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命运共同体

搜索文档
第一观察丨总书记对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指引
新华社· 2025-06-08 16:50
海洋经济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强调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 - 1994年提出"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在浙江、上海等地考察时多次强调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 [3] - 2013年考察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时指出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2018年考察上海洋山港时提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 [3] - 2023年在广东湛江考察时提出"耕海牧渔,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大有前途" [3]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4] 海洋科技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指出海洋科技发达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5][9] - 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梦想"号等深海装备技术不断突破 [6][8] - 2020年"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海试,标志着我国具备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研的能力 [8] - 2024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探测、开发上迈出重要一步 [8] - 重点突破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加强原创性科技攻关 [9]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10]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 [11][13] - 2023年考察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时指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13]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14] - 2024年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展示中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 [14] 全球海洋治理 -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6] -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密切同共建国家合作,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打下基础 [17] -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中国将同世界各国共建和平、繁荣、美丽之海 [18]
《中国将南海打造成和平、友谊、合作之海的实践》智库报告引发热议
新华网· 2025-06-08 10:42
南海和平合作倡议 - 中国提出将南海打造成和平、友谊、合作之海的重要倡议,并通过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民心互通等层面推动实践 [1] - 中国与东盟围绕该倡议展开合作并取得实质性成效,国际社会有目共睹 [2] - 报告强调南海地区秩序的演变以和平稳定、对话合作、友谊长久为主旋律 [2] 中国南海政策原则 - 中国在南海实践中建立"四个坚持"原则:谈判协商解决争议、规则机制管控分歧、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反对域外势力干涉 [2] - "四个坚持"原则是中国-东盟合作对话的基础,具有面向未来、凝聚共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 中国呼吁南海周边国家掌握问题解决主动权,加强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 [2] 国际反响与专家观点 - 专家认为报告全面展示中国对南海和平稳定的贡献,澄清国际误解 [1][3] - 中国与东盟国家有能力排除干扰、管控争议,共同维护地区稳定 [3] - 报告有助于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张的刻板印象,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3] 报告发布意义 - 报告在"世界海洋日"发布,是南海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 [1] - 报告通过事实依据阐明中国原则立场,总结最新南海局势动态 [1] - 报告被视为关键时间节点的权威文件,将推动下一阶段南海和平发展 [3]
共同打造和平、友谊、合作之海——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报告解析中国南海主张与实践
新华社· 2025-06-08 10:40
中国南海主张与实践 - 中国提出将南海打造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的倡议,并通过实践推动地区治理新范式 [2][3] -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人文领域深化合作,包括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贸易增长至6.99万亿元(2024年)、结成255对友好城市 [4] - 中国通过"四个坚持"原则(谈判协商、规则机制、互利合作、反对域外干涉)处理南海问题 [7][8] 地区合作与治理 - 中国与东盟国家已举办40次《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工作组会议,完成"准则"案文三读 [4] - RCEP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释放制度红利,推动经贸规模扩大至全球最大 [4] - 南海沿岸国家开展油气、渔业、环保等领域合作,积累政治互信 [7]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提出构建南海和平安全、繁荣发展、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行动方案,呼应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9] - 东盟国家主流声音支持通过对话解决南海问题,反对域外势力干涉 [10] - 报告呼吁加强智库交流和多轨对话机制,深化中国与南海国家合作 [11] 历史与文化纽带 - 南海地区文明交流历史悠久,从古代航海互鉴到现代民间互动(如马来西亚与中国人文交流) [11] - 报告强调东方智慧对解决南海问题的重要性,倡导对话协商与合作共赢 [12]
第22届香格里拉对话会闭幕 与会各方倡议合作应对挑战
环球网· 2025-06-02 14:09
香格里拉对话会核心观点 -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主要趋势,亚洲国家应求同存异,共同应对挑战 [1] - 中方提出的亚洲安全模式包含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三大要素,受到域内各国欢迎和认同 [6] 国际防务合作机制 - 越南国防部长潘文江强调应通过香格里拉对话会、北京香山论坛、莫斯科国际安全会议等平台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促进观点交流与互信 [3] - 国际防务论坛和多边合作机制应致力于推动合作、避免冲突,实现共赢和减少矛盾 [1] 中方立场与倡议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副校长胡钢锋提出中方将秉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合作打造亚太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4] - 中方倡议坚持真正多边主义维护海上安全秩序,坚持对话协商促进持久和平,坚持平等交流创造美好未来 [4]
