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十四五”湖北经济总量跃上6万亿 提前一年完成经济增长总量指标
长江商报· 2025-08-21 07:51
8月20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区域联 动篇,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区域协调发展等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中,湖北经济增长总量指标提前一年完成,跃上6万亿新台阶;全员 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人均预期寿命等8项指标超过预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粮 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9项指标进展顺利;部署的沿江高铁湖北段、三峡水运新通道、引江补汉等一 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湖北"九州通(600998)衢""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得到系统重塑,支点的区域协 同力不断提升。 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达3.6万亿 湖北联结东西、承接南北,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 地。"十四五"时期,湖北坚持以支点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这两大区域战略,推动全省在全国大局中的 地位更加稳固。 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十四五"期间,湖北百强县数量增加到8个,总数全国第四、占中部地区近一半, 千亿县实现零的突破、有望达到4个。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7%,比"十三五"末提高3.44个百分 点。 城乡差距持续缩小。86%的 ...
【看见美丽中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央视网· 2025-08-13 23:48
长江生态修复成效 - 长江水质显著改善,干流水质评价从2016年的优提升至2024年干支流全优,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从82.3%升至98.6%,劣V类断面基本消除 [10] - 水生环境明显恢复,沿岸植物群落结构优化,耐污植物减少、喜清水植物增加,小鱼小虾数量增多 [9] - 物种多样性稳步回升,2021-2024年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2017-2020年增加36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长鳍吻鮈、红唇薄鳅回归 [13] 沿江产业转型升级 - 宜昌取缔沿江1公里内40余家化工企业,化工产值曾占当地工业产值三分之一,通过企业搬迁至产业园、取缔非法码头及采砂场,腾退岸线超42公里 [4][6] - 长江沿线数十座城市同步推进生态修复,江滩从垃圾堆场、密集码头转变为生态绿廊和滨江公园 [6] - 绿色航运加速发展,纯电动船、氢能源船等智能船舶逐步替代传统燃油船,减少航道污染 [19] 生物保护与种群恢复 -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达1249头,较5年前增长200多头,频繁出现在沿岸水域 [11][13] - 实施十年禁渔政策后,江豚栖息环境改善,与人类活动形成良性互动 [11] 渔民安置与转产保障 - 长江沿岸十多万渔民转产上岸,其中宜昌白水港村360位渔民全部转产,300多年捕鱼历史终结 [16] - 政府落实退捕补贴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如厨师、电焊工),6个月内完成协议签署、资金发放及安置工作 [18] - 部分渔民转型为护渔员,参与长江生态保护工作 [18]
强化责任落实 凝聚强大合力 安徽省政协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专题协商
中国环境报· 2025-08-05 11:29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 安徽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聚焦长江沿线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共收到71篇发言材料和调研报告 [1] - 会议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压倒性位置,提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 [1] - 建议完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机制,推进安徽段岸线湿地保护 [1] 产业绿色转型 - 会议提出加快沿江城市产业绿色转型和集群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1] - 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 生态治理机制 - 建议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长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 [1] - 坚持联动共治、标本兼治,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 [1] 文化遗产保护 - 会议提出加大长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 [1]
南京北站出站层首段顶板浇筑完成
南京日报· 2025-07-28 10:36
南京北站建设进展 - 南京北站站房1标项目出站层首段顶板完成浇筑,混凝土浇筑量达1400立方米,面积约2692平方米,为地上主体结构施工奠定基础 [1] - 站房采用"跳仓法"施工工艺,划分25个流水段,首段顶板浇筑完成标志着该工艺顺利启动 [1] - 项目团队通过BIM可视化软件模拟分析,解决高强钢劲性结构与有粘结预应力结构交叉节点难题 [1] 施工技术创新 - 应用大体积智能降温及监测一体化设备,预埋36个智能温度传感器构建实时监测网络,动态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 [2] - 高温天气下实行"干两头、歇中间"的错峰作业模式,同步落实防暑降温措施保障建设者安全 [2] 枢纽规划与定位 - 南京北站建筑总面积约69.21万平方米,采用地上4层地下2层结构,站场规模16台30线,设高铁场、城际场、普速场3个车场 [2] - 规划引入沪渝蓉高铁、宁淮城际等5条铁路线,通过过江通道与南京站、南京南站全向贯通 [2] - 该站是沪渝蓉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规模最大的铁路客站,也是南京唯一集高速/城际/普速铁路于一体的综合枢纽 [2] 战略意义 - 项目将加速沪渝蓉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建设,完善南京铁路枢纽布局 [3] - 助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提升南京都市圈辐射能力,支撑国家级江北新区发展 [3]
