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化影响力
icon
搜索文档
更好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标识
人民日报· 2025-10-28 06:38
文章核心观点 - 构建和推广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关键举措 旨在通过提炼具有深刻内涵和生动形象的中华文化符号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并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1] 中华文明标识的内涵与构成 - 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文化特征的符号化表达 具体载体包括思想观念、语言文字、文化遗产、历史文物、杰出人物和自然景观等 [2] - 标识体系兼顾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 例如长城、故宫等以其工程工艺和文化气象展现“形” 而特色饮食、民族服饰等则在细节中传递“神”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 [2] 国际传播的策略与方法 - 传播需增强情感共鸣以超越文化隔阂 通过价值共鸣和思想共鸣来触发情感体验 例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将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融合 成功以情感人 [3] - 应巧妙将中华文明标识融入国际叙事 采用具象化、人情味的表达方式突破时空和文化差异 提升共情效果 [3] - 利用艺术节、艺术展、音乐节、歌舞表演等多样化视听形式增强表现力 如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传统节俗与歌舞结合 [4] - 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 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推荐实现在地化、个性化内容分发 提升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标识体系的构建重点 - 构建过程需从日常文化元素中挖掘闪光点 提炼具有感染力的标识 并围绕和平发展、生态保护等国际议题 阐释其背后的中国思想与理念 [4] - 展现标识时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确保从形式到精神都能生动呈现中华文明的气韵和魅力 助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丨麦积山石窟:文化瑰宝 匠心传承
新华社· 2025-10-05 09:20
事件概述 - 2024年9月11日,国家领导人在甘肃天水考察麦积山石窟,强调民族自豪感,并希望文物工作者传承“莫高精神”,为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贡献 [2] 文化遗产价值 - 麦积山石窟始凿于距今约1600年的后秦时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2] - 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行业使命与方向 - 文物工作被赋予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的使命 [2] - 行业的发展方向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2]
从商业噱头到深度交融,中华文化在NBA彰显巨大影响力
齐鲁晚报网· 2025-06-19 20:39
NBA与中华文化的交融 - 篮网队与国王队举办中国春节赛,体现NBA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2] - 马刺球星文班亚马在少林寺修行10日并获得"少林一段"段位,成为首位获此荣誉的NBA球员 [2] - 少林寺持续吸引NBA球星前来"朝圣",反映中华文化对NBA球员的吸引力 [2] 中国元素在NBA的演变 - 早期中国元素如汉字版球衣、中文赞助商标识等带有明显商业目的 [2] - 经过数十年深耕,"中国新年"已成为NBA赛历上的固定节点,形成文化仪式感 [3] - 文班亚马对少林功夫的真诚向往,体现中国元素从商业噱头到文化认同的升华 [3] 文化交融的深层影响 - 东方哲学为NBA竞技注入柔韧智慧,篮球成为文明互鉴的载体 [3] - 文化成为球员主动寻求突破的选择,商业喧嚣沉淀为精神回响 [3] - NBA与中国文化的深度交融,体现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2][3]
第一观察|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总书记作出五方面部署
新华社· 2025-04-16 22:57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3]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七个聚焦",其中包含"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民族复兴大业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 [4] - 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特别是应对互联网领域变革 [4] - 我国网民规模超11亿人,形成全球最大数字社会 [4] - 必须落实党管宣传、意识形态、媒体和互联网原则,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 [4]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 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5] - 提高文化原创能力,用互联网思维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 [5] -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5] 文化建设着眼于人民 - 文化强国的"强"体现在人民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上 [6] - 近年来文化需求不断释放,供给从"缺不缺"向"好不好"升级 [6] - 需要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建设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6] 赓续中华文脉 - 需要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文明瑰宝 [8] - 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并赋予新时代内涵 [8] - 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8] 提升文化软实力 -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8] - 需要更加主动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9] -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效发出中国声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