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搜索文档
保护大美湿地 共享生态福祉
人民日报· 2025-07-23 05:52
湿地保护成就 - 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 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发展经验 [1] - 近20年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4000多个 修复湿地110多万公顷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 [1] - 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 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 省级重要湿地1205处 初步构建湿地分级管理体系 [1] 智慧化管理 - 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采用无人机巡航扫描 实现10.38平方公里湿地全景数字化管理 [1] - 国家林草局接入15处国家湿地公园视频监控 逐步实现数字化 智慧化管理 [2] - 基本完成全国泥炭沼泽湿地碳汇调查 完善湿地感知系统建设 [2] 生态经济转化 - 重庆市石柱县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左右 2024年吸引1.7万名师生写生 [3] - 湿地公园串联写生点 民宿 生态采摘园 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桥头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900万元 [3] - 全国903处国家湿地公园保护240万公顷湿地 约90%免费向公众开放 [3] 国际合作 - 中国有22个城市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4] - 实施全球环境基金"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中国候鸟保护网络建设项目" [5] - 江西鄱阳湖保护区与俄罗斯克塔雷克国家公园签订合作协议 共享鸟类监测数据 [5] - 我国红树林面积达45.45万亩 较21世纪初增加12.45万亩 成为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国家 [5]
内蒙古贺兰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
内蒙古日报· 2025-07-18 20:56
贺兰山生态保护成效 -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16万亩 拥有天然次生林582万亩 是内蒙古西部最大天然次生林区[2] - 1999-2001年划定312万亩禁牧区 拉设115公里网围栏 2000年投入3720万元搬迁4300名牧民 退出牲畜23万头(只)[3] - 2016-2021年投入76亿元实施环境整治 2021-2023年投入578亿元开展矿山生态治理[3] - 森林面积从368万亩增至582万亩 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 林草覆盖度达80%[5] - 马鹿数量从2001年2000余头增至7000余头 岩羊从16万只增至5万余只[5] - 2021年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4] 生态保护措施 - 设立4个管理站和27个管护站 每月深山巡查≥3次 浅山巡护≥6次 实行24小时值班制[4] - 采用无人机搭载卫星地图和高清摄像头进行火险监测 实现连续75年无较大森林火灾[4] -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 林业有害生物和鼠害常态化监测[4] - 设立植物固定监测样地 强化科研监测 加强珍稀动植物保护[3] 未来规划 - 持续推进森林资源管护 强化防火措施落实[6]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国家公园创建[6] - 加大科研监测力度 开展科普宣传 鼓励全民参与生态保护[6]
石头山种出果满园(美丽中国·这里的荒漠化这样治)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03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 贵州毕节黔西市古胜村通过近20年生态治理,将石漠化严重区域转变为森林覆盖率74.44%的绿洲,人均年收入从不足1500元增至1.45万元 [5][7] - 治理策略采用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的分区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统一 [5] - 全村果树种植面积从250亩扩展至3402亩,主要品种包括核桃、柿子、樱桃、枇杷等 [7][13] 技术推广与管护 - 林业站推广"三埋两踩一提苗"技术,将果树成活率从50%提升至90% [10] - 退耕还林政策提供每亩每年222元补贴或150斤稻谷/苞谷,持续5年并可延长,鼓励农户转型 [11] - 种植大户冯长国通过精细化管护实现枇杷每斤溢价2元,年总收入达15-16万元 [13][14] 产业升级与多元化 - 古胜村举办樱桃节并发展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推动农旅融合 [15] - 黔西市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2.15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7.12% [15] - 农户采用"果树+套种"模式,在挂果前套种苞谷、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 [11][14]
“桃花村”为什么这样美(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乡村振兴模式 - 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1] - 嘎拉村通过生态优先、三产融合、机制创新实现全面振兴 [5]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雪域高原自然美景,实施严格生态保护措施 [3] - 村民积极植树造林,选取适宜桃树品种补种移栽,定期维护桃树资源 [3] - 环境是财富,桃花是名片,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3] 三产融合发展 - 采用"农业+旅游+文化"模式,实现产业增值和农民增收 [4] - 林芝市举办桃花旅游文化节,带动全域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 [4] - 修建70多亩采摘种植园,推动全季旅游模式,延伸产业链 [4] 经济成果 - 嘎拉村去年经济总收入超14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 [1] 基层治理与机制创新 - 基层组织引领村居环境治理,完善基础设施,统一经营桃花林 [5] - 设立"集体经营""绿色银行"等机制,村民共同投资、集体经营、共享成果 [5] - 生态积分制度激励村民环保行为,转变保护观念 [5] 品牌建设 - 打造"桃花村"品牌,整村推进、村景合一思路提升吸引力 [5] - 嘎拉村党支部将观光采摘园作为党群共建示范区,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5]
