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文档
2023年中国智能吉他行业调研简报-2025-04-01
头豹研究院· 2025-04-01 22:0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智能吉他作为文娱体育类目下的新型产品,凭借创新性和易用性有望成为智能乐器市场新宠 [6] - 智能吉他企业出海战略和产品智能化程度提升是推动市场扩张的关键动力 [11] - 无弦吉他能帮助音乐爱好者跳过部分学习过程,实现吉他弹唱 [21] - 无弦吉他将成为智能吉他大品类中最具增长潜力的细分类目 [2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从宏观消费数据切入智能吉他行业发展背景 - 2019 - 202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2023年达51,821元,名义增长率5.1%,实际增长率4.8% [5] - 2019 - 2022年上半年累计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波动,2023年回升;2023年6月以来,中国文娱体育类月零售额累计值多数月份同比增速超8% [5] 智能吉他全球市场规模预测情况及驱动因素 - 2024年全球智能吉他市场规模14.0亿元,2030年将达32.3亿元,2025 - 2030年间CAGR达13.9% [10] - 产业初期中国厂商为主,因国内市场容量受限,部分企业出海开拓海外市场 [10] - 智能技术应用提升吉他智能化程度,降低入门门槛,提供多样功能,扩大市场需求 [11] 无弦吉他对传统产品的突破 - 传统吉他学习路径漫长,0基础爱好者完成完整歌曲演奏需300小时以上练习时长,与快节奏生活不契合 [20] - 职场人工作时间长、休闲时间少,传统吉他学习痛点多,无弦吉他可帮助爱好者跳过部分学习过程实现弹唱 [21] 无弦吉他的市场规模测算以及驱动因素分析 - 2023年全球无弦吉他行业规模约3.2亿元,集中在中国市场,未来五年(2024 - 2028年)CAGR达24%,2028年将达18.2亿元 [24][25] - 驱动因素包括产品影响力和认知消费者增加、产品出海对销量和单价的同步拉升 [25]
2025年铁皮石斛类保健食品行业词条报告
头豹研究院· 2025-04-01 22: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铁皮石斛类保健食品以铁皮石斛为主要原料,有多种保健功效,行业原料成本昂贵、生产具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特征、监管边界清晰且依赖技术创新,近年来市场规模因国民保健意识提升而稳步上升,未来随老龄化加剧、“银发经济”兴起、供给端优化与政策支持,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定义与分类 - 铁皮石斛类保健食品以铁皮石斛为主要原料,铁皮石斛是兰科石斛属植物、药用石斛中的极品,有滋阴清热等功效,活性成分多样 [5] - 按剂型可分为胶囊、颗粒剂、片剂、膏剂、口服液等,还有饮料、粉剂、茶剂、丸剂等其他剂型,多样化剂型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6][13] 行业特征 - 原料成本昂贵,铁皮石斛生产具高科技、高投入和高风险特征,生长周期长、易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影响,供应不稳定且价格贵,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 [15] - 监管边界清晰,属保健食品,比普通食品监管严、比药品宽松,生产和销售须遵循特定标准,准确标注功能成分及含量,不得夸大医疗效果 [16] - 依赖技术创新,试管苗繁育、无土栽培、深加工产品配方研究等体现高科技重要性,掌握高效环保提取工艺可提高有效成分利用率,技术创新能降低成本、开发多样产品 [17]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90 - 2003年),浙江实现铁皮石斛人工栽培和规模化种植,推动产业化,《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发布规范市场,首个铁皮石斛类保健食品获批注册 [19] - 启动期(2004 - 2016年),新增注册数量同比增长360%,铁皮石斛被《中国药典》收载并列入医保用药,浙江、云南等地种植规模大幅增加 [20] - 高速发展期(2017 - 2025年),保健食品“注册 + 备案”双轨制实施,知名品牌寿仙谷上市提升公众关注度,铁皮石斛纳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 [22]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为原料供应环节,中游为产品供应环节,下游为销售终端及消费者环节 [23] - 上游原料供应与中游生产加工紧密联系,种植规模和产量影响原料价格和供给稳定性,技术进步和种植面积扩大可降低成本、促进产品创新,中游企业需精准定位与研发,建立灵活供应链管理体系 [24] - 下游需多元化且规范化销售渠道,传统药店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增强消费者信任感,电商平台降低运营成本、促进规范化管理,线上线下结合扩大市场覆盖和品牌知名度 [25] 产业链各环节分析 - **上游**:铁皮石斛价格下行,降低中游企业原材料成本,或促使企业调整售价、增加研发投入;种植规模和产量影响市场供给,稳定供应可降低成本、保障生产,但种植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28][29] - **中游**:中国铁皮石斛保健食品剂型多样,胶囊占30.93%领先,其次是颗粒剂等;功能声称中增强免疫力占86.60%领先,其次是缓解体力疲劳等 [31][33] - **下游**:线下传统药店是重要销售渠道,提供专业咨询、增强消费者信心、传递品牌形象;线上渠道重要性凸显,降低运营成本、便于质量控制、精准营销 [35][36] 行业规模 - 2020 - 2024年,市场规模由179.32亿元增长至272.7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05%;预计2025 - 2029年,由280.98亿元增长至413.