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
搜索文档
青藏高原地区树线每10年爬升1.7米
中国新闻网· 2025-11-20 16:12
青藏高原地区树线每10年爬升1.7米 中新网拉萨11月20日电 (记者 江飞波)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19日至20日在拉萨市举 行。发布会介绍,过去120年间青藏高原地区树线爬升平均速率为1.7米/10年,预测树线爬升将导致高 寒特有物种自然生境压缩20%至70%,增加高海拔特有物种丧失风险。 第二次青藏科考发现,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的变化是链式响应过程变化。亚洲水塔区在变暖、 变湿、变绿的同时,也在变暗。主要特征是在变暖驱动下,冰川、积雪面积减小和植被变绿共同导致地 表反照率减小,从而引起地表变暗。变暗将引起地球系统过程重大变化,不但引发亚洲季风环流调整, 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将驱动跨南北半球的水分循环交换,加强青藏高原热力效应对全球气 候变化的调制作用。 发布会还介绍,第二次青藏科考构建了基于遥感技术与地面调查结合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完 成了青藏高原1:50万草地植被图和1:50万土壤图;绘制了绵延2400千米的喜马拉雅山脉高山树线分布 图;揭示了过去15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和整体趋好的态势:优良等级草地和森林面积比例分别 提高了6%和12%;水源涵养、土壤保 ...
新闻1+1丨COP30气候变化大会上,有哪些分歧和共识?
央视网· 2025-11-20 06:00
联合国气候大会谈判焦点 - 会议核心是将全球1.5摄氏度温控目标从科学共识转化为务实行动的关键节点[1] - 谈判面临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力度评估、发展中国家资金支持以及适应气候变化布局等难点[1] - 美国退出产生较大影响,其通过政策影响其他国家削弱气候行动力度和雄心[5]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原则与分歧 - 目标制定需遵循《巴黎协定》规定,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留出发展空间[4] - 目标制定需讲规律并非一蹴而就,并考虑各国自主条件[4] - 中国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兼具雄心与务实,受到与会者认同[4] 中国减排目标的突破性 - 中国2035年目标首次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管控范围,覆盖全经济温室气体[7] - 中国首次明确绝对量减排,即在2035年相对于排放峰值全经济体范围绝对量下降5%到10%[7] - 中国的减排努力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7] 南南合作与全球气候治理 - 中国通过南南合作使零碳发展和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为发展中国家所采用[9] - 南南合作有助于适应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零碳发展轨道[9] -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贡献有目共睹且效果显著[9]
刘振民:国际社会在气候适应方面的行动还远远不够
中国新闻网· 2025-11-16 00:27
全球气候变化适应挑战 - 国际社会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远远不够 [1] - 全球约有33亿至36亿人口处于气候变化高度脆弱环境中 [1] - 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成本高达每年数千亿美元,当前资金和技术支持难以满足需求 [1]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行动 - 中国将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1] - 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明确提出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1] - 中国31个省份均已制定地方适应行动方案,39个城市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形成“国家战略+省级落实+城市示范”的完整推进格局 [1] 国际合作与能力提升 - 中国愿通过打造气候适应伙伴关系、深化南南合作等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适应能力 [2] - 早期预警是气候适应的“前置防线”,是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韧性的核心抓手 [2] - 期待与有关发展中国家逐步构建双边或区域范围的早期预警合作平台 [2]
13万年前南极高速绕极流导致冰盖消融加剧
科技日报· 2025-11-14 09:26
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发现约13万年前的末次间冰期暖期,南极绕极流南部边界流速达到现代流速的3倍,整体南移超过5个纬度约600公里[1] - 这一洋流变化与地球轨道偏心率峰值同步发生,直接导致南极冰盖消融加剧,使得当时全球海平面比现今高出6至9米[1] - 研究打破了当前气候环流变化与末次间冰期暖期具有相似幅度的传统认知,揭示二者差异源于地球轨道变化带来的太阳辐射量差异[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研究依托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82航次,通过美国“决心号”科学钻探船在南极斯科舍海3000至4000米深海钻取沉积岩芯[1] - 创新采用分选粉砂粒径分析法,系统分析岩芯中10至63微米颗粒的分布特征,反推出古洋流流速[1] 对未来气候的启示 - 结合当前及未来地球轨道偏心率与岁差均呈低值且持续下降的趋势,研究人员提出未来南极绕极流或向北移动[2] - 这一向北移动趋势有望抵消气候变暖引发的南移趋势,为精准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关键基准[2]
全球适应中心首席执行官: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灯塔”
中国新闻网· 2025-11-12 09:55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适应中心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费尔科延表示,中国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已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灯塔”[1] 会议与活动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中国角”系列边会于当地时间11月10日在巴西贝伦拉开序幕[1] - 首场边会聚焦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践[1] 战略与影响 - 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 - 中国的气候行动被评价为全球气候行动的“灯塔”[1]
【新华社】粉尘也能“施肥”?科研人员揭秘其对气候影响之谜
新华社· 2025-11-12 08:47
