年公司流动资产总额2,062,599千元,较2021年的3,024,208千元减少31.80%[7] - 2022年公司负债总额159,543千元,较2021年的103,612千元增长54.00%[9] - 2022年商品销售收入为334,090千元,2021年为177,912千元[15] - 2022年合约负债为9,601千元,2021年为3,420千元;2022年计入年初合约负债结余的已确认商品销售收入为3,420千元,2021年为134千元[17] - 2022年中国地区销售收入为326,294千元,其他地区为7,796千元;2021年中国地区为174,450千元,其他地区为3,462千元[18] - 2022年除所得税前亏损为113,555千元,2021年为199,689千元;按各集团实体适用法定税率计算的税项2022年为22,005千元,2021年为49,657千元[22] - 2022年可扣减亏损为230,602千元,可扣减暂时性差异为61,751千元;2021年可扣减亏损为275,552千元,可扣减暂时性差异为47,136千元[23] - 2022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为113,555千元,2021年为199,689千元;2022年年内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330,388千股,2021年为294,595千股;2022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0.34元,2021年为0.68元[25] - 2022年计入非流动资产的预付款项合计10,645千元,2021年为6,804千元;计入流动资产的预付款项等合计2022年为81,025千元,2021年为37,616千元[26] - 2022年贸易应收款项总额为1032千元,计提拨备18千元,账面价值为1014千元;2021年贸易应收款项总额为458千元,计提拨备12千元,账面价值为446千元[27][28] - 2022年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为126,652千元,其中贸易应付款项为10,735千元;2021年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为86,307千元,其中贸易应付款项为14,114千元[29] - 2022年实现收入3.341亿元,较2021年增加87.8%[33] - 公司毛利率从2021年的74.1%提升至2022年的75.6%[38] - 公司亏损净额从2021年的1.997亿元减少至2022年的1.136亿元[38] - 神经血管介入产品销售收入较2021年增加107.9%,外周血管介入产品销售收入较2021年增加53.4%[58][59] - 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总收入百分比由2021年的53.5%降至2022年的41.9%[59] - 来自2021年12月31日前获批产品的销售收入于2022年增加84.2%[63] - 2022年推出的五款新产品收入贡献占当年总收入逾1.9%[63] - 2022年公司销售成本为人民币8140万元,较2021年的人民币4600万元增加76.9%[66] - 公司毛利由2021年的人民币1.319亿元增加91.6%至2022年的人民币2.527亿元,毛利率由74.1%增至75.6%[67] - 2022年研发开支为2.335亿元,较2021年的1.681亿元增加38.9%[68] - 2022年销售及分销开支为1.401亿元,较2021年的9530万元增加47.1%,占整体收入百分比从53.5%降至41.9%[70] - 2022年行政开支为1.093亿元,与2021年的1.006亿元相若[71] - 2022年其他开支为130万元,较2021年的70万元增加88.1%[72] - 2022年其他收入为1220万元,较2021年的1530万元减少20.4%[73] - 2022年其他收益净额为1110万元,较2021年的510万元增加118.8%[74] - 2022年财务收入净额为9480万元,较2021年的1280万元增加641.7%[75] - 2022年和2021年均无所得税开支[76] - 2022年经调整亏损净额为2587.7万元,2021年为1.00745亿元[77] - 2022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2.053亿元,2021年末为14.184亿元;2022年末定期存款为13.342亿元,2021年末为15亿元;2022年末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为1.536亿元,2021年末为1050万元[80]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无借款,资产负债比率从2021年的0.3%增至0.45%[81]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净值为19.105亿元,较2021年的29.271亿元减少34.7%,主要因购买7.891亿元超1年定期存款[81] - 2022年公司收入为人民币3.341亿元,较2021年的人民币1.779亿元增加87.8%[62][63]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公司收入中69.9%来自神经血管介入产品业务,30.1%来自外周血管介入产品业务[3] - 2022年商品销售收入中,神经血管介入器械2022年为233,398千元、2021年为112,271千元,外周血管介入器械2022年为100,692千元、2021年为65,641千元[15][16] - 2022年公司收入中69.9%来自神经血管介入产品业务,30.1%来自外周血管介入产品业务[33] 公司产品及市场相关情况 - 截至公告日期,公司分销网络覆盖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超3300家医院[3] - 与2021年相比,2022年公司来自中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增长125.2%[4] - 截至公告日期,公司共有25项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8项产品取得CE标志[4] - 截至公告日期,公司分销网络覆盖中国31个省份及直辖市超3300家医院[34] - 2022年公司自主开发的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在多个省级集采中标[35] - 与2021年相比,2022年来自中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增长125.2%[36] - 截至公告日期,公司共有25项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8项产品取得CE标志[37] - 公司已战略开发共57款产品及候选产品,含25款中国获批产品和8款欧洲获批产品[39] - 中国市场神经血管介入器械中,全显影取栓支架等多款产品预计2023年上市,颅内PTA球囊扩张导管(Rx)二代等预计2024年上市,颅内支架等预计2025年上市[40] - 中国市场外周血管介入器械及血管闭合装置中,UltraFree®药物洗脱等多款产品预计2023年上市,外周PTA棘突球囊扩张导管等预计2024年上市,药物洗脱外周血管支架系统等预计2025年上市,外周球扩覆膜支架系统预计2027年上市[41] - 