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精神

搜索文档
守护南侨机工的记忆丰碑(侨·博物馆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3 07:17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本文照片均由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 念馆提供 "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走进南侨机工纪念馆序厅,伴着由田汉和聂耳创作、 南侨机工时常吟唱的《告别南洋》旋律,观众的思绪重回1939年的新加坡码头,回到南侨机工回国支援 抗战的那段烽火岁月…… 南侨机工踊跃回国参战的缩影 在南侨机工纪念馆展柜中,一本封面暗红、纸张泛黄的英文护照有些与众不同。这本护照属于南侨机工 陈昭藻,护照上记录的地址"新加坡武吉巴梭路43号",是当时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 总会")总部所在地,护照的签发日期是"1939年3月10日"。 这是目前全球已发现的南侨机工护照中,唯一一份地址在南侨总会总部所在地的英文护照。护照的地址 和时间,呼应着南侨机工登上历史舞台的开端——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基本沦陷,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先后被 切断,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从中国云南昆明经畹町通往缅甸,在1938年8月通车后成为中国与外部 联系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被称作"中国抗战的生命线"。1939年2月7日,时任南侨总会主席陈嘉 ...
彭士量:英勇抗日 以身许国(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8-02 06:00
如今,被称为"湘西北门户"的石门县已成为湖南的柑橘主产县和家禽养殖大县。在新关镇,当地政府以 彭士量将军纪念碑和73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为核心,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烈日当空,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新关镇安乐片区一处崖壁上的"岩门口"三个字十分醒目,这是抗日英烈 彭士量殉国的地方。崖壁下方,彭士量将军的纪念碑在鲜花簇拥下显得庄严肃穆,台基上镌刻的《致全 师官兵书》记录了他当年在坚守石门县城时的豪言壮语:"当与我全体官兵同抱与阵地共存亡决心,歼 灭倭寇,以保国土。" 彭士量,1904年生,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陆军大学第十一期。 彭士量从小受父辈言传身教,陶冶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陆军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战 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1942年,彭士量任73军暂编第5师少将副师长,随后升任师长,是常德会战 牺牲的第一位将军。 1943年11月2日,日军向常德、桃源一线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常德会战开始。彭士量将军率部在常德西 北前哨石门构筑工事,决心同日军血战到底。11月6日,日军以两个完整师团的精锐部队兵分三路合围 石门,并动用飞机、重炮对县城狂轰滥炸。彭士量将军临危不惧、 ...
抗日英雄谱丨每个音符都是射向侵略者的子弹!他为“新的长城”奉献生命绝唱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30 10:13
聂耳生平与创作背景 - 聂耳1912年生于昆明中医家庭 自幼展现音乐天赋 [5] - 1927年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影响 思想觉醒并立志改造社会 [5][7] - 1928年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人生与革命事业紧密关联 [7] 音乐创作理念形成 - 1930年因学生运动被通缉 逃难至上海后加入明月歌舞剧社 [9][11] - 批判剧社脱离现实的靡靡之音 主张创作抗战革命音乐 [11][13] -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新音乐开路先锋和反法西斯文艺斗士 [15] 代表性作品与影响 - 1934年深入工厂码头采风 创作《大路歌》《开路先锋》等反映工人阶级的歌曲 [17][19] - 《毕业歌》激励青年投身革命 《卖报歌》反映底层民众生活 [19] - 1935年为电影《风云儿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 音符蕴含抗日救亡精神 [1][21] 历史地位与传承 - 《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唱全国 成为民族危亡时期的精神象征 [1][21] - 1949年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首次在天安门广场奏响 [1][22] - 作品被评价为"射向侵略者的子弹" 奠定新中国朝气蓬勃的精神基调 [2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彭士量:英勇抗日 以身许国
新华社· 2025-07-28 18:5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抗日英烈彭士量将军的事迹以及石门县的历史和现状,并未涉及公司或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暑期档必看!这三部抗战电影带我们回望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5 10:38
