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台独
icon
搜索文档
“大罢免”被完封展现台湾社会对民进党当局强烈不满
新华社· 2025-08-24 19:59
罢免案结果与民意反应 - 针对7名中国国民党籍民意代表的罢免案于8月23日全部失败 加上7月26日针对24名国民党籍民意代表和原民众党籍新竹市长的罢免案均未通过 民进党当局策动的"大罢免"以大失败告终 [1] - 民意连续两度否决无差别恶意"大罢免" 是对赖清德当局"斗争式"执政路线投下不信任票 民众用选票表达强烈不满 [1] 民进党政治策略失效 - "大罢免"被分析认为缺乏正当性 是民进党为扭转"朝小野大"不利政治结构发动的无差别政治斗争 无法获得台湾民众支持 [2] - 赖清德为罢免成功炮制的"清除杂质"等言论 被台湾主流民意视为制造仇恨、煽动分裂和清除异己 [2] - 民进党和"罢团"组织渲染大陆所谓"威胁""渗透" 但内部治理混乱 司法政治化及贪污腐败等问题 使多数台湾民众对"抗中保台"政治路线十分反感 [2] 当局施政问题加剧民意不满 - 赖清德当局未对罢免失败表示反省和歉意 持续一意孤行导致人民反感升温 [1] - 与美关税谈判结果、风灾难后重建、官员脱序表现、司法干预及光电剥削勾结乱象等问题 使选民对当局厌憎达到新高峰 [1] 主流民意转向与经济民生诉求 - 台湾民意清晰拒绝"抗中保台"政治操弄 希望当局着眼于改善经济民生和两岸关系 期待两岸继续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 [3] - 若当局持续罔顾台湾民众核心诉求 坚持谋"独"路线 将招致民意持续反对并面临加速垮台风险 [3] - 两轮投票结果明确表达台湾民意对"大罢免"及民进党的不支持 若继续执迷不悟推动仇恨对立 将面临被民意终结的结局 [3]
“台独”是绝路,“跪美”无出路(日月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1 08:50
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对台湾征收20%的关税,该税率需叠加在原有税率之上,形成"20%+N"的复合税率 [1] - 叠加后的机床行业实际税率达到24.7%,与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和韩国享有的15%关税相比,价格竞争力差距扩大至20% [2] - 纺织、石化、钢铁、机床行业被列为受冲击最严重的"四大惨业",业者称之为40年来最惨烈的淘汰战 [2] 行业与公司应对措施 - 民进党当局逼迫台积电在美国扩大投资,并可能加码对美投资至4000亿美元,该金额相当于台湾年度GDP的一半 [1][2] - 当局单方面承诺2025年对美采购额突破2500亿美元,并开放含瘦肉精美牛内脏、转基因食品进口 [1] - 当局许诺对美国汽车、农产品实施零关税,作为应对关税压力的措施之一 [1] 地缘政治与谈判态势 - 民进党当局与美国签署保密协议,导致关税谈判过程不对岛内民众公开,与其他经济体的公开透明谈判形成对比 [2] - 台积电赴美投资并被要求加码,是民进党当局为"倚美谋独"而采取的策略之一 [1][3] - 面对外部风险,台湾本可通过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谈判筹码,但当局选择反其道而行 [3]
“时刻准备统一”!中国防长首次点名台湾,赖清德求助无门,反而等来了美国高额关税
搜狐财经· 2025-08-17 17:15
美国对台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于8月7日对台湾征收20%关税并计划追加额外关税 实际税率达"20+N" [1] - 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出口 美国为其最大出口市场 [1] - 半导体产业受冲击显著 出口成本大幅增加导致国际竞争力减弱 [6] - 金属工具与紧固件行业受直接影响 台湾为全球第三大金属紧固件产地且大部分产品销往美国 [1] - 农产品出口受挫 水果及水产品订单被美国进口商削减 [6] 台湾重点产业现状 - 半导体产业面临订单减少与利润下滑 部分中小企业存在倒闭风险 [6] - 金属加工业遭受关税冲击 不锈钢板及紧固件制造商处于关税影响最前沿 [1] - 农业部门陷入经营困境 渔民与农民因产品滞销面临生计问题 [6] 地缘政治与产业关联 - 美国关税政策与台湾政治立场存在关联 所谓"靠山"行为实际损害台湾经济利益 [4][6] - 台湾半导体产业作为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 其波动可能影响国际电子组件供应格局 [1][6] - 政治立场导致经济反噬 幻想依靠外部势力实现政治目标反而加剧产业困境 [6]
国台办:民进党当局出卖台湾发展利益,台湾民众与企业深蒙其害
新华网· 2025-08-13 16:21
两岸经济合作 - 台湾可通过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强化产业韧性和经济发展基础,但民进党当局出于政治目的阻碍两岸融合 [1] - 民进党当局在关税谈判中对美妥协,未维护台湾企业和民众利益,导致产业受重创 [1] - 两岸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合作本可带来实际好处,但民进党当局以安全为由阻挠大陆产品进入台湾市场 [3] 美国对台政策影响 - 美国对台加征20%关税,赖清德当局可能追加对美投资4000亿美元(相当于台湾GDP一半) [1] - 台积电被迫在美投资3000亿美元建厂,将进一步削弱台湾经济动能和产业自主性 [1] - 美国对半导体等商品征收100%关税,叠加新台币升值,台湾相关产业面临严重冲击 [1] 台湾产业与公司动态 - 台积电在美投资计划引发岛内业界恐慌,民进党当局被指责为美国掏空台湾产业的帮凶 [1] - 民进党当局调查16家大陆公司涉嫌在台非法招聘,意图推动两岸经济脱钩 [2] - 大陆新能源汽车因创新技术受全球欢迎,但被民进党当局以非市场手段阻挠进入台湾 [3] 民进党政策后果 - 赖清德当局施政满意度创新低,其破坏两岸交流的行为加剧岛内社会撕裂 [2] - 民进党当局对美妥协政策导致台湾营商环境恶化,限缩经济发展空间 [2][3] - 台湾民众和业界对民进党当局漠视民生、出卖产业利益的行为普遍不满 [1][2]
