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英雄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追寻“钢铁战士”的生命足迹
人民日报· 2025-11-07 06:11
为了更贴近杨靖宇的人生足迹,我们随马继志一同寻访英雄战斗过的地方。在靖宇县的一片山林中,马 继志静立良久,弯腰抓取了一把冻土,轻声说:"爷爷就是在这里,用生命替我们挡住了敌人。我们也 应该为这片土地做些事情。" 2025年9月3日,北京,宽阔的长安街上,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承载历史荣光,接受检阅,"杨靖 宇支队"战旗赫然在列。 吉林长春,电视机前,马继志的目光追随着荧幕中的旗帜,久久未曾移开:"如果爷爷和东北抗联将士 们看到的话,一定会感到欣慰。" 这是《我的爷爷杨靖宇》(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后,我们拜访马继志时的场景。两年前,为拨开 历史尘烟,我们开启了与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将军之孙马继志的漫长对话。在讲到爷爷壮烈牺牲后, 敌人剖开他的胃却只发现枯草、树皮和棉絮时,马继志几度哽咽,眼泪落在手中的"传家宝"——一块斑 驳的桦树皮上。 作为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的教师,我们曾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讲起杨靖宇的事迹。但在写作本书时, 马继志口述的很多细节,是我们从未了解的:少年跃登宋代点将台,立志效仿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 山缺";桦树林间创作战歌,让不识字的战士理解抗战救国的道理……马继志口中的爷爷,是令敌 ...
深情凝铸“清澈的爱”
人民日报· 2025-11-02 06:31
雕塑创作背景与主题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受和田县委托创作以“问勇”为主题的大型公共雕塑旨在传承弘扬英雄精神 [2] - 创作核心理念是理解一个让母亲骄傲的儿子而非塑造概念中的英雄通过研读英雄日记和照片来把握人物情感 [3] - 主创团队亲赴新疆昆仑山脚下体验边境环境以深刻理解“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沉重与热爱 [3] 雕塑艺术设计与结构 - 雕塑分为前景和背景两部分前景为写实的陈祥榕铜像力求肖似并呈现其混合少年稚气与英雄气概的坚毅神态 [3] - 背景用花岗岩营造昆仑山脉意象层叠山势向中心聚拢以硬朗轮廓象征国土不可侵犯 [4] - 在主峰中以镂空剪影方式刻出四位牺牲战士群像象征英雄从集体中走来背后是千千万万守护者 [4] 材质运用与象征意义 - 前景铜像采用化学热着色的青铜呈现沉稳炽热的红棕色象征英雄热血与不朽精神 [5] - 背景山脉采用粗犷坚硬的花岗岩承载昆仑山脉的雄浑与岁月的永恒 [5] - 两种材质碰撞丰富视觉层次并增加情感厚度 [5] 作品意义与影响 - 该雕塑被定位为一座精神丰碑和开展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5] - 创作过程对艺术工作者而言是一次艺术锤炼和精神洗礼通过艺术语言回答英雄母亲的追问 [5] - 雕塑落成于新疆和田问勇广场使英雄形象永驻英雄精神闪耀 [2]
大型民族歌剧《同心结》在辽宁大剧院上演
辽宁日报· 2025-10-24 09:01
歌剧《同心结》演出概况 - 大型民族歌剧《同心结》于10月23日晚在辽宁大剧院上演 [1] - 演出由天津音乐学院打造,为观众带来艺术盛宴 [1] 演出团队与主创信息 - 该剧由天津音乐学院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领衔主演 [1] - 全院200余名师生共同参演该歌剧 [1] 歌剧内容与背景 - 歌剧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历史背景 [1] - 通过“救孤”、“出征”、“牺牲”等情节展现黄继光从普通战士到战斗英雄的成长轨迹 [1] 制作历史与成就 - 歌剧《同心结》是在保留1981年原作精髓基础上的创新复排 [1] - 该剧自2023年复排以来,已在全国巡演30余场 [1] - 该剧斩获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 [1] 演出组织与安排 - 此次演出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退役军人厅主办 [1] - 演出于今晚在辽宁大剧院继续上演 [1]
擎起英雄旗帜 续写时代新篇
人民日报· 2025-10-18 06:13
