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行动计划
icon
搜索文档
特朗普对中国留学生的新动作,让我也共情了一把钱学森
虎嗅· 2025-10-17 17:47
美国对华留学生签证政策动向 - 美国财政部长在公开节目中暗示可能利用在美中国留学生作为贸易摩擦的筹码,涉及超过30万学生[1] - 美国国土安全部于8月27日公示了旨在取消学生签证"D/S居留许可"的改革方案[2] - 新规主要影响F签证学生,同时也涵盖J签访问学者和I签外国媒体人员,但主要破坏性效果集中在F签学生[10] D/S居留许可的历史与现状 - D/S许可使F签证学生的居留许可有效性与签证有效期分离,其合法性取决于学术身份的维持[5] - 持有D/S身份的学生入境后,只要在学术项目注册并保持资金证明,其身份延期批准率近乎100%,形成了由高校主导的利益链[11] - 据保守派数据,美国目前有超过7万名外国人持有学生签证超过10年,存在学生离开原学校后通过挂靠语言班等方式维持身份的现象[12] 美国签证与入境管理特点 - 美国签证与入境管理具有"惊险的入境前"与"放羊的入境后"相结合的特点,入境官拥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且不受监督[13] - 留学生可能因各种主观原因被拒绝入境,例如专业术语不被理解、回答涉华问题或衣着打扮等[14] - 一旦成功入境并激活F-1身份,留学生在美生活体验接近本土学生,无需频繁向政府机关报到或办理延签[15] 政策调整的潜在影响 - 取消D/S许可并设定四年上限将打击美国教育行业,影响学校通过差生养优生的商业模式,并加剧高校的财务困境[19] - 新规将严重冲击美国的博士教育体系,特别是需要超过四年才能毕业的STEM专业博士生,他们将面临不可预测的延期停留许可申请风险[21][22] - 类似"中国行动计划"和扩大版10043高校名单等政策,可能将优秀的STEM人才推回中国,反而增强中国的科研建设力量[28][29] 历史案例与法律沿革 - 历史上著名的中国留学生钱学森曾因美国移民法律体系模糊而陷入长期身份混乱,凸显了签证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问题[7][8][9] - D/S许可的概念演变自1802年的登记制度,随着1917年美国实施签证制度和1978年的规则改革,才形成当前状态[3][5][6]
特朗普打压华人精英,勒令华裔CEO辞职,无疑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搜狐财经· 2025-08-15 07:17
据环球网援引路透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芯片制造商英特尔的新任首席执行官陈立武立即辞职,称其因与中国企业的关 系而存在 "高度 (利益) 冲突"。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英特尔股价也随之大幅波动。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又折射出美 国怎样的心态呢? 陈立武何许人也?他出生于马来西亚,后来成为美国公民,在芯片领域那可是经验丰富、投资眼光独到。今年 3 月 18 日,他 正式担任英特尔 CEO,本想着大展拳脚,带领英特尔重振雄风,毕竟英特尔曾是硅谷在全球芯片领域主导地位的基石。 但近年来,英特尔日子不太好过,制造优势被台积电抢走,在英伟达主导的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几乎没啥存在感,在长期占据主 导的的数据中心和个人电脑市场,市场份额也被 AMD 不断蚕食。 特朗普突然发难,要求陈立武辞职,这事儿看似突兀,实则不然。此前一天,美国阿肯色州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就致信英 特尔董事会,就陈立武与中国公司的关系,以及其前公司楷登电子近期涉及的一起刑事案件提出质询。 特朗普便以此认定陈立武存在 "利益冲突"。不过陈立武 8 日在英特尔网站发表声明称,有关自己过去的从业经历,坊间流传着 许多不实信息,他本人 "始终遵循最高的法律和 ...
这位遭美国起诉的科学家选择加入中国大学
虎嗅· 2025-05-14 13:44
核心观点 - 美国知名化学家Charles Lieber因未披露与中国科研关系被判有罪后,全职加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并将在深圳医学科学院担任研究员 [1][2][3] - Lieber表示离开美国是因为无法实现"惠及全人类"的研究目标,包括支持青年科学家发展 [4] - 该聘任被视为中国在全球科研人才争夺中的战略行动,旨在吸引外国科研工作者并提供经费、自主性和稳定性 [6][7] 人物背景 - Lieber是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家,曾任哈佛大学化学系主任 [3][5] - 他因"中国行动计划"被起诉,涉及未披露2012-2017年从武汉理工大学获得的约20万美元研究经费 [4] - 2021年被判六项罪名成立,包括不实陈述和税务问题,被处罚款8.4万美元并接受两年监督释放 [5] 机构动态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由清华大学和深圳市政府于2001年共同建立 [2] - 该院表示Lieber的加入将促进跨学科合作、学生发展和材料科学进步 [8] - 深圳医学科学院(SMART)也将获得Lieber的研究支持 [3] 行业趋势 - 中国正通过提供资源和稳定性吸引国际科研人才,将自己定位为科学人才的"庇护所" [7] - 全球范围内存在高水平科学家争夺战,欧洲也有类似"选择欧洲科研"的人才吸引计划 [8] - 专家认为个人任命应放在全球科学人员流动的大背景下看待 [8]