信长星主持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聚焦重点改革事项攻坚突破 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许昆林出席
新华日报· 2025-07-08 07:19
深化改革推进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1] - 听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和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审议的改革事项进展情况汇报 [1] - 持续深化理解认识,在谋划思路、部署任务、推动落实中主动对标对表 [1] 重点改革事项 - 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1] - 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 [1] - 有序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覆盖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能 [1] - 加强对专家队伍的监督管理和保障激励,引导他们聚焦中心大局、贴近决策需求 [1] 改革推进成效 - 全省各地各部门一手抓持续性改革举措的拓展深化,一手抓新部署改革任务的谋划推进 [2] - 改革推进扎实有效,呈现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2] - 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目标任务深化改革,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2] 未来改革方向 - 推动重大改革举措、事项、项目与"十五五"发展规划更好协同 [2] - 聚焦事关全局的重点改革事项攻坚克难,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 [2] - 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推出更多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 [2] - 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不断增强群众的改革获得感、满意度 [2]
赵刚在汉中市调研座谈时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陕西日报· 2025-07-04 06:51
产业发展与规划 - 汉中市重点发展航空装备产业,包括华燕航空仪表公司、长空齿轮研发中心和万利航空装备制造公司等企业 [1] - 企业被鼓励加强技术创新和改革创新,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1] - 陕南地区将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 [1]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 强化河湖长制工作责任落实,完善汉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涉水问题 [2] - 提升水资源调配、城镇污水处理、非法采砂等河道治理能力和水平 [2] - 当前主汛期需强化防汛救灾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2]
宝鸡:秦岭与渭河共同铸就的西部绿意之城
人民网· 2025-06-12 15:51
宝鸡地理与生态特征 - 宝鸡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兼具山、川、塬三种地貌,形成山、水、城相融的独特空间格局 [1] - 南有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呈现"六月积雪"自然奇观 [1] - 渭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渭河生态公园植被丰茂,环境宜人 [1][10] - 陇县关山草原展现西北内陆少见的草原风情,山丘浑圆,绿荫如毯 [1][4][6] 宝鸡旅游景观 - 太白山景区吸引游客游览,5月和8月为旅游旺季 [12] - 关山草原景区为热门目的地,8月游客活动频繁 [4][6] - 渭河生态公园提供休闲空间,游客散步活动常见 [10] - 渭河沿岸建设运动休闲空间,5月景观宜人 [13] 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 - 宝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 - 渭河两岸景色优美,5月和9月呈现不同季节风貌 [1][8][10] - 市区渭河沿岸夜景和日景均具观赏性,5月和9月为拍摄高峰 [3][8][10] 文化资源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为重要文化地标,9月有拍摄记录 [9]
人海和谐 共生共荣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2 14:29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锦州市大小凌河口湿地修复 - 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通潮沟7684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激活碱蓬草生长[9] - 采用"退养还湿+潮沟连通+盐沼修复"模式,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防灾减灾功能[10] - 红海滩景观重现,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多维度共赢[10] 唐山曹妃甸海草床修复 - 修复海草床面积938公顷,建立智能监视监测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14] - 形成"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入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 - 探索出"清、修、保"海草床修复体系,植被盖度、碳汇能力显著提升[14] 青岛蓝谷海岸带修复 - 修复43.9公里海岸线,打造"岸绿湾美、岛秀礁丽、城海相融"生态图景[17] - 采用"多规融合—陆海统筹—岛海互济—人海和谐"模式,提升岸线稳定性与防灾能力[17] - 