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负极材料
搜索文档
回暖趋势明显!近20家锂电材料上市公司业绩公布
搜狐财经· 2025-11-03 09:50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锂电正负极材料行业大部分厂商已扭亏为盈,去年亏损严重的企业今年亏损幅度大幅收窄,行业回暖趋势明显 [1] - 负极材料环节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较好,除翔丰华前三季度净利润下降外,其余企业各项指标均呈现增长趋势 [3] 正极材料环节分析 - 高压实磷酸铁锂成为正极材料环节焦点,其技术迭代快速,第四代技术热度未退,第五代技术已开始应用,性能提升空间巨大 [3] - 高压实磷酸铁锂需求旺盛源于大容量电芯赛道竞争激烈及储能赛道火热,该材料是储能电池厂商首选,价格更高,导致多家厂商满产 [3] - 需求旺盛带动碳酸锂价格回暖,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维持在80300-81700元/吨区间 [4] - 储能需求爆发及动力电池销量攀升是铁锂材料企业业绩回暖主因,也是高压实磷酸铁锂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 [4] - 头部企业在海外拿下大规模订单,带动德方纳米、龙蟠科技等获得巨额订单,龙蟠科技先后获得楚能新能源、福特、亿纬锂能、宁德时代、LG新能源大单 [4] - 三元材料热度相对较低,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锂电池三元正极前驱体出货量约66.9万吨,同比微降1.2%,容百科技与中伟股份业绩受此行业影响 [4] - 当升科技因在铁锂方面有布局,累计销量达6.7万吨,成为新增长极,同时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进展快,全固态电池高镍多元材料和富锂锰基材料已实现20吨级以上批量供货 [5] - 部分正极材料企业如龙蟠科技、容百科技、德方纳米、万润新能尚未扭亏,但亏损较去年大幅收窄,容百科技业绩受布局及三元材料周期性影响波动较大 [2] 负极材料环节分析 - 中国已是锂电池负极材料第一强国,市场占比超过90%,供应链系统强大充满韧性,平稳度过调整期后快速回暖 [6] - 2025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201.1万吨,同比增长35.1%,人造石墨出货183.9万吨,同比增加4.5%,增长态势预计延续至第四季度 [7] - 增长动力源于动力和储能电池出货增长,2025年上半年人造石墨负极出货量超116万吨,天然石墨负极出货量近1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占比91.6%,同比提升5.3个百分点 [6] - 2025年第三季度部分企业订单涨价,订单情况良好,甚至需要外协产能辅助,全行业产能利用率飙升 [7] - 杉杉股份2025年第一季度成功扭亏为盈,录得净利润3314.28万元,股价回升,其处于负极材料赛道头部地位,业务规模庞大,产能利用率回升带动业绩反弹 [7] - 贝特瑞通过发力海外业务、固态电池技术及储能业务摆脱行业影响,海外市场聚焦印尼与摩洛哥,全球化产能布局逐步成型,固态电池材料在三季度取得重大进展 [7] - 璞泰来抓住动力电池及消费类电池复苏机遇业绩回升,隔膜涂覆加工业务在储能领域突破,PVDF材料业务销量增长,并正式设立极片事业部提供极片加工服务 [8] 重点公司业绩摘要 - 华友钴业前三季度营收589亿元,同比增长29.57%,净利润42.16亿元,同比增长39.59% [2] - 湖南裕能前三季度营收232.26亿元,同比增长46.27%,净利润6.45亿元,同比增长31.51% [2] - 杉杉股份前三季度营收148.09亿元,同比增长11.48%,净利润2.84亿元,同比增长1121.72% [2] - 璞泰来前三季度营收108.30亿元,同比增长10.06%,净利润17亿元,同比增长37.25% [2] - 天齐锂业前三季度营收73.97亿元,同比下降26.5%,但净利润扭亏为盈,达1.8亿元 [2] - 赣锋锂业前三季度营收146.25亿元,同比增长5.02%,净利润扭亏为盈,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64.02% [2]
百川股份:目前生产的负极为石墨负极材料
证券日报网· 2025-10-23 17:45
公司业务现状 - 公司目前生产的负极材料为石墨负极 [1] - 公司已对硅碳负极材料开展研究 [1] 技术发展与未来布局 - 公司技术团队将持续关注行业发展态势 [1] - 公司进行技术储备 将酌情考虑后续布局 [1]
中国再出一张王牌