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11% [37] - 历史规模增长原因:需求端国民保健意识提升,特殊时期后消费者对健康和免疫力关注增加;供给端2022年新增注册数量同比增长150%,企业加大研发和市场投放力度 [38][40] - 未来规模增长原因:全球老龄化加剧、中国“银发经济”兴起,老年群体对铁皮石斛保健食品需求增长;供给端持续优化,行业在保健食品市场份额增大,受益于政策支持 [41][42] 政策梳理 - 《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人参 西洋参 灵芝》规范三类名贵中药材原料产品备案保健功能声称 [45] - 《保健食品标志规范标注指南》明确保健食品标志样式、比例、颜色等规范,要求规范标注 [45] - 《关于党参等9种新增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公告》将铁皮石斛等9种物质纳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 [47] -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强中药材质量管理 [47] - 《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广告审查标准,规范保健食品广告内容 [47] 竞争格局 - 行业属中药材保健食品细分赛道,产品同质化严重,同仁堂处于第一梯队,获批注册保健食品和专利数量领先,凭借品牌积淀、研发投入巩固市场地位 [48] - 技术研发是关键因素,能开发针对性产品、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成本、改进生产工艺,重视技术研发的企业可占据有利位置 [49][50] - 预计行业入局者增加,竞争格局将更复杂动态,企业需创新维持或提升市场地位;寿仙谷加大研发投入,有望扩大市场份额 [51][52] 上市公司速览 - 展示了杭州天目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的总市值、营收规模、同比增长、毛利率等财务数据 [54][56][58] 企业分析(以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公司存续,注册资本19824.1889万人民币,总部在金华市,属医药制造业,经营范围广泛 [60] - 提供了2015 - 2023年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等多项财务指标数据 [63] - 公司始建于1909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华老字号企业,2017年成为行业第一股,致力于打造有机国药第一品牌,坚持珍稀名贵中药材选育、栽培、炮制技艺和新产品研发 [65]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中国智能手表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研究院· 2025-04-01 22: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主要围绕中国智能手表行业市场规模展开,通过对中国智能手表出货量和平均价格的分析,测算出不同年份的市场规模,并呈现出其增长趋势 [9][10][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智能手表市场规模 - 2017 - 2022 年市场规模分别为 136.05 亿、170.02 亿、301.45 亿、348.54 亿、581.39 亿、659.5 亿元,增长率分别为 24.97%、77.30%、15.62%、66.80%、13.44% [9] - 预测 2025E - 2027E 年市场规模分别为 1554.94 亿、2069.57 亿、2754.52 亿元 [9] 中国智能手表出货量 - 2017 - 2022 年出货量分别为 1700.4 万、2081.3 万、3586.1 万、4045.3 万、6687.2 万、6277.4 万个,增长率分别为 22.40%、72.30%、12.80%、65.31%、 - 6.13% [10][15] - 预测 2023E - 2027E 年出货量分别为 8151.2 万、10584.34 万、13743.76 万、17846.28 万、23173.39 万个,增长率均为 29.85% [10][15] 中国智能手表平均价格 - 2017 - 2022 年平均价格分别为 800.1 元、816.9 元、840.6 元、861.6 元、869.4 元、1050.6 元,增长率分别为 2.10%、2.90%、2.50%、0.91%、20.84% [11][19] - 预测 2023E - 2027E 年平均价格分别为 1076.86 元、1103.79 元、1131.38 元、1159.67 元、1188.66 元,增长率均为 2.50% [11][19] 头豹研究院相关介绍 - 是中国领先的原创行企研究内容平台和新型企业服务提供商,围绕核心目标打造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 [31] - 提供研究咨询、企业价值增长、行业排名展会宣传、行业峰会策划等服务 [29][30][31] 头豹词条相关介绍 - 