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人类共同价值
icon
搜索文档
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引领推进新时代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21
中美民间外交倡议 - 习近平主席向美国马里兰州青少年访华团寄语,提出"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倡议,强调青少年应成为"两国友好的新一代使者"[1] - 民间外交在新时代取得历史性发展,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其提供根本遵循,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服务国家外交全局[1] 民间外交理论体系 - 习近平关于民间外交的论述包含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继承新中国外交理念(毛泽东至胡锦涛时期)与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3] - 理论逻辑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把握国际形势"两个大局")和唯物史观(遵循历史规律强化中美民间纽带)[4][5] - 实践逻辑源于习近平早期对外交往案例(如1985年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及新时代元首外交实践(2014年澳大利亚访问等)[6] 核心思想内涵 - **人民观**:60%以上美国友好团体演讲内容聚焦"人民",强调"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8][11] - **系统观**:构建政党/政府/民间协同的对外工作体系,形成元首外交引领、官民并举的新局面[9] - **文明观**: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反对文明冲突论,倡导平等互鉴的交流模式[13] 实施路径 - 服务元首外交:配套民间活动营造友好氛围,如2023年旧金山欢迎宴会等公共外交案例[15] - 创新传播方式:结合大数据/AI技术强化国际传播,拓展青少年交流等基层渠道[16][17] - 深化多边合作:推动"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倡议落地,夯实双边关系民意基础[15][16]
丁薛祥出席第二十八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并致辞
新华社· 2025-06-21 05:53
中俄经济合作 - 中俄双方同意充分发挥投资和能源合作委员会及能源商务论坛作用 推动投资和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5] - 中俄两国元首一致同意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 密切战略协作 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3] - 中方愿与俄方全面提升双边关系高度、维度和韧度 拓展高质量互利合作[3] 中国经济发展 - 中国经济呈现向好态势 展现强劲活力和韧性 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稳定就业、企业、市场和预期[4] -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持续深化 欢迎各国企业投资兴业 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4] 全球经济治理 - 提出合力打造开放多元的世界经济 捍卫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经贸秩序 为全球南方国家创造发展机会[3] - 强调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反对"新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3] 国际多边合作 - 中国愿与俄罗斯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加强协调 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多极世界[3] - 与印度尼西亚、巴林、南非等国领导人进行友好交谈 展现多边外交互动[5]
学习手记|“让文明的灯塔照耀人类前行的正道”
新华社· 2025-06-10 22:29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聚焦于全球文明对话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全球文明倡议,不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建议提供包含公司或行业相关内容的新闻材料,以便进行更符合任务要求的分析总结。
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访谈录)
人民网· 2025-06-10 06:3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1]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世界"的人类重大课题,凝聚了各国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最大公约数 [1] - 12年来该理念在理论层面不断丰富发展,在实践层面持续稳步推进,取得丰硕成果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 人类社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紧密团结,共存概念从未如此重要 [2] - 该理念是对现有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方案缺失的深刻反思,有助于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2] - 从人文角度看,该理念彰显对全人类的整体关怀,具有历史纵深和科学前瞻性,并强调实践导向 [3] 对国际关系原则的继承与发展 - 继承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权平等原则、联合国宪章精神、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4][5] - 超越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区域法"特性,具有全球视野,融入中国理念和价值 [5] - 对主权、人权、民主、自由等原则进行了合理化改造与时代化创新 [5] 三大全球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 [6] - 全球发展倡议正值评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关键时期,中国为减贫目标作出重大贡献 [6] - 全球安全倡议帮助各国塑造安全心态,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维和出兵国 [7] - 全球文明倡议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回应,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7]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 -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五通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9][10] - 具体项目包括比雷埃夫斯港、佩列沙茨大桥、中欧班列、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 [10][11] - 打破了西方主导的经济合作模式,考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落差动能" [12] 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路径 [12] - 只有推动新型国际关系,才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真正落实到国际社会日常运行中 [12] - 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不合理不公正成分的干扰 [12] 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 - 文明对话国际日的设立旨在消除歧视偏见、增进理解信任、促进民心相通 [14] - 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15] - "和而不同"是人类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中国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精神一致 [15]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支撑 -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 [16] - 与西方推行的所谓"普世价值"形成鲜明对比,避免加剧世界分裂和对抗风险 [17] - 这些价值经过历史检验,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性价值,相互间具有内在联系 [18] 建设"五个世界"的总目标 - 包括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五个方面 [18] - 与"五位一体"总体框架相对应,为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生态发展提供遵循 [20] - 需要采取共同举措和行动,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强调合作共赢理念 [19]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
中国文创产业国际推广 - 文创产品与图书展示相结合成为第34届多哈国际书展中国展台的核心亮点,吸引大量观众关注[1] - 敦煌莫高窟壁画、良渚玉琮纹饰等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数字光影技术实现与卢浮宫雕塑、希腊浮雕的跨文明对话[1] 全球文明倡议战略内涵 - 2023年3月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包含四大支柱: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创新、加强国际人文合作[2] - 倡议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为哲学基础,主张文明平等互鉴,反对"文明优越论"[2][3] - 中欧班列作为实践载体,实现技术标准互认与文化符号共生,日均开行量达15列以上[9] 中华文明特性分析 -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构成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5] - 创新性体现为改革开放推动GDP年均增长9.5%,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5] - 包容性表现为佛教等外来宗教本土化,形成儒释道融合的独特文化生态[5][6] 文明交流实践案例 - "墨子号"量子卫星国际合作项目建立技术标准共享机制,已与奥地利等16国开展实验[9] - 《全球数据安全倡议》覆盖83个国家,推动建立跨境数据流动"数字丝绸之路"[9] - 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践"国家民族观念",2024年爱国教育投入同比增长23%[4] 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系 - 和平发展等六大价值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核,已获120余国签署支持[8][10] - 价值体系突破西方"普世价值"桎梏,提出"共商共建共享"治理观[9] - 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3000亿美元合作项目[10]
让中国古典文明不断滋养和启迪现代世界(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5-08 06:40
中国古典文明的核心价值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文明多样性,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动力 [1] - 中国古典文明与希腊文明同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奠基性贡献 [1] - 中国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 [1] 中国古典学的研究与发展 - 中国古典学研究围绕十三经、前三史和周秦诸子等元典展开,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2] - 中国古典学并非复古之学,而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创新之学,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2] - 中国古典学探索视野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研究中国典籍和文化的影响 [2] 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 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开放体系,博采众长实现自我革新 [3] - 孔子和杜甫的思想体现开放包容精神,强调学习他人优点 [3] -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超越文明冲突,实现和谐共存 [3] 中国古典文明的跨领域智慧 -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贡献了孔子"仁爱""忠信"、墨子"兼爱""非攻"等思想 [4] - 儒家"中庸之道"与古希腊"节制"思想为人类和平提供思想资源 [4] -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方案成为全人类思想财富 [4] 古典文明对现代全球问题的启示 - 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需依靠文明力量,汇集人类集体智慧 [5] - 中国古典文明"天人合一"思想与古希腊哲学均强调尊重自然规律 [5] - 中国式现代化将推动古典文明焕发新光彩,为现代世界提供滋养 [5]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经济日报· 2025-04-30 08:52
文化建设重要性 - 文化建设是国家强国复兴的短板,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任务 [1] - 文化软实力体现国家的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当前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尚未转化为话语优势,需提高国际话语权以应对国际竞争 [2]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紧迫性 - 国际竞争加剧,一些国家利用国际话语权塑造中国负面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 [2]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文化软实力需"形于中"而"发于外",掌握中国道路、精神、形象的定义权和阐释权 [2]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 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关注增加,但西方学术界和媒体曲解中华文化国际交流为"文化渗透",需澄清中华文化的人类命运与共立场 [3] - 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解决人类问题有重要价值,需提炼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传播当代文化创新成果 [3] 文明形态与全球治理 - 世界百年变局涉及文明形态之变,需秉持开放包容的文明观,破除霸权主义逻辑以实现平等对话 [4] - 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用文化对话全球治理赤字,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