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爱国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江南烽烟 苏州记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展”开幕
苏州日报· 2025-08-30 06:58
展览概况 - 苏州革命博物馆举办"江南烽烟苏州记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展" [1] - 展览由苏州市委宣传部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 苏州资产管理集团党委等机构协办 [1] - 展览通过200余幅历史图片和100余件珍贵实物展现苏州抗战历程 [2] 展品内容 - 展出新四军使用过的单发短枪 冲锋号 油灯 医药箱等历史实物 [2] - 包含近20件军事展品 含迫击炮炮弹 红缨枪头 大刀及缴获日军刺刀 望远镜 [3] - 首次公开展示110余幅图片和80余件展品 含《东进报》等珍贵史料 [2][3] 展览特色 - 创新运用AI技术还原"夜袭浒墅关"等历史场景 [2] - 设置苏州平门仿真造型与老照片形成时空对比 [1] - 提供大型多媒体半景画演示项目"阳澄烽火" 每日两场沉浸式体验 [4] 社会反响 - 彩香实验中学学生现场朗诵抗战主题诗歌《一个共产党员灵魂的自白》 [1] - 企业员工表示将建议公司组织红色教育活动实地探访历史遗迹 [3] - 小学生通过实物展品深刻感受先辈抗战精神 [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姚名达:从史学大师到抗战英烈
新华社· 2025-08-29 23:36
姚名达生平与学术贡献 - 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并受业于梁启超 主要研究中国史学史 [1] - 毕业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兼特约撰述 后执教于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 [1] - 1935年参与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 返回江西后仍致力于中国史学史研究 [1] - 所撰《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为现代目录学研究开山之作 [1] - 1940年被聘为国立中正大学研究部研究教授 [1] 抗战事迹与牺牲过程 - 1942年日军发动赣东之战后组织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并任团长 率30余人奔赴前线 [1] - 在战壕慰问抗日将士 在野战医院治疗伤病员 在群众中宣传抗日救国 [2] - 1942年7月在石口村遭日军突袭 赤手空拳与日军搏斗时打死一名日本兵并夺枪 [2] - 准备持枪上楼时中弹倒地 被刺刀刺进胸膛牺牲 时年37岁 [2] - 临难高呼"中华民族万岁" 成为抗战第一位直接参战殉国的大学教授 [2] 当代纪念与教育影响 - 2023年姚名达烈士纪念馆在吉安市新干县建成 [3] - 近年来周边中小学生持续前来瞻仰 清明节期间参观人数达上千人 [3] - 事迹激励赣鄱大地青年学子 南昌大学学生以其为榜样立志追随脚步 [3] - 石口村党支部书记表示要将烈士故事代代相传 [3]
安哥拉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座谈会
新华网· 2025-08-26 14:11
戴锋宁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历史大势、民族大义。在安广大华侨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始终胸怀 祖国、讲好中国故事、维护国家形象、促进中安友谊、凝聚侨心侨力,为推进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安哥拉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座谈会现场。 (安哥拉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供图) 安哥拉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姚丽红表示,80年前,先辈用生命捍卫民族独立与和平,今天的在安华 侨应铭记历史,弘扬爱国精神,践行和平使命,成为反"独"促统的桥梁,助力中安友好。 新华网罗安达8月26日电(记者刘杰)安哥拉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近日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座谈会。 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馆领侨参赞戴锋宁、安哥拉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员及其他各侨团代表参加纪念活 动。 活动在《歌唱祖国》的雄壮歌声中落下帷幕。 ...
