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搜索文档
周红波检查长江南京段生态保护和沿江规划工作
南京日报· 2025-04-29 09:42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 市委书记周红波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压倒性任务,需协同治污、治岸、治渔,重点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化工、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领域污染 [2] - 要求提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质效和管网建设管理水平,加强江豚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2] - 指出南京作为长江进入江苏第一站和全省唯一跨江布局城市,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责任重大 [1] 沿江产业规划与转型升级 - 强调要持续推进沿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正确处理破除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3] - 提出坚持"一江两岸、联动发展"格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江南与江北、长江与山体等空间关系 [3] - 要求加强对长江岸线的保护利用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精心设计滨江节点、文化地标等城市空间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强调以底线思维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备用水源地规划建设,保障特大城市供水安全 [2] - 要求全面提升河湖长制实施效果,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多维度管理 [2] - 指出汛期将至,需提前做好防汛准备工作,注重隐患排查 [2] 生态环保督察整改 - 要求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着眼常态长效机制建设 [2] - 指出南京长江段生态改善成效仍属阶段性,需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 [1]
守正创新,实现秦岭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
中国环境报· 2025-04-28 08:11
秦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 秦岭作为横亘我国中部的生态屏障,东西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1] - 近年来秦岭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向好,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仍相对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1] -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 [1] 生态保护措施 - 严格落实秦岭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对核心保护区实施最严格管控 [2] - 加快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的论证和规划,整合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 [2] - 持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巩固提升森林、湿地和水源涵养地质量,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 [2] - 引入国际领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科技与经验,建设"空天地人"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保护系统 [2] 绿色经济发展路径 - 以创新为动力、品牌为导向、项目为载体,培优做强生态友好型产业 [3] -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林下经济,扶持周至猕猴桃、柞水木耳等优势产业提质升级 [3] - 引入数智技术、先进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做优智慧农业、电子商务和清洁能源项目 [3] - 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发展生态康养、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中华生态文化体验廊道 [3] 体制机制创新 -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各类规划,用"一张蓝图"引导秦岭保护与发展 [5] -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6] -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汇交易、生态信用等创新模式 [6] -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 [6] 民生改善措施 - 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7] - 大力发展林业碳汇合作项目、生态文旅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民以土地、林地经营权入股合作 [7] - 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把生态农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和全球 [7] - 开发护林员、巡山员、生态讲解员等生态公益岗位,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就业 [7]
穿越天山的绿色之路
中国环境报· 2025-03-24 14:57
天山胜利隧道工程概况 - 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于2024年12月30日全线贯通,全长22.13公里,穿越天山行程从3小时缩短至20分钟 [1] - 隧道为G0711线乌尉高速公路关键工程,需穿越16条地质断裂带,最大埋深1112.6米,面临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及高寒缺氧挑战 [1] - 项目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创新技术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平衡 [1] 环保技术应用 - 混凝土拌合站粉尘收集率达99%以上,施工废水实现100%循环利用,生态恢复方案与工程进度同步设计 [5] - 采用专利除尘装置(2019年获实用新型专利,2021年获中国交建微创新奖),通过红外控制及风机系统处理粉尘,大幅提升除尘效率并降低耗电量 [6][7][8] - 隧道内使用移动式除尘车循环洒水除尘,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8] - 建设3座污水处理厂合计日处理量1.75万立方米(相当于9个标准游泳池水量),处理后水质达地表Ⅱ类标准,全部循环用于施工及绿化 [12][13] 水资源管理 - 施工高峰期每日涌水量近4万立方米(每小时1700吨),采用"清污分流"策略分离清水与污水 [11][13] - 通过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含油类、氨氮的施工废水,每周进行水质检测确保符合国家地表Ⅱ类标准 [11][13] - 建立河长制监督机制,确保污水零排放至乌鲁木齐河(乌鲁木齐市数百万居民水源地) [14][15] 野生动物保护 - 在116公里生物多样性丰富路段布设17条隧道(总长47.6公里)及36座桥梁(总长20.34公里),其中58.57%隧道和桥梁设计为动物通道 [17] - 修建仿自然椭圆形蓄水池(面积60平方米,深度1.2米)解决野生动物饮水问题,避免混凝土结构干扰 [16] - 采用254米高空索道桥作为施工便道,减少对天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植被破坏 [17] 生态协同设计 - 施工便道、拌合站等临时设施均建于用地红线内,减少周边50余亩土地占用 [18] - 植被恢复使用本地草籽,公路护栏预留动物通行通道,实现工程建设与牧民放牧活动共存 [18] - 项目线位绕开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避免隧道通风热效应破坏冰川生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