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明互鉴
icon
搜索文档
驼铃声远 丝路韵长(博物视界) ——河南博物院藏三彩骆驼及牵驼俑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16
核心观点 - 三彩骆驼及牵驼俑是盛唐时期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艺术见证 体现当时中外贸易繁荣与文化交流的鼎盛状态 [1][2][7] 文物艺术特征 - 骆驼俑高84厘米 长66厘米 体形饱满 四肢健壮 作张口嘶鸣状 牵驼俑高62厘米 深目高鼻面带胡髭 身着翻领右衽袍 头戴汉人幞头 体现胡商对中原文化的接受 [2] - 采用白胎模制工艺 施绿 白 褐色彩釉 以含铁 铜 铅 锰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 加入铅渣为助熔剂 经800摄氏度烧制而成 [2] - 釉色艳丽富于动态 写实性强 为唐三彩中的翘楚代表作品 [2] 丝绸之路贸易体系 - 骆驼因耐干旱饥渴 善远途负重 成为丝路商旅首选畜力 唐代私牧骆驼数目可观 体现饲养技术成熟与社会需求庞大 [3] - 双峰驼体形高大健硕 更适合载重 极耐寒耐旱 峰间常驮运丝束 货袋 扁壶等贸易货物 [3][4] - 胡人与骆驼载货组合明确指向西域中亚商旅身份 唐代诗人杜甫留有"胡儿制骆驼"诗句印证 [4] 中外人员往来规模 - 隋唐时期寓居长安 洛阳的胡人达数十万 不仅定居中原 还供职朝廷 [5] - 洛阳设四方馆专门接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 成为外事处理部门 [5] - 昭武九姓粟特人建立从撒马尔罕至长安洛阳的商业网络 形成"兴生胡"特殊贸易群体 [6] 商品贸易特征 - 胡商主要从西方带来珠宝等珍异 从中原运走丝绸等货品 商品轻便昂贵 民间色彩鲜明 [6] - 贸易活动区别于西域政权朝贡 以转运贸易为特征 推动经济发展与多元文化融合 [6][7] 文化融合表现 - 出土文物中胡人骆驼俑成为除丝绸 茶叶 瓷器外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7] - 文明通过交流互鉴不断发展 不同文化熔融淬炼出文明瑰宝 [7]
奏响上合的和合之音——上合组织国家深化人文交流互鉴共谱文明发展新篇
新华网· 2025-08-31 07:20
上合组织人文交流机制建设 - 上合组织自2002年《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将文化合作列入宗旨目标以来 通过文化部长会晤 旅游部门领导人会议等机制完善合作框架 [3] - 白俄罗斯作为新成员加入文化合作协定和文化遗产保护协定 为多边人文合作开辟新前景 [4] - 媒体合作机制2017年启动 2018年举行首届媒体峰会 2025年7月在河南举行媒体智库峰会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 [5] 文化旅游领域合作成果 - 2025年6月中乌互免签证协定生效 哈萨克斯坦举办"中国旅游年" 中国举办"乌兹别克斯坦旅游年"促进双向旅游流动 [7] - 上合组织秘书长指出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建议通过合作推出旅游产品 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青年旅游提升务实成果 [8] - 青岛获"2024-2025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称号 举办影视展映周并与成员国建立经贸文化旅游广泛合作 [9] 文明互鉴与遗产保护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文明的星河"文物联展 展出吉尔吉斯斯坦黄金面具 巴基斯坦佛首造像等成员国国宝级文物 [11] - 中乌联合修复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 中国专家历时3年完成修复工作使古城重现光彩 [11] - 中国考古工作者深入中亚多国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 接续文明脉络 [11] 青年与妇女交流倡议 - 2025年7月23日10国青年代表发表《天津倡议》 提出通过艺术节 学术营 志愿行动促进文明对话和青年桥梁搭建 [13] - 第五届上合组织妇女论坛展示中国传统马面裙 科威特公主表示两国人民文化互学互鉴心意相通 [12] - 上合组织通过青年交流营 妇女论坛等活动形式不断丰富 辐射范围持续扩大 [3][12][13]
搭建人文交流之桥 共谱和合共生之歌(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8-31 07:20
