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命运共同体
icon
搜索文档
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开幕
齐鲁晚报网· 2025-09-08 10:12
论坛基本信息 - 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于9月8日上午在青岛开幕 [1] - 论坛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共同主办 [1] - 论坛主题为"从蔚蓝到未来——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共建美丽丰盈的海洋" [1] 论坛目标与意义 - 旨在拓展多边海洋合作,共建蓝色伙伴关系 [1] - 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1] 论坛活动体系 - 采用"1+1+4+5"活动体系 [3] - 包括开幕式暨主论坛、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四个平行论坛、五项特色活动 [3] 论坛重要成果 - 宣布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秘书处成立 [3] - 发布《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 [3] - 发布《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报告》 [3] - 发布《海洋青年人才青岛倡议书》等成果文件 [3]
“深蓝重器”亮相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
齐鲁晚报网· 2025-09-08 07:24
在海上,百余米高的风电塔筒支撑起的风机叶片缓缓转动,源源不断输出绿色电能。 9月7日,市民游客在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参观。 "都是'重器''尖儿货'!"9月7日,参观完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后,来自北京的观众张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作为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的重要同期活动,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当天启幕,共设有海洋发展成果展区、海洋生物医药展区、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 邀请赛展区、海洋科技装备展区、海洋国际商品展区五个展区,450余家企业机构参展,其中"领军者"有近百家,"山东籍"的企业、机构更是本届博览会 的"主角"。 走进海洋发展成果展区,"携手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经略海洋建设海上新山东"几个大字扑面而来,集中展出山东海洋领域代表性实物、模型70余组。 那么,风电塔筒的日常维护谁来完成? 在海洋发展成果展区,由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团队牵头组建的海洋工程技术展览板块中,一款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方形设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是该 校自主研发的海上风电多功能智能化移动检测机器人,它依托磁吸附和边缘控制技术,可像壁虎一样在塔筒筒壁上自如攀爬,能够实时发现塔筒表面缺 陷,识别风机运行状态和评估结构振动异常,实现全 ...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日报· 2025-09-05 06:04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状况 -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3.7% 较2020年提高6.3个百分点 [1][5] - 重要渔业水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面积比例分别较2020年下降16%和50% [5] - 重点监控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连续4年消除不健康状态 [5] 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 - 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 制定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及配套规章 [3] - 出台《"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体系 [3] - 建立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岸线控制 海域有偿使用等制度 [3] 重点海域治理成效 - 渤海 长江口—杭州湾 珠江口三大重点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66.8% 较2020年提高8.1个百分点 [7][9] - 全国排查出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 重点海湾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3.1% [8] - 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8] 生态修复与美丽海湾建设 - 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红树林保护修复重大项目 [4][12] - 重点打造110余个美丽海湾 125个海湾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5][9] - 海湾岸滩垃圾平均盖度从2024年夏季的5.14‰下降至今年春季的1.25‰ [9] 海洋产业绿色转型 - 天津形成海洋油气装备 高技术船舶 海水淡化装备等产业格局 [13] - 江苏连云港推动海洋渔业升级 发展海洋新能源装备制造 [13] - 广东深圳培育绿色智能船舶 无人船艇 水下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13] 科技创新与生态修复 - 山东威海创建省级海洋工程技术中心 培育海参 牡蛎等优势品种 [14] - 河北曹妃甸创新海草床修复技术 修复面积938公顷 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42.3% [14] -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同比增长85% 海马 海参等经济物种资源量回升 [14] 陆海统筹治理机制 - 将总氮治理对象从41条入海河流拓展至230条国控河流 [8] - 构建流域—海洋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 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互联 [10] - 强化跨省河流联防联控机制 深化联合执法检查合作 [10]
到2027年,山东将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齐鲁晚报· 2025-08-29 10:19
论坛总体定位 - 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是海洋领域的国际盛会 山东将从4个方面放大论坛效应推动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1] 海洋产业合作 - 深度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 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 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 [3] - 精准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吸引投资 加快海洋渔业 海洋矿业 海洋运输 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 - 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 海工装备 海洋新能源 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 推动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3] -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到2027年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3] 海洋科技合作 - 吸引国际科研团队与山东高校 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 组织实施科技合作示范工程 [3] - 推动深海资源勘探开发 高技术船舶 深远海养殖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3] - 依托论坛搭建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加速国内外先进技术在山东落地 [3] - 培育发展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使山东成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与孵化园 [3] 海洋港口建设 - 发挥港口联通世界作用 织密国际航线 拓展海铁联运 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网络 [4] - 完善现代化港航集疏运体系 增强通达全球货运能力 提升山东港口辐射能力与全球供应链地位 [4] - 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促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和国际航运重要枢纽 [4] - 到2027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2亿吨 [4] 海洋治理合作 -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主动参与海洋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制定 [4] - 开展区域海洋防灾减灾 生态保护 海洋观测等国际合作 走海洋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4] - 与国际组织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合作 推进沿海滩涂 滨海湿地和海洋生物栖息地系统保护修复 [4] - 维护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 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山东力量 [4]
