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适应
搜索文档
刘振民:国际社会在气候适应方面的行动还远远不够
中国新闻网· 2025-11-16 00:27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刘振民援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指出,全球约有33亿—36亿人口处于气候变化 高度脆弱环境中,随着全球温升不断加剧,适应的有效性会下降,脆弱群体将受到额外损害。根据联合 国环境规划署的评估,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成本高达每年数千亿美元,而目前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难以满足 需求。 中新社巴西贝伦11月15日电 (记者刘文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正 在贝伦举行。当地时间14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适应气候变化中国方案"主题边会上说,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在适应方面的行动还远远不够。 他说,中国愿继续通过打造气候适应伙伴关系、深化南南合作等,帮助其它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适应能 力。早期预警是气候适应的"前置防线",是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韧性的核心抓手。期待与有关发展中国 家逐步构建双边的或区域范围的早期预警合作平台。(完)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将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2035年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明确提出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目前中国31个省份均已制定地方适应行动方 案,3 ...
巴西临时迁都,当地居民:它是巴西最贫穷、最被遗忘的地区,我们终于被看见了
新京报· 2025-11-12 08:03
COP30大会背景与选址意义 - 巴西为配合COP30举办将首都从巴西利亚临时迁至贝伦,时间为11月11日至21日,以彰显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1][6] - 选择贝伦作为举办地是因为其位于亚马孙雨林地区,能让世界直接了解亚马孙的重要性,该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3][5] - 贝伦是巴西北部帕拉州首府,面积约1059平方公里,人口约130万,被称为"亚马孙雨林门户"[3] 贝伦城市发展与地区不平衡 - 贝伦是亚马孙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但巴西北部地区发展迟滞,2022年东北部人口占全国27%而GDP仅占13.8%左右[4][5] - 当地居民希望COP30能改变北部地区被忽视的现状,并促进对当地民族和原住民社区的尊重与保护[5] - 大会筹备期间贝伦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如交通堵塞和文化遗产遗弃问题得到一定解决[8] 气候变化对当地的实际影响 - 贝伦气候正变得越来越极端,从以往"每天下午三点下雨"变为"任何时候都可能下雨",城市也变得越来越热[7][8] - 亚马孙地区因雨林砍伐导致土壤退化,农户可种植面积减少,气候变化给当地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影响[9] - 全球变暖已成现实,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34至1.41摄氏度[9] COP30大会目标与核心议题 - 本届大会定位为"落实的大会",重点在于推动落实《巴黎协定》承诺及往届COP作出的承诺[2][11] - 关键议题包括各缔约方提交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NDC3.0),目前提交新版NDC的缔约方仅占三分之一左右[14] - 其他焦点议题包括落实新的气候融资目标、细化国际碳市场机制、公正转型、全球适应目标和损失与损害基金等[14][15] 全球气候治理挑战与多边合作 - 联合国报告指出若全面落实当前承诺,本世纪全球变暖幅度仍将达2.3至2.5摄氏度,基于现行政策则达2.8摄氏度[14] - 主席国巴西强调多边主义,大会优先事项包括加强气候机制、将气候机制与实体经济联系、加快落实《巴黎协定》[15] - 美国代表团缺席COP30,但加州和新墨西哥州州长预计参会,全球地缘政治动荡给大会带来更多挑战[15]
北京城市副中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项目获C40“地方气候领袖”奖
中国发展网· 2025-11-06 16:23
自2019年开展全面建设以来,为适应地处冲积平原、河网密集、易受极端天气影响的地理特点,北京城 市副中心构建了"一堰、十河、三网、多点、六体系"的防洪防涝体系,将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 2024年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达48.2%,在近年极端强降雨中未出现明显内涝,为城市安全运行筑起坚 实屏障。深入推进能源、交通、产业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截至 2024年,与全面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时相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26%,碳排放强度 下降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34.62%,成为北京市首个平原地区的国家森林城市。热岛效应也得到显 著缓解,夏季高温时段地表温度平均降低2-3℃。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明慧报道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 (COP30)地方领导人论坛暨C40全球市长峰会上,宣布了北京市申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气候适应型 城市建设项目"荣获2025年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地方气候领袖"奖。北京是12个获奖城市(地区) 之一,也是本次评选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 绿色低碳转型成果获国际奖项 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是以城 ...