海外市场外周血管介入器械中,ZENFLUXION®药物洗脱PTA球囊扩张导管等已CE上市,ZENFLUXION®药物洗脱PTA球囊扩张导管二代预计2026年上市,外周PTA球囊扩张导管二代等预计2024年上市,外周血管支架系统等预计2025年上市[42] - 海外市场神经血管介入器械中,蛟龙颅内取栓支架等已CE上市,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预计2024年获批,血流导向装置预计2024年上市[42] - 公司已就13款神经血管介入产品取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有五款候选产品处于临床阶段,预计2025年底前额外15款获批准[43] - 公司在缺血性神经血管疾病领域提供五款产品,推出完整三件套解决方案[44] - 公司在颅内出血性卒中领域已推出两款产品,正在研发五款候选产品[45] - 公司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于2021年第四季度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并商业化,2022年上半年提交CE标志及FDA 510K注册申请[46] - 公司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二代预期2023年推出[47] - 公司在中国拥有12款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外周血管介入产品及15款候选产品,预计2025年底前额外14款获批准[49] - UltraFree® DCB自2020年11月在中国商业化,2020年10月取得CE标志,2021年下半年在欧洲商业化[50] - 公司已向国家药监局申请UltraFree® DCB二代的注册[51] - 公司球扩覆膜支架系统预计2027年在中国市场推出[52] - 公司长锥形球囊预计2023年底在中国市场推出[53]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分销网络覆盖中国31个省份及直辖市超3300家医院[59] - 2022年公司完成五款产品临床试验的病例患者入组,截至公告日期有13款候选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60] - 公司在中国推出25款产品,将加强商业化能力提高市场份额[85] - 公司拥有57款产品及候选产品的全面产品组合,预计未来三至五年行业格局变化[86] - 公司计划扩大欧洲团队,加强与当地医生及经销商合作,建立欧洲仓储及物流中心[88] 公司税务相关情况 - 公司及珠海通桥自2022年及2021年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期三年,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他按25%税率缴纳[20] - 香港首2,000,000港元应课税溢利税率为8.25%,超出部分为16.5%,2022年无估计应课税溢利需缴纳香港利得税[21] 公司人员相关情况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715名雇员,雇佣合约期限一般为三年[83] 公司治理及合规相关情况 -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为赵中博士,可能与《企业管治守则》条文C.2.1不一致,但董事会认为此安排适当有利[90]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标准守则》作为相关人员买卖公司证券的行为守则,报告期内董事、监事及雇员均遵守该守则[91] - 审计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已审阅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财务业绩[92] - 集团核数师罗兵咸永道确认初步公告数据与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一致[93] - 董事会决定不建议就2022年度派付末期股息(2021年:无)[94] - 报告期内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92] 公司基本信息及历史情况 - 公司于2012年11月6日注册成立,2021年3月2日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97] - 公司H股于2021年7月5日在联交所主板上市[98] - 首次公开售前购股权计划于2021年1月18日获董事会批准采纳[99] - 招股章程刊发日期为2021年6月22日[100] - 报告期指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100] - 内资股和H股每股面值均为人民币1.00元[97][98] - 公告日期为2023年3月29日[101] - 董事会成员包括3名执行董事、3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01] - 执行董事为赵中博士、谢阳先生及李峥博士[101] - 非执行董事为王晖先生、王大松博士及李东方先生[101] - 独立非执行董事为计剑博士、梁洪泽先生及邱妘女士[101] 会计准则相关情况 - 公司于2022年1月1日开始采纳多项经修订
归创通桥-B(02190) - 2022 - 中期财报
2022-09-15 16:3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上半年收入为152,743千元,2021年同期为71,484千元,同比增长113.7%[5] - 2022年上半年毛利为115,477千元,2021年同期为52,124千元,同比增长121.5%[5] - 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为75.6%,2021年同期为72.9%,同比增长3.7%[5] - 2022年上半年除所得税前亏损为25,504千元,2021年同期为69,717千元,同比减少63.4%[5] - 2022年上半年以股份支付为基础的薪酬为34,145千元,2021年同期为22,455千元,同比增长52.1%[5] - 2021年上半年上市开支为25,852千元,2022年无此项开支,同比减少100.0%[5] - 2022年上半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溢利净额为8,641千元,2021年同期经调整亏损净额为21,410千元[5] - 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1.527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7150万元增加113.7%[35][38] - 2022年上半年销售成本为3730万元,较2021年同期的1940万元增加92.5%[41] - 公司毛利由2021年上半年的5210万元增加121.5%至2022年上半年的1.155亿元,毛利率由72.9%增至75.6%[42] - 2022年上半年研发开支为9400万元,较2021年同期的4900万元增加92.0%[43] - 2022年上半年雇员福利开支为4826.6万元,较2021年同期的2551.4万元增加[44] - 2022年上半年测试、临床试验及研发专业服务费用为2167万元,较2021年同期的996.1万元增加[44] - 