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2万亿元
齐鲁晚报· 2025-08-29 05:25
海洋产业合作与发展 - 山东将深化海洋产业合作 构建蓝色经济增长极 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 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 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1] - 精准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 吸引投资 加快海洋渔业 矿业 运输 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 培育壮大生物医药 海工装备 新能源 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1] - 目标到2027年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1] 海洋科技创新 - 强化海洋科技合作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吸引国际科研团队与山东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2] - 组织实施科技合作示范工程 推动深海资源勘探 高技术船舶 深远海养殖等领域技术创新突破[2] - 依托论坛搭建的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加速国内外先进技术落地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 港口建设与物流网络 - 加快海洋港口建设 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发挥港口联通作用 织密国际航线 拓展海铁联运 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网络[2] - 完善现代化港航集疏运体系 增强全球货运能力 提升港口辐射能力与全球供应链地位[2] - 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促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目标到2027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2亿吨[2] 海洋治理与生态保护 - 推进海洋治理合作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通过论坛提供国际交流平台 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及国际标准制定[3] - 开展区域海洋防灾减灾 生态保护 海洋观测等国际合作 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3] - 与国际组织合作推进沿海滩涂 滨海湿地和海洋生物栖息地系统保护修复 维护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3]
福建开展文化兴海主题招商活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15:43
活动概况 - 福建省海洋文化交流暨海洋渔业招商对接活动于8月15日至17日在漳州市东山县举办 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和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以文化兴海向海图强为主题 [1] 文化项目发布 - 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授牌和零碳会议授牌举行 [1] - 《丝路帆歌——东南海洋文明简史》新书发布 系统梳理东南沿海海洋文明历程 [1] - 中国国家地理·寻美中华2025年福建海岛行主题路线发布 串联东山岛 南碇岛 林进屿 嵛山岛等特色海岛 [1] 产业合作成果 - 活动现场成功签约10个海洋渔业项目 [1] - 开展招商对接活动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1] - 产业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 学术交流内容 - 专家学者围绕文明史视野中的中国海洋观与海洋强国战略进行主题演讲 [2] - 探讨从生计模式看传统中国滨海人民生活特质 [2] - 分析闽在海中的宿命与向海而生的选择主题 [2] - 深入探讨海洋文化赋能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 [2] 战略规划 -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将持续探索运用海洋文化为海洋经济和海洋旅游赋能 [2] - 推进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 编织以海为脉的交流纽带 [2] - 为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福建实践和智慧 [2]
精耕深蓝,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中国经济圆桌会”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 2025-08-14 16:59
海洋经济战略地位 - 海洋经济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和资源宝库 [2] - 中国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 呈现规模大 势头好 品质优等特点 [4] - 海洋经济内涵从耕海牧渔迈向经略深蓝 [4] 海洋产业规模与成就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比2012年翻一番还多 [5] -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 [5] - 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 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14种新接订单量居世界首位 [5] - 2024年山东海水产品产量达825万吨 实现增加值突破千亿元 [14] - 山东省级以上海洋牧场达到139处 [14] 海洋科技与装备突破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 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建成运营 大型LNG运输船建造能力全球领先 [9] - 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创造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9]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在海南启动运行 具有2000米以上梯度试验环境区域 [11]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 部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发展海上风电 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培育海洋未来产业 [11] - 推进海洋能规模化利用 提升海水淡化规模 壮大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 布局人工智能+海洋 [12] - 将深海矿产和遗传资源开发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11] 港口与基础设施建设 - 山东优化港口建设布局 健全集疏运体系 培育航运金融 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业 [7] - 发展临港产业 建设裕龙岛炼化 日照精品钢基地等大项目 [7] - 推进港口群 产业群 城市群优化整合 [7]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 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联合八个国家科研机构共同参与 [15] - 响应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 获批9项国际大科学计划 覆盖深海生境 蓝碳等领域 [17] - 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举办300多期培训班 培训6000多名青年学者 [17] - 比雷埃夫斯港跃升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 瓜达尔港向物流枢纽迈进 钱凯港开港运营 [18] 海洋经济活力表现 - 2024年上半年造船新接订单量市场份额维持在68.3%高位 [5] - 2024年上半年全国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同比增长40.1% 邮轮艘次增长33.7% [17] -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五一单日办理240小时过境免签旅客超400人 [17]