军事精神传承与学习 - 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田家会英雄连”官兵将学习“刘老庄连”先进典型与“赓续红色血脉 当好英雄传人”讨论相结合,举办“烽火讲堂” [1] - 海军第四十八批护航编队将“刘老庄连”视为全面提高打赢能力的突出代表,在强军实践中不断练强战斗本领、练实战斗作风 [1] - 北部战区空军某部官兵将学习“刘老庄连”先进事迹与深化政治整训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专题学习讨论,强调坚守阵地、勇挑重担 [1] 多样化军事单位响应 - 火箭军某部官兵在“地下龙宫”中进行密闭生存训练时集体学习了“刘老庄连”先进事迹,讨论后迅速投入跨昼夜演练并完成多轮导弹测试任务 [1] -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部组织官兵深入学习“刘老庄连”先进事迹,表示要聚焦主责主业,保持引而待发的战备状态 [2] - 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学员开展“弘扬英雄精神 铸牢忠诚之魂”主题讨论,驻边疆学员表示要全力守护山河安宁 [2] 社会与民兵组织反响 - 江西吉安青原区组织200余名民兵在敖上村无线电训练班旧址聆听“刘老庄连”英雄事迹,表示要将精神融入练兵备战、拥军支前等工作 [2] - 山东济南历下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机关党支部学习“刘老庄连”先进事迹,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 “刘老庄连”先进事迹经宣传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网络上出现“向‘刘老庄连’学习”、“英雄精神,代代相传”等大量留言 [2] 精神激励与时代意义 - “刘老庄连”的英雄事迹被概括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复兴之路上拼搏奋进、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3] - 英雄的旗帜和精神被描述为猎猎招展、永不磨灭,具有持久的激励作用 [3]
永远的番号!致敬英雄的“刘老庄连”
人民网· 2025-10-16 19:39
历史传承与荣誉 - 82名勇士于82年前同日殉国 战后当地选送82名优秀青年补充连队 实现全员补齐 [2] - 连队战旗在九三阅兵中第3次接受检阅 在思政课活动中由副连长王宸一高擎展示 [2] - 连队战斗编号从最初83号延续至6679号 体现英雄精神的代代相传 [2]
走进董存瑞烈士纪念馆
中国环境报· 2025-10-16 16:1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参观董存瑞烈士纪念馆的经历 缅怀董存瑞等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强调红色基因和英雄精神的传承 并感慨当今幸福生活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1][2][3] 董存瑞烈士陵园与纪念馆概况 - 董存瑞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隆化县城西北 在清朝康熙皇帝行宫旧址上修建 [1] - 馆外有松柏 董存瑞舍身报国瞬间的铜像以及高19米象征其牺牲年龄的花岗岩纪念碑 气氛庄严肃穆 [1] - 馆内陈列共8个部分 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现董存瑞成长之路 [2] 董存瑞英雄事迹与生平 - 董存瑞出身贫寒 当过儿童团长 为八路军送信 掩护抗日干部 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2] - 董存瑞16岁参加八路军 在解放战争之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经历多次战斗屡立战功 牺牲时年仅19岁 [2] - 其手托炸药包的形象是其壮丽青春的一瞬 英雄事迹在河北省怀来县和隆化县均有纪念场所 [1][2] 英雄精神的传承与时代景象 - 展馆内还陈列了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欧阳海等不同时期的英雄故事 [3] - 同样有从隆化县参军的青年王尚明 麻万 高凤国在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受威胁时献出生命 [3] - 当今社会居民晨练 学生上学等幸福安稳的景象 被认为是对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最好的告慰 [3]
杨靖宇形象的首度真实塑造
辽宁日报· 2025-10-15 11:10