新浪财经· 2025-10-17 15:25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公告 自11月8日起对高性能锂电池及其生产设备 正极负极材料等关键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1] - 管制清单覆盖重量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的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 石墨负极材料 前驱体相关物项 以及叠片机 连续石墨化炉等生产环节专用设备 [3] 中国锂电池行业优势 - 从技术结构到产能规模 中国在锂电池产业链占有绝对优势 [3] - 中国在全球正极材料产能中占比约96% 负极材料产能占比达85% [5] - 管制措施在技术体系上几乎构成一个闭环 [3] 对美国产业的影响 - 2025年前7个月 美国电网级储能用锂离子电池中约65%来自中国进口 此类电池正被此次管制所涵盖 [4] - 美国东南部许多电池工厂会受到中国此次措施的影响 [5] - 依赖中国电池组件的美国Fluence Energy电池公司和特斯拉等股价一度大幅下跌 [5] 锂电池的应用与战略重要性 - 锂电池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 更涉及电力系统 数据中心 国防军工等国民经济与安全核心领域 [1] - 在AI竞赛中 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已成为不亚于先进芯片的关键基础设施 [3] - 2017年至2023年间 美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翻了一番 AI产业快速增长带来的电力负载正成为制约扩展的瓶颈 [4] 美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 美国在推进能源本土化的同时 仍面临原材料来源不稳定 制造工艺仰赖进口等结构性难题 [5] - 虽然美国已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启动本土投资项目 并加紧与澳大利亚 韩国等国家构建联盟 但系统性替代仍有待时日 [5]
对美国而言,这远不止经济上的不便,更是地缘战略上的耻辱
虎嗅· 2025-10-16 17:5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针对锂电池、石墨和稀土技术实施的最新出口管制措施,是美国在关键材料领域对中国深度依赖的体现,这些措施旨在暴露美国产业基础的脆弱性并展示中国的战略反制能力 [2][3][4] - 美国在清洁能源、军工和半导体等核心产业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其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建立在中国供应链基础之上,新的出口限制将对其工业体系和经济增长构成直接挑战 [6][7][13] - 美国面临时间、资本和技术能力的多重限制,难以在短期内重建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这揭示了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对称性:中国主导实体生产,而美国主导金融和叙事 [14][17][27] 中国出口管制措施内容与影响 - 中国商务部对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和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不仅限制材料本身,还涵盖关键生产设备、技术和服务,这是对资源出口控制的重大升级 [3][5] - 在全球负极材料石墨生产中占比超过90%,并主导锂离子电池价值链每个环节;提炼全球近90%的稀土氧化物,生产绝大多数高性能钕铁硼磁体 [5] - 这些措施瞄准清洁能源、军工及半导体产业核心领域,直接冲击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法案》投入数千亿美元试图重振的产业 [6] 对美国产业与经济的直接影响 - 美国超过78%的军事装备所用材料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稀土供应链问题将导致武器生产和维护延误,重建本国冶炼能力需5至10年及数十亿美元投入 [8] - 美国电动汽车革命依赖中国主导的电池产业链,中国加工全球三分之二的锂和超过90%的石墨,技术和设备供应中断将增加成本、降低产量并延迟脱碳进程 [11][12] - 人工智能领域供应链问题将危及扩张,成本增加不可避免,出口限制影响美国电力系统资源和半导体供应,可能冲击华尔街的“人工智能泡沫” [9][10] 美国重建能力的结构性限制 - 美国面临时间、物质资源和技术知识三重限制:开发新的采矿、精炼和制造能力需长达十年,环境审批可能使项目停滞数年 [14][15] - 即使开采出所有已知矿藏,美国仍缺乏精炼和分离设施将矿物转化为可用材料,也缺乏中国所垄断的加工设备和熟练劳动力 [16][17] - 无论补贴或言辞都无法缩短工业生产所需时间,美国无法快速培养冶金专家、工程师或建立加工工厂,形成结构性难题 [17]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 - 欧洲有机会从中美分歧中获利,可促进稀土精炼和磁性材料生产投资,并利用对美支持换取华盛顿在补贴、关税和技术共享方面的让步 [23][24] - 全球南方资源丰富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智利、巴西)可利用资源民族主义进行本地化加工,中国模式提供投资、技术且无地缘政治说教,成为美国模式的替代选择 [25][26] - 美国因数十年的金融化、生产外包和短期主义导致产业衰败,其孤立中国的政策反而使自身陷入孤立,凸显全球经济实力的重新平衡 [27][28]
