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市翔丰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上海证券报· 2025-04-21 03:18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为石墨负极材料,应用于动力(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等)、3C消费电子和工业储能领域 [2] - 发展战略聚焦新型碳材料产业,已布局硅碳负极、硬碳负极、石墨烯等领域并具备产业化条件 [2] - 经营模式为以销定产、直销为主,通过出售石墨负极材料获取收入 [3] 研发与生产体系 - 研发体系分为粉体工程中心、理化/电性能检测中心及材料表征中心,下设三个研发组分别开发石墨类、非石墨类负极材料及其他新型碳材料 [4] - 采购模式为"以产定采",原材料来自合格供应商名单,外协加工环节严格质量管控 [5] - 生产模式以订单式为主,结合销售预测调整计划,确保准时交付 [6] 销售与财务表现 - 销售采用直销模式,全流程管理客户开发至回款,并根据信用等级差异化管控 [7] - 2024年营业收入13.88亿元(同比下降17.67%),净利润4955.46万元(同比下降40.23%),主因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价格竞争、可转债利息增加及减值损失计提 [8] - 下游客户资金紧张导致回款周期延长,信用减值损失增加 [9] 财务与评级情况 - 2023年发行8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中证鹏元2024年6月给予公司主体及债券AA-评级,展望稳定 [11]
入职北大!王江涛自美归国
券商中国· 2025-04-19 14:59
王江涛学术背景与职业发展 - 王江涛现任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 - 2009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 2018年获博士学位 后赴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从事五年博士后研究及两年研究科学家工作 [2] - 在清华大学期间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清华大学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2024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3] 研究方向与学术成果 - 长期从事低维碳材料的可控生长研究 在高纯度半导体性碳纳米管水平阵列和纳米多孔单层石墨烯膜尺寸分布调控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4] - 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7篇 其中以一作或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7篇 包括《自然》《自然-催化》等顶级刊物 [5] 信息来源 -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 [1][5] - 长安街知事报道 [2][6]
高性能碳材料研发商「中欣新碳」完成A轮融资,实现中间相沥青规模化稳定制备|36氪首发
36氪· 2025-02-27 18:31
公司融资与背景 - 中欣新碳完成A轮融资 投资方为厦门高新科创天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融资将用于扩大产能、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及连续长丝产线建设 [3] - 公司成立于2022年 专注于高性能碳材料研发与生产 主要产品包括中间相沥青、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碳碳复合材料等 [3] - 已实现高模量、高导热、高可纺性的中间相沥青50吨/年规模化稳定制备 以及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和碳碳复合材料的小规模制备 [3] - 核心团队成员来自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 技术人员占比超过50% 创始人李四中博士具备丰富研发和产业化经验 [3] 行业与技术突破 - 碳纤维按原材料分为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粘胶基碳纤维 PAN基碳纤维市场占有率超过90% [5] -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模量通常高于800GPa 导热率能达到1100W/m·K 优于PAN基碳纤维的模量(低于300GPa)和导热率(不超过150W/m·K) [5][6] - 中间相沥青被誉为高性能碳材料之母 全球仅索尔维、三菱化工、日本石墨纤维三家企业可以量产 美日长期实行出口限制 [6] - 中欣新碳从分子设计角度突破 解决了稠环芳烃大小与流动性矛盾的问题 实现中间相沥青50吨/年规模化稳定制备 技术指标与三菱公司纺丝级沥青相当 [8] 市场现状与战略 - 2019-2023年中国碳纤维产能翻了近五倍 2024年新增投产项目进入冷静期 PAN基碳纤维需求放缓导致部分企业亏损 [11] -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作为关键性、战略性材料 国内市场需求亟待满足 但面临市场验证挑战 行业对稳定量产保持观望态度 [11] - 公司采取民用和军用双领域策略 民品领域聚焦5G通讯、光通讯、智算中心等场景 力争三年突破上亿元销售 军工航天领域预计2-3年获得量产订单 [12] - 沥青纤维线建设正在推进 预计今年8月实现运转 未来将坚持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并进策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