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搜索文档
这封72年前写下的战地家书,送到了
新华社· 2025-09-11 22:06
这封72年前写下的战地家书,送到了 新华社记者马剑 "亲爱的父母哥哥妻子全家老幼们……我今天接受人民上级党给我最光荣和最坚决突击任务,高兴 万分,为人民立功时间到了……" 读至泛黄纸面末尾的"程可宗"三字,程瑜、程婕兄妹才终于确信,这封写于1953年朝鲜半岛战地 的家书,出自牺牲多年的爷爷之手。 经由一名韩国教授和热心网友的接续努力,一封迟到72载的战地家书得以从历史深处打捞,送达 烈士后人手中,其中饱含的爱国心、英雄气、亲人情让人们读后不免潸然泪下。 "看到信件的那一刻,爷爷形象变得如此鲜活。"程婕回忆,可宗是爷爷入伍前的名字,奶奶曾提 到参加志愿军后他将"宗"改为"忠"。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建德江畔20岁出头的程可忠响应号召,在村口老 樟树下与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告别,大步走向村外,经水路转陆路北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 绿江"。 建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资料显示,程可忠烈士1928年出生于浙江建德县亲睦乡和村(今属下涯镇 马目村),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某师某团通信连步话员。 1953年5月14日,程可忠写下不到200字的家书,次日在朝鲜金化郡战斗中壮烈牺牲。 ...
这一封封家书,来自那些最可爱的人!
新华社· 2025-09-11 19:50
20世纪50年代初 中国人民志愿军 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历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资料照片)。 在枪林弹雨中 保家卫国、直面生死的将士们 与亲人的唯一联系 便是能抵万金的家书 这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内展出的志愿军战士王泉的家书(2025年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1951年3月 邱少云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途经河北时 给家人写下了这封信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 | | --- | --- | --- | | 親安出哥哥知弟弟們。 | | | | 題及聲写出還想出銀至中國,美國花要送6銀了在例的因為 | 題官 因文版題為張書 行為國立 之 為 與 問題 出張 出張 | 此例依為過到重要在官方有因處守和地之要被判地主守城 | | 英国住在司解禮人放入端書了很事心明出領了在開 | | | | 一点小说 | | | | 但想思想教例,就从同代在情言 深刻因得官守, | | | | 好,多行出獵段,多次生公國權,支被研英中報開收學,在 | | | | 庭園體驗 擬對得起步直實業信越在出出 ...
国台办:诠释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人民日报· 2025-09-11 06:13
本报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程龙)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10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9月3日是中 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胜利之日,是属于中国人 民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人民的盛大节日。在这个光荣而重要的时刻,台湾各界代表人士不惧民进党 当局的恐吓、阻挠,踊跃来京出席相关纪念活动,与大陆同胞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捍卫成果、守 护家园、开创未来,并以各种方式表达身为中国人的激动与自豪,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 民族大义。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引发岛内高度关注。陈斌华答问时表示,台湾同胞有的现场观 礼,更多的以各种方式观看阅兵直播,纷纷表示"九三阅兵是全民族的骄傲",岛内媒体报道称"台湾民 众无论是去现场,还是通过电视或网络观看或关注,都与有荣焉"。一个个受阅方队威武雄壮,一件件 新式武器装备震撼亮相,展示了解放军体系作战能力、新域新质战力,彰显了我们维护和平、捍卫正义 的决心和能力,也彰显了我们维护统一、反对"台独"的决心和能力。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 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无不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自豪。 台湾陆委 ...
黄志文:用歌词传递家国情怀|十五运365天365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8 07:22
(原标题:黄志文:用歌词传递家国情怀|十五运365天365人)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场盛会不仅是运动 健将们角逐荣耀的竞技舞台,也是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生动例证。日前,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宣传推广曲 《大家一起来》,用简单通俗的歌词、节奏鲜明的旋律,诠释了三地在这场赛事中携手共进的美好愿 景。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推广曲作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音乐家协 会会员黄志文表示,希望通过歌词传递两重含义,一是呼吁大家一起来运动,二是从运动领域扩展到家 国情怀。 据了解,《大家一起来》歌词以"点—线—面"逻辑层层递进。开篇部分,以"相约湾区,为你而来"直击 本次运动会举办地;中段部分,以"更高更强,更远更快"彰显奥运精神;副歌部分,以"珠江香江濠 江"的三江意象呼应大湾区"交融互通"特质,并通过"华夏同心携手"将情感推向民族共同体;结尾部 分,以"传递友谊,闪耀风采"回归赛事本质,整体构建出从湾区到全民、从竞技到情怀的精神图谱。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这句歌词在歌曲中反复出现、贯穿首尾。黄志文表示:"我们想用最简单、最口 语化、最通俗的说法 ...
第37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将举办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8 06:16
"本届音乐节举办多项延伸活动,拉近公众与音乐的距离。"梁惠敏说,音乐节将邀请乐评人及音乐家主 持一系列演前导赏,深入浅出解说节目精髓,提升公众对作品的认识。 今年是音乐家乔治·比才逝世150周年,由苏黎世歌剧院与巴黎喜歌剧院联合制作,联袂澳门乐团、中国 交响乐团合唱团及澳门少年合唱团演出的比才四幕歌剧《卡门》,将为本届澳门国际音乐节拉开序幕。 同时,本届音乐节将呈现澳门作为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的音乐艺术风采。多位国际音乐家、芭蕾明星 和澳门青年艺术节将呈现轮番登场献艺。 本报澳门9月7日电(记者富子梅)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日前在第37届澳门国际音乐节节目巡 礼上宣布,以"声·海"为主题的第37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将于10月3日至11月8日举行。音乐节将呈献《黄 河》《卡门》等12套国际水准的精彩节目,特设校园大师课、音乐进社区等14项延伸活动,在澳门奏响 跨越东西方文明的动人乐章。 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及冼星海诞辰120周年,本届澳门国际音乐节特别策划两场纪念音乐会《星海光 年》《黄河》,演绎冼星海作品,缅怀这位诞生于澳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伟大音乐家,礼赞民族 精神,弘扬家国情怀。 (责编:岳 ...
