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国情怀
icon
搜索文档
观升旗进展馆 香港青年北京触摸家国记忆
中国新闻网· 2025-07-04 10:18
香港海关青年发展计划活动 - 50名香港青少年参加"Customs YES 家国源流 首都北京行"活动,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并与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国旗护卫队交流 [1][3] - "香港海关青年发展计划"由香港海关于2021年推出,旨在通过多元活动培育青少年的潜能与家国情怀 [3] - 该计划每年暑假组织"一百青年看祖国"活动,让青年亲身体验国家发展成就 [3] - 活动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并让青年深刻理解和平的珍贵 [3] 活动具体内容 - 参访团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通过历史文物与图片了解民族抗战记忆 [3] - 行程还包括登长城、逛胡同,前往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与国家运动员互动 [4] - 参观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及泡泡玛特城市乐园 [4] - 香港青少年对泡泡玛特知名IP"LABUBU"特别感兴趣,该IP出自香港设计师之手 [4] 活动影响与意义 - 活动让香港青少年感受到国旗护卫队的专业与亲和力 [3] - 通过历史展览让青少年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 [3] - "Customs YES"将持续为青年提供与时俱进的考察与交流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最新发展机遇 [4] - 活动有助于香港青少年毕业后投身内地发展 [4]
经典话剧《四世同堂》阔别13年后再度亮相香港
新华网· 2025-07-04 07:07
演出活动概况 - 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四世同堂》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 属于"国风国韵飘香江"品牌重磅力作 [1] - 该话剧阔别13年后再度来港演出 公演场次几近售罄 [1] - 国家话剧院将于4日和5日为香港观众带来两场《四世同堂》公演 [3] 艺术创作与表现形式 - 话剧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 以20世纪40年代北平沦陷区小羊圈胡同为视角 [1] -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采用"新现实主义"手法 将小说场景立体化复原至舞台 [1] - 演出通过段奕宏饰演的说书人串联剧情 三户人家故事以老北京风情版画形式呈现 [1] 社会反响与教育意义 - 约600位香港师生受邀参加中华文化艺术专场活动 观看演出片段并接受导赏 [1] - 香港市民评价该剧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 家国情怀引发强烈共鸣 [2] - 演员陶虹表示希望通过作品传递不同时代下家国情怀的坚守与传承 [1] 演出支持与背景 - 当晚演出为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资助的慈善专场 [1] - 该话剧2012年首次来港演出时已受到香港观众热烈追捧 [1]
55对扎根新疆伉俪齐聚中石大 共赴集体婚礼唱响边疆情缘
中国新闻网· 2025-07-01 18:13
集体婚礼概况 - 55对扎根新疆的伉俪参加集体婚礼 包括投身西部能源开发的80后和支教的银发教师 [1] - 婚礼在克拉玛依校区红山湖体育馆举行 融合校城情缘与家国情怀 [1] - 仪式包含新人入场 证婚致辞 戒指交换 集体誓言等环节 [3][4][6] 参与者特征 - 新人来自不同年龄段和职业 包括能源开发者和教育工作者 [1][6] - 3对有代表性的伉俪接受校区赠送的定制书法作品 [6] - 55名中石大附属学校花童参与戒指递送环节 [3] 仪式亮点 - 戒指设计采用校徽双环元素 象征团结与爱情 [3] - 新人领唱各年代爱情歌曲 从《月亮代表我的心》到《最美的期待》 [6] - 集体誓言"天山缘起 疆爱永恒"表达扎根边疆决心 [6] 活动意义 - 体现中石大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责任担当 [3] - 在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和校区建设10周年之际举行 具有特殊纪念意义 [7] - 为新时代青年投身边疆建设提供鲜活样本 [7] 领导致辞要点 - 校区党委书记李军强调"只有荒凉的沙漠 没有荒凉的人生"的信念 [3] - 克拉玛依市委常委古鸿飞以胡杨精神与钻头品格寄语新人 [3] - 市委市政府将持续支持校区发展 推动校城融合 [3]
《大侠金庸》:展示武侠小说宗师的家国情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7 12:49