习言道|这条路和这群人,习近平记在心上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13:06
滇缅公路历史背景 -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 连接云南昆明与缅甸 穿越横断山脉 澜沧江和怒江等险峻地形[2] -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沿海港口被攻陷 1939年1月滇缅公路成为大后方唯一国际通道 承担军需运输任务[4] - 公路开辟时严重缺乏汽车驾驶与维修技术人员 军需运输任务十分繁重[4] 南侨机工贡献 - 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在华侨领袖陈嘉庚号召下前往滇缅公路服务[5] - 机工放弃原有优渥生活 包括马来西亚富商家庭的白雪娇等人士隐瞒家人参加服务[6] - 在敌机轰炸 路塌桥断险境中夜以继日运输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6] - 1939年至1942年3年间通过滇缅公路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6] - 1000多名南侨机工牺牲于敌机轰炸 车祸及伤病 平均每公里有一位机工长眠[6] 历史意义与传承 - 南侨机工事迹体现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 通过国际声援 捐款捐物 物资运输等方式融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谈及全民族抗战历史意义 指出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7][8] - 强调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 民族复兴和人类正义而战 达到民族觉醒和战斗意志空前高度[8]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陈翰章:铁骨铸英魂的“书生战将”
新华社· 2025-08-25 15:45
核心人物生平 - 陈翰章1913年出生于吉林敦化 1930年以总分第一名成绩中学毕业并立下投笔从戎誓言[3] - 1932年因九一八事变爆发毅然告别讲台加入中国国民救国军 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游击战争[3] - 1940年12月8日以27岁年龄壮烈牺牲 日军割下其头颅 1948年遗首被寻回 2013年诞辰百年时身首合葬于敦化[4] 军事成就与战斗记录 - 历任东北抗联第二军第五师师长 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等职 率部在东南满地区作战[4] - 指挥突袭镜泊湖水电站工地迫使日军工程停工 寒葱岭伏击战歼灭日军并缴获大批武器[4] - 1936年8月至1940年12月初期间与日伪军警展开有档案记录的作战达81次[4] 纪念设施与红色文旅 - 敦化市设有陈翰章烈士陵园 立有2.7米高雕像象征其27年人生 主碑镌刻"永垂不朽"字样[4] - 故乡翰章乡设有翰章广场 文化中心及红色文旅项目 包含抗联路栈道 雕塑公园等教育设施[5] - 陈翰章生平事迹文化中心自2024年9月开放后累计接待参观者5000余人次 举办红色研学等活动80余场[5] 精神传承与社会影响 - 当地百姓曾编歌谣"日本鬼子遭了殃 出门遇见陈翰章"传颂其战绩[4] - 镜泊湖畔民众向后代讲述其故事 校园内师生诵读其誓言传承爱国精神[5] - 翰章乡推进红色教育落地生根 通过党性教育专线串联多类抗联纪念设施[5]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陈翰章:铁骨铸英魂的“书生战将”
新华社· 2025-08-24 20:03
核心观点 - 东北抗日联军将领陈翰章英雄事迹的当代传承与红色文旅产业发展 [1][2][3] 红色文旅产业建设 - 翰章红色文旅项目整合多类抗联主题设施 包括陈翰章烈士陵园 英雄山抗联路山体栈道 翰章红抗联雕塑公园 义勇英灵塔和抗联大院 [3] - 陈翰章生平事迹文化中心自2024年9月开放后累计接待参观者超5000人次 开展红色研学及主题党日活动80余场 [3] - 敦化市通过翰章广场 翰章乡翰章村等命名方式强化英雄地标属性 [3] 教育传承体系 - 翰章红军小学通过校园雕塑和教育活动传承抗联精神 [1] - 镜泊湖地区民众持续向后代传播陈翰章作为"书生战将"的事迹 [3] - 教师带领学生诵读陈翰章毕业誓言"投笔从戎用枪和鲜血赶走强盗"的爱国宣言 [1][3] 历史事迹记载 - 陈翰章1936年8月至1940年12月期间指挥战斗达81次 包括突袭镜泊湖水电站和寒葱岭伏击战 [2] - 1940年12月8日率十余战士与日军重兵激战牺牲 年仅27岁 [2] - 2013年诞辰百年之际遗首回归敦化 2.7米雕像象征其27年人生 [2]
从南洋到延安:两张华侨回国证明书背后的故事
中国新闻网· 2025-08-20 14:46
中新网西安8月19日电(阿琳娜)"笑挂在脸上,沉重压在心底,这样年纪轻轻的,却偏紧锁双眉,朋友 你说,血已快把人类淹没了,我们怎能没有仇恨,但谁也比不上我们愉快健康,因为我们已投身革命的 战斗,让风暴再肆虐咆哮,也毁灭不了我们……"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华侨青年戴行伍(原名:戴永美)在历尽艰难回到祖国后,穿上军装,在拍摄的第一张 照片后题写的小诗。清秀的面容,隽秀的字体,传达的是不怕牺牲、誓死报国的信念。目前这张照片正 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展出,同期展出的还有戴行伍的两张华侨回国证明书。 图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正在展出的戴行伍的照片和照片背后的小诗。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供 图 "1938年,戴行伍如愿拿到了'菲律宾怡朗中华商会'等开具的华侨回国证明书。"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 馆研究馆员李一红介绍,1938年5月,戴行伍和黄登保、张超然、高明轩等一批菲律宾怡朗的华侨青年 来到菲律宾首都,带上回国证明,经由王雨亭介绍到香港找到廖承志,再由廖承志介绍去西安,经西安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他最终到达延安。到延安后,他改名戴行伍。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22岁的菲律宾华侨青年戴行伍报名加入了菲律宾怡朗抗日救国会,一方面全力 ...