北京绿色低碳转型成果获国际奖项
新京报· 2025-11-05 13:09
获奖信息 - 北京城市副中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项目于2025年11月4日荣获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地方气候领袖”奖 [1] - 北京是12个获奖城市(地区)之一,也是本次评选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 [1] - 奖项旨在表彰全球气候适应行动中具有示范意义的城市创新实践 [2] - 本届奖项共收到来自全球45个国家超过160份申请,北京市获奖类别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安全的基础设施” [2] 气候适应与韧性建设成果 - 构建“一堰、十河、三网、多点、六体系”的防洪防涝体系,将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 [3] - 2024年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达48.2%,在近年极端强降雨中未出现明显内涝 [3] - 热岛效应显著缓解,夏季高温时段地表温度平均降低2-3℃ [3] - 森林覆盖率达到34.62%,成为北京市首个平原地区的国家森林城市 [3]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 - 截至2024年,与全面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时相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26% [3] - 截至2024年,碳排放强度下降20%左右 [3] - 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61家 [5] - 优质能源占比达99%,率先在北方城市中基本解决燃煤污染 [5] - 累计推广新能源车达120万辆,绿色出行比例持续提升 [5] 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 - 东方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六环高线公园实现“空中织绿”,580公里绿道串联运河美景 [4]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连续多年来此越冬,370种野生鸟类在此栖息 [4]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 与2012年相比,全市GDP增长130%,但万元GDP能耗下降近50% [5] - 与2012年相比,万元GDP碳排放量下降超过50%,持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5]
适应解决方案:气候韧性中的投资机遇
Refinitiv路孚特· 2025-09-11 14:02
文章核心观点 - 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日益严重,推动了对气候适应和韧性的需求,由此催生了一个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的投资机遇 [1][5][6] - 伦敦证交所集团的分析显示,全球有约2100家公司从气候适应相关产品和服务中获得收入,2024年该部分收入超过1万亿美元,占全球绿色经济的五分之一 [6][7] - 除了股票市场,绿色债券市场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气候适应主题的渠道,2024年相关债券发行量达到1600亿美元 [12] 气候变化的现实影响与适应需求 - 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损失巨大,例如2024年1月洛杉矶野火造成1500亿美元经济损失,过去十年气候相关天气事件总损失约2万亿美元 [1] - 即使全球减排努力成功,气候变暖的惯性仍将导致未来几十年极端天气事件更频繁严重,海平面将持续上升数百年 [1] - 到2025年,全球GDP的11-14%可能因气候变暖而面临风险,已有企业如太平洋天然气和电力公司因气候影响破产 [1] 全球适应行动的进展 - 全球171个国家已制定至少一项国家适应政策、战略或计划,19个G20国家政府已制定国家适应计划 [2] - 富时环球指数中34%的企业披露了其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正在进行的适应活动 [2] - 企业最常见的适应措施集中在防洪、提高用水效率、风暴防范和提高能源效率 [5] 气候适应经济的规模与增长 - 伦敦证交所集团绿色收入分类系统定义了133项绿色经济活动,其中35个为气候适应做出贡献 [6] - 气候适应相关收入在过去十年稳步增长,自2016年以来复合年增长率达5.1% [6][7] - 