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

搜索文档
探讨“何以中国”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6 14:29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展开交流,大会取得多 项重要成果。 德国学者施寒微:我第一次来到上海是在1984年,已经是40多年前了,那时候和现在完全不同,我觉得中国的现代化非常令人钦佩。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我总是被打动,不仅我,也是很多人的感受,那就是中国人热情好客、慷慨大方。我认为这与中国深层的文化有关。我认 为,越来越多的游客,包括学生,都希望来到中国走访,更多了解中国。 [ 责编:丛芳瑶 ] 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魏华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不仅仅是课堂与书本,除此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一代到中国来听中国的故 事。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举办期间,首次发布《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呼吁世界学者加强对话与合作,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 想和文化力量。大会还首次发布"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包括《论中国》《欧洲中国学》等54部体现国内外中国学研究水平的作品入选。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之问"盛行,为什么是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究竟有哪些优势? ...
海内外学者共寻何为中国、何以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16 07:14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 2025年10月13日至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黄浦江 畔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嘉宾与会。 本届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海内外学者深入交流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 共寻何为中国、何以中国。 理解现实的世界 "这一次来上海,我才明白什么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大会现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 荣休教授高棣民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变化的认识。 高棣民多次往返于中美之间。"我喜欢散步,探索石库门、里弄和老建筑。"高棣民说,"希望可以有更 多机会来中国做田野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理解。"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沪举办—— 海内外学者共寻何为中国、何以中国 本报记者 曹玲娟 王崟欣 人民网记者 马作鹏 2023年11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希望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 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 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自己的研究领域聚焦于中国,他们用自己 ...
文化新观察丨“中国学”何以是世界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现场观察
新华网· 2025-10-16 07:00
浦江潮涌,激荡思想涟漪;申城论道,谱写文明新篇。 10月14日,由国务院新闻办、上海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拉开帷幕。大会包括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配套活动, 约500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共同为推进中国学发展、推动文明互鉴贡献 学者力量。 学术之约:以世界视角把脉中国学发展 中国学是一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旨在更好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专家学者以深入对话打破认知壁垒,以多元视角思考学术发展,汇聚起中国学发展的世界共识。 "随着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中国学的高度关注已然成为一种全球现象。"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表示,当中国在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全球 治理、科技创新以及全球南方事务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中国学也变得愈加重要。了解中国,正日益成为全球各领域专家的必备素养。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赵月枝坦言,推动学术发展离不开构建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学是中国之学,也是世界之学,构建中国学自主知识体 系,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也要基于人类共同的道 ...
穿透历史 链接当代:中外学者相聚上海再探“何以中国”
新华网· 2025-10-15 20:27
新华社上海10月15日电 题:穿透历史 链接当代:中外学者相聚上海再探"何以中国"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周心怡、唐斯琦 1591年在科隆出版的《欧几里得几何原理》与1858年在上海出版的《几何原本》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现场一同陈列,仿佛展开一场"文明对 话"。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4日在上海拉开帷幕,约500名中外学者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主题,再探"何以中国"。 多位知名学者在主论坛指出,中国学研究"正在变得更加全球化",面对各种挑战,当今世界更加希望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然而今日之中国依然 尚未被世界完整理解。读懂中国、问"道"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人类携手迈向更好的未来。 ——读懂中国 一段时间来"中国之问"盛行起来。为什么是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究竟有哪些优势?与会中国学专家认为,回答"中国之问",需要溯历史源头,循 文化根基,躬耕中国学。 "中国学的全球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英国知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在大会发言中指出,他所观察、研究的中国学,正在进入2.0版。"中国 学不再以西方为中心。""全球南方国家也以中国和中国学叙事为标杆,这与西方的一些偏见论述已迥然不同。" 10 ...
北京外国语大学谢韬:强调“当代性”的中国学更符合时代需要|聚焦世界中国学大会
国际金融报· 2025-10-15 19:57
在谢韬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首要目标是提升人民福祉,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认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良好的治理,这一点 也呼应了亨廷顿的另一个洞见:政府之间最重要的差异不是政府的形式,而是治理的程度。 谢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意义的政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为一些现有理论提供了更多支 持,二是挑战了一些流行的假设,三是启发了新的概念和理论。因此,他希望海外学术界能更加关注中 国研究,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 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 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五个平行分论坛议题分别为"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 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青 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 作为与会嘉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论 述,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学的核心是当代中国与世界,其推广也将助力中国的国际传播。 在探讨中 ...