2022年上半年所用原材料及耗材为1906.2万元,较2021年同期的872.5万元增加[44]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销售及分销开支为533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570万元增加107.1%,占整体收入百分比从36.0%降至34.9%[4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行政开支为493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5420万元下降9.0%[4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开支为4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30万元增加51.8%[4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收入为41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80万元增加430.2%[4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收益净额为162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440万元增加270.5%[49]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财务收入净额为359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20万元有所增加[5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571亿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4.184亿元减少25.5%[5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为0.4%,较2021年12月31日的0.3%增加33.3%[5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资产净值为28.596亿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29.271亿元下降2.3%[5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资本开支总额约为6900万元[6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152,743千元,较2021年同期的71,484千元增长113.7%[105] - 2022年上半年毛利为115,477千元,2021年同期为52,124千元,同比增长121.5%[105] - 2022年上半年经营亏损为61,376千元,2021年同期为71,914千元,亏损幅度收窄14.7%[105] - 2022年上半年财务收入净额为35,872千元,2021年同期为2,197千元,同比增长1532.8%[105]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期内亏损为25,504千元,2021年同期为69,717千元,亏损幅度收窄63.4%[10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非流动资产总额为277,583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224,078千元增长23.9%[10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总额为2,957,600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3,024,208千元下降2.2%[10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负债总额为104,587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03,612千元增长0.9%[10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权益总额为3,130,596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3,144,674千元下降0.5%[106] - 2022年上半年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每股亏损为0.08元,2021年同期为0.27元,亏损幅度收窄70.4%[105] - 2022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50,166千元,2021年同期为44,669千元[109] - 2022年上半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90,476千元,2021年同期为451,029千元[109] - 2022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6,883千元,2021年同期所得现金净额为477,206千元[109] - 2022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净额为367,525千元,2021年同期为18,492千元[109] - 2022年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418,359千元,2021年初为59,556千元[109] - 2022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汇兑收益为6,252千元,2021年同期为47千元[109] - 2022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57,086千元,2021年末为41,111千元[109] - 2022年6月30日,按经常性基础以公允价值计量及确认的金融资产合计142,784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10,515千元[119]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来自中国外部客户收入150,017千元,其他地区2,726千元,合计152,743千元;2021年同期中国为69,654千元,其他地区1,830千元,合计71,484千元[124]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商品销售收入152,743千元,其中神经血管介入器械111,630千元,外周血管介入器械41,113千元;2021年同期分别为71,484千元、42,912千元、28,572千元[125] - 2022年6月30日合约负债1,348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3,420千元[126]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计入期初合约负债结余的商品销售收入3,420千元,2021年同期为134千元[127] - 2022年上半年开支总额为234,333千元,2021年同期为148,522千元[128] - 