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学科学习
icon
搜索文档
中山大学:新增双学士学位项目
科技日报· 2025-06-18 08:42
招生规模与布局 - 2025年中山大学内地本科生招生计划增加至7845人 港澳台本科生招生规模保持在500人以上 [1] - 公司在广州 珠海 深圳三地设立校区 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格局 学科布局涵盖文理医工农艺 [1] 学科与专业设置 - 新增招生计划聚焦新兴交叉学科 国家紧缺学科及双学士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1] - 2025年强基计划新增药学(生物医药)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智能科学)培养方向 共招收12个强基专业(方向) 依托13个院系培养 [2] - 新增柔性电子 智慧农业 数字经济3个本科专业 [2] - 推出七大创新班 涵盖基础理科 新医科 新工科等领域 通过高考招生和院内遴选选拔 [2] 双学士学位项目 - 新增10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涉及X+人工智能 涉外人才类 生命健康类 湾区战略类四大领域 全国总计划招生210名 [2] - 双学士学位项目培养目标为开辟新型交叉人才培养路径 依托学科专业均具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分属不同学科门类 [4] - 培养方案采用单独编班 小班教学 专属跨学科融合课程占核心课程四分之一以上 学生需完成1篇融合性毕业论文 毕业获1张毕业证和1张学位证 [4] 招生政策 - 按院系专业招生 录取时确定院系 实施零调剂 不退档 认加分 无级差政策 [4] - 学生可通过新生二次遴选 转专业 辅修等途径规划学习 全校各院系专业提供跨学科学习机会 [4]
AI透视未来中小学教育的N个场景
中国青年报· 2025-06-09 08:17
AI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 - AI技术迭代升级导致基础教育面临新困惑,包括学生使用AI完成作业、教师使用AI备课等伦理问题[1] -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专家指出AI将深度重塑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影响远超表层应用[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强调AI推动教育创新,需转向自主式、沉浸式、跨学科学习模式[3] 跨学科学习实践案例 - 武汉神龙小学"星屿学院"建成3000平米未来学习中心,整合STEAM项目式学习与AI技术[4] - 学生通过AI学伴完成"AI火星救援车"项目,综合运用VR、编程、音乐创作等跨学科技能[5] - 新课标(2022版)明确将"跨学科""实践性"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核心路径,但实际教学存在资源整合难题[6] AI打破教育空间限制 -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联合腾讯、华为等企业共建5G实验室等11类开放式学习空间[9] - 上海制定AI教育实验室标准,遴选校外实践基地连接高校与企业前沿场景[9]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覆盖全国乡村学校,提供11万条资源解决课程覆盖问题[10] AI促进教育公平 - 甘肃"数字支教"项目组织1447名师范生为16个乡村振兴县提供远程教学[11] -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指出AI远程教育可激活山区学生艺术潜能[12] - 泉州"5G+专递课堂"累计开课3.9万节,实现城乡学生同步授课[12] 政策与生态建设 - 教育部发布《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等文件规范AI全学段教育[7] - 基础教育司建成全球最大数字平台,上线专属AI教育板块支持教学全环节[10] - 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AI时代需重构教育底层逻辑与全球合作生态[13]
“励行”科研导师引领,南大探索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扬子晚报网· 2025-05-02 18:39
科研导师计划启动 -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于2024年12月启动"励行"科研导师计划,邀聘11名理工科优秀教师担任首批导师,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小班化项目制课程 [1] - 计划旨在通过导师互动激发学生对理工科的兴趣,帮助学生明确学术研究方向并提供个性化生涯规划指导 [5] - 首批导师均来自理工医科院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前沿科研视野 [5] 跨学科科研培养模式 - 导师采用"不走寻常路"的教学方式,如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赵劲第一课讨论"科研没有标准答案"的理念 [2] -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袁洪涛教授接收跨学科学生,通过"陪伴式成长"和"设置明确目标"指导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状态 [4] - 11位导师授课时打通理工学科壁垒,提供"前沿可感知、路径可选择"的早期科研体验 [4] 项目制课程创新 - 数学学院副院长吴婷教授认为项目制课程让一年级学生对各学科方向了解更充分,将学习方法指导和科学兴趣激发融为一体 [7] - 项目制课程核心是用真实问题情境牵引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和能力训练,而非单纯改变教学形式 [7] - 计划将人文课程纳入项目制,文学院刘超教授提出以"科学想象力"为主题结合AIGC、诗歌创作等跨媒介形式 [7] 人才培养规划 - 学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关注低年级学科引导与高年级科研实践,优化项目制课程组织和评价模式 [8] - 通过学科交叉、文理融合整合课程内容,拓展国际科考和国内院所科研训练项目 [8] - 目标是探索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让学生创新火花自然迸发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