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reen Finance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上市公司总市值超12万亿
南方都市报· 2025-08-26 07:14
深圳金融业发展历程与地位 -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 诞生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 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 - 金融业总市值达3.26万亿元 较特区成立初期实现指数级增长[2] - 金融业增加值从2005年305.68亿元跃升至2024年4710.48亿元 占GDP比重15.2% 税收贡献超22%[2] 资本市场与金融科技成就 - 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582家 A股总市值超12万亿元[2] - 金融科技专项排名蝉联全国第一 全球第三 仅次于纽约和伦敦[2] 跨境金融创新与实践 - 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参与企业超1700家 业务规模超1700亿美元[3] - 外综服企业代办跨境电商出口收汇累计服务23.7万家企业 业务规模570.9亿美元[3] - 银行凭交易电子信息办理跨境电商外汇业务服务商户1.4万家 业务规模13.3亿美元[3] - 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金额达1.3万亿元[3] 未来金融创新方向 - 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交易市场 推动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等产品创新[3] - 前海试点更高水平跨境金融监管沙盒 为外资机构提供试验窗口[3] - 人工智能 元宇宙等新技术与支付 风控 投顾等场景深度融合[3]
打好国际金融中心“人才牌”,第十四届“沪上金融家”评选启动媒体评审
国际金融报· 2025-08-21 20:41
评选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沪上金融家评选于8月20日启动媒体评审 50家主流及专业媒体参与投票 [1] - 设立三大奖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年度人物 沪上金融行业领军人物 沪上金融行业创新人物 [1] - 参评者须来自持牌金融机构且全职在上海工作不少于2年 [1] 评选标准与导向 - 强调培育长期耐心资本 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 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1] - 鼓励展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体现新时代金融人才担当 [1] - 评选标准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求相契合 呼应2024年新修订条例中金融人才环境建设专章要求 [1] 参选人员特征 - 近百名金融英才参选 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交易所/金融租赁等传统领域 [1] - 新兴业态代表积极参与 包括绿色金融与金融信息等领域 [1] - 候选人具备国际化背景 含外籍专业人士及具境外工作经验者 深耕一带一路/自贸区金融服务/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1] - 候选人创新实践活跃 重点投入长期资本培育与金融开放实践 [1] 评选机制 - 采用自主报名与推举委员会提名双渠道 [2] - 结合媒体评审/网络投票/专家评审三重机制 [2] - 最终结果将于2025年9月公布 [2]
打好国际金融中心“人才牌” 第十四届“沪上金融家”吸引近百名金融英才参选
证券时报网· 2025-08-21 15:20
评选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沪上金融家评选于8月20日启动媒体评审环节 吸引近百名金融英才参选 [1][2] - 评选设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年度人物 沪上金融行业领军人物 沪上金融行业创新人物三类奖项 [1] - 参评者须来自持牌金融机构且全职在上海工作满2年 [1] 评选标准与导向 - 主办方鼓励在培育长期耐心资本 做好五篇大文章 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等领域有探索的拔尖人才参选 [1] - 强调培育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展示新时代金融人才担当 [1] 参选人员特征 - 候选人覆盖银行 证券 保险 信托 期货 公募基金 私募基金 交易所 金融租赁等传统领域 [2] - 绿色金融 金融信息等新兴业态代表积极参与 [2] - 外籍金融专业人士及具境外工作经验者占比显著 专注一带一路 自贸区金融服务 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2] - 候选人普遍投身长期耐心资本培育 金融高水平开放等前沿实践 [2] 评选机制与影响 - 采用自主报名 推举委员会提名 结合媒体评审 网络投票 专家评审的多元评选机制 [2] - 评选结果将于2025年9月正式公布 [2] - 过往十三届累计评选超过两百位金融人才 显著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 [2] 政策支持背景 - 2024年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增设金融人才环境建设专章 [1] - 政策强调完善市场化金融人才培养集聚 评价激励 服务保障机制 匹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求 [1]
绿色信托:规模稳步扩大 品类持续丰富
金融时报· 2025-08-21 09:49