2022年上半年其他收入为4,051千元,2021年同期为764千元[129] - 2022年上半年其他收益合计16,153千元,2021年同期为4,360千元[130] - 2022年上半年财务收入净额为35,872千元,2021年同期为2,197千元[131] - 集团旗下公司2022年上半年无应课税溢利,未就税项作出拨备[132] - 中国内地企业所得税率一般为25%,珠海通桥符合资格按15%税率缴纳[132] - 香港首2,000,000港元应课税溢利税率为8.25%,超出部分为16.5%,2022年上半年无应课税溢利[133]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25,504千元,2021年同期为69,717千元[135] - 2022年上半年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330,993千股,2021年同期为259,218千股[135] - 2022年上半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0.08元,2021年同期为0.27元[13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物业、厂房及设备期末账面净值为211,549千元,较期初178,270千元增加33,279千元[136] - 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成本456,000元按4.9%加权平均借款年利率资本化,该借款于2021年4月偿还[136]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使用权资产折旧资本化至在建工程金额为114,000元,2021年同期为146,000元[137]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合计7,650千元,2021年同期为2,856千元[13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土地使用权账面净值为24,568千元,较期初24,828千元减少260千元[14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楼宇账面净值为11,428千元,较期初9,287千元增加2,141千元[142] - 2022年6月30日租赁负债为11,281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9,405千元[143]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使用权资产折旧及摊销费用土地使用权为260千元、楼宇为2,597千元,2021年同期分别为146千元、1,454千元[145] - 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利息开支为432千元,2021年同期为86千元[14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无形资产账面净值为4,041千元,较期初4,889千元减少848千元[14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按摊销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57086千元,定期存款为1600000千元,贸易应收款项为277千元;2021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分别为1418359千元、1500000千元、446千元[14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项及其他流动资产(非金融资产除外)为7543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6118千元[14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为142784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10515千元[14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按摊销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中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非金融负债除外)为34484千元,租赁负债为11281千元;2021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分别为46443千元、9405千元[14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存货为45765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55848千元[148] - 截至2022年6月30日,计入非流动资产的预付款项等合计为25997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6804千元;计入流动资产的预付款项等合计为76967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37616千元[149] - 截至2022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客户合约贸易应收款项为279千元,亏损拨备为2千元,账面价值为277千元;2021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分别为458千元、12千元、446千元[15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中理财产品为100416千元,投资风险基金为24368千元,战略投资为18000千元;2021年12月31日理财产品为0千元,投资风险基金为10515千元,战略投资为0千元[152]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银行及金融机构存款为2657086千元,初始期限超过三个月的定期存款为1600000千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57086千元;2021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分别为2918359千元、1500000千元、1418359千元[154]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已购回249.75万股H股,金额为3186.7635万元,平均价格为每股15.56港元[15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已授出但未归属的股份期末数量为12218股,较期初减少496股[161]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计划尚未行使的购股权数量为320.1144万股[163]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报告期内收入152.7百万元,73.1%来自神经血管介入产品业务,26.9%来自外周