是行企研究内容在线搜索引擎和大数据库,采用 8 - D 分析法和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模型,内容可溯源 [33][35] - 头豹词条报告有独创溯源功能,包括原创类、第三方资料、AI 生成类内容溯源,已存储近 100 万条数据元素 [41] 脑力擎系统相关介绍 - 提供词条数据库、写作标准及视频指南、溯源功能、写作助手、AI 自动生成 PPT、专家访谈工具、案例数据库调取等功能,提升创作效率 [43] - 具有开源扩展性,词条内公司名可与第三方企业库对接,Size3.0 数据接口可与第三方对接 [43] - 词条分层搭建,目录基于多种标准制定,为垂直细分研究提供基础 [43] 方法论模型相关介绍 - 词条基于头豹行企研究 8 - D 方法论,概述、数据、分析相结合,依托脑力擎 Size3.0 控件有独创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搭建及测算模型 [45] - 创作由分析师手工完成,基于一手访谈及二手资料交叉验证,保障内容数据真实可靠,每个词条平均消耗分析师 30 个小时 [46]
2024年中国汽车云应用市场探析数据赋能:助力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头豹研究院· 2025-04-01 21:3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汽车产量增长推动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技术应用,加速对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处理能力需求,驱动汽车云市场快速发展 [3][17] - 2024年中国汽车云市场规模达599亿元,保守估测2028年将达1380亿元,2024 - 2028年复合增长率达23%,增长源于内外部驱动力共同作用 [4][31] - 灾备、信息化/数字化应用、IoT互联成汽车行业上云首要因素,云计算将成企业竞争力提升重要手段 [5][3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汽车云行业综述 - 定义与研究范围:汽车云为汽车行业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支持相关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通过云平台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持,与交通云、车路云有不同聚焦点 [12][16] - 汽车整体市场需求:2024年中国汽车总产量3128万辆,同比增长4%;新能源汽车总产量1289万辆,同比增长34%,产量增长推动智能化等技术应用,增加对云计算需求,驱动汽车云市场发展 [18][22] - 汽车智能化需求: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系统成汽车行业主要营收来源,推动对高性能计算平台等需求;到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营收超800亿美元,2023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超250亿美元且年均增速20%以上 [24][26] - 市场规模:内部因素如云计算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能等,外部因素如5G商用、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提升等,共同推动汽车云市场规模增长 [29][30] 中国汽车云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图谱:上游包括硬件基础设施以及软件与技术平台,中游有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和运营商,下游客户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和汽车科技服务提供商 [35][37] - 企业上云需求:灾备保障业务连续性和降低运营风险;信息化/数字化应用推动智能化转型和提升运营效率;IoT互联连接智能设备与实时数据分析 [38][40] - 汽车产业上云需求:云服务应用覆盖管理、生产设计等各环节,消费和管理环节对云服务依赖显著且占比逐渐提高 [42] - 汽车科技服务场景:2024年L0至L2级别智能驾驶技术占主导,L3级别市场份额提升受技术、需求和法规推动,未来几年将加速渗透 [45] - 智能座舱:云计算为智能座舱提供强大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推动其在多方面应用,2023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预计2027年达4500亿美元 [55] - 车联网及自动驾驶:云计算提高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数据处理效率,解决计算和存储瓶颈,推动智能汽车技术发展,2023年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280亿美元,预计2028年达700亿美元 [56][59] 中国汽车云行业分析 - 政策分析:各地政府政策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云计算等技术融合,支持智能汽车云平台建设与优化,加速汽车云产业创新与商业化进程 [61][62] - 行业壁垒:面临技术、市场、政策、资本和人才等多重壁垒,如数据安全、车联网技术成熟度、行业标准、政策差异、资金投入和人才短缺等问题 [63][64] 中国汽车云典型厂商分析 - 提及腾讯云、阿里云、华为云,但未展开具体分析内容 [7] 业务合作 - 提供会员账号、定制报告/词条、定制白皮书、招股书引用、市场地位确认、行研训练营等业务合作服务 [66]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中国过敏性疾病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研究院· 2025-03-31 22: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对中国过敏性疾病行业市场规模进行测算,分析了中国过敏性疾病市场规模、就诊患者数量、人均费用等指标在2019 - 2028E的变化情况,以及影响这些指标的相关因素如总人口数量、患病率、就诊率等的变化趋势 [10][11][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过敏性疾病的市场规模 - 2019 - 2028E市场规模从383.82亿元增长至778.74亿元,增长率在2024E达13.05%,之后逐年降低但仍保持10%以上 [10] 中国总人口数量 - 2019 - 2028E人口量呈负增长,2024 - 2028E的CAGR稍低于2020 - 2021YOY [14][15] 中国过敏性疾病患病率 - 2019 - 2028E从34%增长至40.5%,历史年份增速1pct,未来年份增速降为0.5pct,受健康意识增强与医疗进步影响 [20][21] 中国过敏性疾病就诊率 - 2019 - 2028E从4.96%增长至7.5%,历史数据根据0.01pct增速推,未来数据根据0.5pct增速推,受健康意识增强影响 [25][26] 中国过敏性疾病的就诊患者数量 - 2019 - 2028E从2377.96人增长至4284.01人,由总人口数量、患病率和就诊率相乘得出 [11][31] 中国过敏性疾病就诊患者的非抗体药物治疗费用 - 2019 - 2028E从90.69元增长至108.38元,数据源自官方披露,其余年份根据2%增速推 [34][35] 中国过敏性疾病就诊患者的非抗体药物治疗费用占比 - 2019 - 2028E从63.2%增长至65%,历史与未来增速稳定为0.2pct [39][40] 中国过敏性疾病就诊患者的抗体药物治疗费用 - 2019 - 2028E从2926.16元增长至3497.03元,数据源自官方披露,其余年份根据2%增速推 [44][45] 中国过敏性疾病就诊患者的抗体药物治疗费用占比 - 2019 - 2028E从27.6%增长至28.5%,历史与未来增速稳定为0.1pct [48][49] 中国过敏性疾病就诊患者的免疫治疗费用 - 2019 - 2028E从3233.46元增长至3864.28元,数据源自三方平台医生披露,其余年份根据2%增速推 [52][53] 中国过敏性疾病就诊患者的免疫治疗费用占比 - 2019 - 2028E从3.8%增长至6%,历史增速稳定为0.3pct,未来增速稳定为0.2pct [57][58] 中国过敏性疾病就诊患者的其他治疗费用 - 2019 - 2028E从3430.87元增长至3588.38元,数据源自三方平台医生披露,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其余年份根据0.5%增速推 [61][62] 中国过敏性疾病就诊患者的其他治疗费用占比 - 2019 - 2028E从5.4%降低至0.5%,由100减去非抗体、抗体、免疫治疗费用占比得出 [65] 中国过敏性疾病就诊患者的治疗费用 - 2019 - 2028E从1173.07元增长至1316.9元,由各项治疗费用与对应占比乘积之和得出 [70] 中国过敏性疾病就诊患者的挂号费用 - 2019 - 2028E从104.66元增长至114.47元,数据源自三方平台医生披露,历史与未来增速均按1%推算 [75][76] 中国过敏性疾病就诊患者的过敏原检测费用 - 2019 - 2028E从336.34元增长至386.43元,数据源自三方平台医生披露,历史根据增速1%反推,未来增速定为2% [80][81] 中国过敏性疾病就诊患者的人均费用 - 2019 - 2028E从1614.07元增长至1817.79元,由治疗费用、挂号费用和过敏原检测费用相加得出,增长率逐年上升 [84]
企业竞争图谱:2025年紫外激光器
头豹研究院· 2025-03-31 22: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国家政策推动中国紫外激光器市场发展,下游激光应用领域扩大和配套产业发展将助推中国激光器产业快速发展,激光加工技术将替代传统机械加工,推动制造业迈进“光制造”时代,为激光器产业提供较大市场空间;中国紫外激光器制造商不断增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未来30W以上的紫外激光器产品更具备发展潜力;中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市占率有望不断提升 [4][32][33][27][39] 行业定义 - 紫外激光器指产生、输出波长短于紫色波段范围激光的激光器,紫外激光能量集中、波长较短、分辨率高,可被广泛材料充分且有效吸收,具有“冷”加工特点,适用于加工微小脆性材料 [5] - 紫外激光器主要分为气体紫外激光器和固体紫外固体激光器,工作介质在泵浦源作用下吸收外界能量达到激发态,经粒子数反转增益大于损耗对光进行放大,部分被放大的光反馈继续激励从而在谐振腔内产生振荡产生激光 [5] 行业分类 - 按工作介质分类,紫外激光器行业可分为气体紫外激光器和固体紫外激光器 [6] - 气体紫外激光器利用脉冲或电子束放电,通过电子相互碰撞把气体粒子由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产生受激跃迁从而得到紫外激光,主要有准分子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等 [6] - 固体紫外激光器用非线性倍频晶体的方式在经过一次及以上的频率转换产生向外辐射的紫外激光,全固态紫外激光器具有便捷体积小、可靠性高和工作稳定等优点 [7] 