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法
搜索文档
新华全媒+|首次立法!国家公园筑起“法治屏障”
新华社· 2025-09-14 09:33
立法框架与实施时间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9月12日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 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1] 生态保护原则与措施 - 法律明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实行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 综合治理 [3] - 加强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努力实现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3] - 加大对与大熊猫高度伴生的川金丝猴 雪豹等珍稀物种的保护 [8] 管理体制设计 - 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5] - 统一核心在于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 [5] - 规范重点是要求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建立健全国家公园标准体系 [5] - 高效体现在建立健全相应机制 加强工作协同 实现信息共享 [5] 公众参与机制 - 法律明确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 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6] - 生态管护岗位应当优先聘用当地居民 [6] - 鼓励面向公众设立国家公园免费开放日 推动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6]
首次立法!国家公园筑起“法治屏障”
新华社· 2025-09-13 19:07
国家公园法立法框架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9月12日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 该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2] - 法律明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4] - 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实现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 要求国务院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加强工作协同与信息共享[6] 生态保护与监测机制 - 法律将"生态保护第一"作为核心理念 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4] - 加强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通过系统性安排提升生态保护效能[4] - 加大对珍稀物种保护力度 如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对川金丝猴、雪豹等高度伴生物种实施重点保护[10] 公众参与机制 - 法律鼓励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 开展多种形式生态环境保护教育[7] - 生态管护岗位优先聘用当地居民 设立国家公园免费开放日促进公众参与[7] - 推动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使参与渠道制度化和常态化[7]
十大亮点!自然资源部法规司解读国家公园法
央视网· 2025-09-13 13:26
国家公园法立法背景与意义 - 中国首部国家公园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于2025年9月12日审议通过 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 标志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阶段 [1] 国家公园法定概念 - 法律首次明确国家公园概念:由国务院批准设立 以保护国家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 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海区域 [2] - 保护对象为国家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 范围涵盖特定陆地与海洋区域 [2] 行政管理体制 - 确立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机制:国务院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地方政府承担经济社会发展等职责 [3] -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要求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机构加强工作协同与信息共享 [3] - 总体形成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特点 [4] 规划管理体系 - 构建三级规划制度: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总体方案(国务院批准)、国土空间规划(纳入监督系统)、总体规划(管理机构编制报批) [5][6] - 总体规划需明确保护目标、措施及生态修复与居民生活安排 [6] 设立制度 - 设立理念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景观最独特、遗产最精华及生物多样性最富集区域 [7] - 设立程序包括地方政府前期公示、主管部门评估、国务院批准 名称一般不使用行政区划名称 [7] 分区管控制度 - 将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与一般控制区 基于生态特性与功能定位 [9] - 核心保护区除特定活动外禁止人类活动 一般控制区允许基础设施、科研及生态旅游等活动 [9] - 法律允许对管控规定作特殊调整 [9]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 法律首次确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 将国家公园作为独立登记单元 [10] - 明确资源产权主体与权属边界 实现"底数明、权属实、边界清" [10] 全民共享机制 - 通过公众参与、扶持居民、社区共建、优先聘用、特许经营、票价优惠及志愿服务等制度促进全民共享 [13] - 全民共享体现公益性 保障公众享受生态服务与教育游憩权利 [12] 资金保障机制 -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 经费纳入各级预算 [14] -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基金、捐赠等方式支持 中央财政补助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费用 [14]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根据管护成效确定财政转移支付规模 [15] - 推进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15] 综合执法体系 - 授权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履行自然资源、林业草原等领域行政执法职责 [16] - 建立执法协作机制 整合执法资源应对跨区域问题 [17] - 明确管理机构对违法行为行使行政处罚权 [17]
国家公园法的十大亮点 | 自然资源部法规司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2 23:15
国家公园法定概念 - 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国家公园概念 由国务院批准设立 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 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和海洋区域 [2][3] - 沿用了2017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提出的生态保护第一 国家代表性 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 [3] 行政管理体制 - 确立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5] -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负责各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国家公园所在地地方政府行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协调等职责 [5] - 建立工作协同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防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各自为政 [5] 规划管理体系 - 建立三级规划体系 包括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总体方案 国家公园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8][9] -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由国务院批准实施 筛选国家公园候选区 [9] -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由管理机构编制 明确保护管理目标任务和保护措施 [9] 设立制度 - 确立国家公园设立理念 将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 自然景观最独特 自然资产遗产最精华 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保护 [11] - 设立标准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制定 设立程序包括地方政府前期工作 公示 评估和国务院批准 [11] - 名称一般不使用行政区划名称 [11] 分区管控制度 - 将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 [14] - 