归创通桥-B(02190) - 2021 - 年度财报
2022-04-12 20:36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公司收入为177,912千元人民币,2020年为27,631千元人民币,2019年为4,917千元人民币[5] - 2021年公司毛利为131,881千元人民币,2020年为16,287千元人民币,2019年为1,192千元人民币[5] - 2021年公司除所得税前亏损为199,689千元人民币,2020年为100,468千元人民币,2019年为66,647千元人民币[5] - 2021年公司年内亏损为199,689千元人民币,2020年为100,468千元人民币,2019年为66,647千元人民币[5] - 2021年公司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亏损净额为100,745千元人民币,2020年为77,357千元人民币,2019年为59,046千元人民币[5] - 2021年公司非流动资产为224,078千元人民币,2020年为133,829千元人民币,2019年为81,776千元人民币[6] - 2021年公司流动资产为3,024,208千元人民币,2020年为370,142千元人民币,2019年为125,284千元人民币[6] - 2021年公司资产总额为3,248,286千元人民币,2020年为503,971千元人民币,2019年为207,060千元人民币[6] - 2021年公司负债总额为103,612千元人民币,2020年为79,277千元人民币,2019年为41,385千元人民币[6] - 2021年公司收入为1.7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43.9%,神经血管介入医疗器械收入达1.123亿元人民币[9] - 公司2021年全年收入为1.77912亿元,较2020年的2763.1万元增加543.9%[53][54][55] - 公司2021年销售成本为4600万元,较2020年的1130万元增加305.8%[56] - 公司2021年毛利为1.319亿元,较2020年的1630万元增加709.7%,毛利率从58.9%增至74.1%[57] - 公司2021年研发开支为1.681亿元,较2020年的7206.5万元增加133.3%[58][59] - 公司2021年销售及分销开支为9530万元,较2020年的2050万元增加365.8%[60] - 公司2021年行政开支为1.006亿元,较2020年的3100万元增加224.6%[61] - 公司2021年其他开支为70万元,较2020年的30万元增加177.0%[62] - 公司2021年其他收入为1530万元,较2020年的1000万元增加52.9%[63] - 2020年和2021年公司无所得税开支,因无应课税溢利[66] - 2021年期内亏损199,689,2020年为100,468;2021年期内经调整亏损净额100,745,2020年为77,357[67] - 2021年12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4.184亿元,较2020年的5960万元增加2281.6%;2021年定期存款为15亿元,2020年为1亿元;2021年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为1050万元,2020年为1.577亿元[69] - 2021年12月31日借款已悉数偿还,资产负债比率由2020年的8.1%减至2021年的0.3%[70] - 2021年12月31日流动资产净值为29.271亿元,较2020年的3.185亿元增加819.0%[71]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有487名雇员,员工成本2.026亿元,较2020年的7520万元增加169.4%[76] - 公司于2021年7月5日以每股42.70港元的价格发售60,000,000股新H股,所得款项净额约为2,477.4百万港元[105] - 2021年7月25日超额配售权获行使,7月28日按每股42.70港元增发9,000,000股H股,所得款项净额约为347.3百万港元[105] - 2021年5月31日集团物业估值约为1.622亿人民币,若按此估值列报,2021年将从综合全面收益表中扣除额外折旧117,601元[167] - 首次公开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24.774亿港元,2021年7月28日收到行使超额配售权所得款项净额3.473亿港元,报告期末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余额约为25.054亿港元,预计2025年12月31日前动用[169] - 所得款项净额拟定用途中,核心产品持续研发等分配10.451亿港元占37%,实际动用1.485亿港元;其他5款主要产品持续研发等分配3.107亿港元占11%,实际动用0.252亿港元;其他38款产品及在研管线分配11.299亿港元占40%,实际动用0.947亿港元;升级研发设施分配0.847亿港元占3%,实际动用0.018亿港元;潜在战略收购等分配1.13亿港元占4%,未动用;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分配1.412亿港元占5%,实际动用0.491亿港元[170] - 2021年12月31日,金额为914.9128万元人民币的485,500股股份已购回,平均价格为每股23.05港元[171] - 公司支付给个人投资者的股息需按20%的固定税率缴纳预提税,中国居民企业向境外H股非居民企业股东派股息时,统一按10%的税率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172]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并无任何银行借款[173]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神经血管介入器械2021年收入1.12271亿元,占比63.1%;外周血管介入器械收入6564.1万元,占比36.9%[54] - 中国市场2021年收入1.7445亿元,占比98.1%;其他地区收入346.2万元,占比1.9%[55] 产品注册与商业化情况 - 2021年公司产品注册审批成功率达100%,外周血管及神经血管产品获八项国家药监局批准及两项CE市场批准[4] - 2021年公司在中国获批并推出8款产品,在欧洲推出2款产品,提交5款产品注册申请、16款产品型检,新增10款产品扩大产品组合[9] - 2021年公司两款产品取得CE标志,产品在11个国家成功商业化[9][12] - 2021年公司产品注册批准成功率达100%,获国家药监局8款产品注册批准,截至2021年底共14款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8款产品取得CE标志[10] - 公司多款神经血管介入器械预计在2023 - 2025年上市,如全显影取栓支架预计2023年上市,颜闪支架预计2025年上市[18] - 公司多款外周血管介入器械及血管闭合装置预计在2022 - 2025年上市,如外周血管支架系统预计2023年上市,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预计2025年上市[20] - 海外市场UltraFree®药物洗脱PTA球囊扩张导管CE已上市[21] - 蛟龙颅内取栓支架(CRD)于2016年10月启动临床试验,2019年10月完成,2020年9月取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中国商业化,2020年1月取得CE标志,5月在欧洲商业化[26] - 