报告显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人民网· 2025-06-11 14:05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 - 长江经济带被定位为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发展轴,强调生态优先与区域协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1] -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报告》,旨在构建智库咨询体系支持沿江城市发展[1] - 宜宾作为"长江第一城"和全国GDP百强城市,其发展模式被视为典型样本[1] 区域发展动态与机遇 - 四川省正抓住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西部大开发及成渝双城经济圈机遇,发挥科教、产业和市场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2] - 长江经济带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阶段,产业协作、生态保护等领域存在重大发展机遇[2] - 沿江城市计划深化交通互联和开放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 六大维度发展评估 - 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金保障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达4.1%、5.5%、3.7%,和谐共生指数微增0.1%[3] - 报告建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金保障、国土空间、人才友好、生态安全六维评估体系[3][4] 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建议 -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升级传统制造业基础[4] - 通过三维协同增强创新动能,构建"三链融合"生态提升科技转化效率[4] 金融与空间优化策略 - 建议建设多元化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科技金融特色业态及多层次资本市场[4] - 提出按承载力构建国土空间动态治理体系,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协同[4] 人才与生态保障措施 - 建议绘制人才供需地图优化配置,增强用人单位自主权并完善本土人才培养[4] - 强调区域生态联防共治机制,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5]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报告发布:人才友好指数整体表现突出 建议加强跨区域协调机制建设
上海证券报· 2025-06-04 02:30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报告》,定量评估110个城市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金保障、国土空间、人才友好、生态安全六大维度的表现 [2] - 2017-2022年六大维度指数稳步提升,人才友好指数整体表现突出,城市政策各具特色 [2][4] - 长江经济带覆盖全国21%国土面积和40%人口与经济总量,区域协同发展潜力巨大 [3] 产业发展维度 - 产业发展指数年均增长4.1%,上海、重庆处于引领地位 [3] - 下游城市聚焦新兴产业发展,中游城市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上游城市探索资源禀赋驱动型升级 [3] - 产业发展环境改善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3] 科技创新维度 - 科技创新指数年均增长5.5%,连续5年上升,区域差距扩大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 [3] - 下游科创高地引领区域发展,需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与金融支持 [3][5] 资金保障维度 - 资金保障指数年均增长3.7%,下游城市领先优势明显,上海头部效应强化 [3][4] - 建议建设多元化区域金融中心,培育特色金融业态,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5] 人才友好维度 - 人才友好指数数值最高且区域差异最小,成都位列榜首 [4] - 建议绘制人才供需地图,增强用人单位自主权,构建本土人才培育路径 [5] 国土空间与生态安全维度 - 国土空间指数年均增长0.1%,需构建动态调控治理体系推动产业梯度转移 [3][5] - 生态安全指数区域差异显著,上/下游均值高于中游,建议加强联防共治与风险防控 [4][6] 区域协同发展建议 - 挖掘中上游腹地潜力,促进经济向沿江内陆拓展 [6] - 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与纵深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6] - 启用长江经济带城市数据库,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 [5][6]
中外媒体点赞“重庆实践” 解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果
央视网· 2025-05-22 17:45
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 - 重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绿色发展,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 [1] - 采访团观看清漂作业和水质监测过程,长江生态保护良好,江水清澈平静 [3] - 媒体记者点赞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与智能,关注垃圾管理可持续发展和汽车制造业 [6] 制造业与新兴产业 - 重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制造业智能视觉装备研发 [6] - 汽车制造业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重庆是中国汽车制造业重镇,新能源汽车物美价廉 [6] - 重庆制造的汽车和机电产品重点出口到中东地区 [10] 物流与贸易网络 - 重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构建东西南北"四向"联通、多式联运的运输网络 [12] -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内汇集数千种进出口货物,汽车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整装待发 [8]
实施经济能级跃升 力争2030年GDP突破3万亿元
长江日报· 2025-05-22 16:42