研究核心观点 - 粉尘通过输送营养元素影响海洋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关键角色 [1] - 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粉尘从来源到生物效应的完整作用链条 [2] - 该研究为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的碳循环变化提供了新视角 [2] 粉尘沉积通量变化 - 全球主要海盆粉尘沉积通量自新生代以来呈阶梯式增长 [1] - 粉尘沉积的显著跃增期与北半球冰盖扩张及各大洲源区的干旱化进程同步 [1] - 这一全球性趋势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菲律宾海及南大洋等关键区域均有清晰记录 [1] 粉尘输送与海洋施肥效应 - 全球陆地每年释放的粉尘超过40亿吨,作为连接陆地、大气与海洋的关键纽带 [1] - 粉尘携带铁、磷等海洋限制性营养元素,通过大气环流远距离输送至海洋 [1] - 该过程对海洋浮游植物产生关键的"施肥效应",有效提升海洋初级生产力 [1] - 通过强化"生物泵"效能,将大量二氧化碳从大气转移并封存于深海 [1] 不同源区粉尘效应差异 - 亚洲冰川源区粉尘因富含活性铁和磷,对北太平洋的肥效远高于高度风化的北非粉尘 [2] - 中更新世以来,输入北太平洋的亚洲粉尘营养通量增加了一至两个数量级 [2] - 粉尘营养通量的增加引发了北太平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显著变化 [2] 未来研究方向 - 未来研究应聚焦全球主要粉尘源区营养成分分析 [2] - 需建立粉尘输入与海洋碳汇的定量关联 [2] - 应将这些认识嵌入地球系统模型,以提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 [2]
粉尘也能“施肥”?科研人员揭秘其对气候影响之谜
新华社· 2025-11-11 18:20
研究核心发现 - 粉尘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扮演关键角色,其携带的营养元素输送至海洋后影响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1] - 研究通过集成分析全球22条海洋岩芯粉尘记录,发现新生代以来全球主要海盆粉尘沉积通量呈阶梯式增长,其显著跃增期与北半球冰盖扩张及主要源区干旱化进程同步[1] - 全球陆地每年释放的粉尘超过40亿吨,粉尘通过大气环流将铁、磷等海洋限制性营养元素远距离输送至海洋并沉降[1] 粉尘的海洋生态效应 - 粉尘沉降对海洋浮游植物产生关键的"施肥效应",有效提升海洋初级生产力[1] - 该过程通过强化"生物泵"效能,将大量二氧化碳从大气转移并封存于深海[1] - 不同来源的粉尘"施肥"效果差异显著,亚洲冰川源区粉尘因富含活性铁和磷,对北太平洋的肥效远高于高度风化的北非粉尘[2] 粉尘通量变化与影响 - 中更新世以来,随着青藏高原冰川侵蚀加剧,输入北太平洋的亚洲粉尘营养通量增加了一至两个数量级[2] - 粉尘营养通量的增加引发了北太平洋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显著变化[2] - 全球性粉尘沉积通量增长趋势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菲律宾海及南大洋等关键区域均有清晰记录[1] 研究意义与未来方向 - 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粉尘"来源-演化-生物效应"的完整链条[2] - 未来研究应聚焦全球主要粉尘源区营养成分分析,建立粉尘输入与海洋碳汇的定量关联[2] - 建议将这些认识嵌入地球系统模型,以提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2]
热点问答丨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有多严峻
新华网· 2025-11-11 13:31
温室气体浓度 - 2024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至423.9 ppm的历史新高,相比2004年的377.1 ppm显著上升 [2] - 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在2024年分别达到1942 ppb和338 ppb的历史新高 [2] - 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及野火频发是主因,同时陆地与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可能引发气候恶性循环 [2] 全球升温幅度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5.10摄氏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6摄氏度,是首个超出1.5摄氏度阈值的年份 [3] - 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过去三年(2023-2025)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年 [3] - 2025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或第三热的年份,过去11年均位列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1年 [3] 气候变化影响 - 全球变暖导致热浪、干旱和山火等灾害,并通过改变水汽含量引发更多极端降水事件 [4] - 2024年研究的16起洪灾中,有15起与气候变化引发的异常降雨密切相关,另20多起天气事件导致至少3700人死亡 [4] - 极端天气对全球生命、生计及粮食系统造成连锁冲击,导致人口流离失所,阻碍可持续发展 [4] - 海洋温度创新高导致全球珊瑚白化现象范围扩大且程度加深 [5] 应对措施与全球合作 - 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刻不容缓,COP30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公正转型的关键机会 [6] - 发达国家应承担历史责任,带头大幅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6] - 立即采取大规模行动有可能将升温幅度控制到最小,并在本世纪末前降至1.5摄氏度以内 [6]
日本今年为何频繁“熊出没”
新华网· 2025-11-11 12:50
熊出没事件趋势 - 2023财年日本发生熊袭击人事件198起,造成219人受伤,其中6人死亡,三项数据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1] - 2025财年尚未结束,熊袭击致人死亡人数已达13人,超过2023财年历史峰值 [1] - 2024年4月熊出没事件达775起,5月近2500起,6月超过4000起,显示事件数量呈显著增长趋势 [3] 熊出没原因分析 -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长时间阴雨和暖冬,橡子、山毛榉果实等熊主要食物歉收年份增加,迫使熊扩大活动范围至人类居住区觅食 [2] - 日本人口减少、居住分散及弃耕土地增加,导致森林与人类居住区界线模糊,为熊创造了更容易入侵的环境 [2] - 农业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导致果树、农作物成熟季节来不及收获,更容易引诱熊到来 [2] - 有研究显示日本熊的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若放任不管,5年后数量将翻倍,表明种群数量增长是频繁出没的根本原因之一 [3] - 东北森林管理局调查显示约七成年份山毛榉果实歉收或严重歉收,但以往"熊害"未如现今严重,进一步支持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3] 应对措施与防范建议 - 日本政府修订《鸟兽保护管理法》,新设制度允许地方政府长官在特定情况下判断开枪猎熊 [3] - 部分地区采取防范措施包括给果园加装电网、清除居所周围灌木杂草、将收获物储存在室内并上锁、对生鲜垃圾进行密封管理等 [3] - 专家建议进入熊栖息地时随身携带铃铛或收音机,提前让熊知晓人类存在可避免多数偶发性攻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