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

搜索文档
培养AI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师说)
人民日报· 2025-05-20 05:48
教育行业AI人才培养 - 培养AI时代拔尖创新人才需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锚定宽口径 厚基础 重能力 求创新的培养方向 引导学生主动掌握AI技术[1] - 需聚焦科技前沿 社会热点和产业需求 通过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甄别判断 知识建构 开放协同四大核心能力[1] - 构建AI与高校优势专业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态 关键要素包括课程设计 教材编写 师资建设等系统性工程[1] 高校AI课程体系创新 - 某校创设覆盖本研全学段的"AI-BEST"课程体系 包含AI通识基础 专业核心 学科进阶 垂域应用四大课程序列[2] - 采用"课堂学理论+实践用技术+探索求创新"三维培养模式 显著提升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信心与胜任力[2] - 推出覆盖所有学科的"X+AI"双学位项目 利用综合性高校学科优势搭建交叉培养通道[2] 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 - 通过生物医学与AI算法 人文社科与智能技术等跨学科碰撞 建立项目式学习与团队协作机制[2] - 在学科交叉"试验田"中培养学生打破学科壁垒的能力 锤炼复合型思维 培育交叉科研生力军[2] - 教育机构应主动运用AI技术 找准教育 科技 人才三者协同点 引领教学改革方向[2]
新增本科专业怎么选 院长手把手带你看懂新专业
环球网· 2025-05-14 11:13
教育部2024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 - 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增列29种新专业,强化对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响应[1] - 新增专业包括海洋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健康与医疗保障、低空技术与工程等[1][3][4][6][16]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 - 同济大学整合原有专业设立新专业,培养兼具海洋科学和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3] - 专业注重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强化科学与技术融合,解决海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3][11] - 回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培养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11][12]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 - 重庆邮电大学设立该专业应对产业人才短缺,成渝地区2025年电子信息集群规模将突破2.2万亿元[4][5] - 2025年全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达30万,年毕业生仅3万余人,就业率近100%且薪资竞争力强[8][9] - 培养擅长制造技术、精通工艺、掌握设备操作的高素质人才,解决"卡脖子"难题[5][17][18]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 - 北京科技大学设立国内首个交叉工程类该专业,设置可持续材料和低碳冶金方向[6][13] - 未来5-10年"双碳"人才需求将井喷,仅冶金等行业需求就达百万人量级[9][13] - 实施本硕/本博贯通培养,毕业生可进入碳交易所、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9][13][14]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 北京理工大学设立该专业服务国家低空经济战略,预计2026年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5][7][16] - 专业涉及飞行器设计、导航控制、交通管理等领域,人才缺口巨大[5][16] - 规划2024-2027年进入国内优势地位,2030-2035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7][16] 健康与医疗保障专业 - 重庆医科大学设立该专业应对老龄化挑战,创新"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培养模式[6][14] - 融合医学、管理学和保险学,培养懂健康管理、精医疗保障的复合型人才[6][14] - 毕业生可从事医保管理、健康保险核保理赔、政策开发评估等工作[15]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面对AI的发展要有定力
南方都市报· 2025-05-13 16:13
教育理念创新 - 西湖大学提出"破均值、拓方差"育人理念,旨在打破中国学生"均值很高,方差很小"的同质化现状,通过解放思维惯性、重塑评价标准、重构教育生态来培养创新型人才[7] - 该校倡导"带着人类关怀的问题解决者"培养目标,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鼓励学生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5] - 教育创新实践与校长施一公的"育人"设想高度一致,过去七年持续深化落实[5] 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 彻底改革"唯论文"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不以论文数量、引用率或期刊影响因子为核心指标,而是关注研究的前沿性和实质性进展[6] - 通过多维度的制度设计打破量化桎梏,推动学术研究回归本质,尤其重视那些可能无法发表在顶尖期刊但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突破[6] - 容忍不确定性的制度设计与鼓励非常规思维的文化培育相结合,使重大创新成为概率事件的必然[7]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对 - 在AI时代坚守科学本源,强调学生应掌握基础知识、根本技能和科学方法论,用批判性思维理解世界而非被AI发展所迷惑[10] - 培养目标聚焦于能理解、运用并最终改变AI的人才,认为正是这类具备扎实基础和创新思维的人群推动了AI发展[10] - 通过跨学科壁垒打破和非常规思维包容,构建适应AI时代的前瞻性育人逻辑[4][10] 办学战略与城市协同 - 选择深圳作为重要生源地,因其改革开放精神与西湖大学的改革使命高度契合,形成理念相契、使命相承的协同效应[8] - 办学规模坚持总量控制,本科教育将逐步扩大但最终稳定在每年几百人规模,保持"小而精"的特色[9] - 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发挥"鲶鱼效应"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促进传统大学与新型院校的生态互补[9] 基础教育联动实践 - 校长施一公亲自走进深圳中学等基础教育机构开展对话,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思维碰撞,推广创新人才培养理念[4] - 通过"离经叛道式思考"等议题引发中学生共鸣,验证"拓方差"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适用性[4] - 活动展示AI时代下突破性育人逻辑的落地实践,形成教育理念从高等向基础教育的渗透路径[4]
“励行”科研导师引领,南大探索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扬子晚报网· 2025-05-02 18:39
科研是不断探索未知、发现新知的旅程。为系统化推进早期科研训练,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于2024年12月启动了"励 行"科研导师计划,邀聘来自全校部分理工科学院的11名优秀教师担任首批"励行"科研导师,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小班化的项目制课程,引领低年级本科 生开启科研逐梦之旅。快半年的时间过去,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记者应邀对导师和学生们进行了回访。 第一节课,他们授课内容就"不走寻常路" 第一课上,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赵劲和同学们聊起了"答案"。"科研课题通常没有标准答案,但有许多答案,不同解决方案。我将借鉴真实科研团队的管 理经验,将学生们的课程安排与实际科研生态更好地对接。" 从量子力学到神经科学,从人工智能到材料化学,记者注意到,首批11位"励行"科研导师在授课时充分打通了理工学科之间的壁垒,提供了"前沿可感 知、路径可选择"的早期科研体验。 "首批'励行'科研导师都来自理工医科院系,有着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前沿的科研视野和卓越的学术影响力。期待他们今后能够带着 本科生更好地进行科研兴趣探索。"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新生学院执行院长、匡亚明学院院长王骏介绍,"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