行业特征 - 波长短,一般在150 - 400nm之间,常见如355nm,能聚焦到更小光斑,实现更精细加工,可对超小细微材料精准处理 [9] - 能量高,因波长短,光子能量高,能与材料化学物理特性产生强烈相互作用,破坏材料表面原子和分子键,实现材料去除或改性 [11] - 冷加工,激光能量主要被材料表面吸收,用于直接破坏材料表面化学键,使材料以气化方式被去除,热影响区非常小,适用于加工微小脆性材料,避免因热应力导致材料裂纹和变形 [12] 发展历程 - 1960 - 1985年,第一台紫外激光器出现,准分子激光器开始萌芽,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发明红宝石激光器,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Basov等利用Xe2首次获得波长172nm的准分子激光,随后相继出现XeF、KrF、ArF等准分子激光器 [14] - 1986 - 1999年,紫外激光器用于加工硅基等半导体材料的应用理论得到论证,1989年浙江大学尤晨华教授利用非线性晶体BBO制得216nm的深紫外激光等 [15] - 2000 - 2010年,紫外激光器技术不断发展,2000年日本Kojima等利用非线性晶体CLBO输出20W、266nm脉冲紫外激光输出等 [16] - 2011年至今,中国紫外激光器制造商不断增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14年Deyra等人对调Q Nd:YAG脉冲激光器进行进一步优化等 [18] 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结构 - 紫外激光器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环节,中游为紫外激光器的制造环节,下游为紫外激光器的应用环节 [19] 上游分析 - 上游主要包括光学材料、光学元器件、机械、数控、电源及辅助材料等,光学元器件(含激光器)约占激光设备成本30% - 50%,上游原材料价格变动会影响本行业产品成本 [20][23] - 上游厂商有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光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外大型光学元器件制造商在高端领域占主导地位,国产光学元器件制造商凭借性价比和售后服务占领中低端市场并向高端市场进军 [22][23] 中游分析 - 中国拥有20W以内完全国产化的紫外激光器产品,但大多企业紫外激光器稳定功率在10W以下,个别企业在30W、40W有所突破,未来30W以上的紫外激光器产品更具备发展潜力 [20][27] - 中游厂商有光谱物理、美国相干、大族激光等 [26] 下游分析 - 下游应用广泛,包括加工处理医用生物材料、刑事案件取证、集成电路板、半导体工业、微光元器件、外科手术、通信和雷达、激光加工割等 [20][29] - 渠道端及终端客户有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 [29] 行业规模 - 2018 - 2023年,紫外激光器行业市场规模由18亿人民币增长至47.4亿人民币,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1.37%;预计2024 - 2028年,市场规模由57.36亿人民币增长至109.2亿人民币,期间年复合增长率17.46% [31] - 历史规模变化原因是国家政策推动,激光技术是支撑微纳制造技术升级的基础工具和有效手段,受益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 [32] - 未来规模变化原因是下游激光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助推中国激光器产业快速发展,激光加工技术将替代传统机械加工,推动制造业迈进“光制造”时代 [33] 政策梳理 - 《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国家科技计划对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给予长期支持,推动中国激光器制造产业稳定发展 [36] - 《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 - 2020年)》,国家鼓励激光医疗设备的开发与制造,鼓励应用于第五代移动终端的视觉传感器及激光器等核心元组件的制造及研发 [36] - 《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将大功率激光器纳入机械行业基础产品可靠性“筑基”工程,利于提升激光器行业核心基础零部件等的可靠性水平 [37] - 《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激光制造被列入未来制造方向,体现其重要战略地位 [37] -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国家鼓励激光医疗设备的开发与制造,鼓励应用于第五代移动终端的视觉传感器及激光器等核心元组件的制造及研发 [37] 竞争格局 竞争格局现状 - 紫外激光器行业呈现梯队情况,第一梯队公司有光谱物理、相干、通快等;第二梯队公司为英诺激光、大族激光、德龙激光、锐科激光等 [38] - 外国公司占有着紫外激光的高端市场,中国企业起步相对较晚 [38] 竞争格局变化原因 - 中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市占率有望不断提升,如英诺激光研发投入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其部分技术经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39][40] - 