绿色金融发展背景 - 绿色金融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 比年初增长14.4% 上半年增加5.35万亿元[1]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 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路径[1] 绿色信托整体发展 - 绿色信托存续规模2649.83亿元 2023年新增项目321个同比增长10.31% 新增规模1737.88亿元[2] - 形成绿色信贷/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领域产品矩阵[2] - 绿色信贷规模607.17亿元占比36.09% 绿色股权投资规模91.29亿元占比5.43%[2] - 资金投向覆盖清洁能源开发/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交通建设等关键领域[2] 绿色信托实践案例 - 山东国信设立"兴聊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融资规模4360万元 支持聊城市清洁能源供热项目[3] - 该公司绿色信托存续规模52.4亿元 较年初增长85.1%[3] - 外贸信托推出"光能系列服务信托" 整合12省97市5万多户农村屋顶电站 撬动资金46亿元[4] - 实现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63万吨 农户年均增收超3000元 部分偏远地区收入增幅达40%[5] 政策与战略支持 - 金融监管总局与央行联合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信托机构积极发展绿色信托[7] -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绿色信托指引》引导信托公司发展绿色信托[7] - 信托公司将ESG理念纳入战略规划 设立绿色金融办公室/推进小组等专门机构[7] - 组建金融/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复合型人才团队 提升绿色项目研判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7] 行业发展前景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 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6] - 2030年碳达峰目标资金需求超25万亿元 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广阔[6] - 绿色信托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是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7]
风从海上来——这十年,我们在一起
新华网· 2025-08-12 14:18
项目规模与运营 - 海上风电场拥有53台风电机组正在运营[1] - 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10亿千瓦时[1] - 年节约标准煤耗30万吨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万吨[1] 基础设施与技术 - 揭阳海上风电集控中心作为整个海上风电场的核心控制系统[1] - 海上风力资源较陆地更为丰富因无山丘和建筑遮挡[1] - 通过海上风电机组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转换[1] 环保效益与社会价值 - 项目将海风转化为电力照亮千家万户实现能源利用[1] - 提供取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支持可持续发展[1] - 绿色金融力量支撑海上风电工程建设与环保事业[1]
天津金租资产突破九千亿!监管局半年报: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1 13:57
行业整体表现 - 天津地区生产总值8706.6亿元 同比增长5.3% 金融业增加值1360.18亿元 同比增长4.5% 占GDP比重15.6% [2] - 银行业总资产7.07万亿元 同比增长6.35% 总负债6.73万亿元 同比增长6.32% 存款规模4.86万亿元 同比增长8.54% 贷款余额4.97万亿元 同比增长3.28% [2] - 保险业总资产2583.4亿元 同比增长13.0% 总负债2406.54亿元 同比增长12.7% [2] 金融租赁业务 - 辖内金租公司资产总额9260.89亿元 较年初增长269.12亿元 增幅3% 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1][2] - 租赁资产总额7716.18亿元 较年初增加108.56亿元 增长4.42% 业务拓展势头强劲 [2] 风险控制能力 - 银行业净息差1.48% 较上季度增长0.02个百分点 扭转2022年一季度以来持续下行趋势 [3] - 不良贷款563.01亿元 同比减少33.53亿元 不良贷款率1.13% 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 创近三年新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2个百分点 [3] - 资产减值损失准备金额1546.01亿元 同比增加29.33亿元 拨备覆盖率238.4% 同比提升12.1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8.1个百分点 [3] 绿色金融发展 - 绿色信贷余额8517.65亿元 当年新增1084.37亿元 较年初增长14.59% 占贷款余额比重17.15% 近三年年均增速17.29% [4] - 保险机构为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保险保障7.05亿元 聚焦重金属污染和石化等高环境风险企业 [4] - 绿色租赁业务余额1607.23亿元 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绿色公共交通和节能环保产业 [4] 创新实践案例 - 兴业金融租赁提供1.8亿元"直租+回租"资金支持 以7500吨碳排放权作为质押物盘活企业碳资产 [5] - 通过中登网完成碳排放权质押登记 创新解决企业融资压力 [5]
1.5亿元!新华资产完成对全国首批数据中心公募REITs投资认购
大众日报· 2025-07-30 17:08
投资概况 - 新华保险控股子公司新华资产以约1.5亿元实际获配金额完成对全国首批数据中心公募REITs的投资认购 包括南方万国数据中心REIT与南方润泽科技数据中心REIT [1] - 此次投资标志着保险资金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深度参与数字新基建 是公司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使命和深耕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践 [1] - 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部署通过基础设施公募REITs推动股权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 为新型基础设施注入长期资本 [1] 战略价值 - 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算力底座 具有重资产属性与长周期运营特征 亟需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支持 [2] - 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 两大项目分别扎根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 为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前沿产业提供核心算力基础设施 [2] - 绿色金融构建生态闭环 两项目能效水平均处于行业前列 其中南方润泽项目底层资产获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2] - 数字金融驱动模式创新 公司通过加码数据中心REITs投资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加保险资金加金融创新的良性循环 [3] 未来规划 - 公司将继续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充分发挥耐心资本优势 [3] - 重点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 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 [3] - 推动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沃土 [3]