海目星:锂电出口管制不改行业动能,设备龙头回应凸显战略定力
证券时报网· 2025-10-12 18:58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对锂电池、正极材料、石墨负极材料及相关设备实施出口管制,首次将锂电制造设备明确纳入管制范围 [1] - 新政将于11月8日正式实施,覆盖从关键材料到核心设备的全产业链环节,但出口管制不等于禁止出口,企业仍可通过申请许可证正常开展业务 [1] - 政策旨在对高端技术和核心设备进行监管,在维护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兼顾国家安全 [1] 管制范围与技术导向 - 管制范围精准锁定三大领域,在锂电池本体方面,管制针对重量能量密度≥300Wh/kg的高端产品,直指半固态、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 [2] - 现阶段市场主流液态电池能量密度约为260Wh/kg,暂不在管制范围,绝大多数企业短期内不受影响 [2] - 制造设备端管制涵盖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等电芯制造关键装备,而模组和Pack制造设备不在管制范围,对海外工厂整体影响有限 [2] 行业与企业回应 - 锂电设备头部企业海目星回应表示出口管制并非限制出口,出口业务可以正常申请许可证,该事项对公司正常经营影响有限 [3] - 先导智能持乐观态度,透露其海外订单主要源于国内电池厂商出海业务,并不属于管制范围 [3] - 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容百科技强调,其韩国和波兰的海外产能能够在相关政策下正常运行,这些产能的稀缺性会进一步上升 [3] 中长期行业影响 - 短期看,出口管制政策对现有业务影响有限,但中长期将推动产业链向更健康、更本地化、更具战略掌控力的方向发展 [3] - 随着AI浪潮推高全球能源需求,电池储能已成为各国战略必争之地,政策将中国在锂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战略筹码 [1][3] - 在新的制度框架下,具备合规能力和全球化运营经验的头部企业,可能获得更稳定的海外份额与更好的盈利水平 [3]
聚焦!多家龙头企业回应锂电出口管制
起点锂电· 2025-10-11 18:53
中国锂电出口管制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于10月9日联合发布公告,决定对锂电池、正极材料、石墨负极材料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该公告自今年11月8日起正式实施[3] - 与此前出口限制相比,本次管制范围更宽,覆盖了从原材料、生产设备到核心技术的完整产业链[4] - 商务部回复称,此次列管物项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属性,中国依法依规实施出口管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对于合法合规的出口申请,中方将在审查后予以许可[7] 资本市场与行业影响 - 政策发布后,资本市场闻风而动,锂电板块上市公司股价下跌,10月10日包括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阳光电源等在内的企业均受影响,多个公司盘中跌幅超过10%[4] - 政策落地后,锂电海外产能的稀缺性将进一步上升,对于已在海外进行产能布局的企业而言优势将更加明显[8] - 中国企业在锂电技术层面占据领先优势,实施出口管制有助于保护锂电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增加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8] 主要企业回应与影响评估 - 先导智能表示政策对公司整体影响较小,其海外订单主要源于国内电池厂商出海业务,不属于管制范围,并指出政策仅为出口管制而非禁止出口,业务正常申请即可通过[4] - 利元亨称公司在海外已建立完善的研发与制造基地,具备强大的本土研发与制造能力,能够保障海外客户订单的生产交付[5] - 先惠技术表示现有出口业务主要聚焦于模组PACK、汽车底盘生产线及配套产品等领域,均未被列入管控目录,海外出口业务未受到政策的直接影响[6] - 容百科技指出,能量密度300Wh/kg以上的电芯管制主要针对超高镍、半固态和固态电池等,其目前主要产品在国内和海外销售均不受影响[6] - 格林美表示公司已进行前瞻性布局,在印尼建成年产5万吨高镍动力电池三元前驱体材料产能,可有效保障对国际客户供应的持续性[7] 固态电池行业活动信息 - CINE2025固态电池展暨固态电池行业年会定于2025年11月6-8日在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活动规模包括展商200+、参会企业2000+、专业观众20000+[2] - 同期将举行2025起点固态电池金鼎奖颁奖典礼及SSBA固态电池产业联盟理事会[2] - 第一批展商及赞助商包括金钠科技、茹天科技、海四达钠星、融捷能源、易事特钠电等超过40家企业[2]
