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
搜索文档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将在未来几周和几个月内通过减税法案。特朗普承诺不会削减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
快讯· 2025-04-30 07:29
政策动向 -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将在未来几周和几个月内通过减税法案 [1] - 特朗普承诺不会削减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 [1]
专家热议:形成提振消费与社会保障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
中国经济网· 2025-04-30 05:40
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表示,提振消费应该以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为导向,瞄准受到影响的重点人群、区 域和行业,精准实施政策,同时,要在提振物质消费的同时重视服务消费,尤其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大力促进医疗健康服务消费,并注重疾病预防等健康消费。 近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提振消费与社会保障有效作为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 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专家学者展开热烈讨论。 社会保障具有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要发挥社会保障解民忧、聚 民心、稳预期、振消费、促平等、护安全的功能。"一方面,应当通过扩大社会保障支出来切实减轻人 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进而释放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快优化现行社会 保障制度安排来提供清晰、稳定的安全预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认为,国内本身即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中低收入群体更是提振消费 的重要人群,未来应重点分析并提高社会保障改革的精准度,比如在医保领域,精准衡量个体医疗消费 的负担和收益比,化解群众后顾之忧。 "提振消费要把握三个基本点:一是有能力消费,二是敢于消费,三是乐于消费。 ...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稳住、提升就业基本盘
经济观察网· 2025-04-22 16:38
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 人工智能提升经济效率和质量,但加剧中低技能群体就业压力,特别是高度重复性岗位[1] - 中国面临庞大中低技能劳动力群体易受自动化冲击、区域发展不平衡、现有技能培训与社保体系覆盖不足三大挑战[1] 美国应对措施:教育与技能培训 - 联邦与州政府通过社区大学、高校、企业合作构建多层级技能培训体系,政府以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鼓励学习,2021年以来投入2.65亿美元加强社区学院培训项目[2] - 中小学阶段推广STEM教育,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23年投入约13.77亿美元专项拨款用于K-12阶段STEM教育,高校加强AI学科师资与科研投入[3] - 在线AI课程需求激增,Udemy平台与ChatGPT相关课程过去一年增长4400%[2] 美国应对措施:社会保障与用工管理 - 失业保险与再培训挂钩,约60%失业人员6个月内重返工作岗位,通过短期培训进入AI辅助新岗位如数据标注[4] - 平台用工监管采取渐进策略,加州2019年通过AB5法案尝试将零工经济从业者归类为“雇员”以纳入社保覆盖[4] - 鼓励弹性工时同时确保最低工资、医疗、养老金等核心权益[4] 美国应对措施:促进创新与产业转型 - 联邦与地方政府通过税收激励、研发扶持推动AI技术投入,加州研发抵税政策带动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需求,2024年4月全美AI职位空缺14117个,同比增长32%[5] - 推动AI赋能制造、金融、零售、医疗等传统行业,创造工业机器人维护、智能客服管理等新岗位,估计占企业技术岗位新招聘10%—15%,到2030年约25%—30%岗位可实现人机互补[5] - 在硅谷、波士顿等高科技园区形成技术—资本—产业联动生态,监管部门对创新保持开放[5] 美国应对措施:立法与监管创新 - 部分州出台招聘用AI软件管理条例,要求企业定期审核算法防范歧视,提供可追溯申诉渠道[6] - 通过试点—评估—修订方式推进AI监管,在自动驾驶、无人机等领域先测试再完善法律[6] - 学术界与行业协会推动算法原理、数据安全透明化规范[6] 中国政策建议:技能培训与教育 - 政府、企业、高校协同为中低技能劳动者提供工业机器人操作、数据标注等针对性课程,对高技能群体提供持续进修[7] - 职业培训应突出培养创造力、沟通力等软技能,提升人机协作水平[7] - 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推广在线平台并辅以线下学习中心,降低区域壁垒[7] - 完善多部门统一技能等级评价体系,推动学分或证书互认[8] 中国政策建议:基础教育改革 - 中小学引入编程、机器人、数据思维等STEM教育,提升师资水平,鼓励校企合作开发课程[8] - 鼓励AI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共建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项目[9] 中国政策建议:社会保障体系 - 修订法规为灵活用工、平台从业者提供参保渠道或商业保险补贴,形成多层次社保模式[9] - 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社保便利化转移,确保基本养老、医疗保障[9] - 失业保险与职业培训联动,对受AI冲击严重行业失业者给予差异化技能培训补贴[9] 中国政策建议:产业协同与区域均衡 -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智能生产线、数据管理系统使用,创造机器人维护、智能调度等新岗位[10] - 鼓励龙头企业搭建共享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可负担AI技术服务,激活就业机会[10] - 对中西部地区加大财政、金融与培训资源倾斜,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10] - 在重点城市或产业园区试点AI应用与制度创新,带动区域就业生态提升[10] 中国政策建议:法律监管与行业自律 - 建立独立检测机构对企业招聘、绩效管理使用算法进行检查,防止数据偏见导致歧视[11] - 为求职者提供明确投诉和救济途径,追究不公待遇责任[11] - 立法规范AI场景下劳动者数据保护,要求企业明示数据收集、存储与用途[11] - 督促AI从业企业建立自律公约,提高用工管理透明度与合规性[11] 中国政策建议:多部门协调与政策联动 - 国家层面设立由工信、人社、教育等多部门参与的AI就业协调小组,评估技术变革影响并调整政策[12] - 建立试点—评估—迭代闭环机制,实时监测各地区、各行业岗位变动,识别技能缺口[12] - 发现因AI应用导致失业率急速上升时启动应急预案,避免结构性失业蔓延[13] - 鼓励行业协会、智库等社会力量参与研究,加强与国际经验丰富国家对话合作[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