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爱国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抗战胜利80周年)访台湾雾峰林家宅园 感受“百年世家”家国情怀
中国新闻网· 2025-08-06 20:37
中新社台中8月6日电 题:访台湾雾峰林家宅园 感受"百年世家"家国情怀 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在台湾台中市,有一处具百余年历史的建筑群——雾峰林家宅园。这里不仅是知名望族居所,也记录着 雾峰林家数代人英勇抗日的家国情怀。 近日,在雾峰林家后人、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创会会长林光辉的带领下,中新社记者走访雾峰林家 宅园,深入了解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家族精神。 据林光辉介绍,林家先祖清代乾隆年间自福建漳州迁居台湾彰化,继而定居于如今台中雾峰地区,逐渐 发展为当地望族之一。宅园内的"雾峰林家宫保第",为林家第五代林文察被清政府追谥为"太子少保"而 得名,已向公众开放。 "林文察是雾峰林家第五代,曾返回大陆做官,受到重用与肯定。"林光辉讲述,林文察之子林朝栋、也 是林光辉的曾祖父,中法战争时在台抗法有功,并留下"栋军",成为日后在台湾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一 支主力。林祖密(林光辉的祖父)不愿接受日本殖民统治,放弃家产,向殖民当局提出退籍,成为1911年 后台湾同胞恢复中国国籍第一人。 如今,雾峰林家宅园中,"三代民族英雄 百年台湾世家"的题字格外醒目,正是纪念林文察、林朝栋、 林祖密三代人的忠烈事迹。 图为位于台湾台中市的 ...
“逃责非丈夫”
人民日报· 2025-08-02 16:11
历史文物与展览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叶铭汉的从军纪念戒指、毕业证和驾驶布标等国家一级文物 [3] - 这些文物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投身抗战的历史 [3] 知识分子抗战贡献 - 叶企孙作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在抗战期间组织技术人才支援冀中根据地 [4] - 叶企孙筹借资金和物资秘密转送冀中根据地,并保持联系支援军工研制 [4] - 叶铭汉放弃学业加入青年军,通过训练成为优秀驾驶员并参与抗战 [5] 个人经历与成就 - 叶铭汉1944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初入伍并受训于印度蓝姆伽汽车学校 [5] - 叶铭汉随部队经中印公路返国,受到美军称赞和社会各界欢迎 [5] - 叶铭汉战后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成为实验高能物理学家 [6] 家族与爱国精神 - 叶企孙和叶铭汉叔侄两代科学家均在科学和抗战中取得成就 [6] - 叶铭汉2010年捐赠从军文物给纪念馆,2024年去世后安葬于叶企孙纪念像旁 [6]
“逃责非丈夫”(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8-02 06:00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爱国行动 - 叶企孙作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在1937年北平沦陷后领导清华大学天津临时办事处,协助师生南迁并保护学校资产 [2] - 叶企孙联络动员技术人才奔赴冀中根据地开展军工研制,并筹借资金物资秘密支援抗日 [2] - 叶铭汉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后毅然入伍,1945年初加入青年军并赴印度接受汽车驾驶与修理训练 [3] 文物与历史见证 - 叶铭汉的从军纪念戒指、1945年蓝姆伽汽车学校毕业证及驾驶布标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3] - 2010年叶铭汉捐赠从军纪念戒指等珍贵物品给纪念馆,2024年去世后安葬于叶企孙纪念像旁 [4] 两代科学家的抗战贡献 - 叶企孙通过学术网络为冀中根据地输送技术人才和物资,持续支援抗日直至西南联大时期 [2] - 叶铭汉经驼峰航线赴印受训,驾驶车队经中印公路归国,其部队被美军评价为"前所未见优良驾驶员" [3] - 叔侄二人分别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并在国家危亡时投身抗战,体现知识分子家国情怀 [4]
《游击队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7-24 08:02
歌曲创作背景 - 《游击队歌》由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创作于1937年底,是抗战经典歌曲[1] - 创作灵感来源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在山西临汾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经历,特别是八路军"三不打"作战原则[2][3] - 歌曲初稿在老乡土炕上完成,1938年1月在八路军高级干部会议上首演,贺绿汀亲自指挥[3] 艺术特色与影响 - 歌曲采用小军鼓节奏模拟行军步伐,进行曲风格暗含张力,塑造了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形象[3] - 歌词"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直接来源于八路军"三不打"作战原则[3] - 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城乡,在敌占区也被广泛传唱,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3] 历史传承 - 1961年贺绿汀将《游击队歌》手稿捐赠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该手稿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4] - 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创排原创歌剧《贺绿汀》,选取其人生6个片段展现精神成长历程[5] - 歌剧在全国巡演20余场,通过行走的音乐思政大课堂形式传承红色基因[5] 行业意义 - 上海音乐学院通过创排歌剧《贺绿汀》将传统课堂教学延伸到舞台和剧场[5] - 演出团队赴江苏盐城、湖南邵阳等地巡演,获得积极反响[5] - 参演学生受到贺绿汀艺术人格感召,多人递交入党申请书[5]