抗战胜利80周年影视作品 -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一批以铭记抗战历史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正陆续推出 包括电影《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等三部暑期档力作 [1] - 这些作品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 从不同视角展现中国人民抗战历程 彰显伟大抗战精神 [1] - 除上述三部影片外 今年还将推出《志愿军3》《生还》等多部重磅历史题材影片 [20] 《南京照相馆》 - 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 故事围绕"日军罪证照片"展开 展现百姓冒死保存日军屠城证据的抗争 [3] - 通过"百人斩竞赛"合影 城门"胜利"留影 江边屠杀等场景再现日军暴行 [5] - 由刘昊然 王传君 高叶 王骁主演 7月25日全国上映 采用历史照片为依据揭示罪证来源 [7][9] 《东极岛》 - 取材于1942年里斯本丸沉没事件 讲述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300余名英军战俘的真实历史 [9] - 影片1:1还原战俘船形态 完成高难度潜水实拍 呈现巨轮倾覆 百船出海等震撼视效 [13] - 由管虎 费振翔执导 朱一龙 吴磊 倪妮主演 8月8日上映 展现渔民"海上有难必救"的信念 [16] 《山河为证》 - 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14年抗战历程的纪录影片 运用数字修复技术重现全民抗战历史 [18] - 注重历史逻辑清晰性与民族精神传承性 基于海量珍贵影像资料进行艺术再造 [18] - 定档8月15日全国上映 以光影铸就抗战精神壮丽画卷 [18] 行业动态 - 多部历史题材影片形成集群效应 承载厚重历史底蕴 凝聚创作者艺术匠心 [20] - 通过光影铭刻历史 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暑期档特色文化盛宴 [20]
白石溪畔,道不尽的不屈历史
海南日报· 2025-07-17 11:46
历史背景 - 白石溪地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英烈有359人,被杀害的群众有3500人,40个村庄被焚烧夷平 [3] - 1991年建成"白石溪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以铭记历史 [3] - 白石溪地区位于琼山和文昌交汇处,1926年党组织在塔昌村成立,1939年后成为琼文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 [4] 日军暴行 - 1939年6月起日军集中1000多名兵力扫荡琼文抗日根据地 [5] - 1942年5月日军调集4000人实施"蚕食""扫荡"政策,实行"三光"政策 [5] - 1943年日军对中税乡南隆园村扫荡,屠杀50多名群众 [6] - 日军使用飞机轰炸、施放腐烂性毒气,导致大量战士和百姓中毒 [6] - 塔昌村40多间房屋被烧毁,一度沦为"无人村" [5] 抗日斗争 - 1941年11月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特务连("少年连")在树德乡成立,成员多为13-15岁少年 [7] - 1942年下半年"少年连"在云龙乡坚持两个多月反"蚕食"斗争,打了不少胜仗 [7] - 1943年6月"少年连"战士化装奔袭澄迈桥头镇日军据点,击毙数名日军 [8] - 1944年春"少年连"战士被分配到各部队,部分成为连排级骨干 [8]
德国侨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10:09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档主要报道了一场纪念活动的相关内容,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的具体信息。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建议提供包含公司经营、行业动态或经济数据的新闻内容以便进行分析。
真实见证全民抗战(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历史背景 - 昆华民众教育馆在1932年4月由云南省立博物馆及民众图书馆改组设立,旨在促进社会教育和提升地方文化水平 [3] - 该机构承担启迪民众和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职责 [3] - 1950年4月更名为云南人民文化馆,1953年其藏品移交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委员会 [3] "七七"献金运动概况 - 1938至1945年每年"卢沟桥事变"周年纪念日举行,号召民众捐资用于慰劳及抚恤伤亡将士及其家属 [2] - 云南省抗敌后援会组织实施该运动,8年间共组织8次,献金总数超3000万元国币 [3] - 1944年7月昆华民众教育馆教育厅戏剧巡回教育队捐款5100元国币并获得收据 [2] 资金分配机制 - 云南省募集资金的1/3上交全国慰劳总会用于慰问前线将士 [3] - 1/3用于慰劳驻守本省的部队 [3] - 1/3拨付各县作为慰问出征士兵家属基金 [3] - 极少部分用于购置奖品 [3] 社会影响 - 作为全民动员劳军运动,在战时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作用 [4] - 为前线部队提供精神激励和物资支持 [4] - 通过发放军属抚恤金缓解抗战将士家庭经济困境 [4] - 见证普通民众支援抗战和社会各界团结御侮的爱国行动 [4] - 提升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4] - 全国抗战期间利用纪念日开展捐献活动成为主要募捐形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