出口管制或为深远战略意图,继续看好电池和材料龙头
华泰证券· 2025-10-10 20:37
行业投资评级 -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5] 报告核心观点 - 锂电产业链出口管制落地,政策意图在于提升出口产品价格,护航国内企业技术和规模领先优势,看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内锂电产业链[1][3] - 储能需求超预期加速供需拐点到来,推荐电池及各材料环节龙头[1][4] - 出口管制主要针对高度依赖国内产业链的产品(如人造石墨、三元前驱体)与高技术要求的产品(如高能量密度电池、高压实磷酸铁锂),以彰显产业链主导权[2] - 看好电池环节及具备海外产能的材料企业,国内电池龙头海外产能布局完善,出口限制有望增强其竞争力,加速抢占海外日韩电池厂市场份额[4][8] 出口管制政策分析 - 出口限制产品分为两类:一是对国内产业链依赖程度高的产品,例如2024年我国负极材料占全球产量98.5%,三元前驱体占全球产量89.8%[2];二是技术要求高的产品,如能量密度大于300Wh/kg的电池和压实密度大于2.5g/cm³的磷酸铁锂[2] - 本次政策增加出口管制品类,符合此前国家政策动向,包括2024年11月出口退税退坡和2025年1月对高压实铁锂技术的出口限制[3] - 对高技术产品及配套设备技术的限制,旨在制约海外竞争对手(特别是日韩电池厂)的技术发展[3] 重点公司分析与推荐 - 报告明确推荐新宙邦(300037 CH),投资评级为“买入”,目标价60.80元当地币种,最新收盘价为52.40元[7][10] - 新宙邦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为22.46亿元,同比增长8.6%,环比增长12.2%;归母净利润为2.54亿元,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10.5%[11] - 新宙邦2025年上半年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18.6%;归母净利润4.8亿元,同比增长16.4%[11] - 预计新宙邦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11.40/14.14/18.36亿元,较前值上修2%/12%/17%,给予2025年合理PE 40倍[12] - 看好新宙邦氟化液逐步导入下游半导体及数据中心客户,海外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有望带动氟化液需求[12] 产业链产能布局 - 国内电池及材料龙头企业在海外均有产能布局,例如宁德时代海外规划产能包括匈牙利100GWh、西班牙50GWh等;亿纬锂能海外规划产能包括匈牙利100GWh等[8] - 材料企业如湖南裕能、万润新能、龙蟠科技、当升科技、华友钴业、格林美等均公布了海外产能规划[8]
中国银河:首次覆盖翔丰华给予中性评级
证券之星· 2025-08-11 15:45
业绩表现 - 25H1营收6 88亿元同比-2 8 归母净利-0 03亿元同比-107 7 扣非净利-0 15亿元同比-159 7 [1] - 25H1毛利率12 4 同比-6 23pcts 归母净利率-0 4 同比-109 03pcts [1] - 25Q2营收3 82亿元同比+1 9 环比+24 7 归母净利0 05亿元同比-79 5 环比-163 9 [1] - 25Q2毛利率10 4 同比-7 10pcts 环比-4 50pcts 归母净利率1 4 同比-5 2pcts 环比+4 1pcts [1] 业务分析 - 石墨负极材料业务占比99 5 同比下滑3 04 因下游行业增速放缓及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单价下降 [2] - 上游石油焦价格从2024年1月1930元/吨涨至2025年2月3990元/吨 海外进口价达160美元/吨环比+4 7 [2] - 石油焦成本占负极材料成本40 毛利率从2024年22 6 下滑至25H1的12 4 [2] 技术布局 - 硅基负极理论容量4200mAh/g(石墨10倍) 公司已布局硅碳负极 硬碳负极 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领域 [2] - 新型碳材料具备产业化基本条件 商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2] 发展策略 - 国内产能布局完善 积极推进出海战略 依托技术优势坚持降本增效 [3]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15/17/18亿元 归母净利0 5/0 6/0 9亿元 EPS 0 44/0 53/0 72元/股 [3]
财说丨半年报首亏、实控人撤离,翔丰华滑向“泥潭”
