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
搜索文档
攀上地球之巅 探寻自然奥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19:49
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发展 - 1975年首次用金属测量觇标测得珠峰高度8848.13米,2005年结合传统大地与卫星测量结果为8844.43米,2020年通过北斗卫星、雪深雷达等技术精确锁定新高度8848.86米 [2] - 2020年测量采用多源立体观测技术,包括GNSS监测点、卫星/航空/地面重力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形成综合测绘技术大会战 [2] - 定期测量珠峰高度可监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持续隆升趋势,并为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研究提供长期数据支持 [2] 珠峰地壳运动特征 - 2020年测量显示珠峰每年向东北方向移动3厘米,垂直方向隆升4毫米,青藏高原整体隆升趋势为每年3-5毫米 [3] - GNSS形变监测网数据显示,2015年尼泊尔强震导致珠峰周边CORS站点同震位移,但青藏高原站点仍保持长期上升趋势 [3] - 对比2005年与2020年测量结果,珠峰地区地壳隆升是长期垂直形变的主要特征 [3] 冰川与气候变化研究 - 珠峰地区冰川是全球中低纬度最发育区域之一,2020年测量通过航空遥感和激光雷达获取近30年冰川流速场时空变化模型 [4] - 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钻取324米冰芯,创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记录,为研究气候历史提供关键样本 [4] - 2024-2025年开展西昆仑、藏东南等地冰川航空探测,首次实现区域性极大陆冰川和海洋性冰川厚度测量 [5] 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成果 - 1959-1960年首次珠峰科考覆盖7000平方公里区域,系统阐述自然面貌,后续6次大型科考聚焦冰川、大气、生态等变化 [6][7] - 2022年"巅峰使命"科考首次获取海拔6500-8848米冰雪样品,发现青藏高原变暖变湿趋势,"亚洲水塔"供水能力增强 [7] - 科考累计发现3000+新物种,提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或追溯至19万年前,为生态与人类适应研究提供新证据 [7] 科研价值与应用 - 珠峰测量数据用于分析地球运动、生态环境变化,雪深、气象、冰川监测数据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一手资料 [6] - 海洋性冰川探测有助于解析全球水循环与气候调节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5] - 科考从"摸家底"转向"看变化",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西风-季风相互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7]
王毅:团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新浪财经· 2025-05-28 22:54
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气候合作 - 中方承诺在未来3年面向太平洋岛国实施100个应对气候变化"小而美"项目 [1] - 中方向太平洋岛国援助了大量节能空调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1] - 中方培训岛国应对气候变化人才 [1] - 中方支持岛国保护海洋生态,应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海洋灾害 [1] - 中方愿分享早期预警技术,助力岛国防灾减灾 [1] - 中方将发表深化同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倡议 [1] - 中方承诺投入新的资金,扩大同岛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 [1] - 中方将继续发挥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中心、防灾减灾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等合作机制作用 [1] 中国全球气候治理立场 - 中方支持和参与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不会变 [1] - 中方积极落实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行动不会变 [1] - 中方对个别大国退出《巴黎协定》深表遗憾 [1] - 中方作为国际社会的进步力量、建设力量,将坚定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 [1] - 中方坚定做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可信赖、能依靠、有温度的好朋友、好伙伴 [1]
冰川要“拍照存档”:60年7000条消失
南方都市报· 2025-05-07 07:10
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 - 我国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于5月6日在西藏昌都启动 旨在掌握海洋性冰川发育规律和消融变化 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 - 首个探测点位选在仁龙巴冰川 该冰川是西藏著名的海洋性冰川 具有原始状态且易于接近的特点 [3] - 探测采用星空地一体化技术体系 结合卫星遥感 直升机航空物探和地面调查 获取冰川范围 厚度等信息 [4] 海洋性冰川特点 - 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 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 温度接近0℃ [6] - 海洋性冰川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 是水循环和气候调节的重要参与者 探测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趋势 [4] - 海洋性冰川调查难度高 因气候多变 高海拔地形复杂 数据获取困难 [6][7] 中国冰川变化数据 - 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 我国冰川面积减少约26%(每十年4.8%) 约7000条小冰川完全消失 [10] - 2008-2020年期间 冰川面积减少约6%(每十年5.2%) 显示最近十余年冰川进入快速退缩阶段 [10] - 第一次冰川编目(1960-1980年)显示中国有冰川4.6万条 总面积5.9万平方千米 [9] - 第三次冰川编目(2020年前后)显示中国冰川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 冰川总条数约6.9万条 [10] 亚洲水塔冰川状况 - 亚洲水塔有冰川109921条 总面积约9.8万平方千米 冰储量约10100立方千米 [12] - 近50年来 亚洲水塔冰川储量减少约20% 面积减少约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融化加剧 [13] - 预估本世纪末亚洲水塔冰储量在中等排放情景下减少约40% 高排放情景下减少约65% [13] 冰川融化影响 - 冰川融水径流预计在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 随后衰减并逐渐枯竭 [15] - 冰川融化导致冰崩 冰湖溃决等灾害频发 未来冰湖溃决风险可能达当前3倍 [15] - 预估本世纪末亚洲水塔湖泊面积将扩张约50% 水位上升约10米 水量增量是过去50年的4倍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