“美国代表的发言格格不入”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1 09:08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 人类共同居住在蓝色星球 被海洋连接成命运共同体 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各国安危和利益 [2] - 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精神 共护海洋安全 共促海洋发展 共商海洋治理 让海洋成为合作纽带而非隔绝鸿沟 [2] 海洋秩序维护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现代海洋秩序确立基本法律框架 对全球海洋治理发挥重要作用 [2] - 各国应共同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海洋秩序 完整准确善意解释和适用《公约》 杜绝选择性适用 [2] 海上安全稳定 - 当前海盗袭击 海上毒品武器走私 人口贩运等犯罪活动猖獗 破坏海上安全 加剧地区动荡 [3] - 国际社会需依据国际法和安理会决议共同防范打击 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 以对话协商解决争端 [3] 全球海洋治理 - 人类可持续发展与健康海洋环境密切相关 需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 [3] - 当前海洋环保 气候变化 海平面上升 新兴海洋活动等问题攸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3] - 应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指引 拓展海上务实合作 发掘海洋潜力 实现人类与海洋生态和谐共生 [3] 中国海洋立场 - 中国是海洋大国 致力于共同守护海洋家园 维护海上安全 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3] - 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 推动建设和平安宁合作共赢的海洋秩序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3] 南海问题回应 - 美国频繁派遣军用舰机到南海耀武扬威 挑拨地区国家关系 是对南海安全稳定的最大威胁 [4] - 中方致力于与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处理涉海分歧 不承认非法南海仲裁案裁决 [4] - 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下 南海局势总体稳定 中方有决心能力将南海建成和平之海 友谊之海 合作之海 [4] - 中方希望美方恪守一个中国承诺 停止对其他国家攻击抹黑 为维护海上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 [5]
携手合作,助力海洋可持续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4-28 06:11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 中国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6年来从中国倡议发展为国际共识,从理念愿景转化为实践行动,为建设和呵护海洋家园提供中国方案 [1] - 中国倡导以"海"为桥联通各方,加强海上对话交流,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体现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理念 [2] - 中国海军连续十几年护航亚丁湾,"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累计到访49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7万余人次,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 [3] 蓝色经济发展 - 中国与马来西亚开通关丹港—北部湾港冷链精品航线,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巩固港口战略地位 [5] - 中国与各国开展港口、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产养殖、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海上风电、海水淡化项目,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6] - 肯尼亚与中国合作开发海洋资源,中国企业投资建厂帮助当地渔民打开国际市场,释放蓝色经济潜力 [6] 全球海洋治理合作 - 中国"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通过渔民和企业联合治理海洋塑料废弃物,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7] - 中法签署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合作联合声明,推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生效 [7] - 中葡建立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多项合作项目,兼顾国家利益与全球关切 [8] 国际社会评价 - 巴西专家认为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海洋治理观,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机会 [3] - 葡萄牙专家指出中国参与海洋对话展现完善全球海洋治理的决心,对解决公海、深海资源开发等新问题至关重要 [4] - 希腊专家表示比雷埃夫斯港成为希中合作典范,促进亚欧大陆互联互通,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带来更广阔前景 [6]
聚焦“共赢蓝色未来” “海洋命运共同体”上海论坛举行
新华社· 2025-04-23 15:56
新华社上海4月23日电(记者许晓青、任珂)以"共赢蓝色未来:中国方案与世界愿景"为主题的首 届"海洋命运共同体"上海论坛23日在上海海事大学举行。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6年来,这一理念从理论到实践不 断深化。此次论坛邀请来自海事、海洋领域的大专院校、港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近200名专家与 会。 在主论坛上,国家安全学专家、资深外交官、国际问题专家围绕民间外交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构 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挑战、当前国际形势与海洋秩序等展开深入探讨。 与会者认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超越了"零和博 弈"为特征的传统海权思想;这一理念弘扬了中华海洋文化的优良传统,蕴含"讲信修睦""亲仁善 邻"等东方智慧;这一理念为我国深化海洋交流合作注入了新动能,推动加强交流互鉴,提供公共 产品,壮大"朋友圈";这一理念承载着完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中国主张,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向 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现场还发布了2025"海洋命运共同体"上海论坛倡议。与会者呼吁"守护蔚蓝家园,共赢蓝色未 来",倡导"提升海洋安全意识,规范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海洋生态 ...
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调组第31届大会在京召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11 09:52
国际海啸预警合作进展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委会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调组第31届大会在北京召开 28个国家派代表团或观察员参会包括阿根廷 澳大利亚 中国 俄罗斯 美国等[1] - 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强调需构建科学完备的海啸监测预警与减灾体系 中国愿共享地震海啸监测预警和减灾技术与经验[1] - 中国自2019年起承担为南海周边9国提供全天候海啸监测预警服务的国际职责 包括文莱 柬埔寨 印尼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新加坡 泰国 越南[2] 会议核心议程 - 审议政府间协调组主席 各工作组 海委会技术秘书 区域海啸预警中心等会间工作进展[2] - 协商2026年太平洋海啸演习 区域预警中心规范统一 地震源区外海啸应对 全球预警能力监测框架等政策事务[2] - 讨论火山海啸标准业务流程 中美洲海啸预警中心运行批准 联合国"海洋十年"海啸计划等专项议题[2] - 选举政府间协调组新一届主席和副主席[2] 国际合作机制 - 政府间协调组负责协调太平洋区域46个成员国的海啸风险事务 每两年召开一届大会[2] - 会议特别关注支持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升海啸预警能力[1] - 中国提出在海委会框架下开展海洋多灾种预警与减灾系统建设 提升全球协同应对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