崂山湾即墨段入选山东省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推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17] 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修复 - 整治修复海岸1550公顷,修复岸线22.9千米,建设生态化海堤9.5千米[19] - 运用NbS理论构建三级生态屏障,获"国际湿地城市"等多项荣誉[19] - 发展"生态+N"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20] 台州大陈岛生态修复 - 修复砂质岸线908米,加固侵蚀岸线2500米,恢复海岛植被96.32公顷[24] - 实现"红色文化+蓝色经济+绿色生态"三色共富,旅游收入显著增长[24] - 获国家级"和美海岛"称号,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4] 舟山沈家门渔港转型 - 从传统渔港升级为多功能综合性港口,推动临海产业转型升级[27] - 实施港湾环境综合整治,探索"生态优先、陆海联动"发展路径[27] - 实现渔港文化、山海景观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28] 宁波象山花岙岛修复 - 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拓展亲海空间[32] - 获评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和美海岛",实现"水清、岸绿、滩净"目标[32] - 整合生态、历史、人文资源,为海岛修复提供示范样板[33]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建设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新华网· 2025-06-11 09:45
高原生态系统保护与绿色发展 - 迪庆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100%,PM2.5浓度13μg/m³,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Ⅲ类及以上比例100%,森林覆盖率63.98% [1] - 2020—2023年连续四年获省级污染防治攻坚战"优秀"考核,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 - 实施森林抚育、草原修复、湿地修复等系统性工程,推进绿美村庄、生态廊道建设,扩大绿地面积 [4] 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 - 金沙江(迪庆段)多年保持Ⅱ类水质,流域面积16810.8平方公里,涉及16个乡镇 [8] - 累计巡河11.5万人次,清理河道垃圾4000吨,整改"四乱"问题76件(整改率100%),绿化河湖面积460万平方米 [8] - 放流123万尾金沙江土著鱼类,总磷浓度稳定低于0.1毫克/升,土著鱼类种类数量逐年上升 [9] 生态旅游与产业转化 - 2024年接待游客3122.98万人次(同比+23.83%),旅游业总收入352.9亿元(同比+17.78%) [10] - 保护地面积占国土43.32%,依托"香格里拉""三江并流"品牌发展生态旅游 [10] - 景区反哺社区6093户共3.09亿元,推动"伐木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13] 绿色产业发展与惠民政策 - 建设葡萄基地887.71亩、中药材基地7000亩、食用菌种植12080亩 [13] - 管护国有林1652.5万亩,投入资金1.2亿元,兑现公益林补偿1.02亿元 [14] - 聘用生态护林员16165名、公益林管护员2074名,发放工资2.02亿元 [14]
青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人民日报· 2025-05-27 06:08
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面积72万平方公里 拥有5000多个湖泊和4000多平方公里冰川 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 被誉为"中华水塔" [1] - 全省常住人口593万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3万 各民族团结和睦 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 - 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以青海湖示范区创建为突破口 推动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成效显著 [1]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 成立省级生态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召开两届旅游发展大会 建立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 [2] - 编制《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 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2] - 开发高原康养生态研学等旅游产品 提质升级基础设施 推动生态旅游收入增长 [2] - 全省现有A级旅游景区225家 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 [6] - 实施景区提档升级"1050"工程 推进金银滩-原子城茶卡盐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 [6] 文旅融合发展举措 - 常态化举办非遗贺新春等文化活动 127家非遗工坊年收入近1亿元 带动群众增收 [4] - 争取文保专项资金5.6亿元 实施文保项目136个 创作《大河之源》等舞台艺术作品 [4] - 年均投入2000万元为400个村配置文化设备 2024年组织文艺演出252场次 惠及群众80万人次 [4] - 打造9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包括"天境祁连""河湟民俗文化"等 [6] - 累计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7个 重点村39个 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879家 带动2万户就业 [6] 旅游产品创新与推广 - 开发温泉滑雪登山等项目 将岗什卡雪峰打造为"人生第一座雪山" 带动冬季旅游 [6] - 开行青甘藏旅游专列 开发农事体验民俗体验等产品 促进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 [6] - 举办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 赴沙特西班牙等国家开展文旅推介 [7] - 文旅宣传片全网播放量破千万次 举办全球同拍中国年等5000余场推广活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