精耕深蓝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新华社· 2025-08-14 09:44
海洋经济规模与产业体系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还多 [2] -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1/3,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 [2] - 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有14种新接订单量居世界首位,2024年上半年新接订单量市场份额维持在68.3%的高位 [2] 海洋科技与创新能力 - 实现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运营、大型LNG运输船建造能力全球领先 [6] - "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创造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6]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启动运行,提供2000米以上梯度试验环境区域 [7] 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 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深海矿产和遗传资源开发等未来产业 [7] - 实施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壮大计划 [8] - 开展"蓝色种业"创新行动,2024年山东海水产品产量达825万吨,实现增加值突破千亿元 [8] 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 - 山东港口群推进一体化整合,建设裕龙岛炼化、日照精品钢基地等大项目 [3] - 建议通过"一湾一策"差异化发展,推进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优化整合 [4] - 2024年上半年全国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分别同比增长40.1%和33.7% [9]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 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科考联合8个国家科研机构,获批9项国际大科学计划覆盖深海生态等领域 [9] - 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6000多名发展中国家青年学者提供培训 [10] - 比雷埃夫斯港跃升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瓜达尔港、钱凯港成为国际枢纽项目 [10]
全方位提升海洋文化影响力
经济日报· 2025-08-14 06:23
海洋文化战略定位 - 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资源禀赋 [1] - 海洋文化具有兼容并蓄 包容创新的特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多方面重要作用 [1] 传统文化传承价值 - 海洋文化承载中华民族海洋精神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途径 [1] - 传承海洋文化有助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基因 增强文化自信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 经济产业发展作用 - 海洋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 低能耗 低污染特点 可优化产业结构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1] - 促进文旅与工业 农业 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衍生节庆活动 科普研学 健康养生 文创产品等多业态 [1] - 系统性挖掘海洋文化当代价值 与海洋生物医药 工程装备制造 智慧海洋等新兴领域形成良性互动 [3] 文化产业创新举措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元宇宙 VR等科技手段推出文创产品和文艺作品 [3] - 鼓励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海洋元素融入建筑装饰 时尚服饰等领域 [3] - 通过提炼文化IP和创新产品包装设计 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品质保障的品牌矩阵 [3] 社会发展赋能路径 - 挖掘海洋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基因 推动传统海洋文化创造性转化 [4] - 完善"文化+科技+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开发海洋+人工智能 海洋+大数据等融合课程 [4] - 通过文化旅游节 体育赛事 民俗技艺展示等活动让海洋文化融入社会生活 [4] 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 以跨区域海洋文化交流为纽带 推动多层次合作和资源互通 [4] - 开发海丝+陆丝文旅线路 设立海洋产业协作区 促进产业对接与人才流动 [5] -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园区 构建文化+贸易新业态 [5] 生态环境治理联动 - 弘扬海洋生态文化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2] - 在海洋生态保护中践行和合共生理念 通过科学治理和国际合作实现环境修复 [5] - 福建实施碧海工程 在海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形成可推广经验 [5] 国际交流与合作 - 通过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平台讲好中国海洋故事 增进文化交流互鉴 [2] - 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海洋秩序 助力解决全球海洋治理难题 [2] - 总结海洋治理中国方案 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贡献智慧 [5]
精耕深蓝,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上海证券报· 2025-08-14 01:48
海湾资源开发与管理 - 建议以"一湾一策"引导差异化发展,优化海湾开发保护格局 [1] - 需加强海湾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的整体评估 [1] - 推进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优化整合,打造特色海湾产业体系 [1]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LNG运输船等体现建造能力全球领先 [2] - "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创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2]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2] 海洋科技短板与规划 -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3] - 加快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3]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启动,提供2000米以上梯度试验环境 [3] 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 - 自然资源部推进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海水淡化、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 [4] - 山东省级以上海洋牧场达139处,2024年海水产品产量825万吨,增加值超千亿元 [4] - 山东开展"蓝色种业"创新行动,推进渔业标准化、工业化、智能化生产 [4]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 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联合8国科研机构参与 [5] - "蛟龙"号国际航次搭载8国科学家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 [6] - 中国获批9项国际大科学计划,覆盖深海生境、蓝碳等领域 [6] 海洋经济与贸易发展 - 上半年全国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同比增40 1%和33 7% [6] -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跃升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瓜达尔港向物流枢纽转型 [7] - 福建开通直航厄瓜多尔航线,盐城港开辟中东约旦新航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