文章核心观点 - 1946年《东北日报》刊登的通讯《杨靖宇和他的队伍》首次以真实、详尽的笔触塑造了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及其队伍的形象,完成了从传奇传说到有血有肉历史人物的转变 [2][3][7] - 该报道通过大量鲜活的故事、细腻的现场描写和传神的细节,不仅展现了核心的新闻价值,更为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史留存了珍贵的历史底稿,其价值已远超新闻本身 [7] 杨靖宇形象塑造 - 记者魏东明通过实地采访,对杨靖宇形象进行首度真实塑造,纠正了此前依据传闻创作的“身材细长面貌清癯”、因伤致残被抬着指挥等失实描写 [2][3] - 真实描述杨靖宇体格高大健壮,总是精神奕奕,并非清瘦衰弱,确乎总是亲自指挥作战,但并不残废 [2][3] - 透过日常细节勾勒杨靖宇性格特质,面对无理取闹的队员最多只说一句“你真糟糕”然后继续耐心说服,其带口音的“孩子”(鞋子)和“割”(搞)成为队员亲切模仿的趣谈 [3] 领导艺术与人才培养 - 杨靖宇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组建了由12岁至16岁少年组成的“少年铁血队”,认为“小孩子是要做中国的主人翁” [4] - 善于培养后备力量,常跟少年铁血队队员讲话,教他们学习政治和文化,督促他们以《抗日千字文》为课本,每天清晨到林中面对大树练习演讲 [4] - 注重实践锻炼,安排队员向老百姓宣传抗日,在水甸子行军时组织他们用山海棠果慰劳战友,以歌声鼓舞士气,在突围战中用孩子们能理解的“骨碌着走”教他们“匍匐前进” [4] 历史背景与斗争历程 - 报道记述的时间段为农历1938年六月至1939年正月,正值日伪军推行“三年治安肃正计划”,抗联活动空间被不断压缩的最困难年头 [6] - 杨靖宇亲自领导小部队到处游击,在绝境中取得了通辑铁路破袭战、岔沟突围战、大蒲柴河战斗等一系列胜利 [6] - 以文学化语言再现枪林弹雨的岁月,“这年秋天的日子是用子弹打发过去的 他们每天经过二次到四次的战斗,用子弹开路,用生命换饭吃和住处” [7] 民心所向与历史价值 - 特别突出百姓对东北抗联的衷心拥戴,如全村老百姓扶老携幼来追队伍,求神拜佛保佑抗日联军得胜 [7] - 民间传言“机关枪在警狗手里不响,一到中国军队手里就肯出力气了”,朴素而深刻地反映了民心所向 [7] - 报道以五千余字的篇幅,运用大量鲜活的故事和细腻的现场描写,其真实、详尽的笔触为抗战史留存了珍贵的历史底稿 [7]
舞英雄,做英雄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英歌舞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 英歌舞流行于广东潮阳、普宁等地,其历史可溯源至古代中原的祈福典礼,后与潮汕民俗交织蜕变[2] - 明代受《水浒传》英雄传奇影响,舞蹈融入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的英雄气魄,构筑起以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为角色的壮阔舞阵[2] - 明清时期潮汕尚武之风盛行,武术汇入英歌舞,增加独特的槌法与阵法,形成舞武结合的特色[2] 英歌舞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 英歌舞阵法多变,如双龙出海、猛虎下山、粉蝶采花,角色包括画着蛇花脸的时迁和司鼓装扮的宋江等[3] - 舞蹈迭代发展的内核是英雄精神,从古代结合忠孝节义与民间侠义,到当代融入抗疫英雄、消防勇士等楷模形象[3] - 舞蹈承载华夏儿女的情感记忆,渲染一往无前、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4] 英歌舞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 - 2024年6月,普宁南山英歌队作为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广东活动周重头戏登场,继2024年春节首次亮相英国百年地标伯灵顿拱廊后再次惊艳国际友人[2] - 2024年陈来发带领南山英歌队亮相英国伦敦,6分钟表演《英歌雄风》在伦敦街头吸引逾70万人围观,得到英国国王查尔斯赞扬[4] - 2025年春节,广东潮阳西门英歌队一行25人赴德国、法国参加“欢乐春节”活动,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表演吸引20余万人齐聚[4][5] 英歌舞的现代创新与融合发展 - 近年来英歌舞与街舞跨界创新融合,在《这!就是街舞》等综艺舞台上进行试验性呈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破圈对话[5] - 舞蹈动作与街舞Breaking的Power Move、Krump等形成呼应,将东方武舞与西方街头的原始力量感融合[5] - 2025年广东卫视春晚上的摇滚英歌保留传统鼓点震撼,同时巧妙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积极回应当代审美[5] 英歌舞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 - 英歌舞在潮汕地区不仅是地方民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传承,当地有“锣鼓响,心蓬浅”的俗语[2] - 文化传承被视为代际的精神传承,七旬老艺人捐建英歌传习所,华侨新生代在海外排演“中华战舞”[5] - 英歌舞与希腊扎隆戈舞等世界“英雄之舞”形成跨越山海的呼应,共同展现对勇气与尊严的坚守[4]