经济能级跃升 - 武汉市力争到2030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 [1][2] -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实施经济能级跃升是首位行动 [2] - 发展动能向新转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2] 投资提质增效 - 全年推进2400个亿元以上项目、10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90个百亿元以上项目建设 [3] - 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30个 [3] - 支持政府投资基金和民间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形成多元投资格局 [4] - 全年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推介不少于100场 [4] - 分区分行业建立重点跟踪项目清单,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5] 现代产业焕新 - 推动钢铁产业向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转型升级 [6] - 加快传统燃油车产线柔性化改造,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城市 [6] - 推动石化产业向深度炼化一体化、关键战略新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方向转型升级 [6] - 巩固提升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7] - 推进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康养休闲、医药流通等领域 [7] - 推动北斗产业技术优势向场景应用转化,建设全球北斗全方位规模应用示范城市 [7] -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7] 开放枢纽强基 - 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合武段、汉宜段,力争高铁里程突破500公里 [8] - 高速公路突破1100公里 [8] - 高质量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7亿吨 [8][9] - 推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扩容升级,力争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200万人次 [9]
湖北聚力“支点建设”推进中部崛起
经济日报· 2025-05-11 06:24
经济表现 - 2024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经济总量迈上6万亿元台阶 [1] - 2024年一季度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创近12个季度最高增速 [1] 科技创新 - 湖北打造科技力量矩阵,包括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 [2] - 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团队研发高仿生人造血管,生产全流程自主可控,成本大幅降低 [2] - 湖北在心肌旋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取得国际首创8英寸硅基氮极性氮化镓衬底等成果 [2] - 湖北聚集82位院士、1120余万技能人才,13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200万人 [3] - 湖北实施"十百千万"人才行动,计划培养引进10名战略科学家、10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卓越工程师、10000名青年科技人才 [3] 产业发展 - 湖北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4] - 湖北诺德锂电研发3微米铜箔,较传统6微米铜箔能量密度提升10%-15%,铜箔用量减少50% [5] - 湖北形成"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元级 [5] - 湖北拥有16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66种重点工业产品领跑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中部第一 [5] - 湖北是全国最大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重要商业航天基地和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5] 开放合作 - 湖北一季度新开通8条国际货运航线、2条国内货运航线,花湖机场拥有57条国内、38条国际货运航线 [7] - 一季度中欧班列(武汉)发送97列,同比增长7.8% [8] - "赏樱花"活动签约重点项目80个,总金额超1900亿元 [8] - 3月武汉天河机场查验出入境人员11.5万人次,其中外籍2.54万人次占比22% [8] 绿色发展 - 湖北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67.8%,规上工业能耗强度持续下降 [11] - 中碳登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5亿吨,排名全球第一 [11] - 湖北中碳资产签约全国最大碳普惠项目,总装机量200兆瓦,预计年均碳资产收益400万元 [10] 区域协同 - 武汉都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联络增强 [12] - 武汉经济总量超2万亿元,襄阳、宜昌均超6000亿元,"金三角"协同发展态势形成 [12] - 湖北规划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人口超3000万、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的世界级都市圈 [13]
经济大省挑大梁|潮涌楚天千帆竞——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新华社· 2025-05-08 21:05
经济发展 - 湖北省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经济总量迈上6万亿元台阶 [1] - 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万家,以不足全省2%的企业法人数量贡献全省60%科技创新成果,催生1.34万亿产业增加值 [3] 产业体系 -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实施"链长+链主+链创"三链机制 [3] - 形成"51020"现代产业集群,包括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 [3] - 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级规模,千亿级产业达19个 [3] 交通与开放 - 高铁4小时可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实现"市市通高铁" [4] - 长江黄金水道万吨巨轮可直达武汉,中欧班列连续两年开行突破千列 [4] - 建设陆海空"三条丝绸之路"战略枢纽,推动离岸在岸一体化与高标准制度型开放 [4] 生态建设 - 长江干流、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成为常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