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全媒+丨倾听澎湃的时代战歌——重温80年前抗日沙场的激越旋律
新华社· 2025-07-09 00:37
抗战歌曲的历史背景与创作 - 抗战歌曲在1931年至1945年民族存亡关头诞生,凝聚民族力量并激发抗战意志 [1] - 《歌八百壮士》创作背景为1937年淞沪会战尾声,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4天4夜 [3] -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1939年4月13日首演,毛泽东高度评价 [4] 经典抗战歌曲的创作过程与影响 - 《游击队歌》由贺绿汀在1937年山西前线八路军办事处创作,历时一个月完成 [6][7] - 《大刀进行曲》再现二十九军大刀队事迹,成为抗战时期时代强音 [8]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43年由曹火星在房山区堂上村创作,歌词反映群众生活改善 [8] 抗战歌曲的社会价值与历史地位 - 毛泽东评价"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凸显文艺宣传作用 [9] -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首映后引发轰动,后成为国歌 [10] - 《八路军进行曲》1941年诞生于延安,1988年被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3] 抗战歌曲的传承与现代意义 - 抗战歌曲不仅在当时发挥宣传作用,至今仍鼓舞中华儿女 [11] - 四行仓库旧址等历史地点通过歌曲旋律持续传递抗战精神 [3] - 新华社报道强调抗战歌曲让中国人持续感受中国精神与力量 [13]
“行走的课堂”寻迹“中国精神” 让“大课”入目入耳入心 《探寻经典诗文足迹》启动第二季
解放日报· 2025-04-21 09:42
节目内容与形式 - 节目《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一季共5集 包括《七律·长征》《岳阳楼记》《少年中国说》《黄河颂》等课文内容 通过电视专题片形式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和央视频等媒体播送[1] - 节目通过实地探访诗文发源地的方式创新教育路径 例如带领学生走进河南邓州花洲书院、北京圆明园遗址、延安鲁艺旧址、遵义会议会址等历史地标[2][4][6] - 节目结合大思政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三门"大课" 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1] 教育理念与实施 - 节目诠释"中国精神"两大内涵 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 - 采用跨学科教学方式 例如建平实验中学联合语文、历史、地理、音乐四科教师共同授课 高桥中学以生态实践课程融合人文、科学、艺术多领域知识[4] - 通过"行走的课堂"模式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场景 例如在长城烽火台讲课、在黄河壶口瀑布诵读 使教育突破校园限制[6] 专家与机构参与 - 节目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教育电视台、绿叶传媒联合打造 并得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支持[1][2] - 参与节目的包括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余冠仕、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田世民、河南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等跨领域专家[2][4] - 节目获得教育界人士认可 人民教育家于漪亲笔寄语肯定节目价值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称赞其教育模式创新[6] 节目影响与延续 - 第一季节目已播完并开启第二季 新一季将聚焦《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课文[6] - 节目被评价为富有感染力的美育课、贴近学生的实践课和润物无声的思政课 实现"入目入耳入心"的教育效果[2][6] - 通过实地行走使经典诗文灵动化 例如学生在岳阳楼感受"衔远山吞长江"的壮阔景象 在黄河畔赓续红色血脉[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