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icon
搜索文档
构建青藏高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考古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23 06:11
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 - 青藏高原发现超过5000处不可移动文物和上百处史前石器采集地点 近20处史前遗址经过科学发掘[1] - 阿里梅龙达普遗址为世界海拔最高超大型史前洞穴遗址 出土旧石器至早期金属时代文化遗物逾万件[1] - 堆龙尚嘎岗遗址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技术遗存 申扎尼阿底遗址测年显示距今4万-3万年[1] 史前文化交流与人群构成 - 遗址中发现粟 黍 滑石珠 青铜器 红玉髓等外来产品 证明史前存在广泛流通网络[2] - 考古证据显示高原人群来源多元 东部人群是形成"高原主体人群"的主要贡献者[2] - 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采集人群与周边密切联动 新石器时代展现文化传承与交流[3] 人类定居与文明发展进程 - 距今10万-1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 距今5000-3000年前出现最早村落和永久定居[3] - 距今3000-1400年前形成麦作和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社会组织结构趋于复杂[3] - 吐蕃时期温江多遗址出土带釉砖瓦 陶器 铁器等 证实与中原及周边物质文化交流[4] 考古研究项目与学术价值 - 2018年以来西藏每年8-10个项目列入国家"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4] - 新发现构建起西藏考古学文化演进脉络与时空框架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关键实证[4]
元上都遗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印记
新华网· 2025-08-14 12:26
遗址历史与建筑特色 - 元上都遗址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草原都城,201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整体布局分为宫城、皇城、外城等分层放射状结构,以皇家宫殿为中心 [1] - 遗址完美吸收中原文明礼制下的城市营建理念,体现中轴对称、尊重自然、多元包容特点,建制以中轴线为核心建设大型建筑,承袭唐宋明清传统城市风格 [1] - 核心建筑大安阁高约69米,采用中原风格纯木质榫卯结构,面阔9间进深5层,外观4层暗含3层共7层,西南角出土汉白玉雕龙角柱高2.1米宽0.53米厚0.52米,雕有五爪龙与花卉纹 [2] 遗址规模与保护措施 - 遗产区面积约251平方公里包含城址、关厢、墓群等,缓冲区面积约1507平方公里涵盖敖包群及多种地貌 [2] - 核心区部署覆盖40平方公里的数字化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与卫星遥感技术实时传输温湿度、沉降数据至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平台,实现全链条数据管理 [3] - 已完成明德门钢化玻璃隔离工程、御天门钢网隔离工程,在保护文物本体同时提供游客近距离观察条件 [3] 文化价值与开发项目 - 出土文物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特征,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见证 [2] - 当前推进10个项目包括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提升、重要文物数字化保护展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通过项目实施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3]
东西问|杜建录:西夏陵为何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新闻网· 2025-07-13 19:17
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背景与意义 - 西夏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规模与河南巩义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 [3] - 西夏陵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特殊见证地位 [3] - 西夏陵于7月11日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宁夏首处世界遗产、中国第60处世界遗产 [3] 西夏陵的历史与考古研究 - 西夏陵坐落于贺兰山南段东麓洪积扇戈壁上,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共有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 [7] - 西夏陵的研究和保护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考古发掘,1972年宁夏博物馆对西夏陵进行全面调查并首次编号 [9] - 考古发掘出土金银器、竹雕、铜器、铁器、陶瓷器、骨骼等文物,并出版多部考古报告和著作 [9] 西夏陵出土文物的特点 - 西夏陵文物数量大,目前馆藏西夏陵文物7100件,裸露和堆积在陵区的砖瓦和琉璃残件不可计数 [12] - 文物等级高,包括鸱吻、龙首套兽等大型建筑构件以及碑额雕刻龙纹、石龙柱等皇家等级文物 [13] - 文物多元文化汇聚,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于一体 [13] 西夏陵的文化价值与民族交融见证 - 西夏陵见证了西夏党项人对中国传统葬俗的继承,如从火葬转为土葬 [15] - 西夏陵继承了汉族南面为尊的观念,讲究中轴线对称,同时保留党项民族习俗 [16] - 出土文物如鎏金铜牛、大石马、胡人汉人头像等,见证了农耕与游牧文化并存以及多民族政权特征 [16] 西夏陵的未来保护与利用 - 计划建立大型西夏陵数字资料库,包括老照片、老音像的收集 [20] -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数字化保护研究,包括西夏陵虚拟仿真再现 [21] - 通过数字手段和博物馆展览,为人们提供更多可体验和观赏的产品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