那份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熠熠生辉
海南日报· 2025-09-05 09:02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1939年2月7日,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出号召,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布招 募通告,号召华侨机工回国服务。短短6个月间,5000多人踊跃报名,最终3200余名优秀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 工回国服务团,分批归国参战,其中海南籍南侨机工就有800余人。 胜利日大阅兵后,琼籍南侨机工后人再忆先辈—— 那份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熠熠生辉 南侨机工王绥和的儿子王康强翻看《再会吧,南洋——海南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回忆》一书中父亲的照 片。姚腾岱 摄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冀冀 通讯员 韩彩虹 姚腾岱 9月3日,文昌市翁田镇,南侨机工刘源的儿子刘衍庆早早就守候在电视机前。当天上午9时,纪念中国人 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开始。电视屏幕上,受阅官兵整齐列队,数百人的方队浑然 一体、宛如一人。 刘衍庆的泪水打湿了眼眶:"爸爸要是看到今天的场面,一定非常激动。" 这一刻,跨越80多年时光。先辈们的愿望成为现实,是对他们最深切的告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铁蹄踏碎中华大地,沿海交通线相继被封锁,抗日前线军需物资告 急。危急时刻,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应运而生,成为维系中国与东南 ...
特殊一课,种下一粒种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5 09:02
目前约有300名学生在这所中文学校就读,大多数为出生于南非的"华二代",也有少数"华三代"。学校 主要在周末两天授课,课程包括中文、数学、美术、书法等。 上午11时,正值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们接到通知到中厅集合,原本静谧的小院瞬间热闹起来。 "孩子们,今天我们齐聚于此,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展。"韩 芳说,"这些珍贵的照片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深重苦难、所展现出的惊人勇气和所作 出的巨大牺牲。"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禾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果树 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日前,一个周六的上午,清脆整齐的读书声,从南非约翰内斯堡贝德福德维尤地区的一座宅院里传出。 记者寻声步入非洲华文教育基金会中文学校所在院落,通道两侧一个个图片展架映入眼帘——展出的60 幅照片再现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斗争,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那段历史。 "这是为孩子们准备的特殊一课,"基金会主席韩芳说,"要在他们心里播下热爱祖(籍)国的种子。" "作为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传承文化,培育具有深厚家国情 怀、开阔国际视 ...
每一枚勋章都是一段峥嵘岁月 97岁抗战老兵的家国情怀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4 08:04
纪念活动与抗战老兵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1] - 97岁抗战老兵齐长友精神矍铄参加观礼 佩戴八一帽徽和纪念章[1] - 老人曾参加建党100周年纪念活动 此次坚决要求出席天安门观礼[3] 老兵革命经历 - 1940年12岁的齐长友因日寇扫荡失去双亲 随后加入八路军[5] - 在敌后根据地承担传递情报重任 自称从不害怕日本鬼子[5][7] - 随部队转战西北华北 经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7] 战友缅怀与时代对比 - 回忆战友李庆生生前愿望仅为每周吃一顿白面[9] - 对比当下白面大米都吃不完的物资丰富状况[9] - 早晨常想起牺牲战友并为他们默哀[11] 对当代社会的寄语 - 强调今日幸福来源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集体努力[13] - 希望年轻人自爱自尊 听从党的领导并认真做好工作[13] - 盛赞部队整齐威武 认为这展现了中国人的气象和气派[15]
(抗战胜利80周年)香港市民热议九三阅兵: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中国新闻网· 2025-09-03 19:27
香港市民观看阅兵直播 - 香港市民通过多种方式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包括商场屏幕 学校教室和家庭等[1][3][4] - 香港工会联合会在土瓜湾工人俱乐部组织近400人集体观看直播活动[4] - 香港理工大学广场聚集众多师生观看直播 教职员认为这体现家国情怀传承[3] 教育机构观看反应 - 香港培侨中学在所有教室同步直播纪念大会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教师向学生讲解国防实力与历史牺牲的关系[3][5] - 中六年级学生通过阅兵展示的信息技术应用感受到国家发展日新月异[3] 市民情感反应 - 市民特意带孩子观看直播 共同感受历史时刻[4] - 退休教师观看战旗方队时感动落泪 强调要让后代明白和平来之不易[4] - 立法会议员现场解说新型武器装备 认为展示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以武止戈的态度[4]
铭记抗战英烈英模 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中国经济网· 2025-09-03 08:14
丰碑屹立照千秋 "爷爷,您和先烈们用热血守卫的这片土地已经焕然一新。如今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近日,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之孙马继志来到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参观,他在大型油画《靖宇将军殉国》前久久伫 立、感慨万千。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因革 命需要,他离开家乡,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1932年,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1940年 2月,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五昼夜后,在濛江县 (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敌人好奇到底是什么让杨靖宇坚持了这么久,便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部 ——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杨靖宇将军生前说的这句话至今依然振聋发聩。"爷爷与东 北抗联将士们爬冰卧雪、向死而生,他们心中始终有坚如磐石的信仰,始终追着那份信仰一直在奋斗、 一直在拼搏。虽然没有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但是他们坚信,理想一定会实现。"马继志说,东北抗日联 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