厂家通过优化激光器结构设计和提升电光转换效率实现更高功率和更稳定输出,注重提升产品可靠性和耐用性,还积极开拓市场,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40] 上市公司速览 |公司名称|总市值|营收规模|同比增长(%)|毛利率(%)| | ---- | ---- | ---- | ---- | ---- |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008)|-|93.9亿元|-11.1|35.9| |苏州德龙激光股份有限公司(688170)|-|-|-|-| |英诺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1021)|-|2.1亿元|5.2|52.4|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00747)|-|72.1亿元|-18.6|23.9| |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22)|-|5.2亿元|6.1|34.9| |珠海光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620)|-|5.2亿元|6.1|34.9|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000988)|-|4.7亿元|4.2|32.0| |深圳光韵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227)|-|4.7亿元|4.2|32.0| |深圳市杰普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688025)|-|5248.7万元|-41.9|26.0| |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88048)|-|2.9亿元|29.9|49.0| [42][43][44][45][46][47][48][49][50] 重点公司分析 英诺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信息:存续,注册资本15151.1482万人民币,总部位于深圳市,成立于2011年,经营范围包括激光及智能控制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 [51] - 财务数据分析:展示了2016 - 2023年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资产负债率等多项财务指标情况 [52] - 竞争优势: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微加工领域激光器研发等,是全球少数同时具有纳秒、亚纳秒、皮秒、飞秒级微加工激光器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工业激光器生产厂商,产品应用广泛,销售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知名企业供应链 [53] 武汉华日精密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信息:存续,注册资本4827.3796万人民币,总部位于武汉市,成立于2003年,经营范围包括全系列全固态半导体泵浦激光器等的研究、开发等,有战略融资信息 [54] - 竞争优势:构建了全产业链的股东结构,坚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通过国际顶级客户批量验证,参与全球高端产业链,有覆盖全球的销售及服务渠道 [55]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信息:存续,注册资本105207.0534万人民币,总部位于深圳市,成立于1996年,200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经营范围包括激光、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等 [57] - 财务数据分析:展示了2015 - 2023年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资产负债率等多项财务指标情况 [58] - 竞争优势:致力于智能制造装备及其关键器件的研发等,具备垂直一体化优势,是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全面服务于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行业标杆工业企业,销量领先 [60]
2025年中国婴幼儿配方食品行业概览:科学配方,守护宝宝健康成长新篇章
头豹研究院· 2025-03-31 21: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婴幼儿配方食品市场需求陷入存量,市场规模受需求不振和奶价下行双重打击而萎缩,但中高端奶粉成为市场增长和奶企增收的关键发力点 [2][13] - 国产婴配产品在新国标配方注册中占主导地位,2024年获批配方数减少,工厂阵容洗牌,新厂多聚焦细分领域 [2][27] - 婴幼儿奶粉行业集中度提升,本土品牌通过加大研发和质量投入脱颖而出,新国标实施加速行业洗牌,巩固本土国产奶粉市场主导地位 [39][4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第一章【综述】 - 定义与分类:婴幼儿配方食品是为满足婴儿和幼儿特定营养需求设计的食品,有普通和特殊医学用途等多种分类,适用不同年龄和情况 [7] - 对比分析:2023年2月22日起新国标实施,促使奶粉行业升级,新国标细化营养成分要求,强调安全性和生产工艺规范性,定义科学营养,让婴幼儿奶粉进入全面营养均衡新时代 [8][9] - 