核心保护区除特定活动外禁止人类活动 包括生态修复 科研观测 应急救援等 [14] - 一般控制区允许开展更多活动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 矿产资源勘查 生态旅游等公共服务活动 [14][15]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 首次从法律上确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 将国家公园作为独立登记单元 [17][18] - 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 划清国有与集体所有边界 解决权属争议 [18] - 实现底数明 权属实 边界清 促进生态保护责任落实 [18] 全民共享机制 - 鼓励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21] - 扶持原有居民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 优先聘用当地居民担任生态保护岗位 [21] - 设立免费开放日 对特殊群体实行免票或优惠票价 鼓励志愿服务活动 [21] 资金保障机制 -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 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 [24] -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 捐赠等方式提供支持 [24] - 因野生动物致害造成的损失由地方政府补偿 中央财政予以补助 [25] 生态保护补偿 -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根据国家公园规模和管护成效合理确定财政转移支付规模 [27] - 推进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27] 综合执法体系 -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履行自然资源 林业草原等领域的相关行政执法职责 [29] - 建立执法协作机制 整合分散执法资源形成治理合力 [29] - 授权管理机构行使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三号)
新华社· 2025-09-12 21:37
立法进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于2025年9月12日正式通过 [2] - 由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批准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五十三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1][2] 实施时间表 - 法律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2] - 公布日期与实施日期间隔3个多月 [2]
中国通过国家公园法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21:12
立法框架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国家公园法 共7章63条 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1][3] - 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布局规范设立 严格保护加强管理 多方参与全民共享 完善体制强化保障 [1] 保护措施 - 法律明确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维护生态系统安全 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1] - 要求编制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强化分区管控 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 一般控制区严格限制人为活动 [1] 社会影响管理 - 设立国家公园前需提出原有居民及企业生产生活影响评估和解决方案 [2] - 总体规划需对原有居民生产生活活动作出安排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并提升功能 [2] 实施成效 - 国家公园内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 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1] - 立法总结国家公园设立保护管理经验 为高质量推进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1]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我国国家公园有了专门法律
新华社· 2025-09-12 15:18
立法框架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9月12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 [3] - 法律共7章63条 包括总则 布局和设立 保护和管理 参与和共享 保障和监督 法律责任 附则 [3][4] - 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3] 管理体制 - 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4]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4] -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实行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 综合治理 [4]
国家公园法草案三审,拟增加规定进一步体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
新京报· 2025-09-05 17:30
国家公园法草案第三次审议 - 草案三次审议稿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立法目的 明确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充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 [1] - 增加国家公园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规定 完善国家公园管理措施 [1] - 明确国家公园可作为特定区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总体规划需对生态修复活动和原有居民生产生活活动作出安排 [1] 管理机制与地方权限 - 规定国家公园所在地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制定具体办法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及相关活动 [1] - 要求地方人民政府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共同保护周边自然资源 合理建设周边社区 [1] 公众参与与教育功能 - 进一步体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 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 [1] - 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1]
国家公园法草案拟提请三审
央视新闻· 2025-09-05 15:33
国家公园法草案修订内容 - 坚持生态优先和从严保护 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立法目的 明确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充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 [1] - 增加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规定 [1] - 完善国家公园管理措施 明确可作为特定区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总体规划需安排生态修复活动和居民生产生活活动 授权省级人大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1] - 强化全民公益性 鼓励公众参与保护 开展自然环境保护教育 要求地方政府与机构共同保护周边自然资源和社区建设 [1] 立法程序进展 - 国家公园法草案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第三次审议 [1] - 草案三次审议稿根据各方面意见作出主要修改 [1]
新闻1+1丨国家公园,如何实现全民共享?
央视网· 2025-08-23 06:04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增加 例如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公路沿线肉眼可见野狼捕食藏原羚的场景[2] - 生态管护员制度改善民生 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1万多户生态管护员 每户年收入达1-2万元[4] - 科技赋能国家公园管理 制造业强国优势与国土保护相结合形成特色成就[4] - 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 通过两个指导意见及行政/资金/规划制度构建四梁八柱体系[4] 未来发展计划 - 优先发展海洋类国家公园 "十五五"期间将重点建设涉海类公园以完善陆海统筹格局[5] - 目标2035年建成全球最大国家公园体系 覆盖国土面积10%并纳入最美自然区域[5] - 现有5个陆域型国家公园分布东西南北中 未来将增加海洋类公园数量[5] 法律体系建设 - 国家公园法具里程碑意义 法律比政策更具长效性/稳定性和强制性[6] - 需协调10%国土范围内的权力与利益关系 法律可规范中央与地方/公众与子孙后代等多方关系[6] - 通过立法保障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统一 解决原有居民贫困问题[6][7] 民生改善措施 - 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国家公园品牌溢价使农产品获得更高收益[7] - 三江源创新"一户一岗"模式 财政资金直接发放给牧民兼顾放牧与生态巡护[7] - 原有居民生活显著改善 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协同发展[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