新浪财经· 2025-08-05 08:08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2.80%至6.88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盈利3824万元转为亏损294.59万元 扣非净利润亏损1479.72万元同比暴跌159.65% [1] - 2024年公司营收13.88亿元较2022年23.57亿元减少9.69亿元 净利润4955.46万元较2022年1.61亿元减少1.11亿元 三年间利润缩水近七成 [2] - 2025年一季度录得上市来最大单季亏损815万元 2024年第四季度亏损685万元 [1] 盈利能力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12.44%较2020年28.79%的高点缩水57% 二季度毛利率10.43%创历史冰点 [1] - 净利率由上年同期5.3%降至-0.49% 意味着每销售100元产品反而倒贴0.49元 [1] - 2020至2024年间负极材料价格累计下跌40% 行业利润跌幅高达98% [2] 产能与行业状况 - 截至5月公司石墨负极材料产能达9万吨 福建三明基地2024年完成改造新增2万吨负极材料产能及1.5万吨配套石墨化产能 技改后总产能提升至5万吨/年 [2] - 2020至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产能从81.1万吨激增至354.6万吨 增幅高达337% 相当于每天新增近2000吨产能 [2] - 2024年负极材料出货量增速26%远低于动力电池装车量41.5%的增速 2025年负极材料需求约247万吨而产能将突破360万吨 [4] 财务风险 - 截至6月末有息负债17.33亿元同比增17% 其中短期借款5.67亿元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04亿元 长期借款5.86亿元 应付债券4.76亿元 [5] - 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2.06%较2024年底增长超3个百分点 公司及子公司实际担保余额9.85亿元占2024年经审计净资产的44% [5]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骤降364.68%至净流出1.81亿元 应收账款飙升至6.69亿元同比增32% [5] 偿债能力 - 2025年一季度短期借款5.67亿元 账面货币资金3.1亿元 速动比率1.12低于健康值1.5 [6] - 上半年财务费用因可转债利息超过3000万元 筹资现金流净额3.65亿元用于弥补经营现金流枯竭 [6] - 上半年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仅5500万元同比减少3.39亿元降幅达86% [5] 资产减值与存货 - 2024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7329.99万元相当于净利润绝对值的147.92% 其中存货跌价损失高达5411万元 [4] - 每卖出1亿元产品就有390万元因存货贬值化为乌有 [4] 公司治理与项目 - 实控人周鹏伟2024年11月减持2%股份 重要股东钟英浩2025年1月减持0.41%后退出5%以上股东行列 [8] -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两次推迟至2026年7月 6万吨人造石墨项目延期至2026年底 [8] - 可转债募资8亿元导致财务费用激增进一步蚕食利润 [8] 行业竞争与技术 - 人造石墨占据87%市场份额 技术同质化导致价格战成为唯一竞争手段 [9] - 上半年研发费用2336万元 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例不足4% 低于贝特瑞、宁德时代等巨头5%以上的投入水平 [9] - 行业集中度下滑 磷化工企业、钛白粉巨头和汽车零部件商等新玩家通过不同方式涌入市场 [9] 业务转型与挑战 - 试图在硅基负极等新技术及转型高端产品方面寻找突破口 但高端负极材料认证周期通常需要18-24个月 [9] - 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达64%远高于动力电池 但负极材料在储能领域占比仅18%且更倾向低成本路线 [10] - 行业陷入"越生产越亏损 越亏损越扩产"的死亡螺旋 公司在建的6万吨产能命运难测 [9]
翔丰华上半年实现营收6.88亿元,净利润同比由盈转库
巨潮资讯· 2025-08-01 11:23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68759万元 同比下降2.8% [2] - 归属股东净亏损295万元 同比由盈转亏 [2] - 扣非净亏损1479万元 同比由盈转亏 [2] - 总资产471101万元 同比增长6.19% [2] - 归属股东净资产216701万元 同比下降0.14% [2] - 基本每股收益0.0247元/股 [2] 经营状况 - 石墨负极材料行业产能供给释放导致供求环境阶段性失衡 [2] -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 [2] - 主要产品毛利率下降 [2] 业务构成 - 主要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 [2] - 主要产品为石墨负极材料 [2] - 产品应用于动力电池、3C消费电子和工业储能等锂电池领域 [2] 技术布局 - 已涉及硅碳负极、硬碳负极、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领域 [2] - 新型碳材料具备产业化基本条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