纪录片内容概述 - 纪录片《大侠金庸》通过金庸的成长轨迹串联20世纪中国重大历史节点,包括抗战流亡、香港报业风云、改革开放复兴等 [2] - 影片突出金庸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的经历,展现其"文人报国"担当,特别呈现邓小平与金庸会面讨论经济建设、民生发展等场景 [2] - 晚年修订著作的细节体现知识分子对创作的自我反思精神 [2] 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 - 采用三重时空叙事:第一集《书剑少年》讲述童年求学,第二集《香江孤灯》记录报业与创作历程,第三集《大侠归来》聚焦香港回归贡献 [3] - 金庸双重身份交互呈现:《明报》主笔的现实担当与武侠小说中"为国为民"精神形成立体叙事 [3] - 通过英国读书沙龙和版权经纪人巴克曼视角,展现《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热销及跨文化影响力 [3] 文化传播价值 - 纪录片开场镜头展示英国小镇读者围读《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印证作品全球传播力 [3] - 西方读者通过金庸作品发现"中国式英雄叙事"与家国情怀的文化符号 [3] - 金庸被定义为东方文化摆渡人,其武侠精神成为世界解读中国的文化密码 [4]
文化的力量(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由于提供的文档内容主要围绕中华文化、历史事件和民族精神展开,并未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文档内容属于人文历史范畴,与投资分析无关。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市场数据或行业趋势的财经类文档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您与祖国永远不再分割——追记音乐人陈彼得
新华网· 2025-06-18 08:34
音乐人陈彼得生平与成就 - 华语乐坛音乐人陈彼得于2025年6月14日在成都辞世,享年82岁 [1] - 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以《一条路》等作品开创多元曲风,引入摇滚、民谣等元素 [1] - 创作《一剪梅》《几度夕阳红》《迟到》《一段情》等经典歌曲,成就多位歌手 [1] 创作主题与家国情怀 - 作品核心主题围绕"家"与"国",源于5岁赴台与弟弟分离的经历 [1] - 1988年首次返回成都故乡,与失散弟弟团聚,强调"做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1] - 20世纪90年代移居大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改编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用现代方式演绎800年前古典诗词 [2] - 创作动机为向辛弃疾"报信"——"他梦想中强大的中国,今天的我们做到了" [3] - 晚年专注文化传承,向青年传递家国情怀,曾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分享创作理念 [4] 社会影响与公众活动 - 2019年成都宽窄巷子快闪活动引发千人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3] - 与成都音乐家协会主席马薇即兴合作,展现音乐与爱国情的共鸣 [3] - 长期关注成都城市发展,对比1988年与当代城市变迁 [3] 行业遗产与评价 - 作品持续流传,被评价为"海峡两岸不息的回响" [6] - 逝世后获网友追思:"长眠故土,您与您的祖国永远不会再分割" [4]
张思德精神在光影中焕发时代生机——评电视剧《我叫张思德》
搜狐网· 2025-06-10 13:51
电视剧《我叫张思德》核心内容 - 纪念张思德同志诞辰110周年的现实题材力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1] - 由中国视协重点扶持,通过艺术形式回望英模、叩问初心、唤醒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1] 剧情与叙事特点 - 以张思德真实生平为原型,背景涵盖川陕苏区革命史、红军长征史、延安时期革命史[3] - 采用青春化叙事和倒叙手法,展现从普通战士到革命烈士的成长历程[5][9] - 通过金城寨战役、嘉陵江强渡、百丈关血战等战斗场景塑造英雄形象[10] 精神内涵表达 - 突出"伟大出自平凡"的价值观,展现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3][6] - 通过战地家书等细节刻画,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结合[11] - 强调理想信念转化过程,体现"革命熔炉炼红心,完全彻底为人民"的信仰升华[12] 制作与艺术表现 - 程力栋执导,牛骏峰主演,聂远、王力可等实力派演员组成革命者群像[15] - 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结合,以小视角切入大时代展现党史[15] - 通过炭火熄灭等意象化处理,强化"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主题[16] 社会价值定位 - 作为连接党心民心的情感纽带,其精神被定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15] - 被定义为新时代青春励志剧,旨在激励年轻人传承革命精神[12]
将志愿服务教育融入思政课
人民日报· 2025-06-03 05:43