球囊引导导管(BGC)于2021年6月取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并在中国商业化[28] - 颅内血栓抽吸导管于2021年4月取得CE标志,5月在欧洲商业化[29] - 公司在颅内狭窄治疗领域推出五款产品,2021年推出颅内PTA球囊扩张导管并获医生认可采用[31] - 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于2021年第四季度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并在中国商业化,公司正准备申请CE标志及FDA 510K注册[33] - 血流导向装置已在中国为两种适应症的两项临床试验招募患者,2021年11月完成一项临床试验病例患者入组,预计2023年底前完成另一组临床试验,将结合国内外临床数据申请CE标志[34] - 公司颅内通路管线有4款已推出产品和2款候选产品,颅内支持导管2020年9月获批、10月上市,2021年为收入作重大贡献[35] - 公司颈动脉狭窄管线有1款获批产品和2款候选产品[36] - 公司是中国首批开发外周血管介入产品组合的公司之一,有5款获批产品和23款候选产品,预计2025年底前额外23款获批[36] - 公司外周动脉血管疾病治疗管线共11款产品及候选产品,UltraFree® DCB 2020年11月获注册证,12月在中国商业化,2021年下半年在欧洲商业化[36] - UltraFree® DCB膝下PTA药物洗脱球囊导管预计2024年上市,透析通路药物洗脱高压球囊扩张导管预计2024年上市[36][37] - UltraFree® DCB二代预计2022年在欧洲启动临床试验[38] - 2021年11月公司与天路订立合作协议开发IVL系统,计划2022年下半年在中国临床试验,2025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2024年底可能取得CE注册核准[39] - 公司外周静脉血管疾病治疗管线共10款产品及候选产品[40] - 公司可回收IVCF 2021年2月完成188名患者招募,第三季度完成临床试验,第四季度提交注册申请[41] - 公司预计2022年IVCF获国家药监局批准,2025年在中国市场推出肺栓塞机械取栓装置,2023年外周静脉支架系统获国家药监局批准,2024年在CE市场推出该产品,2024年在中国推出血管封堵器[42,46] - 公司血管缝合器临床试验目标是招募228名患者[45] - 公司患者招募时长由首次大型临床试验的25个月缩短一半至一年左右,近期分别于10个月及不到五个月就外周静脉支架系统及用于治疗小型未破裂脑动脉瘤的血流导向装置完成病例患者入组,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有12款产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48] - 公司自2012年创立以来,商业化14款国内产品及8款欧洲产品,截至2021年12月31日建立的分销网络覆盖中国22个省份、4个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超2100家医院[50]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已就十款神经血管介入产品取得第三类注册证,有四款产品处于临床阶段[23] - 公司预计于2025年底前将有额外15款神经血管介入产品获批[23] - 公司目前拥有55款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产品及候选产品[84] - 公司计划于2022年取得8款产品的国家药监局批准,于2025年之前取得其他候选产品的国家药监局批准[84] - 公司目前有12款产品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84]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已取得八款产品的CE标志,并在欧洲对全部产品进行商业化[89] 市场规模与疾病数据 - 每年每1000人中有1 - 2人罹患PE,约三分之一新诊断的VTE患者罹患PE,多达四分之一的PE患者会猝死[11] - 2019年中国神经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20%以上且比例持续上升[15] - 2020 - 2022年神经及外周血管介入手术总量预计分别为482,100台、605,500台及750,500台[15] - 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由2019年的49亿元增至2030年的3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2%[16] - 中国PAD患病总人数预计2030年达6230万例[17] - 中国PAD介入器械市场规模预计由2019年的24亿元增至2030年的1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7%[17] - 中国DVT发病数预计到2030年增至330万例,2019 - 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3%[17] - 中国的PE发病率预计到2030年达2,340,580例,2019 - 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14%[17] 公司合作与投资情况 - 2021年11月公司与杭州天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订立合作协议,获血管内碎石系统专有技术独家许可[11] - 2022年1月公司投资微亚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并订立战略合作协议,获特定区域产品独家代理销售权[12] 公司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1 - 3年内推出全显影取栓支架等二代升级产品[12] - 公司已开展UltraFree® DCB二代等主要产品海外临床试验设计,启动更多产品注册计划[12] - 公司计划增强研发能力,专注中国神经和外周血管疾病介入解决方案,招募人才壮大研发团队,加强与关键意见领袖等合作[85] - 公司计划增强商业化能力,加深与关键意见领袖和医生合作,扩大分销网络,扩充销售及营销团队[86] - 公司已完成杭州约13,000平方米新总部生产设施施工,预计2022年底前全面投产后用于生产候选产品样品[87] - 公司计划在珠海新建约20,000平方米生产基地,预计2022年底前全面投入使用,以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87] - 公司计划通过全面的研发、制造及商业化能力精简一体化平台,集中和统一采购等方面管理以提高经营效率[88] - 公司已成功注册18款产品,计划实施产品注册集中管理,减少候选产品临床试验和注册所需成本及时间[89] - 公司计划从研发驱动型公司升级为一体化平台,利用协同效应支持候选产品开发及商业化[89] - 公司拟基于不同产品需求寻求选定市场地域扩张,采取定制化战略在不同目标司法管辖区商业化产品[89] - 公司计划定期和长期参与LINC,参加更多国际医学会议及行业展会,提高品牌海外知名度[89] 公司
归创通桥-B(02190) - 2021 - 中期财报