上合组织文旅交流合作 - 新疆吉木乃口岸成为中哈俄蒙四国交界区重要人流枢纽 哈萨克斯坦游客频繁自驾至新疆阿勒泰地区旅游并采购当地美食 中国赴哈萨克斯坦游客数量显著增长[2] - 乌中直航航班开通及互免签证协定生效推动双向旅游热潮 乌兹别克斯坦赴中国旅游及出差人数明显增加[2] - 青岛获"2024—2025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称号后成为入境游热门目的地 上半年上合组织10国经青岛胶东机场出入境外国旅客同比增长37.91%[2] 医疗与教育合作项目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在上合成员国完成超2000例白内障手术 包括4个月婴儿及100岁二战老兵等复杂病例[3][4] - 中乌、中吉、中塔防盲合作中心成立推动"移动医疗"转向"定点合作" 医疗设备与技术本地化留存惠及更多民众[4] - 天津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上合国家建成10个鲁班工坊 埃及留学生通过"3+2"项目实现职业技能提升并进入中国高校深造[4][5] 文化交流与影视合作 - 2025上合国家电影节展示AI影像、虚拟拍摄及数字人等前沿技术 引发行业对电影科技突破及动画师培养的讨论[6] - 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讲述两国历史人文故事 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中哈合作《中国考古》呈现跨国创作成果[6] -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支持百余部视听作品译制成多国语言在上合国家播出 包括《山海情》《舌尖上的中国》等热播剧集与纪录片[7]
AI创意视频|上合诗篇
新华社· 2025-08-30 16:04
经济规模 - 2024年上合组织成员国GDP超20万亿美元 [2] - 对外贸易总额超8万亿美元 [2] 组织发展 - 成立24年成长为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区域合作组织 [2] - 8月31日至9月1日20多国领导人和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天津共商发展新蓝图 [3] 文化合作 - 通过诗人作品展现文明互鉴与团结合作精神 [2][3] - 印度诗人泰戈尔梦想没有分隔的世界 上合组织促进文明互鉴 [3]
从习主席引用的古语读懂“上合力量”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7 08:37
峰会背景与规模 - 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 是中国第五次主办且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 习近平主席与20多位外国领导人及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共商发展[4] - 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 从6个成员国发展为26个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覆盖全球最大面积和人口[9] 核心理念与精神 - "上海精神"以互信 互利 平等 协商 尊重多样文明 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 是组织发展的灵魂和根基[9][10] - 儒家"和合"理念与"上海精神"相通 "和"代表和谐和平祥和 "合"代表聚合合作融合 体现东方智慧[4] -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上海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是组织成功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9][14] 区域合作与互联互通 - 天津作为峰会举办地 是上合国家货物集散枢纽 天津港位列全球十大港口 大量中欧班列由此始发[12] - 2024年途经上合国家的中欧班列达1.9万列 跨里海运输走廊货运量稳步上升 中吉乌铁路项目启动[14] - 通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等文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16] 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 举办青年交流营 民间友好论坛 建设冰雪体育示范区等人文活动[19] - 专题片《习近平的文化情缘》在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等多国主流媒体播出 动画片《我们的合奏》受多国观众喜爱[21] - 鲁班工坊在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等成员国落地[21] 未来发展举措 - 中国将2025年确定为"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 举办100多项会议和活动[14] - 天津峰会将签署《天津宣言》 批准《未来10年发展战略》 通过安全经济人文合作成果文件[16] - 推动对接成员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 实现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19]
为友好事业培养更多参与者、受益者、支持者(记者札记)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05
文化共通性 - 中缅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 胞波情谊历经千年始终如一 是双边关系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 - 澜沧江—湄公河共同哺育的文化记忆已延续千百年 [1] 艺术表现形式 - 耿马泼水舞曲《赛嗨》融合傣族象脚鼓点与钢琴伴奏 以民族风情为内核 用潮流年轻化方式重塑表达 [1] - 象脚鼓的深沉脉动与马鹿舞 古乐舞的灵动身姿构成跨文化基因 [1] 文化交流价值 - 泼水节作为两国人民共庆的盛大节日 其祝福"吉祥如意"具备无需翻译的心领神会特性 [1] - 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通过艺术共演实现 具体表现为不同国籍人群在泼水舞曲中踏出和谐步伐 [1] - 增进文明互鉴与人文交流 为周边睦邻友好事业培养参与者 受益者 支持者 筑牢周边命运共同体社会基础 [1]
