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搜索文档
李书磊在人民日报撰文
中国基金报· 2025-11-07 10:44
文章核心观点 -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战略任务,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和国际竞争力提升[2][3]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必要性 -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历史证明只有充分激发活力才能汇聚文化发展的强大动能[4] -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是必然要求,需使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促进人民文化创造相统一[5] - 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是必然要求,需通过激发活力形成文化竞争力与影响力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6]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基本要求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保证[8] - 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9] - 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从实践中汲取鲜活素材,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10] -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文化创新创造插上科技翅膀[11] - 秉持开放包容,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在交流互鉴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2]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举措 -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并抓好青少年重点人群的教育[13][14] -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推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化杰作,培养高水平文化人才[15] -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抓住“十五五”时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机遇期,将其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17] -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18]
李书磊在人民日报撰文
中国基金报· 2025-11-07 09:52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战略意义 -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6] -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和国际竞争力提升[8] - 对标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建设仍存在短板和不足,必须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主体作用[8]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在于顺时应势、推陈出新[9] - 新时代提出"两个结合"开启广阔创新空间,把文化创新的自觉性提高到新高度[9] -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特点,要求参与文化创作生产而不仅是享受[10] - 国际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竞争,也表现为文化制度等软实力竞争[11] - 面对频繁的文化碰撞和思想文化竞争,需要形成真正的文化竞争力与影响力[11]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基本要求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解读引领时代[13] -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3] - 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以高度文化自信传承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4] - 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从实践中汲取鲜活素材,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15] -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推动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文化领域创新应用,为文化创新创造插上科技翅膀[16] - 秉持开放包容,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7]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举措 -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制度机制、健全工作体系、创新活动载体[19] -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19] -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解放思想、发挥个性、大胆探索,提高文艺创作质量[20] - 把培养支持高水平文化人才作为战略性任务,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20] -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21] - 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支持人民大众广泛参与文化创作[21] - 深入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21] -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要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22]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优秀文化企业和品牌[22] - 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22] - 创新国际传播载体和方式,用好新媒体手段,支持社交媒体平台国际化发展[23] -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水平[23]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人民日报· 2025-11-07 06:1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 文化繁荣兴盛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和国际竞争力提升[2]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1]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必要性 -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在于顺时应势、推陈出新[3] -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呈现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特点[4] - 国际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竞争,也表现为文化等软实力竞争,需要形成文化竞争力与影响力[5]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基本要求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文化发展全过程[6] - 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 - 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从实践中汲取鲜活素材推进文化创新[8] -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加快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9] - 秉持开放包容态度,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0]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举措 -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12] -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解放思想、发挥个性、大胆探索,提高文艺创作质量[13][14] - 把培养支持高水平文化人才作为战略性任务,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14] -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完善保护传承体系,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作斗争[15] - 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15]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与方向 - "十五五"时期我国将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正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时期[16] - 要把文化产业、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16] - 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企业和品牌[16] - 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16] 提升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 - 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加强国际传播重点基地建设[17] - 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用好新媒体手段,支持社交媒体平台国际化发展[17] -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水平[17] - 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以文载道、以文传声[17]
锚定方向 在新的起点上接续奋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7 05:18
社会治理与基层建设 -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 [1] - 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优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1] - 通过“胡同议事会”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加强数字赋能,实现遗产保护、民生服务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 [4][5] 生态环境保护 - 明确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加快建设美丽北京,让天蓝、水清、土净等“外在美”更加可感可及 [2] -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蓝天成为常态 [2] -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美”和全社会共治共享的“精神美” [2] 民营经济与营商环境 - 四中全会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 - 支持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助力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治理,建立健全政企沟通常态化机制和企业诉求办理长效机制 [2] 数字经济与司法保障 - 提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集中攻坚数据权益、人工智能、算法治理等新型前沿问题 [3] - 北京互联网法院将形成具有标杆意义的判决,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清晰指引 [3] - 以高水平司法服务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司法保障 [3] 临空经济与产业发展 - “十四五”时期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形成了航空服务、医药健康两大全国领先产业 [3] - “十五五”时期将以服务国家对外交往、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做大做强临空经济为主要任务 [3] - 建设国际一流的临空经济产业体系 [3] 文化艺术与民生服务 -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对高质量推动文化艺术工作创新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4] - 国家大剧院将持续深化六大平台建设,创作引进精品演出,开展艺术普及教育 [4] -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 检察工作与公共安全 - 全市检察机关将完善检察服务保障体系,聚焦推动“十五五”时期北京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5] - 强化检察行权的监督属性和主动性,塑造检察新质生产力,深化数智赋能检察实践 [5] -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营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秩序环境 [5]
第一观察|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总书记作出五方面部署
新华社· 2025-04-16 22:57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3]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七个聚焦",其中包含"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民族复兴大业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 [4] - 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特别是应对互联网领域变革 [4] - 我国网民规模超11亿人,形成全球最大数字社会 [4] - 必须落实党管宣传、意识形态、媒体和互联网原则,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 [4]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 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5] - 提高文化原创能力,用互联网思维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 [5] -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5] 文化建设着眼于人民 - 文化强国的"强"体现在人民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上 [6] - 近年来文化需求不断释放,供给从"缺不缺"向"好不好"升级 [6] - 需要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建设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6] 赓续中华文脉 - 需要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文明瑰宝 [8] - 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并赋予新时代内涵 [8] - 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8] 提升文化软实力 -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8] - 需要更加主动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9] -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效发出中国声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