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学科学习
icon
搜索文档
中山大学:新增双学士学位项目
科技日报· 2025-06-18 08:42
招生规模与布局 - 2025年中山大学内地本科生招生计划增加至7845人 港澳台本科生招生规模保持在500人以上 [1] - 公司在广州 珠海 深圳三地设立校区 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格局 学科布局涵盖文理医工农艺 [1] 学科与专业设置 - 新增招生计划聚焦新兴交叉学科 国家紧缺学科及双学士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1] - 2025年强基计划新增药学(生物医药)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智能科学)培养方向 共招收12个强基专业(方向) 依托13个院系培养 [2] - 新增柔性电子 智慧农业 数字经济3个本科专业 [2] - 推出七大创新班 涵盖基础理科 新医科 新工科等领域 通过高考招生和院内遴选选拔 [2] 双学士学位项目 - 新增10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涉及X+人工智能 涉外人才类 生命健康类 湾区战略类四大领域 全国总计划招生210名 [2] - 双学士学位项目培养目标为开辟新型交叉人才培养路径 依托学科专业均具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分属不同学科门类 [4] - 培养方案采用单独编班 小班教学 专属跨学科融合课程占核心课程四分之一以上 学生需完成1篇融合性毕业论文 毕业获1张毕业证和1张学位证 [4] 招生政策 - 按院系专业招生 录取时确定院系 实施零调剂 不退档 认加分 无级差政策 [4] - 学生可通过新生二次遴选 转专业 辅修等途径规划学习 全校各院系专业提供跨学科学习机会 [4]
AI透视未来中小学教育的N个场景
中国青年报· 2025-06-09 08:17
AI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 - AI技术迭代升级导致基础教育面临新困惑,包括学生使用AI完成作业、教师使用AI备课等伦理问题[1] -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专家指出AI将深度重塑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影响远超表层应用[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强调AI推动教育创新,需转向自主式、沉浸式、跨学科学习模式[3] 跨学科学习实践案例 - 武汉神龙小学"星屿学院"建成3000平米未来学习中心,整合STEAM项目式学习与AI技术[4] - 学生通过AI学伴完成"AI火星救援车"项目,综合运用VR、编程、音乐创作等跨学科技能[5] - 新课标(2022版)明确将"跨学科""实践性"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核心路径,但实际教学存在资源整合难题[6] AI打破教育空间限制 -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联合腾讯、华为等企业共建5G实验室等11类开放式学习空间[9] - 上海制定AI教育实验室标准,遴选校外实践基地连接高校与企业前沿场景[9]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覆盖全国乡村学校,提供11万条资源解决课程覆盖问题[10] AI促进教育公平 - 甘肃"数字支教"项目组织1447名师范生为16个乡村振兴县提供远程教学[11] -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指出AI远程教育可激活山区学生艺术潜能[12] - 泉州"5G+专递课堂"累计开课3.9万节,实现城乡学生同步授课[12] 政策与生态建设 - 教育部发布《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等文件规范AI全学段教育[7] - 基础教育司建成全球最大数字平台,上线专属AI教育板块支持教学全环节[10] - 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AI时代需重构教育底层逻辑与全球合作生态[13]
“励行”科研导师引领,南大探索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扬子晚报网· 2025-05-02 18:39
科研是不断探索未知、发现新知的旅程。为系统化推进早期科研训练,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于2024年12月启动了"励 行"科研导师计划,邀聘来自全校部分理工科学院的11名优秀教师担任首批"励行"科研导师,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小班化的项目制课程,引领低年级本科 生开启科研逐梦之旅。快半年的时间过去,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记者应邀对导师和学生们进行了回访。 第一节课,他们授课内容就"不走寻常路" 第一课上,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赵劲和同学们聊起了"答案"。"科研课题通常没有标准答案,但有许多答案,不同解决方案。我将借鉴真实科研团队的管 理经验,将学生们的课程安排与实际科研生态更好地对接。" 从量子力学到神经科学,从人工智能到材料化学,记者注意到,首批11位"励行"科研导师在授课时充分打通了理工学科之间的壁垒,提供了"前沿可感 知、路径可选择"的早期科研体验。 "首批'励行'科研导师都来自理工医科院系,有着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前沿的科研视野和卓越的学术影响力。期待他们今后能够带着 本科生更好地进行科研兴趣探索。"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新生学院执行院长、匡亚明学院院长王骏介绍,"励行" ...
孩子大脑升级,家长焦虑卸载,美好共读时间就选这13本书 | 搜狐有好书亲子
搜狐财经· 2025-04-27 18:54
教育类图书推荐 儿童读物 - 《豆豆家族的魔法情商课·情绪力》运用色彩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将情绪可视化 帮助4-9岁儿童识别和化解情绪问题 [2][4] - 《小学生晨读美文》包含丰富题材的晨读素材 适合3-6年级学生培养语文能力和情感认知 [4][5] - 《在我长大之前》通过66个敏感问题引导1-6年级儿童解决成长困惑 内容设计温暖实用 [5][6] - 《好玩的生物-人体》以趣味插画和系统讲解带领6-12岁儿童探索人体奥秘 [6][8] - 《开课了!博物馆》采用跨学科方式讲解文物知识 帮助8-16岁儿童建立综合思维和知识体系 [8][10] - 《圆梦天宫:中国空间站的科技探索之旅》通过专业解说和插画呈现空间站细节 适合7岁以上儿童了解航天科技 [11][13] - 《超有料漫画资治通鉴》用漫画形式还原历史事件 帮助6岁以上儿童理解经典历史故事 [13][15] 家长读物 - 《立心之约:中学生AI微课十讲》通过思维实验培养青少年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 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 [16] - 《圆梦北大系列》提供中学生成长指导 同时启发家长反思教育方式 [16][18] - 《解码青少年脑发育》由心理学专家撰写 帮助家长理解青春期孩子大脑发育特点 [20] - 《陪伴也是一种疗愈》聚焦幼儿成长心理 引导家长通过阅读改善亲子关系 [21][23] - 《轻松应对100个育儿挑战》提供具体方法解决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常见育儿问题 [23][25] - 《反思性父母》提出"反思性养育"概念 指导家长在与孩子互动中保持情绪觉察 [25][27] 图书市场趋势 - 儿童教育图书呈现学科交叉趋势 如将神经科学与情商教育结合 [2][4] 或文物与多学科知识关联 [8][10] - 家长读物注重实用方法论 从脑科学[20]到具体场景解决方案[25]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 图文结合成为主流形式 包括专业插画[11][13]和漫画历史[15]等创新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