在适应经济细分领域中,绿色建筑收入最高,达4240亿美元,其次是水利基础设施,专门的适应领域如防洪收入为170亿美元,土地侵蚀收入为10亿美元 [10] 投资渠道与工具 - 投资者可通过规模达2.9万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市场参与气候适应主题,其中四分之一的绿色债券与适应性和韧性投资相关 [12] - 市场存在具体适应主题债券案例,如荷兰政府为防洪发行的绿色债券、英国绿色金边债券计划以及斐济2018年发行的绿色债券 [13] - 开发银行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发行了气候韧性和适应债券 [13] 绿色经济整体背景 - 绿色经济规模庞大,占到全球上市公司市值的7.1%,带来5.46万亿美元的投资机会 [20] - 绿色经济的发展由公共和私人投资共同推动 [21]
“十年九旱”的西北,如今暴雨频发,中科院院士黄建平:未来可能遭遇更猛暴雨,要尽快开展标准修订及工程改造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1 21:56
西北地区降水模式变化 -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和径流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增加 部分干涸湖泊水位回升 洪水事件更加频繁 但降水呈现东多西少空间格局 [2] - 极端降水事件频率 强度和持续时间显著增加 尤其在新疆北部 河西走廊及陇中地区 兰州等城市突发性强降水增多趋势明显 [2]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持水能力增强 水汽输送路径调整 更多水汽深入内陆 为西北极端降水提供必要条件 [2] 链式灾害特征与成因 - 短时强降水-山洪-城市内涝链式灾害在西北地区已成为频发态势 非偶然个案 [1][3] - 全球变暖使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 副热带高压北抬使水汽深入西北内陆 [3] - 西北多山地丘陵地形使强降水迅速汇聚形成山洪 城镇位于河谷地带承灾体高度集中 [3] - 城市化进程中地表硬化 河道侵占 排水系统能力不足削弱自然调蓄功能 放大致灾效应 [3] 城市气候脆弱性表现 - 西北城市自然条件先天不足 降水集中且变率大 易旱涝急转 地形抬升作用显著 生态本底脆弱土壤保水能力差 [4] - 社会经济承灾能力弱 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基于历史气候 快速城市化扩大承灾体暴露度 防灾减灾资源有限 [4] - 老城区排水系统标准不高 应对极端暴雨能力弱 显著提高对极端降水敏感度 [4] 预报技术现状与挑战 - 数值预报模式进步使强降水预报能力稳步提升 2024年9月青海大通暴雨提前24小时准确预报落区 暴雨红色预警提前量达58分钟 [5] - 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超80% 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90%以上 [5] - 西北地形复杂观测站点稀疏 对局地突发性对流性暴雨预报仍存巨大挑战 时间地点量级精细化预报存在不确定性 [5] 预警能力提升路径 -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精密监测网弥补观测空白 [5] - 发展公里级精细化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更好刻画地形与云雨物理过程 [5] - 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融合和预报解释应用 [5] - 优化预警信号为导向的叫应机制解决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5] 气候数据转化防灾建议 -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将大尺度预测降尺度到城市尺度生成高分辨率预估产品 [6] - 结合城市下垫面信息和社会经济数据开展暴雨内涝等灾害风险评估识别高风险区域 [6] - 修订城市排水防涝工程设计标准 优化海绵城市布局 建立分级预警响应流程 规划应急设施 [6] - 建立动态适应路径定期更新预测数据和风险评估调整防灾策略 [6] 跨部门协作挑战与对策 - 气象数据与工程设计参数格式标准不一 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不畅 部分数据涉密形成数据壁垒 [7] - 气候风险长期性与工程决策当期效益矛盾 适应措施投入大效益滞后 科学语言转换不足导致政策落地难 [7] - 建立跨部门协作平台推动数据标准化 提供用户友好型产品 将气候适应纳入长远规划 探索气候适应型保险 [7] 未来极端降水模拟与标准修订 - CMIP6多模型模拟显示未来西北地区降水总量和极端降水强度均增加 高排放情景下增幅更显著 过去几十年一遇事件将更频繁 [8] - 传统工程设计基于气候平稳性假定可能系统性低估未来风险 [9] - 建议采用最新数据重新计算设计值 引入非平稳性频率分析理论 增设气候变化调整系数 [9] - 兰州排水系统基于历史气候条件 可能低估气候变暖下短时强降水风险 需尽快开展标准修订和工程改造 [9] 传统措施失效风险与地形效应 - 工程性措施 预报预警和应急管理等传统机制因降水变率加剧存在失效风险 [10] - 超越设计标准暴雨可能使排水系统饱和 长期干旱后土壤下渗能力下降加剧地表径流 极端干旱与暴雨叠加提升水库调度难度 [10] - 兰州黄河河谷地形及周边山地对气流动力抬升作用显著 产生地形强迫增强效应 使暴雨强度更大局地性更强 [10] 高风险区域识别与资源配置 - 基于科学识别高风险区域进行优先投入是提升气候适应效率的核心原则 [11] - 风险评估模型结合多源数据可识别黄河洪泛区 黄土沟壑区 城市低洼易涝区 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高风险区域 [11] - 高风险区域识别可为国土空间规划 灾害防治及应急资源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1]
报告预警:今年气候年景偏差,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多发强发
南方都市报· 2025-06-25 22:57
全国低碳日与气候变化 - 2024年全国低碳日主题为"碳路先锋、绿动未来",强调从生产生活做起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1] - 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高1.55℃,首次突破1.5℃温升红线 [8][10] - 中国30个省份已出台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明确2035年前区域适应目标 [9]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 2024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球新增电力装机的92.5%,太阳能与风能成为最经济的新增电力选项 [2][4] - 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占GDP比重超10%,贡献四分之一经济增长,是全球最大市场与制造基地 [4] - 联合国指出过去十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十年,但能源转型速度仍滞后于气候危机恶化速度 [4][5] 气候适应行动进展 - 中国2024年极端天气频发,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事件呈多发强发态势 [8][10] - 国家持续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适应能力 [9][10] - 水利工程、林草生态系统、海洋环境等领域适应能力建设取得实效 [9] 国际合作与政策呼吁 - 联合国呼吁在三大领域突破:制定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增加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改革国际金融架构 [4][5] - 中国将扩大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全球贡献解决方案 [10] - 需加强政府、社会及各行业协作实现气候目标 [5]
墨西哥多地遭遇严重旱情 46.5%土地处于中度至异常干旱状态
人民日报· 2025-06-03 05:52
干旱影响 - 墨西哥65.9%的国土受干旱冲击,46.5%的土地处于中度至异常干旱状态 [1] - 奇瓦瓦州是唯一完全被标记为红色的州,灌溉用水比正常年份减少超一半 [1] - 墨西哥农业总产量可能下降至2.803亿吨,为2018年以来最低 [1] - 墨西哥城周边水库水位持续下降,部分社区轮流供水 [1] 农业影响 - 奇瓦瓦州种植豆类、苹果、玉米等农作物和畜牧业为主,农作周期被打乱 [1] - 西北部及中部粮食类作物和牧草显著减产,部分地区农产品价格上涨 [1] 水资源管理 - 全国约一半用水为农业用水,依赖效率低下的沟渠灌溉系统 [2] - 地下水过度开采问题突出,北部干旱区水井接近枯竭 [2] - 政府启动应急措施,增拨灌溉水配额并投资修复老化水渠系统 [2] - 推进"水资源现代化"工程,包括节水灌溉技术、地下水监测等 [2] 国际争端 - 根据《1944年水资源条约》,墨西哥需向美国提供21.58亿立方米水量 [2] - 美国每年向墨西哥输送18.5亿立方米水量 [2] - 墨西哥因干旱面临履约压力,美方多次指责墨方未如期交付 [2] 长期战略 - 需加强气候适应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长期气候战略 [3] - 探索建立统一的水资源协调机制,扩大绿色基础设施投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