东西问丨郭延军:澜湄合作十年,打造全球区域合作“金色标杆”
中国新闻网· 2025-08-22 20:42
澜湄合作机制发展 - 澜湄合作机制于2015年正式建立,2025年迈入第十年,形成多机制并存、功能互补的合作模式,成为全球区域合作的金色标杆 [3] - 六国建立多层次合作架构,包括领导人会议、外长会、高官会等,并设立水资源、环境、执法安全等多个专业合作中心 [5] - 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实现双边命运共同体全覆盖,合作延伸至海洋、网络等领域 [5] 经济与基础设施合作 - 中国与湄公河五国贸易额从机制启动初期增至2024年4370亿美元,增长125% [6] - 中国对湄公河五国直接投资覆盖能源、基建、制造业等领域 [6] - 中老铁路开通3年运货超5000万吨,覆盖19个国家与地区,运输商品种类从500余种扩展至3000余种 [6] - 中越铁路、金港高速稳步推进,云南智慧口岸成为硬联通与软联通并进的示范标杆 [6] 水资源管理与民生项目 - 六国共建多层级水资源政策协调机制,制定《澜湄水资源合作五年行动计划》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9] - 中国自2020年起持续向湄公河国家提供澜沧江全年水文数据,通过联合防洪抗旱调度缓解下游旱涝灾害 [9] - 澜湄甘泉行动在老挝、柬埔寨等国建成60多处供水点,为超1万人提供安全饮用水 [9] - 中国长江科学院在柬埔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解决40公顷果园旱季灌溉难题并保障学校饮水 [9]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六国签署《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战略和行动框架(2023-2027)》,建立跨境生态合作平台 [9] - 联合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并开展边境巡逻 [9][10] - 中国西双版纳与老挝北部划定联合保护区,2024年亚洲象数量增至300余头 [10] - 中老两国连续10年开展渔政联合巡航,向澜沧江—湄公河放流土著鱼苗423.5万尾 [10] 文化交流与民间交往 - 中国是越南、泰国等国的最大客源市场,2025年前两个月越南接待中国游客95.6万人次,同比增长77.8% [8] - 澜湄六国僧侣通过佛教交流会推动跨国宗教活动,形成跨宗派共识 [12] - 跨境民族共享相似文化元素,藏彝文化、高棉文化在区域内交织构建独特文化图景 [12] - 澜湄国际影像周通过图片、短视频等作品讲述流域文明对话与生态故事,拉近民众距离 [14] 执法安全合作 - 六国联合执法机制打造澜湄样板,平安澜湄行动重点打击跨境网络赌博和电信诈骗 [8] - 清除多个犯罪窝点,有力维护澜湄地区社会安全 [8] 治理模式创新 - 澜湄机制实现三重突破:域内自主由六国自愿发起、超越单一议题构建三大支柱框架、包容共生与其他机制互补而非竞争 [17] - 遵循跨国流域治理普遍规律,构建经济—社会—文化三位一体治理体系,注重合作创造增量价值 [17] - 为全球区域合作提供可借鉴的澜湄方案 [17]
太和学者架起文明互鉴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2 09:11
灵沼轩是故宫内仅存的以砖石和金属为主体结构的西洋式建筑,其石质构件表面铁锈污染物的可控清理 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难点。去年底,来自希腊的阿米李娅·莎朵博士在太和学者项目的支持下,到故 宫博物院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访问,刚下飞机就一头扎进实验室,针对灵沼轩中的石质构件进行激 光清洗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不仅为灵沼轩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类似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 参考。 与此同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太和学者足迹遍及海外:研究馆员春花赴日本查核300余部满文古籍信 息,发现珍贵的孤本文献;研究馆员罗文华团队跋涉尼泊尔5个月,系统考察佛教遗迹,为中尼文化交 流史提供翔实资料;高级工程师吴伟在越南升龙皇城遗址与越南考古学者共同开展考古整理、调查与研 究…… 全球对话中,太和学者们取得的不仅是知识与经验,更收获了信任与友谊。 为自己取名"克礼"、时常怀揣袖珍版《论语》,深入研究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初宫廷科学仪器,在北京公 寓亲手复制出传教士汤若望进呈的地平日晷模型……英国李约瑟研究所荣誉所长古克礼作为太和学者 2024年来访故宫博物院,他希望通过努力"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了解和欣赏中国伟大的科学遗产"。 北京故宫红墙黄瓦间 ...