演训场,声声答“到”诉忠勇
人民网· 2025-10-07 09:00
英雄精神传承与部队建设 - 公司通过特殊点名仪式,在重大节日、任务和场合组织官兵向英雄黄继光报到,以呼点烈士名字和汇报思想的方式激励官兵争做忠勇战士[1] - 公司坚持弘扬红色家风,通过举办强军故事会、官兵恳谈会等活动宣传新时代黄继光传人典型事迹,引导官兵争做英雄旗手和好班长[2] - 英雄精神已转化为部队的红色家风,成为官兵矢志报国的精神动力,展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忠诚与勇敢[4] 军事训练与人才培养 - 公司官兵连续数月进行高强度驻训,始终保持高昂士气,决心高标准完成演训任务[1] - 新兵黄博在班长骨干帮助下通过半年自我加压和刻苦训练,各项成绩稳步提升并在同批战友中脱颖而出[1] - 黄继光班永远为老班长保留一张床铺,部队外出驻训时铜像和床铺一同携带,激励战士时刻努力提升本领[2] 家族传统与精神感召 - 黄继光家族立下家规要求凡符合条件的黄氏子孙必须参军,多年来已有18名适龄青年参军服役[2] - 连队举行新兵入家谱仪式,黄博等10名新战士获得独属的英雄传人编号,黄博成为第3966名英雄传人[2] - 官兵将黄继光牺牲前寄给母亲的家书照片带到驻训场,通过重读英雄家书激发战斗精神[3]
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
人民日报· 2025-10-04 10:04
纪念活动与仪式 - 2024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1] - 2014年起,9月30日被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此后每年总书记均出席纪念活动 [1] - 202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授予"人民卫士""人民艺术家""人民科学家"等称号 [7] 英雄精神与历史传承 - 从1921年到1949年,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有名可查的烈士达370多万人 [3] - 2014年以来,我国已迎回101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2024年9月有30位烈士遗骸在歼-20护航下乘运-20专机返回祖国 [4] - 国家通过设立烈士纪念日、颁布英雄烈士保护法、完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等方式铭记和捍卫英烈 [6] 新时代英雄模范 - 许振超从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当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其创造的"振超效率"享誉世界 [8] - 黄大年辛勤奉献、顽强攻关,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作出突出贡献 [8] - 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遍访195户贫困户,于2019年在脱贫攻坚一线牺牲,年仅30岁 [9][10] - 王继才从1986年起接受守岛任务,在面积仅0.013平方公里的开山岛上坚守32年,直至2018年去世 [12] - 原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王杰在60年前组织训练时,为保护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安全,扑向炸药包牺牲,年仅23岁 [14] 英雄精神的弘扬与实践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英雄辈出则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 [2] - 英雄精神体现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各个领域 [8][15] - 新时代通过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使英雄模范找到用武之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