2021-09-29 16:37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上半年收入71,484千元,2020年同期为2,108千元,同比变动3,291.1%[5] - 2021年上半年毛利52,124千元,2020年同期为579千元,同比变动8,902.4%[5] - 2021年上半年毛利率72.9%,2020年同期为27.5%,同比变动165.1%[5] - 2021年上半年除所得税前亏损69,717千元,2020年同期为34,800千元,同比变动100.3%[5] - 2021年上半年以股份支付为基础的薪酬22,455千元,2020年同期为748千元,同比变动2,902.0%[5] - 2021年上半年上市开支25,852千元,2020年同期无此项开支,同比变动100.0%[5] - 2021年上半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亏损净额21,410千元,2020年同期为34,052千元,同比变动37.1%[5]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人民币7150万元,与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人民币210万元相比增长3291.1%[44] - 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销售成本为1940万元,较2020年同期的150万元增加1166.2%[47] - 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毛利为5210万元,较2020年同期的60万元增加8902.4%;毛利率由27.5%增至72.9%[48] - 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研发开支为4900万元,较2020年同期的2750万元增加78.4%[49] - 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销售及分销开支为2570万元,较2020年同期的490万元增加427.8%;占整体收入百分比由231.4%降至36.0%[51] - 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行政开支为5420万元,较2020年同期的720万元增加656.8%[52] - 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开支为30万元,较2020年同期的10万元增加114.2%[53] - 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收入为80万元,较2020年同期的370万元减少79.3%[54] - 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收益为440万元,较2020年同期的90万元增加378.1%[55] - 2021年上半年亏损69717千元,2020年上半年亏损34800千元;2021年上半年非准则经调整亏损净额21410千元,2020年上半年为34052千元[58] - 2021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4110万元,较2020年12月31日的5960万元减少31.0%[61] - 2021年6月30日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6.817亿元,2020年12月31日为1.577亿元[61] - 截至2021年6月30日借款已还清,资产负债比率0.3%,较2020年12月31日的8.1%减少96.3%[63] - 2021年6月30日流动资产净值7.294亿元,较2020年12月31日的3.185亿元增加129.0%,因C+轮融资7600万美元[64]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半年资本开支总额约3040万元,用于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67]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71,484千元,2020年同期为2,108千元[117] - 2021年上半年毛利为52,124千元,2020年同期为579千元[117] - 2021年上半年经营亏损为71,914千元,2020年同期为34,433千元[117] - 2021年上半年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期内亏损及全面亏损总额为69,717千元,2020年同期为34,800千元[117] - 2021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为975,377千元,2020年12月31日为503,971千元[118] - 2021年6月30日,公司权益总额为891,006千元,2020年12月31日为424,694千元[118] - 2021年6月30日,公司负债总额为84,371千元,2020年12月31日为79,277千元[118]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出净额为44,669千元,2020年同期为29,175千元[120]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投资活动所得现金(流出)/流入净额为 -451,029千元,2020年同期为2,042千元[120]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融资活动所得现金流入净额为477,206千元,2020年同期为550千元[120] - 2021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商品销售收入分别为71,484千元和2,108千元,其中神经血管介入器械分别为42,912千元和15千元,外周血管介入器械分别为28,572千元和2,093千元[135] - 2021年6月30日和2020年12月31日合约负债分别为1,808千元和134千元;2021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计入期初合约负债结余的已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34千元和19千元[136][137] - 2021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雇员福利开支分别为67,652千元和22,562千元,上市开支分别为25,852千元和0千元[138] - 2021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所用原材料及耗材销售成本分别为11,686千元和529千元,研发开支分别为8,725千元和3,597千元[138] - 2021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其他收入分别为764千元和3,693千元,其中租金收入分别为424千元和200千元,政府补助分别为340千元和3,493千元[139] - 2021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其他开支(租金收入成本)分别为272千元和127千元[140] - 