南京大学:百年哲学沃土滋养中西文明对话
中国青年报· 2025-08-20 05:24
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通过设立专业课程群、组织国际教学实践和交流项目,构建了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1][2] - 学院与10多所国外著名大学哲学系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聘请10多位国际知名哲学家担任兼职教授,显著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2] - 2022-2024年研究生出境交流达74人,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柏林自由大学等顶尖学府,40名学生参与希腊和日本的文明互鉴项目 [4] 国际学术合作与项目 - 获批CSC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第三轮支持,持续派学生赴比利时根特大学,并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签署双硕士协议 [4] - 实施"东亚文明交流互鉴"和"古典文明东西对话"全球科考项目,构建长短期结合的国际化成长通道 [4] - 学生团队与东京大学、亚里士多德大学等国际学者就古希腊哲学与中国哲学融合展开深度对话 [2][3] 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 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印象"挑战杯项目,动态把握海外知识群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评价,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策略 [1][6] - 博士生孔伟宇在韩国学术会议分享"中国经验",强调需以学术自觉推动中国智慧从"被听到"到"被认同"的跃升 [7] - 近三年学生在国际一流期刊发文并参与学术会议,从传统文化和当代实践中汲取养分,实现从"看世界"到"讲中国"的转变 [8] 教育理念与学术传承 - 首任系主任刘伯明提出"融贯中西"理念,其《老子哲学研究》等论文开创向西方阐释中国文化的先河 [2][7] - 当前培养方案注重思想交互深度,引导学生进入前沿学术对话核心场域,成为中国学术叙事的共构者 [4] - 国际交流促进学生在吸收中西成果基础上创新理论,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8]
一城托举 上博登“金字塔之巅” 观众逾277万人次 总收入逾7.6亿元 持续13个月的大展圆满收官
解放日报· 2025-08-18 10:07
展览运营数据 - 展览累计接待观众2777966人次 创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世界纪录[1][3] - 展览总营收超7.6亿元 其中门票收入3.2亿元 文创及衍生品收入4.4亿元[3] - 全网曝光量超300亿次 168小时连续开放期间接待观众23149人次[1][2] 城市经济影响 - 展览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350亿元 拉动消费比例达1:48[1][3] - 近七成观众来自外省市 其中超七成为特展专程来沪[3] - 开设220个夜场和专场 深夜场3000个名额全部售罄[2] 国际合作进展 - 中埃联合考古项目正式启动 将开展古埃及都城孟菲斯地区考古发掘[1][5] - 上海博物馆成为首个获孟菲斯地区发掘许可的中国团队 首发掘季持续2个月[5] - 选定塞赫迈特神庙遗址 10月赴埃及开展考古工作[5] 行业标杆意义 - 创下全球博物馆收费特展参观人数 总营收和传播总量三项世界纪录[1] - 体现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发展趋势 为行业树立新标杆[1] - 标志着中国博物馆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