又见丨这群华侨儿女,用生命诠释“中国”的分量!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6 13:00
南侨机工背景 - 1938年中国沿海港口被日军占领导致对外交通线中断 外部物资无法输入[1] - 滇缅公路紧急建成通车但面临司机和修理工严重短缺问题[1] - 南洋地区3200多名华侨青年响应号召回国支援抗战运输工作[12] 李月美个人事迹 - 马来西亚华侨女性 家庭富裕且具备汽车驾驶技能[1] - 因招募限制女扮男装以"李月眉"化名成功报名机工团[4] - 在滇缅公路承担武器药品等战略物资运输任务[4] - 在急转弯路段发生翻车事故导致身负重伤[4] - 住院时女性身份暴露后获得"巾帼英雄"题字荣誉[8] 群体特征与贡献 - 成员包含教师 工程师 富家子弟和穷苦百姓等多层次背景[12] - 存在超龄者虚报年龄 不会驾驶者加速学习等突破限制现象[12] - 未成行者通过捐赠钱财 汽车甚至女儿彩礼等方式支援[12] - 在疟疾流行 道路泥泞和日军轰炸的极端环境下坚持运输[4][12] - 通过物理运输和文化认同双重维度支撑抗战物资生命线[12]
人民的音乐家 世界的冼星海
人民日报· 2025-08-15 05:51
冼星海生平与音乐成就 - 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中国澳门 父亲早逝 由母亲黄苏英抚养长大 童年受粤语民歌《顶硬上》影响深远 [10] - 1920年代就读北京国立艺专和上海国立音乐院 1928年加入南国社 发表《普遍的音乐》提出"用音乐救中国"的理念 [11] - 1929年因学生运动被迫辍学 赴巴黎求学 师从保罗·奥别多菲尔 创作三重奏《风》受保罗·杜卡赏识 [11][12] - 1935年回国后创作300余首救亡歌曲 包括《救国军歌》《战歌》《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 [13] 《黄河大合唱》创作与影响 - 1939年与诗人光未然合作 6天6夜完成8乐章《黄河大合唱》曲谱 其中《黄河怨》《黄河颂》三易其稿 [14][15] - 首演于1939年4月13日延安陕北公学礼堂 后扩编至100余人合唱团 周恩来赞誉"为抗战发出怒吼" [17] - 1940年在苏联进行交响化改编 1944年由爱泼斯坦译成英文 传播至国际 [18] - 1968-1969年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0年5月1日首演 55年来在全球演出超1000场 年均演出50-60场 [25] 国际交流与文化遗产 - 1942年流落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受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救助 创作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19][20] - 1998年阿拉木图命名"冼星海大道"与"拜卡达莫夫大道" 设立荷花造型纪念碑 [22] - 2019年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聚焦其最后5年经历 哈方艺术指导称其精神"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23][24] - 2024年哈萨克斯坦合唱团在武汉用中文演唱《黄河大合唱》 指挥称"音乐让彼此理解靠近" [24] 当代传承与纪念活动 - 2025年适逢冼星海诞辰120周年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在曼谷、悉尼演出《黄河大合唱》 [26] - 2024年5月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之夜"艺术节上演《黄河颂》 纽约林肯中心举办"2025黄河大合唱"音乐会 [26] - 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演55周年 殷承宗强调作品蕴含"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信念" [25]
九旬“小鬼”交通员林珍:从经历烽火童年到传承爱国薪火
中国新闻网· 2025-08-12 13:52
核心观点 - 林珍作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成员 在抗战期间从事交通情报传递和伤员护理工作 其个人经历反映了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与民族精神 [1][3][5][7] 个人抗战经历 - 1941年12月8日目睹日军轰炸启德机场 时年4岁 家住打鼓岭道41号 [1] - 姐姐林展遭日军诬陷偷军票并被殴打 此事件促使林珍8岁加入东江纵队 [3] - 担任交通员时伪装客家女孩 将情报卷成火柴棒藏衣襟 光脚穿越旱地海滩红树林传递情报 [3] - 半年后调任伤兵医院护理员 冬季徒手清洗带血纱布导致生冻疮 曾照顾脸部炸伤失明战士曾九 [5] 抗战精神传承 - 战士曾九在无麻醉条件下接受手术 术后立即申请归队 体现坚韧精神 [5] - 林珍现任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 持续在校园讲述抗战故事 带领青年瞻仰乌蛟腾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 [7] - 强调历史不能遗忘 需将个人与国家情感相连 培育民族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