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学术浮躁之风必须狠刹
新华社· 2025-05-22 16:23
学术浮躁现象 - 学术界存在急功近利问题,类似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等事件频发,背离科学精神并危害学术生态[1] - 学术研究需长期投入,追求进度和数量导致大量低质重复的"复制品""劣质品",浪费资源且影响创新实效[1] 评价体系问题 - 现行考核制度以论文和项目数量为核心,职称晋升、评奖等均与之挂钩,形成"以数字论英雄"的单一评价体系[1] - 短期功利化考核指标(如表格报告)与基础学科研究规律矛盾,科研人员难以专注[1] - 非科研人员(如高校辅导员、医生)也被卷入论文考核,加剧学术浮躁[1] 改革方向 - 需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论文和项目权重[2] - 部分高校已探索多元评价体系,需全面反映成果创新水平及实际经济社会贡献[2] - 强化"代表作"制度,区分长期突破与短期成果,支持科研人员攻克难题[2] 配套措施 - 健全青年科研人才权益保障机制,创造良好学术条件[2] - 持续搭建科研诚信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2]
施一公院士: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面对AI的发展要有定力
南方都市报· 2025-05-13 16:13
教育理念创新 - 西湖大学提出"破均值、拓方差"育人理念,旨在打破中国学生"均值很高,方差很小"的同质化现状,通过解放思维惯性、重塑评价标准、重构教育生态来培养创新型人才[7] - 该校倡导"带着人类关怀的问题解决者"培养目标,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鼓励学生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5] - 教育创新实践与校长施一公的"育人"设想高度一致,过去七年持续深化落实[5] 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 彻底改革"唯论文"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不以论文数量、引用率或期刊影响因子为核心指标,而是关注研究的前沿性和实质性进展[6] - 通过多维度的制度设计打破量化桎梏,推动学术研究回归本质,尤其重视那些可能无法发表在顶尖期刊但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突破[6] - 容忍不确定性的制度设计与鼓励非常规思维的文化培育相结合,使重大创新成为概率事件的必然[7]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对 - 在AI时代坚守科学本源,强调学生应掌握基础知识、根本技能和科学方法论,用批判性思维理解世界而非被AI发展所迷惑[10] - 培养目标聚焦于能理解、运用并最终改变AI的人才,认为正是这类具备扎实基础和创新思维的人群推动了AI发展[10] - 通过跨学科壁垒打破和非常规思维包容,构建适应AI时代的前瞻性育人逻辑[4][10] 办学战略与城市协同 - 选择深圳作为重要生源地,因其改革开放精神与西湖大学的改革使命高度契合,形成理念相契、使命相承的协同效应[8] - 办学规模坚持总量控制,本科教育将逐步扩大但最终稳定在每年几百人规模,保持"小而精"的特色[9] - 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发挥"鲶鱼效应"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促进传统大学与新型院校的生态互补[9] 基础教育联动实践 - 校长施一公亲自走进深圳中学等基础教育机构开展对话,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思维碰撞,推广创新人才培养理念[4] - 通过"离经叛道式思考"等议题引发中学生共鸣,验证"拓方差"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适用性[4] - 活动展示AI时代下突破性育人逻辑的落地实践,形成教育理念从高等向基础教育的渗透路径[4]
奇葩论文背后:要诚信,也要合理化晋升制度
经济观察报· 2025-05-09 20:42
医疗科研评价体系问题 - 福建省人民医院两位妇科医生发表的论文显示1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男性占比64%,存在明显数据造假[2] - 类似男性高危产妇、男性患卵巢癌等违背医学常识的论文屡见不鲜,严重损害医疗科研公信力[2] - 《中外医疗》期刊审稿流程流于形式,仅关注格式规范而忽视数据逻辑漏洞[2] 学术评价机制弊端 - 医护人员晋升机制过度依赖论文发表,催生灰色产业链[2] - 临床医生和护士的晋升标准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应更侧重医德医风和诊疗水平[2] - 国家卫健委2020年已提出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倾向,但执行效果有限[3] 行业改革方向 - 建议以奇葩论文事件为契机,推动重建符合医疗行业规律的评价体系[1][4] - 改革应引导医务人员聚焦临床诊疗和患者照护,而非形式化论文产出[4] - 合理的晋升制度将自然消除论文造假需求,切断灰色产业链生存空间[4] 医护人员现状 - 临床工作者普遍对非必要的论文压力感到疲惫,影响工作积极性[3] - 繁琐的行政事务消耗医护人员精力,不利于队伍稳定性建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