2021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其他收益分别为4,360千元和912千元,其中公允价值收益净额分别为5,969千元和900千元,汇兑(亏损)/收益净额分别为 - 1,564千元和12千元[141] - 2021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财务收入(成本)净额分别为2,197千元和 - 367千元,银行利息收入分别为2,290千元和77千元[142] - 2021年上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来自中国外部客户的收入分别为69,654千元和930千元,其他地区分别为1,830千元和1,178千元[134]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69,717千元,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0.27元;2020年同期亏损34,800千元,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0.19元[145] - 2020年12月31日物业、厂房及设备账面净值105,224千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增至132,777千元[146]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成本为456,000元,2020年同期为111,000元,借款年利率4.9%[146]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使用权资产折旧资本化金额为146,000元,与2020年同期相同[147] - 2021年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合计2,856千元,2020年为2,311千元[148] - 2020年12月31日土地使用权账面净值13,653千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为13,507千元[150] - 2021年和2020年土地使用权摊销计入物业、厂房及设备的资本化金额均为146千元[151] - 2020年12月31日使用权资产成本11,744千元,累计折旧8,447千元,账面价值3,297千元;2021年6月30日成本11,911千元,累计折旧9,901千元,账面价值2,010千元[153] - 2021年6月30日租赁负债流动部分2,629千元,非流动部分27千元,总计2,656千元;2020年12月31日流动部分2,825千元,非流动部分1,396千元,总计4,221千元[154] - 2021年上半年使用权资产折旧费用1,454千元,2020年同期为1,338千元;2021年上半年利息开支86千元,2020年同期为134千元[156] - 2020年12月31日无形资产成本26,670千元,累计摊销19,114千元,账面价值7,556千元;2021年6月30日成本26,670千元,累计摊销20,448千元,账面价值6,222千元[157] - 2021年上半年研发开支1,334千元,与2020年同期持平[158] - 2021年6月30日按摊销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总计45,667千元,2020年12月31日为163,527千元;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021年6月30日为681,734千元,2020年12月31日为157,700千元[158] - 2021年6月30日存货中原材料27,325千元,制成品10,834千元,在制品4,918千元;2020年12月31日原材料17,216千元,制成品6,971千元,在制品4,806千元[159] - 2021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291千元,2020年12月31日为129千元[161] - 2021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41,111千元,2020年12月31日为59,556千元[158][163] - 2021年6月30日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项及其他流动资产流动部分47,507千元,2020年12月31日为23,764千元[160] -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其他储备合计7.87251亿元,较2020年1月1日的2.44079亿元增长222.54%[166] - 截至2021年6月30日,已授出但未归属的股份数目为13430股,与期初持平;2020年同期为2874股[168] - 2021年上半年,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开支总额为2245.5万元,2020年同期为74.8万元[174] - 截至2021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为7.8035亿元,2020年12月31日为4.3658亿元[175] -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实缴资本/股本为2.63401亿元,较2020年1月1日的1.82643亿元增长44.22%[164]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神经血管介入器械和外周血管介入器械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分别为4291.2万元和2857.2万元,占比分别为60.0%和40.0%;2020年同期分别为1.5万元和209.3万元,占比分别为0.7%和99.3%[46] 公司产品及研发情况 - 截至报告日期,公司合计获得11项国家药监局批准及8项CE标志[6] - 截至报告日期,公司共有45款产品及候选产品,其中中国11款获批产品、欧洲8款获批产品,2025年底前中国将上市34款候选产品[8] - 预计2021 - 2025年分别有3款、10款、5款、11款及5款产品在中国上市[8] - 公司是国内唯一开发出涵盖缺血性、出血性、狭窄、颈动脉、血管通路装置五大类神经血管产品组合的公司[13] - 截至报告日期,公司已就6款神经血管介入产品取得第三类注册证,4款产品处于注册阶段,3款产品处于临床阶段[13] - 公司预期于2025年底前将有15款神经血管介入产品获批[13] - 公司在颅内缺血性卒中领域已开发3款产品,包括蛟龙颅内取栓支架、球囊引导导管及颅内血栓抽吸导管[14] - 蛟龙颅内取栓支架、球囊引导导管、颅内血栓抽吸导管、颅内PTA球囊扩张导管(Rx)等产品免于进行临床试验且已上市[9] - 颅内PTA球囊扩张导管(OTW)预计2022年上市,狭窄支架微导管预计2023年上市,颅内药涂球囊扩张导管预计2024年上市,颅内支架系统预计2025年上市[9] - Ultrafree®药物洗脱PTA球囊扩张导管于2021年上市(2020年获证),外周PTA球囊扩张导管、外周血管支架系统等产品免于进行临床试验[11] - 药物洗脱外周血管支架系统预计2025年上市,外周PTA棘突球囊扩张导管预计2024年上市,静脉腔内射频闭合导管预计2022年上市[11] - 大直径PTA球囊扩张导管、溶栓导管、外周静脉支架系统预计分别于2022年、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