市场规模:2019 - 2023年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为 - 2.8%,预计2023 - 2028年年复合增速为 - 8.5%,中高端奶粉成为市场增加消费价值和奶企增收的重要发力点 [13] 第二章【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图谱:行业产业链由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生产商和下游销售渠道及消费者构成,各环节紧密相连 [17][18] - 上游分析:2019 - 2023年中国牛羊数量稳步增长,龙头企业通过自建牧场和牧草基地确保优质奶源供应,提升市场竞争力 [22][23] - 中游分析:国产婴配产品主导新国标配方注册,2024年获批配方数减少,34家老厂退出,12家新厂入局,新厂多聚焦羊奶粉、有机奶粉等细分领域 [27][28] - 下游分析:婴幼儿奶粉市场以下沉市场潜力和消费者追求高品质、高价值产品为双引擎增长,女性为主力消费群,价格接受度提升,中高端价位产品更受欢迎 [31][32] 第三章【竞争格局分析】 - 竞争格局:婴幼儿奶粉行业集中度提升,本土品牌通过加大研发和质量投入脱颖而出,新国标实施加速行业洗牌,巩固本土国产奶粉市场主导地位 [39][40] - 生产工厂分布:截至2024年末,国内外154家生产工厂分布不均,境内北多南少且头部集中,境外以新西兰、荷兰为主,芬兰、澳大利亚工厂也逐步加入 [41][42] 第四章【企业图谱】 - 飞鹤:作为全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连续多年奶粉市占率领先,研发实力雄厚,承担多项科研项目,牵头开发HMO标准物质,领衔制定HMO团体标准 [47][50]
2024年中国运动鞋服行业:消费热潮涌动,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
头豹研究院· 2025-03-28 21: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体育产业步入新增长期,运动鞋服领域迎来广阔市场机遇与发展空间,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6389.3亿元 [3] - 行业竞争格局多元化且竞争激烈,国际品牌定价高,国产运动品牌聚焦性价比且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4] - 行业发展受多重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共同影响,发展趋势呈现多元化特征 [5][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运动鞋服行业——市场规模 - 2023年中国运动鞋服行业市场规模增至4568.3亿元,占全球近20%份额,预计2028年将达6389.3亿元 [3][8] - 2018 - 2023年中国市场经历波动式增长,复合增长率约10.6%,2020年规模缩减后因公众健康意识提高等因素需求回暖 [13] 中国运动鞋服行业产业链中游——运动鞋服品牌 - 竞争格局多元化且竞争激烈,耐克领跑,阿迪达斯市场份额缩减,安踏和李宁等国产运动品牌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14][17] - 2024年H1安踏和李宁总收入分别达337.4亿元、143.5亿元,耐克2024财年营业收入513.6亿美元、净利润57亿美元同比增12%,阿迪达斯2024年H1总收入864.2亿元,LULULEMON同期总收入326.4亿元 [17] - 行业毛利率整体较稳定,大多品牌维持在50% - 55%之间,2024年H1安踏毛利率达64.1%,361度毛利率仅41.3% [17] 中国运动鞋服行业驱动因素——市场需求 - 行业规模增长主要源于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截至2023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9平方米,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数超5亿人,线下付费健身会员6975万人 [21] - 健康意识提升增加了对运动鞋服的需求,2024年75%新世代消费者将运动视为维持健康方式,68%受访者为缓解压力参与运动,男女运动目的有差异 [21] 中国运动鞋服行业制约因素——产品痛点 - 中国运动鞋服产品面临多维度核心痛点,如运动鞋需增强耐磨损性等,运动服需具备温控调节功能等,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 [23] 中国运动鞋服行业发展趋势——科技和时尚赋能 - 科技革新引领行业转型与升级,如安踏2024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超9亿元同比增35.7%,累计申请国家专利4655项 [28] - 运动与时尚界限模糊,行业注重设计与时尚元素融入,2024年76%主流运动人群因搭配性强购买潮流运动服饰,68%新世代消费者期望户外运动产品融合功能性与时尚元素 [28]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中国黑茶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研究院· 2025-03-28 20:5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黑茶行业市场规模由销量和均价决定,2018 - 2027年整体呈上升趋势 [6][8] - 2018 - 2022年中国黑茶销量整体上升,预计2023 - 2027年继续增长 [9][15] - 2019 - 2022年黑茶均价有所下降,预计2023年增长,2024 - 2027年保守预估呈下降趋势 [20][2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黑茶行业市场规模 - 2018 - 2027年市场规模数据分别为256.3亿元、296.19亿元、301.59亿元、262.2亿元、321.36亿元、364.47亿元、396.84亿元、433.4亿元、476.7亿元、530.9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 - 、15.56%、1.83%、 - 13.06%、22.56%、13.41%、8.88%、9.21%、9.99%、11.37% [7] - 计算公式为中国黑茶行业市场规模 = 中国黑茶销量 * 中国黑茶均价 / 10 [7][8] 中国黑茶销量 - 2018 - 2027年销量数据分别为26.81万吨、31.6万吨、31.38万吨、34.41万吨、36.44万吨、39.36万吨、43.29万吨、48.49万吨、55.27万吨、64.12万吨,增长率分别为 - 、17.87%、 - 0.70%、9.66%、5.90%、8.01%、9.98%、12.01%、13.98%、16.01% [9][14] - 2018 - 2022年整体呈上升趋势,2023年春茶销售形势好,市场需求逐步回升,结合以往增长率假设2023 - 2027年增长率分别为8%、10%、12%、14%、16% [15] 中国黑茶均价 - 2018 - 2027年均价数据分别为95.6元/千克、93.73元/千克、96.11元/千克、76.2元/千克、88.19元/千克、92.6元/千克、91.67元/千克、89.38元/千克、86.25元/千克、82.8元/千克,增长率分别为 - 、 - 1.96%、2.54%、 - 20.72%、15.73%、5.00%、 - 1.00%、 - 2.50%、 - 3.50%、 - 4.00% [10][20] - 影响价格因素多,2019 - 2022年均价下降,2018年因天气影响均价略高,2023年因气候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假设增长5%,预计未来产量上升但因不可控因素保守预估2024 - 2027年增长率分别为 - 1%、 - 2.5%、 - 3.5%、 - 4% [21]
2024年中国半导体激光加工设备行业概览:智能制造新时代,半导体激光加工设备如何助推产业升级?
头豹研究院· 2025-03-27 20: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半导体激光加工设备在半导体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和终端需求推动下,超精密激光加工设备需求不断增长,未来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7] - 中国半导体激光加工设备整体呈增长态势,2020 - 2023年市场规模由20.5亿元增长至31.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3%,激光划片设备和激光打标设备贡献超40%市场份额,市场高度集中,国际企业主导,中国大陆厂商起步晚但在细分领域追赶加速 [7] - 中国半导体激光加工设备市场呈梯队分布,第一梯队为DISCO、EO Technic、ASMPT;第二梯队为部分国际、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代表企业;第三梯队为小型企业 [8] - 随着半导体终端应用升级和芯片封装性能提升,2028年半导体激光加工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70.8亿元,2024 - 2028年复合增长率17.3%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半导体激光加工设备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包括激光器、光学元器件、运控系统、激光加工头等;中游为生产企业;下游为应用环节,主要用于电子领域 [11] 上游分析——原材料 - 激光器是核心原材料,大族激光、德龙激光等有自研激光器,但高端激光器主要从德国和美国进口;光学元器件和运控系统部分核心原材料国产和进口差距大,进口依赖度高 [16] - 激光器在原材料中占比约40%,其部分组件因市场规模小、技术门槛高,国内企业多依赖进口;运控系统和光学元器件部分组件因材质要求高,也多依赖进口 [18] 中游分析——中国竞争格局 - 中国半导体激光加工设备市场以国际厂商为主导,DISCO、EO Technics、ASMPT为第一梯队,占超五成市场份额;中国专注企业较少,主要有大族激光、德龙激光、联动科技等,市占率较小 [20][23] - 市场企业梯队分布为:第一梯队国际Top3厂商;第二梯队其余国外、中国台湾及中国大陆厂商;第三梯队小型企业 [24] 中游分析——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形成原因及变化趋势 - 形成原因:国际企业在低端市场有成本优势,高端市场有产品优势,下游应用市场有市场优势,且进入市场早有先发优势;中国企业通过免费试用和维修等方式尝试国产替代,但高端激光器依赖进口,国产替代不易 [28] - 变化趋势:国产替代加速,政策鼓励和半导体行业发展带动市场需求扩大;马太效应促使大族激光、德龙激光等头部企业市占率提升 [29] 半导体激光加工设备市场规模 - 2023年受半导体行业下行和封测厂产能不足影响,市场下滑4.5%,达31.4亿元;2020 - 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15.3% [32] - 预计2024 - 2028年,市场规模由37.4亿元增长至70.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7.3%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