北京绿色交易所召开2025年参与人大会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7-30 14:18
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展战略 - 公司阐述"一主五专两化"发展战略 聚焦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两大平台建设 [1] - 公司将继续提供多元化服务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并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1] 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 邮储银行北京分行从组织架构优化 专营机构设立 政策支持创新 重点项目投放和绿色金融创新五个维度展示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1] - 绿色金融创新为国家"双碳"战略提供全方位支持 [1] 自愿碳市场发展前景 - 行业专家指出自愿碳市场具有巨大潜力 涉及CCUS技术创新 垃圾发电项目碳减排实践 RWA技术在碳信用领域应用等方向 [2] - 企业代表分享碳市场交易准备经验 并围绕发展现状 挑战和机遇提出创新发展建议 [2] 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融合 - 行业探讨绿色金融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未来发展方向 [2] - 会议采用数字化平台量化碳排放 并通过注销碳信用实现碳中和 [3]
点赞!2025年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10:17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征集活动 - 活动由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等12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联合指导,8家机构共同主办,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等承办,旨在为广东绿色转型提供金融支持[1] - 活动历时3个月,收到255份申报案例,最终选出50个具有示范性的绿色金融创新案例[2] - 入选案例覆盖绿色金融产品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建设、跨境业务等四大领域[2] 案例参与机构多样性 - 申报主体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企业财务公司、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等特色金融主体,以及绿色企业和第三方机构[2] - 参与机构涵盖全国性银行一级分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及基层分支机构,体现多方协同推进绿色金融创新的格局[2] 创新成果亮点 - 入选案例中包含十余项"全国首单""全国首批"等开创性成果,凸显广东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2] 后续推广计划 -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将联合省市部门加大案例宣传力度,推动经验复制推广[3] - 计划通过机制创新、产品丰富和服务提升,支持产业结构低碳转型,打造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样板"[3]
五年一阶 崛起青岛金融“强引擎”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16 10:13
金家岭金融区发展概况 - 2025年底金家岭金融区内机构数量预计突破1500家,较2020年增加50% [2] - "十四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7.78%,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203.15亿元(增长5%),税收81.13亿元(占全市金融业税收40.7%) [2][5] - 已聚集24类金融业态、近1.5万名金融人才,形成机构/人才/资金自由流动的生态 [5] 财富管理领域进展 - 落户光大理财、青银理财、恒丰理财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2024年末管理规模近2万亿元(全国第五) [3] - 新增3家家族办公室,陆家嘴国际信托增资超百亿元(规模全国前十) [3] - 形成银行理财子公司/私人银行/证券财富管理/保险资管/私募基金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3] 创投风投领域成果 - 2025年1月备案基金管理人112家(全市占比30%+),在管基金733只(规模892亿元) [3] - 形成外资QFLP基金/百亿国新债转股基金/50亿国企综改基金/AIC股权投资基金等多样化资本格局 [4] - 参股基金累计投资项目超1250个,投资规模近500亿元 [4] 数字金融创新突破 - 集聚80余家数字金融企业,打造全省首个数字金融产业联盟 [5] - 实现全国首次数字人民币轨道交通无网无电支付,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5] - 连续举办三届数字金融创新大赛,落地40余项先行先试成果 [5][6] 产融协作与服务实体 - 银行机构存贷款规模超万亿元(贷款突破6000亿元),"金企通"平台累计融资19.72亿元 [7] - 创新案例包括:全国首笔碳排放披露支持贷款、山东首单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贷款、城投债ESG评估标准等 [7] - "十四五"新增5家上市企业(总数达15家),形成从创投到上市服务的全链条支持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