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 -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引导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1] - 志愿服务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中发挥积极作用 [1] - 志愿服务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结合 - 志愿服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 [1] - 思政课是引领学生弘扬志愿精神、贡献青春力量的重要阵地 [1] - 志愿服务教育需讲清楚志愿服务在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服务西部、乡村和基层 [1] 志愿服务教育的价值导向 - 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志愿服务教育必须坚守的价值导向 [2] - 志愿服务教育需挖掘青年志愿者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感人故事,如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守护水库等案例 [2] - 志愿服务教育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鼓励参与国际志愿服务项目 [2] 志愿服务教育的实践方法 - 思政课需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志愿服务的行动属性、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3] - 思政课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志愿服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 [3] - 思政课需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典型案例阐释志愿服务与个人成长的内在关联 [3] 志愿服务教育的学段贯通 - 志愿服务教育需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现连贯性和级差性 [4] - 小学阶段通过讲故事开展志愿服务启蒙教育 [4] - 中学阶段注重责任教育,强化社会责任认知 [4] - 大学阶段通过思政课对志愿服务进行学理阐释,升华为价值信仰 [4]
文化中国行 | 自强不息、上下求索 感悟千年文脉里的家国情
央视网· 2025-05-31 15:26
端午节文化传承 -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延续千年,通过包粽子、吟诗等活动传承屈原精神 [1] - 湖北秭归作为屈原故乡,延续数百年端午诗会传统,当地农民诗社"三闾骚坛"自明代起活跃 [2] - 诗会成员用方言古韵吟唱屈原诗辞,内容涵盖家国情怀、民生关怀等主题 [3] 诗社发展现状 - "三闾骚坛"诗社已扩展至30多家分社,成员超2500人,涵盖农民、返乡青年等多职业群体 [5] - 代表性成员黄家兆15年创作120余首诗歌,题材源于田间生活,反映劳动与奋斗 [5] - 诗会影响力扩大,曾吸引余光中等著名诗人参与,成为跨地域文化交流平台 [5] 教育与社会影响 - 秭归中小学开设屈原诗辞校本课程,学生自发组建诗社 [6] - 端午诗会传统从秭归扩展至全国,成为弘扬屈原精神的重要载体 [6] - 《楚辞灯》等典籍收录的《离骚》含2777字,集中体现爱国主题 [10] 文化符号解析 - 《渔父》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成为廉洁独立精神的象征 [13] - 宋代《九歌图》通过白描手法再现屈原笔下的神话世界,展现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15] - 学者指出屈原作品贯穿"爱国"与"民生"两大核心主题 [16] 历史溯源 - 东汉《风俗通义》为最早记载端午与屈原关联的文献 [8] -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自然物候与民族文化双重内涵 [7]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弘扬传统文化 厚植家国情怀
央广网· 2025-05-31 12:03
传统文化传承 -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承载家国情怀和精神内涵 [1] - 赛龙舟是重要端午民俗,2025年全国龙舟大联动活动黄河口南北龙舟公开赛在山东东营举行,吸引国际参与者如青岛大学法国籍队员 [1] - 戴香包、吃粽子、挂艾蒿等习俗体现端午节文化多样性,该节日为首个入选联合国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 [1] 非遗与现代融合 - 全国"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示范活动在嘉兴开幕,展示裹粽技艺、畲族草木染、云南甲马画等18项非遗项目及古镇集市 [2] - 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通过非遗巡游和水乡古镇体验,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 [2]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使其与当代文化及社会协调 [2] 文化教育与实践 - 燕山大学支教团在青海德令哈市开展包粽子、编织五色索儿线活动,结合屈原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 武警广西总队梧州支队与驻地群众共办"军民同心过端午"活动,强化军民情感与军人使命感 [3] -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屈原诗句阐释家国情怀,强调天下为公、责任统一等价值观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