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学术浮躁之风必须狠刹
新华社· 2025-05-22 16:23
学术浮躁现象 - 学术界存在急功近利问题,类似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等事件频发,背离科学精神并危害学术生态[1] - 学术研究需长期投入,追求进度和数量导致大量低质重复的"复制品""劣质品",浪费资源且影响创新实效[1] 评价体系问题 - 现行考核制度以论文和项目数量为核心,职称晋升、评奖等均与之挂钩,形成"以数字论英雄"的单一评价体系[1] - 短期功利化考核指标(如表格报告)与基础学科研究规律矛盾,科研人员难以专注[1] - 非科研人员(如高校辅导员、医生)也被卷入论文考核,加剧学术浮躁[1] 改革方向 - 需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论文和项目权重[2] - 部分高校已探索多元评价体系,需全面反映成果创新水平及实际经济社会贡献[2] - 强化"代表作"制度,区分长期突破与短期成果,支持科研人员攻克难题[2] 配套措施 - 健全青年科研人才权益保障机制,创造良好学术条件[2] - 持续搭建科研诚信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2]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面对AI的发展要有定力
南方都市报· 2025-05-13 16:13
教育理念创新 - 西湖大学提出"破均值、拓方差"育人理念,旨在打破中国学生"均值很高,方差很小"的同质化现状,通过解放思维惯性、重塑评价标准、重构教育生态来培养创新型人才[7] - 该校倡导"带着人类关怀的问题解决者"培养目标,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鼓励学生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5] - 教育创新实践与校长施一公的"育人"设想高度一致,过去七年持续深化落实[5] 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 彻底改革"唯论文"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不以论文数量、引用率或期刊影响因子为核心指标,而是关注研究的前沿性和实质性进展[6] - 通过多维度的制度设计打破量化桎梏,推动学术研究回归本质,尤其重视那些可能无法发表在顶尖期刊但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突破[6] - 容忍不确定性的制度设计与鼓励非常规思维的文化培育相结合,使重大创新成为概率事件的必然[7]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对 - 在AI时代坚守科学本源,强调学生应掌握基础知识、根本技能和科学方法论,用批判性思维理解世界而非被AI发展所迷惑[10] - 培养目标聚焦于能理解、运用并最终改变AI的人才,认为正是这类具备扎实基础和创新思维的人群推动了AI发展[10] - 通过跨学科壁垒打破和非常规思维包容,构建适应AI时代的前瞻性育人逻辑[4][10] 办学战略与城市协同 - 选择深圳作为重要生源地,因其改革开放精神与西湖大学的改革使命高度契合,形成理念相契、使命相承的协同效应[8] - 办学规模坚持总量控制,本科教育将逐步扩大但最终稳定在每年几百人规模,保持"小而精"的特色[9] - 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发挥"鲶鱼效应"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促进传统大学与新型院校的生态互补[9] 基础教育联动实践 - 校长施一公亲自走进深圳中学等基础教育机构开展对话,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思维碰撞,推广创新人才培养理念[4] - 通过"离经叛道式思考"等议题引发中学生共鸣,验证"拓方差"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适用性[4] - 活动展示AI时代下突破性育人逻辑的落地实践,形成教育理念从高等向基础教育的渗透路径[4]
奇葩论文背后:要诚信,也要合理化晋升制度
经济观察报· 2025-05-09 20:42
当然,我们还要追问是什么滋生了造假动机,这不是为学术不诚信辩护,而是要厘清哪些制度客观 上催生了形式主义的蔓延。这背后其实是不合理的晋升机制。为了评职称,花钱在期刊上刊发论 文,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交易,也是对常识错误视而不见,或者根本 看不见的根源。但实际上,临床医生尤其是护士的晋升,需要这么多学术论文吗?护士是偏实践的 岗位,其经验更多来自临床护理实践;对于一线医生来说,其晋升和绩效考核的依据,医德医风和 诊疗水平也比论文更有说服力。 其实,很多医护人员都"苦论文"久矣。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临床工作本身并不觉得很累,或者说, 即便累也没太多怨言,但临床工作之外的各种繁琐杂事让他们苦不堪言,消耗了他们的精力和心 气。这种不必要的压力对医护队伍的建设没有益处。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就提出要科学设置评价 标准,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外语倾向,鼓励医务工作者扎根防病治病一线。如果能以这些 奇葩论文引起的舆论风暴为推动点,打破"唯论文"评价体系,重建符合行业规律的评价体系,用合 理的晋升制度引导医务人员用心把病看好,把病人照护好,对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医患信任的弥 合都是好事。 当这样的制 ...
高校教师,集体“倒贴做科研”?
虎嗅· 2025-05-09 06:03
国家级项目如今已是大多高校教师晋升考评任务单上的"硬通货"。 高校科研人,每年头等大事便是国自然项目的"申请之战",近两年资助率随申请人数激增而下跌,覆盖面广的青年C、面上项目的资助率更是"破历史新 低",面上资助率甚至"濒临红线"。刚刚公布的2025年国自然项目接收总量已经破43万,竞争再度加剧。 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中标"已非易事,但更残酷的真相是:不少申请人历经好一番艰难突围才拿到宝贵的资助,回过头算了算账,却发现 自己在项目上的投入成本,远远大于获资助金额。 国自然"倒挂",入不敷出? 社交平台关于"横向经费水涨船高"的讨论 图源 小红书 以医学口的青年C项目为例,资助金额通常在30万元左右。但项目"中标"所需的中科院一区文章的实验成本就可能高达30万元以上,加上其他论文和后续 发表费用,明显"入不敷出"。而面上项目的预期成果往往要求1~2篇一区论文,单篇成本甚至接近50万元,如今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额度也降至50万元左 右。 最终,科研人不得不面对"基金资助覆盖不了实验成本"的尴尬现实。更令人无奈的是,为了提升中标率,申请者需提前投入大量资金开展预实验,一旦申 请失败,这些投入便成为"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