美国学者高棣民:中国学架起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6: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张澍楠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美国学者高棣民:中国学架起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中新网上海10月15日电 (作者 单维利 张焕迪)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会议 期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高棣民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学架起了 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高棣民认为,中国学研究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增进互相理解的同时,也让各国专家学者从新的角度去 审视和理解本国的文化,"中国学架起了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同时参会的意大利青年汉学家范狄补充说,海外中国学是一项跨文化的工作,但汉学家并不只是一座沟 通的桥梁:汉学家的工作是学习中国文化,并从中找到有利于自己国家发展的因素或条件,"汉学家能 够帮助中国文化变成一种世界文化。" 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与会者参加了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教授内 藤丘对记者表示,中国学研究正在变得全球化,如果能进一步打破沟通障碍,将会取得更加巨大的发 展。(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 ...
“单一的西方视角无法真正理解当代中国”|聚焦世界中国学大会
国际金融报· 2025-10-15 12:20
10月14日,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英国知名学者、中国问题 专家马丁·雅克在会上表示,中国学正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当前,人们仅处于这一进程的开端。面对变化速度如此之快的 中国,西方学者如果无法跳出既有视角,将无法在动态中真正理解中国。 (马丁·雅克生活照) 马丁·雅克1945年出生于英国西米德兰郡考文垂,他拥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历,常年出现在BBC、《卫报》《新政治家》 等媒体上。雅克坦言,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学研究者。作为一名经济史学家,雅克因在21世纪初转向对中国的研究而在相 关领域声名鹊起,其专著《当中国统治世界》曾在国际学术界、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讨论。 马丁·雅克同时点出,中国学发展还面临一大核心难题,即中西方之间的范式隔阂。"多数西方学者和专家认为,应通过西 方的棱镜来理解中国,但中国不是西方,也永远不会成为西方"。 "我觉得这是一种过时的意识形态,如果用这种意识形态去看待中国,那么将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中国。要理解中国,就必 须从中国的历史背景出发,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出发。"马丁·雅克强调,研究中国的出发点只能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国情,而不 是否认中 ...
“让国际了解中国,也让中国讲好自身发展故事”|聚焦世界中国学大会
国际金融报· 2025-10-15 12:20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 中国与当代中国",五个平行分论坛议题为"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 系""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 作为与会嘉宾,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经济研究主管陈波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并在与会间隙接受了记者专 访。 受访者供图 积极构建主动的"叙事权" 在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发展的故事?如何回应诸如"中国冲击"与"产能过剩"的指责?中国的发展经验又能 为陷入困境的全球多边体系提供怎样的启示? 对于上述问题,陈波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学界积极构建中国学的叙事逻辑、叙事空间、叙事主权,可以更好回应这些时代问题。 陈波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指出国际社会上不乏中国相关"产能过剩"的言论,这种指责并非一个单纯的经济学计量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战略焦虑、 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复杂考量,"但是人们最终会发现,这样的声音存在于 ...
贯通古今中外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中外嘉宾充分探讨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
解放日报· 2025-10-15 09:48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认为,中国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充分体察历史中国与 当代中国的内在联系,秉持大历史观,从新时代出发,溯源而上,完整地而不是局部地、具体地而不是 抽象地、深入地而不是表面地考察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极总结古代中国的智慧,于历史的纵深感中观当 下谋未来。 英国知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提到20年前中国学的研究面貌。"彼时,中国学研究相对集中于中 国本身,且研究者主体多为汉学家。随着中国的发展并日益成为全球性大国,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与日 俱增,中国学以及对中国学的关注已然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在发言一开始引用魏文侯与苏轼两位中国古人的话,提出对一个对象 的研究,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把这两方面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个对 象。"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通过这种双向视角所看到的中国,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丰满的 外观,这才是一个在人类大家庭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 澳大利亚威尔顿国际集团副总裁、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魏华德表示,对中国的认知 不仅限于档案研究或文本分析,更生成于实践过程。若仅从单一认知框架解读中国声音,理解必然 ...
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贡献世界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沪开幕 中外嘉宾聚焦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解放日报· 2025-10-15 09:48
本届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 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科院和有关高校协办。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嘉宾与会。 解放日报讯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 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并致辞。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主持开幕式,中国 文联党组书记张政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致辞,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宣读《文明互鉴与 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 中外嘉宾认为,习近平主席2023年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 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指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要坚持全球视野,立足中国 实践,不断完善中国学知识体系,在学术上深入解读中国,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地贡献世界。 中外嘉宾表示,中国学研究要将中华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生命体进行理解,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空 间把握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全貌;要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