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家文化软实力
icon
搜索文档
程曼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7-22 07:58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综合实力 -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民族精气神的凝聚 [2]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 国际话语权与传播能力 -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4] - 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音量不足,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况 [3] - 需打破西方国家主导的涉华舆论屏障,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3] 国际格局与新兴经济体 -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全球占比超过40%,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0% [5] - 新兴经济体在数字经济、5G、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技术标准及规则制定 [5] - "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态势日益显现,国际话语权成为竞争焦点 [5] 全球传播生态与技术变革 - 互联网技术和全球性社交媒体普及打破单向传播格局,形成多元交互传播 [8] - 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构建话语体系提供技术平台和智能化语言应用 [8] - 中国主流媒体利用5G技术布局内容生产平台,抢占国际传播制高点 [9] 文化新样态与国际传播 - 深度求索大模型、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游戏《黑神话:悟空》等文化新样态开辟国际传播新空间 [9] - 需利用新技术打破信息壁垒,改变全球信息传播不均衡状态 [9] - 主动设置议题,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9]
中国餐饮品牌积极推广,东南亚“品尝”中国软实力
环球网· 2025-07-11 10:40
中国餐饮品牌在东南亚的扩张 - 过去5年东南亚主要市场如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出现大量中国特色超市和食品店迅速扩张 [1] - 过去十年东南亚从中国进口食品占进口总额比例提升 [1] - 截至2024年12月底约60个中国餐饮品牌在东南亚开设6100多家门店 [1] - 全球餐饮百强榜单中54家为中国连锁品牌多数已在东南亚设分店 [1] 中国品牌形象与市场策略 - 中国品牌形象通过食品包装标签和中式餐饮连锁店普及更加鲜明 [1] - 中国国内餐饮行业激烈竞争促使连锁店寻求海外机会 [1] - 连锁店多聚集于华裔聚居区或与中华文化渊源深厚地区如新加坡 [1] - 新加坡市场被认为已饱和但向东南亚整体市场拓展是必然选择 [1] 东南亚消费者行为与品牌效应 - 东南亚青年正被印有汉字的平价美味零食影响 [1] - 中餐在东南亚年轻人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引人注目 [2] - 频繁接触优质中国品牌加深东南亚年轻人对中国印象形成"逆原产国效应" [2] - 中国品牌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海外消费者并融入当地环境 [2] 东盟与中国食品贸易趋势 - 东盟与中国食品贸易将随双边经济一体化进程持续增长 [2] - 东南亚年轻人浏览中国媒体、使用中国社交平台、品尝中国食品现象增多 [2] - 东南亚人对中国熟悉度提升使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增强 [2] - 预计更多中国品牌连锁店将出现在东南亚街头巷尾 [2]
时代专论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核心观点 - 文化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国际竞争力提升[1][2] -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模式有本质区别[2] - 文化繁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思想引领、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发挥作用[4]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需要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和话语权[5] - 新时代文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包括理论创新、文化活力迸发和国际影响力提升[6][7][9]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消费"新引擎"[7] - 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多地文旅项目火爆出圈,"文艺+文旅"融合效应显著[7] - 文化科技融合孕育新型文化业态,如网络文学、游戏、影视剧等"新三样"在海外广受欢迎[9] - 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全球爆款,展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9] - 文化贸易结构优化,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占比持续提高[9]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10] - 出台多项文艺发展政策文件,完善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10] - 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深化拓展[13] - 探索"非遗+"跨界发展和多渠道运营机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14] - 改进国际传播方式方法,推进中国故事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17] 文化创新发展方向 -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13]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精神内涵[14] -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赋能[18] - 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18] -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出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作品走向世界[17]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6-04 06:30
构建国际传播体系的战略意义 - 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对应对世界变局、服务战略全局具有关键作用[2] - 当前国际传播格局呈现"中心—外围"结构,西方国家占据话语霸权,非西方国家面临"失语"困境,需通过体系构建争夺话语权[3]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以国际传播体系为支撑,解决"逆差""反差""落差"问题,实现国家形象从"他塑"到"自塑"的转变[4] 国际传播体系建设的基本遵循 - 坚持党性原则是根本,需确保党对国际传播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5] -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核心,需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以文化载体传播中国特色、中国精神[5] - 注重系统集成和世界眼光,统筹传播子系统协同发展,同时融入国际传播格局并回应全球议题[6] 国际传播实践的关键路径 - 构建多渠道立体式传播格局,整合图书、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协同的传播生态[7] -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避免西方理论裁剪中国现实[8] - 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基础设施和合作机制完善,塑造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8] - 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搭建多层次平台并运用AR/VR技术,促进民心相通和"朋友圈"巩固[9]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经济日报· 2025-04-30 08:52
文化建设重要性 - 文化建设是国家强国复兴的短板,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任务 [1] - 文化软实力体现国家的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当前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尚未转化为话语优势,需提高国际话语权以应对国际竞争 [2]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紧迫性 - 国际竞争加剧,一些国家利用国际话语权塑造中国负面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 [2]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文化软实力需"形于中"而"发于外",掌握中国道路、精神、形象的定义权和阐释权 [2]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 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关注增加,但西方学术界和媒体曲解中华文化国际交流为"文化渗透",需澄清中华文化的人类命运与共立场 [3] - 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解决人类问题有重要价值,需提炼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传播当代文化创新成果 [3] 文明形态与全球治理 - 世界百年变局涉及文明形态之变,需秉持开放包容的文明观,破除霸权主义逻辑以实现平等对话 [4] - 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用文化对话全球治理赤字,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第一观察|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总书记作出五方面部署
新华社· 2025-04-16 22:57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3]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七个聚焦",其中包含"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民族复兴大业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 [4] - 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特别是应对互联网领域变革 [4] - 我国网民规模超11亿人,形成全球最大数字社会 [4] - 必须落实党管宣传、意识形态、媒体和互联网原则,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 [4]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 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5] - 提高文化原创能力,用互联网思维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 [5] -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5] 文化建设着眼于人民 - 文化强国的"强"体现在人民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上 [6] - 近年来文化需求不断释放,供给从"缺不缺"向"好不好"升级 [6] - 需要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建设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6] 赓续中华文脉 - 需要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文明瑰宝 [8] - 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并赋予新时代内涵 [8] - 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8] 提升文化软实力 -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8] - 需要更加主动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9] -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效发出中国声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