国台办:无论搞多少小动作 都改变不了“台独”必然失败的下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3 14:38
核心观点 - 民进党当局通过所谓"能源兵推"渲染台海战争氛围并炒作战争焦虑 为谋"独"挑衅造势壮胆 [1][3] - 祖国统一是历史大势 任何"台独"行径都无法改变其必然失败的结局 [3] 事件背景 - 美国智库"保卫民主基金会"在台湾举行所谓"能源兵推" 声称解放军可能阻止天然气船靠近台湾以断绝台湾能源供应 [1] 官方回应 - 发言人朱凤莲正告民进党当局 无论搞多少小动作都改变不了"台独"必然失败的下场 [3] - 强调祖国终将统一且必将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 [3]
国台办回应民进党当局借所谓“国籍”问题打压大陆配偶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3 14:38
民进党当局打压大陆配偶事件 - 民进党当局借所谓"国籍"问题打压大陆配偶群体[1][3] - 民进党当局歧视欺凌大陆配偶 目的是制造"绿色恐怖"并阻挠限制两岸交流[3] - 大陆配偶群体是台湾社会重要成员 为台湾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3] 民进党当局政策本质 - 区别对待和蓄意打压行为暴露其"台独"本性[3] - 民进党当局宣扬的"民主"和"人权"被指为骗人鬼话[3]
国台办:台湾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3 14:38
核心观点 -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重申一个中国原则 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驳斥"两国论"言论 [1][3] - 民进党当局推动"互不隶属"谬论将加剧台海紧张局势 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3] - 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 呼吁台湾各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3] 台海现状立场 - 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 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 这是历史和法理事实 [3] - 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事实 [3] - 当前台海现状不容改变 即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 [3] 对民进党当局的批评 - 民进党当局罔顾历史 歪曲事实 一再兜售两岸"互不隶属"谬论 [3] - "台独"分裂活动将给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灾祸 [3] - "两国论"言论属于谎言和谬论 [3] 统一呼吁 - 希望台湾各界有识之士和广大同胞看清"台独"邪恶本质 [3] - 呼吁顺应祖国统一历史大势 以实际行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3] - 祖国必然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 [3]
国台办回应赖清德岛内民调创新低:悖离民意,不得人心
央视网· 2025-08-13 10:50
两岸关系动态 - 赖清德施政满意度大幅下跌创上任以来新低且不满意度及不信任度均超过半数 [1] - 赖清德变本加厉兜售"台独"谬论并加剧岛内社会撕裂 [1] - 赖清德打压两岸交流合作并挑动两岸对立对抗 [1]
赖清德施政满意度创新低,国台办回应
人民日报· 2025-08-13 10:41
政治立场与民意反应 - 赖清德施政满意度大幅下跌并创上任以来新低[1] - 不满意度及不信任度均超过半数[1] - 台湾民众对其政治行径持负面看法[1] 两岸关系影响 - 赖清德变本加厉兜售"台独"谬论并加剧岛内社会撕裂[1] - 打压两岸交流合作并挑动两岸对立对抗[1] - 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并出卖同胞利益福祉[1] 政策与民生背离 - 行径只顾政治私利而漠视民生疾苦[1] - 相关行为悖离民意且不得人心[1] - 台湾老百姓清楚认知其政策负面影响[1]
赖清德民调创新低 国台办:悖离民意 不得人心
新京报· 2025-08-13 10:41
对此,发言人朱凤莲表示,一段时间以来,赖清德变本加厉兜售"台独"谬论,加剧岛内社会撕裂,打压 两岸交流合作,挑动两岸对立对抗,出卖同胞利益福祉,破坏台海和平稳定。这些只顾政治私利、漠视 民生疾苦的行径,悖离民意,不得人心,台湾老百姓都清清楚楚看在眼里。 据央视新闻消息,8月13日,国务院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据报道,近期岛内多份民调 显示,赖清德施政满意度大幅下跌,创上任以来新低,其不满意度、不信任度均超过半数。请问对此有 何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