爱国将领滕久寿:甘将热血洒淞沪(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这是一篇关于抗日英烈滕久寿的纪念性报道,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培侨中学喜迎天安门国旗 冀将爱国精神传扬至香港教育界
中国新闻网· 2025-07-04 18:41
香港培侨中学获赠天安门国旗事件 - 香港培侨中学于7月4日举行仪式,迎接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这是香港教育界获赠的首面天安门国旗,编号为(2023-0205)号 [1] - 获赠国旗的日期(7月24日)与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培侨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回信的日期相同 [1] - 培侨中学组织了60名师生代表团于7月1日赴北京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并获赠这面国旗 [5]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 培侨中学校长伍焕杰表示将充分发挥天安门国旗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在重要时间节点和教育场合展示宣传,增进香港青年学生对国家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3] - 学校计划鼓励学生将对国旗的敬仰转化为学习动力,让五星红旗在香港地区永远飘扬 [3] - 师生代表团在获赠国旗后赴辽宁游学参访,重走1950年培侨校友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的英雄之路 [5] 政府官员表态 -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出席仪式,强调迎回国旗意义重大,期望培侨中学传承爱国精神并推广至其他学校 [3] - 政府官员希望更多香港学生在国旗下成长,为民族复兴和香港建设贡献力量 [3]
郁仁壮: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南海
中国青年报· 2025-06-29 08:12
郁仁壮的个人事迹 - 90后青年郁仁壮是海南省三沙市七连屿赵述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委员,被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称号 [1] - 2010年放弃高薪渔船工作选择回到赵述岛投身南海渔业生活 [1] - 主动加入民兵预备役,多次参与驱逐不明国籍船只行动并详细记录违规行为 [3] - 2016年成为赵述岛国旗护卫队成员,每周一坚持升旗仪式 [4] - 担任冲锋舟驾驶员期间成功在恶劣天气下转运伤员 [5] 赵述岛社区发展 - 郁仁壮带领渔民发展集体经济,利用岛礁植被制作诺丽果干和贝壳工艺品 [5] - 组织渔嫂开展腰鼓舞、竹竿舞等文体活动,并提议举办端午节赛渔船活动 [6] - 深入了解岛上48户渔民家庭需求,帮助解决生活困难 [6] 南海渔业与维权 - 郁仁壮跟随渔民船队前往南沙、中沙海域捕捞作业 [3] - 主动承担守护海疆义务,成为维权维稳先锋 [3] - 夜间出海时密切监视海面异常情况并及时上报 [3]
文化的力量(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由于提供的文档内容主要围绕中华文化、历史事件和民族精神展开,并未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文档内容属于人文历史范畴,与投资分析无关。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市场数据或行业趋势的财经类文档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作家高建群谈新著《中亚往事》:用40年写出书中人物与故事
中国新闻网· 2025-04-13 09:41
作家高建群新著《中亚往事》 - 军旅作家高建群透露新著《中亚往事》的创作感受,书中人物和故事已"成熟得快要从树上掉下来"[1] - 高建群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其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与《白鹿原》《废都》等共同引发"陕军东征"现象[1] - 《中亚往事》以新疆边境军旅生活和丝路文化考察为背景,围绕主人公马镰刀的商旅及戍边经历展现爱国精神[1] - 高建群表示必须将这部作品完成并流传后世,否则将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损失[1] - 新著题记中高建群将此书献给"曾经生活过的中亚大地及那些勇敢的人们"[1] 新书发布活动 - 《中亚往事》成书后,高建群赴新疆阿勒泰举行签书会[2] - 签书会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共同举办[2] - 高建群在签书会上自称"满脸沧桑的老兵",表示此行是向新疆大地、兵团及边防战友"汇报"和"接受检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